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炮制药性解


  雷公云:凡使勿用毗梨勒,罨梨勒,榔精勒、杂路勒。若诃梨,纹只是六路,或多或少,并是杂路勒,毗路勒,个个毗杂,路皆圆露。又或八路至十三路,号曰榔精勒,多涩,不入用。凡修事先于酒内浸,后蒸一伏时,以刀削路,细锉,路干用之。

  卷五 木部

  郁李仁

  味酸,性平无毒,入大肠经。主四肢浮肿,肠中结气,关格不通,膀胱急痛,润肠破血,利水下气,消食宽中。忌面及牛马肉。

  按:郁李仁属阴,性主降,故独入大肠。然宣泄太过,能疏五脏真气,虚人不宜多用。

  卷五 木部

  芜荑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脾二经。主五内邪气,肠风痔漏,疥癣风热,皮肤骨节间风湿,除冷气,化宿食,消疳积,杀诸虫。去衣,面炒黄用。

  按:芜荑辛宜于肺,温宜于脾,故两入之。风寒湿脾,大肠冷滑者,此为要剂。夫气食皆因寒而滞,诸虫皆因湿而生,得芜荑以温之燥之,而证犹不痊者,未之有也。

  卷五 木部

  五加皮

  味辛苦,性温无毒,入肺肾二经。主心腹腰膝痛,疝气,骨节拘挛多年,瘀血在皮肤,阴痿囊湿,小儿脚软,女子阴痒阴蚀,补劳伤,坚节骨,益志气、添精髓,久服延年。

  远志为使,畏蛇皮,玄参。

  按:五加皮辛能泻肺,苦能坚肾,宜并入之,心腹等件,何非两经之证,而有不治者耶?昔人,延年之说,此其征矣。

  雷公云:今五加皮其树本是白,秋树其上有叶如蒲叶者,其三叶花是雄,五叶花是雌,剥皮

  卷五 木部

  楮实

  味甘,性平无毒,入肾经。主补虚劳,壮阴痿,助腰膝,退水肿,坚筋骨,益气力,充肌肤,悦颜色,明耳目。久服长生,酒浸一宿蒸用。树汁,涂癣及蝎螫。树皮,主逐水利小便。叶,主小儿身热,煎汤洗恶疮,长肌肉,茎主瘾疹作痒,单煮洗浴。

  按:楮实浊阴下降,宜入少阴,补益之功,诸书具载,独《修真秘旨》曰:服楮实者,辄为骨软疾,必非无根之说,然甚难解释,姑录之以待明敏。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用,用水浸三日,将物搅旋,浮于水面者去之,然后晒干,却用酒浸一伏时了,使蒸从巳至亥出,焙令干用。

  卷五 木部

  秦皮

  味苦,性寒无毒,入肝肾二经。主散风寒湿痹,去肝中久热,两目赤肿,青白翳晕,流泪不止,及丈夫精衰,女子崩带,小儿风热惊痫。大戟为使,恶吴茱萸、防葵。

  按:秦皮青碧之色,宜入厥阴,沉阴之品,宜入少阴。脾胃虚寒者,不宜多用。

  卷五 木部

  樗白皮

  味苦涩,性寒无毒,入心肝脾三经。主月经过度,带漏崩中,梦泄遗精,肠风痔漏,久痢脱肛。缩小便,除疮疥,祛鬼疰,杀传尸,解蛊毒,逐蛔虫。蜜炙用。有一种椿皮,功用相同,性敛微温。

  按:樗白皮血中之药也,心主血,肝藏血,脾裹血,宜均入之。孟诜云:多食令人神昏血气微。

  卷五 木部

  密蒙花

  味甘,性微寒无毒,入肝经。主青盲肤翳,赤涩眵泪,赤脉贯睛,又主小儿麸痘及疳眼。

  酒浸一宿,蜜拌蒸,晒干用。

  按:密蒙专入肝经。故治目之外无他长,眼科之要剂也。

  雷公云:凡使先拣令净,用酒浸一宿,漉出候干,用将蜜令润蒸,从卯至酉出,日干,如此拌蒸三遍,又却日干用,每修事一两,用酒八两,浸待色变,用蜜半两蒸为度,此元名木锦花。

