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集注


  是正经之自病也。

  丁曰。此五者。皆正经自病。非谓他邪也。吕曰。此皆从其脏内自发病。不从外来也。虞曰。吕氏言其脏内自发其病。不从外来。其义、非也。只如形寒饮冷伤肺者。谓外寒感于皮毛。内合于肺。此从外来也。又饮冷入口。内伤于肺。

  亦从外来也。余悉如此。圣人大意。言正经虚则腠理开。腠理开则外感于内。故曰正经自病也。

  何谓五邪。然有中风。

  丁曰。中者、伤也。言中风者。调肝应风。主色邪。散于五脏。为之五色也。吕曰。肝主风也。虞曰。东方生风。

  风生木。恶风。又巽木为风。

  有伤暑。

  丁曰。伤暑者。谓心应暑。主臭邪。放于五脏。为之五臭也。吕曰。心主暑也。虞曰。心火主暑。王于夏暑、热也。

  素问曰。夏伤于暑。秋必 疟。

  有饮食劳倦。

  丁曰。脾应湿。主味邪。散入五脏为五味。吕曰。脾主劳倦也。虞曰。正经自病。亦言饮食劳倦。伤脾。今五邪亦言饮食劳倦。正经病谓正经虚。又伤饮食五邪病。谓食饮伤于脾而致病也。

  有伤寒。

  丁曰。肺主燥。而其令清切。恶寒。主其声邪散入五脏。为之五声也。吕曰。肺主寒也。虞曰。谓寒感皮毛。故曰伤寒也。

  有中湿。

  丁曰。肾应寒。主水邪散入五脏。为之五液也。吕曰。肾主湿也。虞曰。水流湿之义也。

  此之谓五邪。

  吕曰。此五病。从外来也。虞曰。此五行相胜也。作邪如下说也。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风得之。然。其色当赤。何以言之。肝主色。

  虞曰。巽为风。属木。故主中风。木之华萼。敷布五色。作五邪。乃如下说也。

  自入为青。

  虞曰。木经自病也。

  入心为赤。

  虞曰。肝邪入心。其色乃赤。

  入脾为黄。

  虞曰。肝邪入脾。其色黄也。

  入肺为白。

  虞曰。肝邪入肺。故其色白。

  入肝为黑。

  虞曰。肝邪在肾。其色黑。

  肝为心邪。故知当赤色也。

  吕曰。肝主中风。心主伤暑者。今心病中风。故知肝邪往伤心也。

  其病身热。胁下满痛。

  吕曰。身热者心。满痛者肝。二脏之病证也。虞曰。心主伤暑。病则身热。肝布两胁。故胁满。肝之乘心也。

  其脉浮大而弦。

  吕曰。浮大者心。弦者肝。二脏脉见应也。

  何以知伤暑得之。然。当恶臭。何以言之。心主臭。

  虞曰。心火也。火之化物。五臭出焉。

  自入为焦臭。

  虞曰。火性炎上。则生焦臭。此曰正经自病也。

  入脾为香臭。

  虞曰。火之化土。其臭乃香。

  入肝为臊臭。

  虞曰。火之化木。其臭乃臊。

  入肾为腐臭。

  虞曰。火之化水。其臭乃腐。

  入肺为腥臭。

  虞曰。火之化金,其臭乃腥。

  故知心病伤暑得之也。(按此也字。当在下句之末。别本并脱去。)当恶臭。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

  吕曰。心主暑。今伤暑。此正经自病。不中他邪。

  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然。当喜苦味也。虚为不欲食。实为欲食。何以言之。脾主味。

