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按:此法,见《游宦纪闻》,陈平伯载此方,黄多而硝少。素园纠其误,谓黄多硝少。何能熔化,今根据杨定雄一硝六为率。

  木通(一钱) 通草(三钱) 陈雨水(一碗,用冬雪水似更良)

  煎出味,去滓,再以陈雨水九碗,与药汁和匀,每次用药水一碗,磨入犀角三分,挑入炼雄三厘调匀,徐徐冷灌。能于三日内服尽十碗药水,必有清痰吐出数碗而愈。 斋尝亲验矣。

  卷下 药方篇第四

  方剂

  治寒湿为病,诸痧腹痛,霍乱吐泻。

  木香(一两,不见火) 明雄黄(二两) 明矾(三两)

  共研细末,以鲜荷叶、橘叶、藿香叶各二两捣汁,丸绿豆大,每服九分。重者,再服。

  卷下 药方篇第四

  方剂

  治暑月贪凉饮冷,食物不慎,兼吸秽恶,成痧胀腹痛,或霍乱杜蟾酥(烧酒化) 朱砂(飞,各五钱) 明雄黄(飞) 茅山苍术(土炒焦,各一两) 丁香 牙皂(各三钱) 当门子(一钱)

  七味,各研极细,蟾酥打丸,凤仙子大,辰砂为衣,放舌底化下。重者二三丸。洄溪云:此秘方也。

  又方 治同上。

  杜蟾酥(烧酒化开) 明雄黄(水飞,各三钱) 丁香 木香 沉香(各二钱) 茅山苍术(土炒焦,四钱) 朱砂(飞,一钱五分) 当门子(一钱) 西牛黄(三分)

  九味,各研极细。择上吉日,净室中合研匀。同蟾酥,加糯米粽尖五个,捣千余下,丸如椒子大,晒干,盛于瓷碗内,再用朱砂一钱五分,烧酒调涂碗内,盖好,用力摇一二千下,则光亮矣。密收瓷瓶内,每三粒。轻者,一粒;重者,五粒。泉水下。

  卷下 药方篇第四

  方剂

  治同上。

  杜蟾酥(烧酒浸烊,如无杜酥,可以东酥加倍) 明雄黄(研) 朱砂(飞,各二两) 木香(晒)

  丁香(晒) 茅术(炒) 滑石(飞,各四钱) 当门子(一两)

  八味,各研极细,和入蟾酥杵匀,丸黍米大,每药丸就四两,以火酒喷湿,盖在碗内,加入飞净朱砂六钱,竭力摇播,以光亮为度。

  (本方去木香、滑石、当门子,名截痧丸,治痧甚效,方亦较稳。)

  又方(一名通灵万应丹) 治同上,而力较峻。

  杜蟾酥(九钱,烧,酒化) 锦纹大黄(晒干,六两) 朱砂(飞) 明雄黄(飞) 明天麻(焙干) 麻黄浸,切焙,三两)

  十味,各为细末,以糯米粥浆和,杵丸芦菔子大,朱砂为衣。每七丸纳舌下少顷,阴阳水下。若研细吹鼻,亦可取嚏。

  卷下 药方篇第四

  方剂

  治阳虚中寒,腹痛吐泻,转筋肢冷,汗淋苔白,不渴,脉微欲附子(浓甘草汤煎去毒) 吴茱萸(泡去第一次汁,盐水微炒,各三两) 陈伏龙肝(二两,烧酒一小杯收干) 木瓜(络石藤七钱,煎汁炒干,一两五钱) 丁香(蒸晒,一两) 丝瓜络(烧酒洗,五两)