  卷五 木部

  辛夷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胃二经。主身体寒热,头风脑痛,面肿齿痛,眩冒如在车船,温中气,利九窍,解肌表,通鼻塞,除浊涕,生须发,杀白虫,去面点。去毛及心用,芎为使,恶五灵脂,畏菖蒲,蒲黄、黄连、石膏、黄环。

  按:辛夷辛温发散,太阴阳明之入,固其宜也。若肺胃虚热不受风邪者,勿得漫用。

  雷公云:凡使之去粗皮,拭上赤肉毛了,即以芭蕉水浸一宿,漉出,用浆水煮,从巳至未出,焙干用。若治眼目中患,即一时去皮,用向里实者。

  卷五 木部

  蕤仁

  味甘,性温无毒,入心肝脾三经。主心腹结气结痰,鼻中衄血,眼 上下风肿烂弦,左右 热障 肉,清火止泪,益水生光。破核取仁,去皮尖研用。

  按:心肝与脾。皆血之脏,而蕤仁入之,夫目之有疾,血之故也。今得其甘以养血,温以和血,而肿胀诸患,从兹息矣。

  雷公云:凡使先用热水浸去皮尖,作两片,用芒硝、木通、甘草、三味,和蕤仁同水煮一伏时,后漉出,去诸药,取蕤仁研成膏,加减入药中使。凡修事四两,用芒硝一两,木通甘草七两。

  卷五 木部

  女贞实

  味甘苦,性平无毒,入心肝二经。主安五脏,养精神,补阴分,益中气,黑须发,强筋力,去风湿,除百病,久服可延年。冬采,取布袋洗净衣皮,酒浸一宿,晒干用。

  按:女贞实苦走心,甘走脾,性用平和,经冬不凋,诚补阴之上剂也。仙家亦需服食,今罕有能用之者,亦未究其药尔。

  卷五 木部

  五倍子

  味苦酸,性平无毒,入大肠经。主齿宣疳 ,风癣疥痒,肠风五痔,及小儿面鼻口耳疳疮,明目生津,止泻涩精。噙口中,治口疮。善收顽痰,解诸热毒。百药煎即五倍造成,主肺胀喘咳。噙化能敛而降之。

  按:五倍酸苦之性专涩大肠,其收敛甚捷,泻痢初起者,未宜入剂。

  卷五 木部

  牙皂

  味辛咸,性温有小毒,入肝胃二经。主风痹死肌,头风目泪,中风邪气劳虫等物。通关窍,理痈疽,消胀满,化谷食,除咳嗽,疗骨蒸,去疥癣。搐鼻喷嚏立至,敷肿疼痛即除。

  和生矾可吐风痰,拌蜂蜜名为导箭。水浸一宿,去皮弦酥炙,复去核及黄用。柏实为使,恶麦门冬,畏空青、人参、苦参、皂角刺,主厉风鼻梁崩倒,眉发自落。又主痈疽,其未溃者,能发散,其已溃者,能引排脓药直达脓处成功。诸恶疮癣,咸不要缺。

  按:肝为风木之脏,胃为水谷之腑,牙皂辛温,有行散之功,宜并入之。多用能耗气损血,其刺乃质干之锐者,故于疮痈,无所不达。若疗厉风,九蒸曝为妙。

  卷五 木部

  巴豆

  味辛,性生温熟寒,有大毒,入脾胃大肠三经。主消坚积,荡脏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排脓消肿,破血通经,杀鬼毒蛊疰及腹脏诸蛊。去皮心膜油,水煮五度用,芫花为使,恶 草,畏大黄、黄连、藜芦、牵牛、芦笋、酱豉、冷水,杀斑蝥蛇蝎毒。

  按:巴豆专主宣通,则脾胃大肠宜其入已。炒令紫黑,可以通肠,亦可止泻。盖通因通用之意也。仲景东垣及诸名家,每每用之,今世俗畏其辛热之毒,荡涤之患辄云劫剂,废皆不用,不知巴豆为斩关夺门之将,其性猛烈,投之不当,为害非轻,用之得宜,奏功甚捷。