  虞曰。稼穑作甘。礼云。甘受和。故主味也。

  入肝为酸。

  虞曰。脾主味。为邪乘肝病者。乃喜酸味也。

  入心为苦。

  虞曰。脾主味。为邪干心病者。乃喜苦味也。

  入肺为辛。

  虞曰。脾主味。为邪干肺病者。乃喜辛味也。

  入肾为咸。

  虞曰。脾主味。为邪干肾病者。乃喜咸味也。

  自入为甘。

  虞曰。土为稼穑。本经自病。乃喜甘味也。

  故知脾邪入心。为喜苦味也。

  吕曰。心主伤热。脾主劳倦。今心病以饮食劳倦得之。故知脾邪入心也。

  其病身热。而体重嗜卧。四肢不收。

  吕曰。身热者、心也。体重者、脾也。此二脏病证也。

  其脉浮大而缓。

  吕曰。浮大者、心脉。缓者、脾脉也。

  何以知伤寒得之。然。当谵言妄语。何以言之。肺主声。

  虞曰。五金击之有声。故五音出于肺也。

  入肝为呼。

  虞曰。木之畏金故呼。启玄子云。呼亦当啸。

  入心为言。

  虞曰。此云言。素问云笑。谓金火相当。夫妇相见。故言笑。

  入脾为歌。

  虞曰。土母金子。母子相见。故有歌义。

  入肾为呻。

  虞曰。金母水子。子之见母。发娇呻声也。

  自入为哭。

  虞曰。肺主于秋。秋者愁也。其音商。商、伤也。故自入为哭也。

  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

  吕曰。心主暑。肺主寒。(按根据前后注例。此下脱今心病以伤寒六字。)得之。故知肺邪入心以为病也。

  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喘咳。

  吕曰。身热者心。恶寒者肺。此二脏病证也。

  其脉浮大而涩。

  吕曰。浮大者心脉。涩者、肺脉也。

  何以知中湿得之。然。当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肾主湿。

  丁曰。肾主水。水化五液也。虞曰。肾主水。水流湿。故五湿皆出于肾。

  入肝为泣。

  虞曰。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感而泪下。谓肺主悲。悲则金有余。木乃畏之。水者木之母。母忧子。故肝为泣也。

  入心为汗。

  虞曰。水火交泰。蒸之为汗。

  入脾为液。

  虞曰。土夫水妻。妻从夫则生涎也。

  入肺为涕。

  虞曰。北方生寒。寒生肾。今寒感皮毛。内合于肺。肺寒则涕。是知入肺为涕。

  自入为唾。

  虞曰。肾之脉上络于舌。故生唾也。离中六二爻是也。此则正经自病。

  故知肾邪入心。为汗出不可止也。

  吕曰。心主暑。肾主湿。今心病以伤湿得知。故知肾邪入心也。

  其病身热。而小腹痛。足胫寒而逆。

  吕曰。身热者心。小腹痛者肾。肾邪干心。此二脏病证也。

  其脉沉濡而大。

  吕曰。大者、心脉。沉濡者、肾脉也。

  此五邪之法也。

  五十难曰。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然。从后来者为虚邪。

  丁曰。假令心病得肝脉来乘。是为虚邪。肝是母。心是子。子能令母虚。故云从后来者为虚邪。吕曰。心王之时。

  脉当洪大而长。反得弦小而急。是肝王毕木传于心。夺心之王。是肝往乘心。故言从后来也。肝为心之母。母之乘子。

  是为虚邪也。

  从前来者为实邪。

  丁曰。脾脉来乘。是为实邪。心是母。脾是子。而母能令子实。故云从前来者为实邪也。吕曰。谓心王得脾脉。心王毕。当传脾。今心王未毕。是脾来逆夺其王。故言从前来也。脾者心之子。子之乘母。是为实邪。

  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

  丁曰。火所不胜于水。心病肾脉来乘。故为贼邪。吕曰。心王得肾脉。水胜火。故是为贼邪也。

  从所胜来者为微邪。

  丁曰。火所胜于金。心病肺脉来乘。故云微邪。吕曰。心王反得肺脉。火胜金。故为微邪也。

  自病者为正邪。

  丁曰。无他邪相乘。则为正邪。吕曰。心王之时。脉实强太过。反得虚微。为正邪也。

  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

  吕曰。心主暑。今心自病伤暑。故为正邪也。

  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

  吕曰。从前来者。脾乘心也。脾主劳倦。故为实邪。

  伤寒得之为微邪。

  吕曰。从所胜来者。肺乘心也。肺主寒。又畏心。故为微邪。

  中湿得之为贼邪。

  吕曰。从所不胜来者。肾乘心也。肾主湿。水克火。故为贼邪也。丁曰。夫在天之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肾。肾主水与寒。在天之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肝主风。在天之暄暑。在地为火。在人为心。心主暑。在天之燥。在地为金。

  在人为肺。肺主燥。在天之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脾主湿。此是天地人三才相通也。今经以寒合肺。以湿合肾。以饮食劳倦合脾。此三者。义理稍差。未详其旨。