  六味,共为极细末,分作十九服,外以醋半酒杯,盐一钱五分,藕肉一两五钱,煎滚,瓦上炙存性研。每服加三厘,每病止须用半服,参汤下。

  按确系寒证,此散固佳,若未辨阴阳,而用热药,以为外治,尚无大害,内服之药,极宜审慎,勿轻试也。

  卷下 药方篇第四

  方剂

  治同上。

  生香附(或用吴茱萸亦可,一两八钱) 母丁香(一两二钱) 上桂心(八钱) 倭硫黄(五钱) 当门子(四钱)

  五味,共研极细,瓷瓶密收。每二三分安脐中,以膏药封之,一时即愈。孕妇忌贴。

  按:霍乱转筋,既有寒暑之分,亦有寒暑杂感而成者。更有暑伏于内,而寒束于外者,故服药最,而仅取其气由脐入腹,自能温通脏腑,以逐寒邪,不致伤阴,诚为善策。惟口渴苔黄,下利极热者,显为阳证。虽见肢冷脉伏,亦勿妄贴此膏,更张其焰也。

  以上诸方,虽分别热证寒证之治,而和平猛厉,用得其宜,并皆佳妙。然非仓卒可办者,故列诸前茅。冀仁人君子,量力制备,刊明药味证治,广为传播。俾医家病家,一览了然,不例者,既不敢没良方之大用,且以推展施药之仁怀也。

  卷下 药方篇第四

  方剂

  (《伤寒论》)

  治温病变霍乱之主方,用者因证加减。

  黄芩(三两) 炙草 芍药(各二两) 大枣(十二枚)

  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卷下 药方篇第四

  方剂

  (《伤寒论》)

  原方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

  按:冬伤于寒,至春发为温病,有或泻或呕之兼证,皆少阳犯阳明也。故仲圣以黄芩清解温邪,虚饮聚而伏邪乘之者,仍宜以此法治之。如火势披猖,上冲下迫,或脉数口渴,或热深厥深,则无藉乎奠中涤饮,当从事于泻火清中,举一反三,在人善悟也。

  卷下 药方篇第四

  方剂

  (《伤寒论》)

  治温热暑疫,转为霍乱之主剂。

  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绵裹)

  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升半,去滓,分二服。

  按:此伤寒吐剂也,然古方栀子生用,故能涌吐。今皆炒黑用之,虽不作吐,洄溪谓其涤热除之治干霍乱矣。豉经蒸腐,性极和中。凡霍乱多由湿郁化热,挟秽浊恶气,而扰攘于中宫,惟此二物,最为对证良药。奈昔人皆不知察也。且二物之奇,匪可言罄,如偶以银花、竹叶清暑风,配以白蔻、菖蒲宣秽恶,湿甚者,臣以滑、朴;热胜者,佐以芩、连。同木瓜、扁豆则和中。合甘草、鼠粘而化毒。其有误投热药而致烦乱躁闷者,亦可借以为解救,厥功懋矣。而古今之治霍乱者,从不引用,岂非一大阙典耶。

  卷下 药方篇第四

  方剂

  (《伤寒论》)

  治暑热炽盛而为霍乱者。

  石膏(一斤) 知母(六两)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按:治霍乱,粳米,须用陈仓者。或用生苡仁亦妙。

  卷下 药方篇第四

  方剂

  (《伤寒论》)

  治证如前,而元气已虚者。

  原方加人参三两。

  按:白虎汤神于解热,妙用无穷。加人参,则补气以生津;加桂枝,则和营而化疟;加苍术,则清湿以治痿。变而为竹叶石膏汤,则为热病后之补剂。余因推展其义,凡暑热霍乱之兼表邪者,加香薷、苏叶之类。转筋之热极似寒,非反佐莫能深入者,少加细辛、威灵仙之类。痰湿阻滞者,加浓朴、半夏之类。血虚内热者,加生地、地丁之类。中虚气弱者,加白术、苡仁之类。病衰而气短精乏者,加大枣、枸杞之类。无不奏效如神也。

  卷下 药方篇第四

  方剂

  (《伤寒论》)