  譬如雷公云:凡使巴豆之与豆及刚子,须在仔细认,勿误用杀人。巴颗小紧实,色黄。豆即颗,有三棱,色黑。若刚子,小似枣核,两头尖,巴与豆即用,刚子,勿使。凡修事巴豆敲碎,以麻油并酒等煮,研膏后用,每修事一两,以酒与麻油各七合,尽为度。

  卷五 木部

  金铃子

  味苦,性寒。有小毒,入心小肠二经。主温疾伤寒,理大热癫狂,利小便,通水道,杀三虫,愈疮疡,善除心痛,宜作浴汤。晒干酒蒸,去皮核用,川蜀者佳。

  按:金铃子苦寒,宜入心家,而小肠即其腑也,故并入之。疮疡诸证,何非心火所致,得金铃以泻之,洵可愈矣。

  卷五 木部

  紫葳

  味甘酸,性微寒无毒,入脾肝二经。主妇人产后血崩不定,血隔游风,崩中带下,症瘕血闭,安胎通淋;又主热风及身痒风疹,二便不通,酒渣热毒。畏卤咸,一名凌霄花。

  按:紫葳甘归脾脏,酸走肝家,二经乃藏血裹血者也,故专调血证。风痒之生,亦营卫不和

  卷五 木部

  雷丸

  味苦咸,性寒有小毒,入肺脾胃三经。主胃中热,癫发狂走,恶风汗出,解蛊毒,杀诸虫,逐皮里膜外之水;又作糜膏,除小儿百病,利丈夫,不利女子,久服阴痿。火炮用,荔实、浓朴、芫花为使,恶葛根、扁蓄,赤者杀人。

  按:雷丸苦能燥脾,而胃则其腑也,肺则其子也,故均入之。虫以湿热为巢穴,湿热去而虫可杀矣。《本经》既云利丈夫,《别录》又云久服阴痿,于事相反,陶隐居以此致疑,不知利者疏利之谓尔!非利益也。

  雷公云:凡使用甘草,水浸一宿了,将刀刮去黑皮,破作四五片,又用甘草汤浸一宿后蒸,从巳至未,日干,却以酒拌如前,日干用之。

  卷五 木部

  钩藤

  味甘苦,性微寒无毒,入十二经。主小儿寒热,诸种惊痫,胎风客忤,热壅夜啼。舒筋活血,色黄而嫩钩多者佳。

  按:钩藤兼生气血,故于经络靡所不入,惟疗小儿,不入余方。

  卷五 木部

  血竭

  味甘微咸,性平有小毒,入诸阴经。主五脏邪气,心腹卒痛,除带下,破积血,疗疥癣恶疮及金疮,生肌止痛,得密陀僧良。有假者是海母血,颇相似,然味大咸有腥气为辨尔。敲断有光彩,磨指甲红透者佳,另研用。若与别药同捣,化作飞尘。

  按:血竭专主血分,故入诸阴之经。日华子云:诸疮久不合者,以敷此药。然不可多使,却

  卷五 木部

  茶茗

  味甘苦,性微寒无毒,入心肝脾肺肾五经。主下气醒睡,除痰消疮,利便生津,破热气,清头目,善祛油腻,解煎炙毒。

  按:茶茗清利之品,故五脏咸入。然过食伤脾,令人面黄消瘦,其醒睡者,亦以伐脾故耳。

  卷五 木部

  阿魏

  味辛,性微热无毒,入胃经。主破症积,下恶气,治霍乱,止腹疼,辟瘟禁疟,辟鬼祛邪,能消蛊毒,可灭传尸。

  按:阿魏辛热之性,与胃腑相宜,故独入之。产波斯国阿虞木内之脂也。《唐本》云:体性极臭,而能止臭,亦奇物也。今市家多煎蒜白假充,不可不辨。真者置热铜器中一日夜,其沾阿魏处,白如银。