  五十一难曰。病有欲得温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见人者。有不欲得见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脏腑也。然。病欲得寒而欲见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温而不欲得见人者。病在脏也。何以言之腑者、阳也。阳病欲得寒。又欲见人。脏者、阴也。阴病欲得温。又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丁曰。手三阴三阳应天。主暄暑燥病。即欲得寒也。然阳者、明也。是以欲得见人。阳为腑。故言病在腑也。足三阴三阳应地。主风寒湿。故病即欲得温。阴主脏。故不欲见人也。诸浮躁者。病在手。诸静不躁者。病在足。

  五十二难曰。腑脏发病。根本等不。然。不等也。其不等奈何。然。脏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离其处。

  丁曰。脏病为阴。阴主静。故止而不移。吕曰。脏者阴。决于地。(按决字疑当作法。)故不移动也。

  腑病者。仿佛贲向。上下行流。居处无常。

  丁曰。腑病为阳。主动。故上下行流。居处无常。吕曰。腑、阳也。阳者法天。天有回旋不休。故病流转。居无常处也。

  故以此知脏腑根本不同也。

  卷之四

  脏腑传病第八(凡二首)

  五十三难曰。经言七传者死。间脏者生。何谓也。然。七传者、传其所胜也。间脏者、传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间脏者、传其所生也。

  丁曰。经云前七传者死。后言间脏者生。其言七传者。是五脏为阴。传其所胜。间脏者。是六腑为阳。故传其所生。

  亦五脏六腑并应五行。传其所生者生。传其所胜者死。其言传肺。肺死而不传。故一脏不再伤也。吕曰。七当为次字之误也。此下有间字。即知上当为次。又有五脏。心独再伤。为有六传耳。此盖次传其所胜脏故其病死也。虞曰。七传者死。七字明也。吕氏以七为次。深为误矣。又声音不相近也。今明之以示后学。谓五行相生而数之。数终于五。又却再数至二成七。向上之五。来传于七。七之被克。故云死也。今举一例以发明之。假令相生之数。数木火土金水木火。第五水字。隔第六木字。来克第七火字。火被水克。故曰七传。下文云间脏者。是第五水字。下传与第六木字。见相生。

  故曰间脏者生也。吕氏言次者。次正成间脏也。

  假令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母子相传。竟而复始。如环之无端。故言生也。

  丁曰。其言心传脾。脾得生气。再传于肺。是母子相传。故言生也。吕曰。间脏者、间其所胜之脏而相传也。心胜肺。脾间之。肝胜脾。心间之。脾胜肾。肺间之。肺胜肝。肾间之。肾胜心。肝间之。此谓传其所生也。

  五十四难曰。脏病难治。腑病易治。何谓也。然。脏病所以难治者、传其所胜也。腑病易治者、传其子也。与七传间脏同法也。

  丁曰。脏者、阴也。病难治者、谓言传其胜也(按谓言二字。当衍其一。)胜者、谓肝胜脾。脾胜肾。肾胜心。心胜肺。肺胜肝。故难治也。腑者。阳也。言阳病传其子者。即是木病传火。火病传土。土病传金。金病传水。水木递相生。

  即腑病易治也。是故与七传间脏法同也。杨曰。

  卷之四

  脏腑积聚第九(凡二首)

  五十五难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丁曰。积者、阴气所积。是五脏传其所胜。当王时不受邪。故留结为积。所以止而不移也。聚者、六腑之为病。阳也。所传其子。以回转不定。又阳主动。故无常处。吕曰。诸阴证病常在一处牢强。有头足。止不移者。脏气所作。死不治。故言脏、病难治。所以证病上下左右无常处者。此所谓阳证。虽困可治。本不死也。

  故当经岁月。故经言腑病易治。

  五十六难曰。五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然。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

  令人发咳逆 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传于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杨曰。积、蓄也。言血脉不行。积蓄成病也。凡积者、五脏所生也。荣气常行。不失节度。谓之平人。平人者、不病也。一脏受病。则荣气壅塞。故病焉。然五脏受病者。则传其所胜。所胜适王。则不肯受传。既不肯受。则反传所胜。

  所胜复不为纳。于是则留结成积。渐以长大。病因成矣。肥气者、肥盛也。言肥气聚于左胁之下。如覆杯突出。如肉肥盛之状也。小儿多有此病。按前章有积有聚。此章唯出五积之名状。不言诸聚。聚者。六腑之病。亦相传行。还如五脏。

  以胜相加。故不重言。从省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