验方新编


  又有产后恶露不下,以致败血渗入大肠而利鲜血者,腹中刺痛,里不急后不重是也。枳壳(面炒)钱半,芥穗(略炒)二钱半,水煎服,神效。

  以上痢症,如恐用药错误,用山楂三钱,以陈灶心土拌炒成炭,去土将山楂研末,加红糖、米汤调服,其效如神。或照卷七痢疾门各方斟酌治之。

  产后上吐下痢

  田螺一个,捣碎入麝香一厘,茱萸一分,分末,掩在脐上,即不呕吐。若呕既止,速以当归一两,白芍三钱,甘草一钱,枳壳、槟榔各三分,煎服二剂,再以四君子汤调理而安。

  如不见效,即照痢疾门内噤口痢外治各方治之。

  产后大便不通

  产后气虚而不运,血虚而不润以致大便不通,乃虚秘也。不可误用下剂,又加闭寒,宜用润燥汤:台党、甘草各五分,归尾、生地、火麻子(去壳捶碎)、枳壳各一钱,桃泥(即桃又方:真苏子一合,火麻子三合,共擂烂,以水一盏冲。又擂取汁,用汁和米煮粥食之,甚效。老人虚秘尤宜常用。

  又方:大麦芽炒研,每服三钱,滚开水调服。或自调粥服,自通。

  产后小便多及夜睡遗尿在床

  产后气血虚脱,小便故多而遗也。宜也升阳调元汤合桑螵蛸散:炙 、炙草、益智子(去壳,炒)各钱半,升麻一钱,姜、枣引,水煎,调桑螵散服。

  桑螵蛸散:真桑螵蛸、白龙骨(煨)、牡蛎(左顾者)各等分,细研末,每用三钱,入汤调

  产后小便不通或短少

  产后气虚,不能运化,流通津液,故使小便不通,虽通而亦短少也。勿作淋秘,轻用渗利之药,其气益虚,病亦甚。宜加味四君子汤:党参、白朮、云苓、炙草、麦冬、车前子各一钱,肉桂五分,姜三片,水煎,食后服。

  又有恶露不来,败血停滞,小便不通,其症小腹胀满刺痛,乍寒乍热,烦闷不安,用加味五苓散:猪苓、白朮、泽泻、茯苓、肉桂各一钱,桃仁(去皮尖)、红花各二钱,水煎,空

  产后热淋涩痛

  此亦血去阴虚生内热症也。盖肾为至阴,主行水道,去血过多,真阴亏损,一水不足,二火更甚,故生内热,小便成淋而涩痛也。用加味导赤散:生地、赤芍、木通(去皮)、甘草二

  产后尿血

  尿血而小腹痛,乃败血流入膀胱;小腹不痛,但尿时虚痛者,乃内热也。并用小蓟汤:小蓟根、生地、赤芍、木通、蒲黄、甘草梢、竹叶各一钱,滑石二钱,灯心四十九寸,水煎服。败血加归尾、红花各一钱,兼内热加黄芩、麦冬各一钱。

  产后痈疽

  产后气血经络俱虚,若生阴疽最为险症,宜大补扶助根本,兼以活瘀生新为要,其余以末治之,药宜纯善和平,最忌汗下峻剂。重者惟降痈活命饮(见痈毒诸方)最为神效。轻者照

  回生丹论

  何集庵曰:回生丹保产之仙方也。数年前,有修合施人,诸临产服一丸,坦然快便,不觉其功。但闻制药时,必先斋戒虔心,发愿普济,然后择一净室,如法遵行,同学马禹KT,方书,惟《万病回春》有之,记云:长葛孙奎台经验,较余所传之方,尚有所缺,治法汤引回生丹:专治产后百病,其效如神。锦纹大黄一斤为末,苏木三两(锉研用河水五碗,煎汁三碗听用)、大黑豆三升(水浸取壳,用绢袋盛壳,同豆煮熟,去豆不用,将壳晒干,其先将大黄末一斤入净锅,下米醋三斤,文火熬之,以长木筷不住手搅之成膏,再加醋三斤熬之,又加醋三斤,次第加完,然后下黑豆汁三碗再熬,次下苏木汁再熬,又次下红花汁,熬成大黄膏,取入瓦盆盛之(锅底焦枯大黄亦刮下,入后药同磨)。