  雷公云:凡使多有讹伪,共有三验。第一验将半铢安于热铜器中,一宿至明,沾阿魏处,白如银汞,无赤色。第二验将一铢置于五方草自然汁中,浸一夜至明,如鲜血色。第三验将一铢安在树上,树立干,便是真。凡使先于净钵中研如粉了,于热酒器上蒸过,存入药中用之。

  卷五 木部

  干漆

  味辛,性温有毒,入胃大小肠三经。主年深坚结之沉积,日久秘结之瘀血,杀三虫,绝传尸,损咳嗽,止崩漏,除九种心疼,疗风寒湿痹,炒令烟尽用,半夏为使,畏鸡子、油脂、铁浆、黄栌汁、蟹。

  按:干漆专主行化,胃与二肠,宜其入已。然攻坚消积之剂,终损元神,不宜过用。中其毒者,以所畏之物解之。

  卷五 木部

  枫香

  味辛苦,性平无毒,入脾肝二经。主辟恶气,治疡毒,止齿痛,消风气,除下痢。止霍乱,退瘾疹最捷。一名白胶,一名芸香。

  按:枫香辛宜走肺,苦宜燥脾,治节得宜,仓廪得令,则恶气等证,何患其不瘳?

  卷五 木部

  蜀椒

  味辛,性热有毒,入肺脾二经。主冷气咳逆,心腹邪气,风寒湿痹,症瘕积聚霍乱转筋,留饮宿食,开腠理,通血脉,坚齿发,调关节,堪辟瘟疫,可洗漆疮。微炒能出汗。去黄谷用。

  按:蜀椒辛宜肺部,热宜脾家,故并入之。证属寒凝,诚为要剂。然过于行散,多服令人乏气,且发热疾,闭口者能杀人,不可不慎。

  雷公云:一名南椒,凡使须去目及闭口者不用。其椒子先须酒拌,令湿蒸,从巳至午放冷。又制法微炒出汗,投器中舂之,取红皮,去黄谷,密收器中任用也。

  卷六 菜部

  生姜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心脾胃四经。主通神明,去秽恶,散风寒,止呕吐,除泄泻,散郁结,畅脾胃,疗痰嗽,制半夏。和药要热去皮,要冷留皮,恶黄芩。

  按:生姜辛入肺,肺得所胜,则气通宣畅,主宰精灵,故能通神明,神明通则一身之气皆为我使,而亦胜矣。一身之气胜,则中焦之元气定,而脾胃出纳之令行,邪气不能容矣,故能去秽恶。经云:秋不食姜者,盖以燥金主令,天道敛收。姜则味辛,善散肺气,人肖天地以生,未有干天地之和而犹受其益者。谚所谓夜不食姜,亦以夜气敛而姜性散耳。如疗病则不可泥也,宜常用而不宜多用。

  卷六 菜部

  干姜

  味辛,性大热有毒,入肺大肠脾胃肾五经。生者味辛,能行血,逐寒邪而发表。熟者味苦,能止血,除胃冷而守中,沉寒痼冷。肾中无阳,脉气欲绝者,用黑附为引。

  按:干姜之辛,本职肺家,其以性热,故又入脾胃大肠。至于少阴之入,黑附为之引耳。

  夫血遇热则走,生者行之,固其宜也。而吐衄下血崩漏淋产证,熟者反能止之,何也?盖物极则反,血去多而阴不复,则阳无所附,得此以助阳之生,而阴复矣。曰:见火则味苦色黑,守而不走,血安得不止耶?然必病久气虚,亡阳而多盗汗,及手足冷者宜用,若初病火炽,遽尔投之,是抱薪救火,危亡立至矣!可不谨乎?丹溪曰:干姜散肺气,同五味能止嗽,治血虚发热。该与补阴药同用。入肺中利肺气,入肾中燥下湿,入气分引血药入血也。东垣云:多用能耗元气,壮火食气故也。干姜辛热,皆言补脾,海藏独言泄脾,何也?泄之一字,非泄脾之正气,是泄脾中寒湿之邪。盖以辛热之剂燥之,故曰泄脾也。生者能堕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