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集注


  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丁曰。季胁下一寸八分。是其带脉之穴也。回身一周。是奇经之四脉也。杨曰。带之为言束也。言总束诸脉。使得调柔也。季胁在肋下。下接于 骨之间是也。回、绕也。绕身一周。犹如束带焉。此奇经之四脉也。

  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丁曰。阳跷脉起于跟中。循外踝者、中冲穴也。上入风池穴者。项后发际陷中。是奇经之五脉也。杨曰。跷、捷疾也。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足之所由。故曰跷脉焉。此奇经之五脉也。

  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丁曰。阴跷脉亦起跟中。循内踝者、照海穴也。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其又至目下承泣穴。是阴跷脉始终也。是奇经之六脉也。杨曰。其义与阳跷同也。此奇经之六脉也。虞曰。阴跷者、起于足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循阴股入阴。

  而循腹上胸里。入缺盆。出人迎之前。入 内廉。属目内 。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

  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丁曰。阳维者。维络诸阳。故曰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者、维络诸阴。故曰阴维。起于诸阴交也。杨曰。维者、维持之义也。此脉为诸脉之纲维。故曰维脉也。此有阴阳二脉。为奇经八脉也。

  比干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气。蓄则肿热。砭射之也。

  丁曰。凡八脉为病。皆砭射取之。杨曰。九州之内。有十二经水以流泄地气。人有十二经脉以应之。亦所以流灌身形之血气。奉以生身。故比之于沟渠也。虞曰。十二经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邪在八脉肿热。蓄积。故以砭石射刺之。故曰砭射之也。

  二十九难曰。奇经之为病何如。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吕曰。怅然者。其人惊。惊即维脉缓。故令人身不能收持。惊则失志善忘恍惚也。丁曰。阳维者。(○按阳维下脱阴维二字)是阴阳之纲维也。而主持阴阳之脉。今不能相维者。是阳不能主持诸阳。阴不能主持诸阴。故言怅然失志也。

  溶溶者缓慢。所以不能收持也。

  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吕曰。阴跷在内踝上。病则其脉从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也。阳跷在外踝上。病则其脉从外踝以上急。内踝以上缓也。丁曰。奇经八脉者。而圣人图设沟渠之理。(按而字疑当作乃。)以备通水道焉。非自生其病。尽诸经隆盛而散入也。乃砭射取之。诸阳脉盛。散入阳跷。则阳跷病。诸阴脉盛。散入阴跷。则阴跷病。故阴跷阳跷乃为病耳。其阴阳缓急者。即是虚实之义。阴跷为病。则阳缓而阴急。即病阴厥。足劲直而五络不通。阳跷为病。则阴缓而阳急。即狂走不卧死。跷者、健也。

  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丁曰。逆气、腹逆也。里急、腹痛也。吕曰。冲脉从关元。上至咽喉。故其脉为病。逆气而里急。虞曰。冲脉并足少阴之经。挟齐上行。病故逆气里急矣。巢氏病源曰。肾气不足。伤于冲脉。故逆气而里急。

  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吕曰。督脉在脊。病则其脉急。故令其脊强也。丁曰。督脉起于下极之俞。行脊里。上入风池。病则脊强。

  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

  吕曰。任脉起于胞门子户。故其脉结。为七疝瘕聚之病。丁曰。任脉起胞门子户。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病则男子内结为七疝。女子为瘕聚。虞曰。任脉当少腹上行。故其内苦结。男子病七疝者。谓厥疝、 疝、寒疝、 疝、咐疝、野狼疝、气疝。此七病。由气血虚弱寒温不调致之也。女子病为瘕聚。瘕有八瘕。谓青瘕、黄瘕、燥瘕、血瘕、狐瘕、蛇瘕、鳖瘕、脂瘕。瘕者、谓假于物形是也。

  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

  吕曰。带脉者、回带人之身体。病则其腹缓。故令腰溶溶也。丁曰。带脉者、回带人之身。病则腰溶溶也。

  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

  吕曰。阳为卫。故寒热。阴为荣。荣为血。血者心。故心痛也。丁曰。阳维主于诸阳之经。病则苦寒热。阴维主于诸阴之经。病则苦心痛也。

  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杨曰。一本云冲脉者。起于关元。循腹里。直上于咽喉中。任脉者,起于胞门子户。挟齐上行。至胸中。二本虽不同。亦俱有所据。并可根据用。故并载之。吕氏注与经不同者。由此故也。虞曰。据素问言。冲脉起气街。挟齐上行至胸中。任脉起于中极谓当齐心上行也。以上吕杨氏所举。皆非也。