  又用熟地、台党各二两,当归(酒洗)、川芎(酒洗)、香附(醋炒)、元胡索(醋炒)、苍朮羌活、橘火内煨)、炒)、白朮二两五钱。

  共捣千杵为重二钱有零一子死腹中,因产母染热病所致。用车前子一钱煎汤调服一丸或二丸,若服至三丸无不下者。若因血下太早,以致子死,用台党三钱(或用人参一钱更好),车前子一钱,煎汤服。

  或用陈酒少许,和车前煎汤亦可。

  一胎衣不下,用炒盐少许泡汤调服一丸,或二、三丸,立下。

  一产毕血晕,用薄荷汤调服一丸即醒。

  以上乃临产紧要关头,一时即有名医、措手不及,起死回生,此丹必须预备。按:此丹原本有临产服之易生一条,据名医云:胎前断不可用,临产更忌服此,故删之。

  一产后三日,血气未定,还走五脏,奔充于肝,血晕起止不得,眼见黑花,以滚水服此丹即愈。

  一产后七日,气血未定,因食物与血结聚胸中,口干,心闷,烦渴,以滚水服此丹即愈一产后虚弱,血入于心肺,热入于脾胃,寒热似疟,实非疟也,以滚水服此丹愈。

  一产后败血走注五脏,转满四肢,停留化为浮肿,渴而四肢觉寒,乃血肿,非虚肿也。

  服此丹愈。

  一产后败血热极,中心烦燥,言语癫狂,如见鬼神,非风邪也。以滚水服此丹即愈。

  一产后败血流入心孔闭塞,失音不语,用甘菊花三分,桔梗三分,煎汤调服。

  一产后未盈月,误食酸寒坚硬之物,与物相搏,流入大肠不得克化,泻痢脓血,用山楂煎汤调服。

  一生产时百节开张,血入经络,停留日久,虚胀酸痛,非湿症也。用苏梗三分,煎汤调服此丹即愈。

  一产后月中饮食不得应时,兼致怒气,余血流入小肠,闭塞水道,小便涩结,溺血如鸡肝者,用木通四分,煎汤调服此丹。又或流入大肠,闭却肛门,大便涩结,有瘀成块如鸡肝者,用广皮三分、煎汤调服此丹。

  一产后恶露未尽,饮食寒热不得调和,以致崩漏形如肝色,潮热往来,臂膊拘急,用白朮三分,广皮二分,煎汤调服此丹。

  一产后败血入五脏六腑,并走肌肤四肢,面黄口干,鼻中流血,遍身斑点,危症也。陈酒化服此丹可愈。

  一产后小便涩,大便闭,乍寒乍热,如醉如痴,滚水调服此丹。

  以上各条,皆产后败血为害也,此丹最有奇功。至产后一切异症,医所不论,人所未经,但服此丹无不立安,一丸未应,二丸三丸必效无疑。凡经水不通,行经腹痛,及室女经闭等症,俱效。

  妇人科杂治

  此内立方无多,仍应参看各门治法乃备。

  血风头痛

  方见头部。

  乌发长发

  方见头部。

  乳痛乳岩

  方见乳部。

  妇人性妒

  取本妇月经布包虾蟆一只,离茅厕前一尺远埋之,即不妒也。

  阴外生疮

  黄柏(炒)、儿茶、白薇(炒)、蚯蚓粪(炒)、铅粉(炒)、乳香(炒去油)、朝脑,以上各三神效之

  阴户生疮或痒或痛或肿

  地骨皮、蛇床子,煎水常洗甚效。

  又方:当归五钱,栀子一钱半,白芍、茯苓各二钱五分,柴胡六分,楝树根三分,水煎服极效。此方之妙,皆是平肝去湿之品,无论有火无火,有风有湿,俱奏奇效。正不必问其若何痒,若何痛,若何肿,若何烂,此暗治之,必宜知者也。有痰加白芥子一钱,有火加黄芩一钱,有寒加肉桂六分。