  治中虚暑热霍乱,及霍乱已定,而竹叶(二握) 生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人参(三两) 麦门冬(一升) 粳米(半升) 甘草(炙,二两)

  水一斗,先煮六味,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按《集验》云:此方加生姜,治呕最良。余谓治霍乱,宜用地浆煎更妙。

  卷下 药方篇第四

  方剂

  (河间)

  治暑热挟湿之霍乱。

  桂(去皮) 白术 猪苓(各五钱) 茯苓(去皮) 泽泻(各一两) 滑石(四两) 寒水石 石膏 甘草(炙,各二两,一方甘草一两五钱)

  九味为末。每三钱,温水或新汲水,或生姜汤,量证调下。小儿每服一钱。按:此方,一名桂苓白术散。一方不用猪苓,或云去猪苓加人参,名桂苓白术散。

  卷下 药方篇第四

  方剂

  (即益元散,一名天水散)

  桂府腻白滑石(六两) 甘草(炙,一两)

  二味为末。每三钱,温水或新汲水调下,日三。挟表邪者,以葱白五寸,豆豉五十粒,煎汤调下。本方加黄丹,名红玉散。加青黛,名碧玉散。加薄荷,名鸡苏散。加朱砂,名辰砂益元散。

  卷下 药方篇第四

  方剂

  (《肘后》)

  治霍乱发斑。

  葱白(一握) 香豉(三合)

  水煎,入童子小便一合,日三服。

  按:石顽云:本方药味虽轻,功效最着,凡虚人风热,伏气发温,及产后感冒,靡不随手获效。余谓胎前外感,何尝不是妙剂。芦根、竹叶、苏叶、黄芩,可以随证佐入。

  卷下 药方篇第四

  方剂

  (《温疫论》)

  治湿盛霍乱,胸闷溺涩而渴者。

  茯苓 猪苓 泽泻 橘皮按:吴氏五苓去桂,而治胃中湿热,最为有见,且以橘皮易术,则无实中之弊,而有利气之功,当变而变,斯为善用古法。欲平霍乱者,宜知所趋响矣。(吴又可《温疫论》解理透辟,用药灵活,为病家不可不阅之书。素园)

  卷下 药方篇第四

  方剂

  (《局方》)

  治湿盛于中,霍乱吐泻。

  茅术(去粗皮,米泔浸,四两) 紫浓朴(去皮,姜汁炒) 陈皮(去白,各三两二钱) 甘草(炙,二钱)

  四味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一片,煎七分服。转筋者加木瓜。本方加藿香、半夏,名金不换正气散。

  卷下 药方篇第四

  方剂

  治湿蕴于中,寒袭其外,而为霍乱吐泻者。

  浓朴 陈皮 桔梗 白术 半夏(各二两)

  大腹皮(一本作苍术,或用槟榔亦可) 白芷 茯苓 苏叶 藿香(各三两) 甘草(炙,一两)

  十一味为粗末。每三钱,姜三片,枣一枚,煎服。(《兰台轨范》此方无白术,似更妥。谢城)

  按:上二方,皆治风寒外感,食滞内停。或兼湿邪,或吸秽气,或伤生冷,或不服水土等证,的是良方。若温暑热证,不兼寒湿者,在所切禁。今人谓其统治四时感证,不审病情,一概滥用,误人不少,用治霍乱,姜枣宜裁。

  卷下 药方篇第四

  方剂

  (一名四七汤。《金匮》)

  治情志不舒,痰湿阻半夏(一升) 浓朴(三两) 茯苓(四两) 干苏叶(二两) 生姜(五两)

  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

  按:此方既主七情不适之郁痰证,亦治寒湿不化,风感外侵,食滞不消。误投滋补,因而病剧者,无不所响辄捷。

  卷下 药方篇第四

  方剂

  治夏月虚人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之霍乱吐泻,而身发热者。

  香薷(二钱) 人参 茯苓 甘草 扁豆 浓朴(制) 木瓜 杏仁(去皮) 半夏(各一钱) 藿香砂仁(炒研,各六分) 生姜(三片) 大枣(一枚)