  卷之三

  荣卫三焦第四(凡二首)

  三十难曰。荣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不。然。经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

  其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荣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知荣卫相随也。

  丁曰。夫人之生。禀天真之气后。饮水谷食入胃。传于五脏六腑。化为精血。其精血各有清浊。其精中清者。归肺以助天真。其浊者。坚强骨髓。故血中之清者。归心。荣养于神血中之浊者。外华于肌肉。而清者行于脉内。浊者行于脉外。而卫者、卫护之义也。杨曰。营行作荣。荣者、荣华之义也。言人百骸九窍所以得荣华者。由此血气也。营者、经营也。言十二经脉常行不已。经纪人身。所以得长生也。二义皆通焉。卫者、护也。此是人之 悍之气。行于经脉之外。昼行于身。夜行于脏。卫护人身。故曰卫气。凡人阴阳二气。皆会于头手足。流转无穷。故曰如环之无端也。心荣血。肺卫气。血流据气。气动根据血。相凭而行。故知荣卫相随也。虞曰。经言人受气于谷。谷入胃。乃传与五脏六腑者。

  谓水谷入口。下至于胃。胃化谷为气。上传与肺。肺乃主气。气乃为卫。胃化水上传与心。心乃生血。血乃为荣。气为表。行于脉外。血为里。行于脉内。二者相根据而行。故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复会于手太阴。如环之无端。转相溉灌也。

  经言清气为荣。浊气为卫。详此清浊之义。倒言之为正。恐传写误也。阴阳应象论曰。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即其义也。

  三十一难曰。三焦者。何禀何生。何始何终。其治常在何许。可晓以不。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杨曰。焦、元也。天有三元之气。所以生成万物。人法天地。所以亦有三元之气。以养人身形。三焦皆有其位。而无正脏也。虞曰。天有三元。以统五运。人有三焦。以统五脏也。今根据黄庭经配八卦属五脏法三焦。以明人之三焦法象三元也。心肺在上部。心法离卦。肺法兑卦乾卦。主上焦。干为天。所以肺行天气。脾胃在中部。脾胃属土。统坤卦。

  艮亦属土。艮为运气。主治中焦。肾肝在下部。肾法坎卦。肝法震卦。巽卦。主下焦。主通地气。行水道。夫如是。乃知坎离震兑坤以法五脏。干艮巽乃法三焦。以合八卦变用。乃如下说。

  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杨曰。自膈以上。

  名曰上焦。主出阳气。温于皮肤分肉之间。若雾露之溉焉。胃上口穴在鸠尾下二寸五分也。虞曰。膻中者、穴名也。直两乳中是穴。任脉气之所发。素问曰。膻中为臣使之官。以主气布阴阳。气和志远。喜乐由生。谓布气也。故治其中矣。

  上焦主入水谷。内而不出。其为病止言冷热。虚则补其心。实则泻其肺。如此治者。万无一失。灵枢经曰。上焦如雾。

  谓行气如露溉灌诸经也。言胃气自膻中布气。与肺下溉灌诸脏。经曰。肺行天气。即此义也。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齐旁。

  杨曰。自齐以上。名曰中焦。变化水谷之味。生血以荣五脏六腑。及于身体。中脘穴在鸠尾下四寸也。虞曰。中焦乃脾胃也。中焦为病。止言冷热。虚则补其胃。实则泻其脾。如此治者。万无一失。灵枢经曰。中焦如沤。谓腐熟水谷也。其治在齐旁。齐旁左右各一寸。乃足阳明胃脉所发。挟齐乃天枢穴也。中焦主脾胃。故治在此经中。故曰齐旁也。

  下焦者。(按史记正义引。此下有在脐下三字。)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其治在齐下一寸。

  杨曰。自齐以下。名曰下焦。齐下一寸。阴交穴也。主通利溲便以时下而传。故曰出而不内也。虞曰。下焦为病。

  止言冷热。虚则补其肾。实则泻其肝。如此治者。万无一失。灵枢经曰。下焦如渎。谓膀胱主水也。素问曰。三焦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齐下一寸。乃足三阴任脉之会。其治在兹。乃下纪也。