  又方:防风、苍朮、胆草、柴胡各二钱,木通、酒黄柏、知母、连翘、赤苓各钱半,芥穗、独活、赤芍各一钱,黄连八分,甘草三分,水煎服,其效如神。

  又方:芦荟、黄柏、苦参、蛇床子、荆芥、防风、花椒、明矾各三钱,煎水熏洗数次,神效。

  又方:吴茱萸、苦参、蛇床子各一两,用水浓煎熏洗,一日数次。再用生猪肝一片,用针刺多孔(或鸡肝亦可)纳入阴中,引虫出尽即愈。

  阴户生疮生虫身发寒热状似伤寒又似痨病

  此虫食脏腑也,宜用逍遥散煎汤(见内外备用诸方),吞服芦荟丸,外用白果捣融塞阴户又方:虾蟆散(见痈毒诸方)、兔粪各等分,为末敷之,阴中生虫内烂尽者皆效。此葛仙

  阴户突出一物如蛇如菌或如鸡冠

  后阴茄方亦可治。此名阴挺。蛇床子五钱,真乌梅九个,煎水熏洗。又以猪油调藜芦末敷之,内服逍遥散自消。以下阴茄各方亦可治。

  又方:白果嚼融敷之,极效。

  又方:水仙花 交红糖,捣极融烂敷之,神效无比。

  又方:芝麻嚼烂敷之,大效。

  又方:大蒜煎汤洗之,以愈为度。

  又方:鲫鱼生煎炼油搽之,极效。或用鲫鱼胆搽之亦效。

  又方:真五加皮泡酒服。不饮酒者,煎汁日服数次。仍用汁日洗数次。极效。

  又方:槐白皮(炒),煎水日洗数次,极效。

  又方:白鳝(一名鳗鱼)淡煮饱食,并用白鳝肉纳入阴户,日换数次,极效。

  又方:硫磺研末,麻油调搽,阴户生疮最效。

  阴户生物如茄

  此名阴茄,亦阴挺也。茄树根烧灰为末,香油搽。内服逍遥散(见内外备用诸方)即愈。

  又方:乌头(烧枯研末)加醋煎热熏洗。

  又方: 鱼一条,火烧存性,用油搽茄数次,重则灸百会一壮,轻则不灸,后服补中益气汤(见内外备用诸方)二三剂愈。

  阴中生核肿大不消

  此亦阴挺类也。用蚌蛤肉塞阴中,日换数次,早服补中益气汤(见内外备用诸方)晚服龙调

  吊阴痛不可忍

  此症两条筋从阴吊起至乳上疼痛,身上发疼、宜用川楝汤:川楝子、猪苓、槟榔、泽泻各八分,麻黄六分(春天只用三分),木香三分,小茴、白朮、乌药、乳香、元胡、大茴各一

  阴户翻出仰卧不能转动

  此真阴不足,或欲事过多所致,名曰翻花。疼痛异常。用大鳖一个,重二斤者,破去肠杂,连头整个水煮极烂,将汁碗盛,用旧绸蘸汁滴患处,使其渗入。其骨连头颈 灰研末,夜间拭净掺之。其肉作羹,令病者食之。三日即愈。老年脱肛,诸药不能治者,用此方亦神效。

  阴户吹响

  名曰阴吹,乃阴户放空如撒尿之声也。《金匮》云:乃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猪板油八两,乱发鸡子大三个,以肥皂水洗净,同熬发熔,分两次服,病从小便出。此治阳明、少阴之方也。并治男子女痨黄胆。