  水煎服。

  卷下 药方篇第四

  方剂

  (《局方》)

  治暑月乘凉饮冷,阳气为阴邪所遏,头痛香薷(一斤) 浓朴(姜汁炒) 白扁豆(各半斤)

  三味为粗末。每五钱至一两,水煎,冷服。

  卷下 药方篇第四

  方剂

  (《活人》)

  治同上。

  原方加姜汁炒黄连四两。

  卷下 药方篇第四

  方剂

  治霍乱转筋,肝火内炽,或吐青绿苦水者。

  川连(六两) 吴茱萸(取陈而开口者,一两)

  二味同煮干为细末,米饮糊丸,绿豆大。每三钱,陈木瓜五钱,煎汤下。吐酸味者,竹茹、生苡仁各三钱,煎汤下。

  按:张雨农司马见余采此方,极为首肯。云:尝在都城,见杜石樵少宰,亦用此药,治愈多人也。

  卷下 药方篇第四

  方剂

  治温病转为霍乱,腹不痛、而肢冷脉伏,或肢不冷而口渴苔黄芩(酒炒) 焦栀子 香豉(炒,各一钱五分) 原蚕沙(三钱) 制半夏 橘红(盐水炒,各一钱)

  蒲公英(四钱) 鲜竹茹(二钱) 川连(姜汁炒,六分) 陈吴萸(泡淡,一分)

  阴阳水二盏,煎一盏,候温徐服。转筋者,加生苡仁八钱,丝瓜络三钱。溺行者,用木瓜三钱。湿盛者,加连翘、茵陈各三钱。

  卷下 药方篇第四

  方剂

  (《霍乱论》)

  治暑秽挟湿,霍乱吐下,脘痞烦渴,苔色白腻,飞滑石(四钱) 香豉(炒,三钱) 焦栀(二钱) 黄芩(酒炒) 省头草(各一钱五分) 制浓朴 制半夏(各一钱)

  水煎,去滓,研入白蔻仁八分,温服。苔腻而浓浊者,去白蔻,加草果仁一钱。

  卷下 药方篇第四

  方剂

  (《霍乱论》)

  治湿热蕴伏而成霍乱,兼能行食涤痰。

  制浓朴(二钱) 川连(姜汁炒) 石菖蒲 制半夏(各一钱) 香豉(炒) 焦栀(各三钱) 芦根(二水煎温服。

  卷下 药方篇第四

  方剂

  (《霍乱论》)

  治霍乱转筋,肢冷腹痛,口渴烦躁,目晚蚕沙(五钱) 生苡仁 大豆黄卷(各四钱) 陈木瓜(三钱) 川连(姜汁炒,三钱) 制半夏 黄芩(酒炒) 通草(各一钱) 焦栀(一钱五分) 陈吴萸(泡淡,三分)

  地浆,或阴阳水煎,稍凉,徐服。

  卷下 药方篇第四

  方剂

  (梦影)

  治温暑痧邪,深入营分,转筋吐下,肢厥连翘 丝瓜络 淡紫菜(各三钱) 石菖蒲(一钱) 川连(吴萸水炒,二钱) 原蚕沙 地丁 益母草(各五钱) 生苡仁(八钱) 银花(四钱)

  地浆或阴阳水,煮生绿豆四两,取清汤煎药,和入生藕汁,或白茅根汁,或童便一杯,稍凉徐徐服。

  卷下 药方篇第四

  方剂

  (《霍乱论》)

  治霍乱后,余邪未清,身热口渴,及余鲜竹叶 生扁豆(各四钱) 香豉(炒) 石斛(各三钱) 枇杷叶(刷,二钱) 橘红(盐水炒) 陈木瓜(各一钱) 焦栀(一钱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