  故名曰三焦。其腑在气街。一本曰冲。

  丁曰。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引导阴阳水谷。故言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布气于胸中。故治在膻中穴也。其腑在气街而或曰冲者。二义俱通。言气街者、即阴阳道路也。言气冲者、气冲脉也。气冲者、十二经根本诸经行气之腑也。故言腑在气冲也。杨曰。气街者、气之道路也。三焦既是行气之主。故云腑在气街。街、衢也。衢者、四达之道焉。一本曰冲。此非扁鹊之语。盖吕氏再录之言。别本有此言。于义不可用也。虞曰。气街在少腹毛中两旁各二寸。是穴。乃足阳明脉气所发。言其三焦主三元之气。其腑在气街。其气街者、针经本名气冲。冲者。通与四达之义不殊。两存之亦可也。以气街为腑者。何也。谓足阳明胃。化谷为气。三焦又主三元之气。故以气街为腑也。

  卷之三

  脏腑配像第五(凡六首)

  三十二难曰。五脏俱等。而心肺独在膈上者。何也。然。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

  通行经络。营周于外。故令心肺在膈上也。

  丁曰。心肺主通天气。故在膈上。杨曰。自齐以上通为阳。自齐以下通为阴。故经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天阳地阴。即其义也。今心肺既居膈上而行荣卫。故云荣周于外。虞曰。心为帝王。高居远视。肺为华盖。位亦居膈。

  心主血。血为荣。肺主气。气为卫。血流据气。气动根据血。血气相根据而行。故心肺居在上焦也。

  三十三难曰。肝青象木。肺白象金。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意何也。然。肝者。

  非为纯木也。乙、角也。庚之柔。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阳而吸其微阴之气。其意乐金。又行阴道多。故令肝得水而沉也。

  丁曰。五行既定。即有刚柔。配合夫妇。柔纳其刚。今经举肝青象木。木性本浮。今肝得水沉者。谓又怀金性也。

  又木七月受气。正月临官。行其阴道多。是故肝得水而沉也。杨曰。四方皆一阴一阳。东方甲乙木。甲为阳。乙为阴。

  余皆如此。又甲为木。乙为草。丙为火。丁为灰。戊为土。己为粪。庚为金。辛为石。壬为水。癸为池。又乙带金气。

  丁带水气。己带木气。辛带火气。癸带土气。此皆五行王相配偶。故言肝者、非为纯木也。阴阳交错故也。木生于亥而王于卯。故云行阴道多。东方甲乙木。畏西方庚辛金。故释其妹乙。嫁庚为妇。故曰庚之柔。柔阴也。乙带金气以归。

  故令肝得水而沉也。虞曰。乙与庚合。从夫之性。故得水而沉也。

  肺者。非为纯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阴。婚而就火。其意乐火又行阳道多。

  故令肺得水而浮也。

  丁曰。肺白象金。金性本沉。今肺反浮。谓辛纳火性。又正月受气。七月临官。行其阳道多。是故肺得水而浮也。

  杨曰。金生于己。王于酉。故云行阳道多。西方庚辛金。畏南方丙丁火。故释其妹辛。嫁为丙妇。故曰丙之柔。辛带火气以归。故令肺得水而浮也。虞曰。丙与辛合。随夫之性。炎上而浮。故云也。

  肺熟而复沉。肝熟而复浮者。何也。故知辛当归庚。乙当归甲也。

  丁曰。皆归本性也。杨曰。肝生沉而熟浮。肺生浮而熟沉。此是死则归本之义。熟喻死矣。如人夫妇有死亡者。未有子息。各归其本。极阴变阳。寒盛生热。壅久成通。聚而必散。故其然也。义之反复。故浮沉改变也。

  三十四难曰。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可晓知以不。然。十变言肝色青。

  虞曰。五色之变在于木也。五脏五色。由肝木之气更相溉灌。故各从其类见其色。黄庭经云。肝者水之精。震之气。

  其色青。位居东方。

  其臭臊。

  虞曰。得火之变。故其臭则臊也。

  其味酸。

  虞曰。土受木味则酸。洪范曰。曲直作酸。酸取其收敛也。

  其声呼。

  虞曰。金木相配。发声为呼。呼亦啸也。

  其液泣。

  虞曰。泣则言泪也。此乃水行气。溉灌于子。故生泣也。

  心色赤。

  虞曰。木之布色。在火乃赤也。

  其臭焦。

  虞曰。五臭之变在于火。五脏五臭。火盛则焦苦出焉。故曰其臭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