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长沙药解
长沙药解
当火炎肺热之时,而推其原本,非缘寒气冲逆,则由土湿堙寒,因而水饮停瘀者,十居七八。然则上热者,咳嗽之标,水饮湿寒者,咳嗽之本也。
外感之咳,人知风寒伤其皮毛,而不知水饮湿寒实伤其脏腑。盖浊阴充塞,中气不运,肺金下达之路既梗,而孔窍又阖,里气愈阻,肺无泄窍,是以宗壅迫,冲逆而为咳。若使里气豁通,则皮肤虽闭,而内降有路,不至于此也。
1升,原作斤",据集成本、石印本、《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改。
2麻辛附子汤,据卷二桂枝释文,系指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
长沙药解卷三射干
细辛温燥开通,利肺胃之壅阻,驱水饮而逐湿寒,润大肠而行小便,善降冲逆,专止咳嗽。其诸主治,收眼泪,利鼻壅,去口臭,除齿痛,通经脉,皆其行郁破结,下冲降逆之力也。
射干
味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利咽喉而开闭塞,下冲逆而止咳嗽,最清胸膈,善扫瘀浊。
《金匮》射干麻黄汤,射干十二枚,紫菀三两,款冬三两,五味半升1,细辛三两,半夏半升,生姜四两,大枣七枚,麻黄四两。治咳而上气,喉中如水鸡声。以风寒外闭,皮毛不泄,肺气郁迫,逆而上行,喉窍窄狭,泄之不及,以致呼吸闭塞,声如水鸡。射干、紫菀、款冬、五味、细辛、生姜、半夏,下冲逆而破壅塞,大枣补其里,麻黄泻其表也。
气通于肺,内司呼吸而外主皮毛,皮毛虽闭,而内有下行之路,不至堵塞如是。是其平日土湿胃逆,浊气升隔,肺之降路不甚清通。一被外感,皮毛束闭,里气愈阻,内不能降而外不能泄,是以逆行而上冲,塞于咽喉,此即伤风齁喘之证。当饮食未消之际,水谷郁遏,中气胀满,故呼吸闭塞,迫急非常也。不降里阴,则胸膈莫容,不泄表寒,则经络终郁。射干降逆开结,善利肺气。麻黄外散其风寒,使经络松畅,则里气不迫。射干内降其冲逆,使咽喉清虚,则表气不壅。表邪外解而里阴下达,停痰宿水,积湿凝寒,皆从水道注泄而下,根株斩灭矣。
其诸主治,通喉痹,开胸满,止咽痛,平腹胀,泻肺火,润肠燥,行积痰,化瘀血,下经闭,消结核,破癥瘕,除疟母。鳖甲煎丸,方在鳖甲。用之治疟母,乌扇即射干也。下冲破结,是其长也。
紫菀
味苦、辛,入手太阴肺经。降气逆而止咳,平息贲而止喘。
《金匮》射干麻黄汤方在射干。用之治咳而上气,以其清肺而降逆也。
紫菀清金润肺,止咳定喘,而兼善敛血。劳嗽吐血之证,因于肺逆而不敛,肺气清降,则血自敛矣。其诸主治,开喉痹,通小便,定喘促,破息贲,止吐血,住便血,疗肺痈,行脓血,皆清金降逆之力也。
款冬花
味辛、气温,入手太阴肺经。降冲逆而止嗽喘,开痹塞而利咽喉。
1升,原作斤",据蜀本、集成本、《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改。
杏仁长沙药解卷三
《金匮》射干麻黄汤方在射干。用之治咳而上气,喉中如水鸡声。以其开痹而止喘也。
款冬降逆破壅,凝嗽止喘,疏利咽喉,洗涤心肺,而兼长润燥。肺逆则气滞而津凝,故生烦躁。肺气清降,浊瘀荡扫,津液化生,烦躁自止。其诸主治,除肺痈脓血,去痰涕胶黏,开咽喉喘阻,润胸膈烦躁,皆去浊还清之力也。
杏仁
味甘、苦,入手太阴肺。降冲逆而开痹塞,泻壅阻而平喘嗽,消皮腠之浮肿,润肺肠之枯燥,最利胸膈,兼统经络。
《金匮》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治胸中痹塞,短气。以土湿胃逆,浊气冲塞,肺无降路,是以短气。茯苓泻湿而消满,杏仁破壅而降逆,甘草补中而培土也。薯蓣丸、方在薯蓣。文蛤汤、方在文蛤。厚朴麻黄汤,方在厚朴。皆用之以降逆也。
《伤寒》麻黄汤,方在麻黄。治太阳伤寒,恶风,无汗而喘者,麻杏甘石汤,方在麻黄。治太阳伤寒,汗下后,汗出而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在厚朴。治太阳中风,下后表未解而微喘者,小青龙汤,方在麻黄。治太阳伤寒,心下有水气,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皆
用之以治喘也。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加杏仁汤,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治支饮呕冒,饮去呕止,其人形肿者。以经气壅滞则为肿,杏仁利气而消滞也。麻杏薏甘汤方在麻黄。用之以泻表气之滞。矾石丸、方在矾石。大陷胸丸方在大黄。用之以泻里气之滞也。麻仁丸、方在麻仁。1大黄蟅虫丸方在大黄。用之以润燥也。