  阴户寒冷

  方见种子门。

  阴户疼痛

  此受寒也。食盐炒热,青布包裹熨之,效。

  又方:葱头加乳香捣融敷之,极效。

  阴毛生八脚虱

  白果捣融搽之,极效。

  裹小脚法

  皮硝、凤仙花子(即指甲花子,又名急性子,以家中取者为真)、石榴皮各五钱,茵陈四又方:凤仙花连根一并捶烂煎汤,常常洗之,脚亦柔软,不受痛苦,屡试甚效。有用猴骨煎水洗者,则脚软,终身不能行走,万不可用。

  又方:杏仁一钱,桑白皮四钱,水五碗,新砂罐煎至三碗,加入皮硝五钱,乳香一钱,用纸封口煎化,将脚先熏后洗,三日一次,十余次后,软而易裹。

  脚生鸡眼

  方见足部。

  卷十

  小儿科杂治

  初生去毒开口法

  小儿初离母体,口有液毒,形如血块,啼声一出,随即咽下,而毒伏于命门,他日发为惊热、疮疾、恶痘等症。须于未啼时,急用丝绵裹指挖去口内秽浊,以清脏腑。

  又方:新产小儿饮食未开,胃气未动,是混一清虚之府,以甘草细切少许,将洁净细绢包裹,用滚开水泡浸盏内,不宜太甜,乃用软帛裹指醮汁遍拭口中,去其秽浊。随用胡桃肉(又名核桃)去皮研极烂,以稀绢或薄纱包如小枣,纳儿口中,任其吮汁,吮尽方可食乳。

  非又方:熟军、枳壳、归尾、生甘草各五分,红花三分,桃仁三分。此药须早预备。儿初生时,即以水一茶钟煎至半钟,以新棉花一块放药水内泡透,取出裹指上,纳儿口中吮之,再泡再吮,不吮则已。过片时,小儿解下黑粪,再与吮之,以粪色不黑为止。此药必于下地六个时辰内服之,服后方可食乳。此方最能去毒免疾,有益无损。

  又方:凡小儿落地时,烧橄榄核一枚,存性研末,朱砂五分和匀,嚼生芝麻一口,津吐和药绢包如枣核大,安儿口中,待咂一时顷方可与乳。此药取下肠胃秽毒,令儿少疾,出痘亦稀少也。

  又方:淡豆豉、甘草各三钱,浓煎汁,屡屡与食,以一酒杯为度,其毒自下,又能助养脾气,且免惊风。

  又方:若母体气素寒,小儿清弱者,及产时收生迟慢致受风寒者,儿必面色 白,唇色淡红,只以淡姜汤服之,最能去胃寒,通神明,并可免吐泻之患。此法最妙,人所未知,服后仍照各前方治之。

  保婴各法

  凡天寒孩儿生下不哭,或已哭不响,宜急用衣物包裹,再用香油纸捻,将脐带艾火炙断,使暖气入腹,渐渐作声而活。倘或选剪断脐带,气绝死矣。有闷脐生者,儿粪门有一膜闭住其气,故不能出声,当以手微拍之,则膜破而能哭,如拍之不破,须用女人之轻巧者,以银簪轻轻挑破。或不能挑者,急用暖衣紧抱,勿令散放,用药水浸其胞衣,天寒则加火热之,久则热气内鼓,其膜自破,出声而苏。

  儿生三日,有于发际中间灸者,乃灸其风路也。然此法因西北地土多寒故宜,若东南地土多湿断不宜灸。

  儿生次日,即看口中上 有白泡点子,即以银针轻轻刮破,将泡内白米取出,勿令落入喉中,仍以陈墨擦之,如次日不取,则泡坚难破误事。又有马牙在牙龈上白点如碎米,亦须急急挑出,以墨擦之,间日再看,再生再挑。

  儿生三日,相传洗三,若受风寒,脐风由此而起。虽夏日亦宜避风,冬日尤慎之又慎,况初生亦宜戒浴,欲其勿受外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