肺主藏气,气降于胸膈而行于经络,气逆则胸膈闭阻,而生喘咳。脏病而不能降,因以痞塞,经病而不能行,于是肿痛。杏仁疏利开通,破壅降逆,善于开痹而止喘,消肿而润燥,调理气分之郁,无以易此。其诸主治,治咳逆,疗失音,止咯血,断血崩,杀虫匿虫,除齄刺,开耳聋,去目翳,平努肉,消停食,润大肠,通小便。种种功效,缘其降浊消郁之能事也。
薤白
味辛,气温,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开胸痹而降逆,除后重而升陷,最消痞痛,善止滑泄。
《金匮》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方在栝蒌。枳实薤白桂枝汤方在枳实。并用之,治胸痹心痛,以其破壅而降逆也。
《伤寒》四逆散,方在甘草。治少阴病,四逆,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三升,以其行滞而升陷也。
1麻仁,原作麻黄",据闽本、蜀本、集成本、石印本改。
长沙药解卷三桔梗
肺病则逆,浊气不降,故胸膈痹塞,肠病则陷,清气不升,故肛门重坠。薤白辛温通畅,善散壅滞,辛金不至上壅,故痹者下达而变冲和,庚金不至下滞,故重者上达而化轻清。其诸主治,断泄痢,除带下,安胎妊,散疮疡,疗金疮,下骨哽,止气痛,消咽肿,缘其条达凝郁故也。
桔梗
味苦、辛,入手太阴肺。散结滞而消肿硬,化凝郁而排脓血,疗咽痛如神,治肺痈至妙,善下冲逆,最开壅塞。
《伤寒》桔梗汤,桔梗二两,甘草二两。治少阴病,咽痛者。以少阴肾脉,循喉咙而挟舌本,少阴心脉,挟咽而击目系,少阴病则癸水上冲,丁火不降,郁热抟结而生咽痛。桔梗开冲塞而利咽喉,生甘草泻郁热而缓迫急也。通脉四逆汤,方在甘草。治少阴病,下利脉微,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亦此法也。《金匮》以治肺痈,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而吐脓如米粥者。以肺气壅塞,湿热淫蒸,浊瘀腐败,化而为脓。桔梗破壅塞而行腐败,生甘草泻郁热而清肺金也。
二白散,桔梗三分,贝母三分,巴豆一分。为散,白饮和服。治太阳中风,寒实结胸。以经病未解,而水土湿寒,乃以冷水潠灌,愈闭其表。寒湿郁动,逆冲清道,与膈上之阳,两相隔拒,寒热逼迫,痞结不开。桔梗、贝母,清降其虚热,巴豆温下其湿寒,结散郁开,腐败难容,在
上则涌吐而出,在下则泄利而去矣。《外台》以治肺痈者,排决脓瘀,令其吐泄而下,肺腑清空,正气续复,不使养痈以泰祸也。
《金匮》排脓汤,桔梗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枚,生姜二两。以疮疽脓硬,必当排而行之,使肿消而脓化。而死肌腐化,全赖中气,甘、枣培补脾精,生姜和中而行气,桔梗消结而化脓也。
排脓散,桔梗二分,芍药六分,枳实十六枚。为散,鸡子黄一枚,以散数钱揉均1,饮和服之,日一服。
以疮疽脓成,必当排而决之,使腐去新生。而脓瘀既泻,营血必伤,桔梗行其凝郁,枳实逐其腐败,芍药清肝风而凉营,鸡子黄补脾精而养血也。
薯蓣丸、方在薯蓣。竹叶汤方在竹叶。并用之,以降肺气之逆也。
桔梗苦泻辛通,疏利排决,长于降逆而开结,消瘀而化凝,故能清咽喉而止肿痛,疗疮疽而排脓血。其诸主治,清头面,理目痛,通鼻塞,疗口疮,止气喘,平腹胀,调痢疾,破血瘀,皆降逆疏壅之力也。
1均,通匀"。《说文》:匀,一曰均也。"
橘皮长沙药解卷三
橘皮
味辛、苦,入手太阴肺经。降浊阴而止呕哕,行滞气而泻郁满,善开胸膈,最扫痰涎。
《金匮》橘皮汤橘皮四两,生姜八两。用以治干呕哕,而手足厥者。以胃土上逆,浊气熏冲,故生呕哕。中气堙郁,不能四达,故手足厥冷。橘皮破壅塞而扫瘀浊,生姜降冲逆而行凝滞也。
橘皮竹茹汤,橘皮一斤1,竹茹二升,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大枣三十枚。治哕逆者。以土衰胃逆,浊阴不降,甘、枣、人参,补中气以培土。橘、姜、竹茹,降浊阴而行滞也。
橘枳生姜汤,橘皮一斤2,生姜半斤,枳实三两。治胸中痹塞,短气。以胃土逆升,浊气痞塞,肺无降路,是以短气。橘、姜破壅塞而降浊阴。枳实泻痞满而扫瘀腐也。《外台》茯苓饮3方在茯苓。即于橘枳生姜汤加参、术、茯苓,以治痰饮,补泻并行,可谓妙矣。
橘皮辛散之性,疏利通畅,长于降浊止呕,行滞消痰,而和平条达,不至破气而损正,行郁理气之佳药也。其诸主治,疗吹奶,调乳痈,除痎疟,消癥瘕,行胶痰,磨宿谷,利小便,通大肠,理嘈杂,下鱼骨鲠,杀寸白虫,总缘善行滞气也。
皂荚
味辛、苦、涩,入手太阴肺经。降逆气而开壅塞,收痰涎而涤垢浊,善止喘咳,最通关窍。
《金匮》皂荚丸,皂荚六两。去皮,酥炙,蜜丸梧子大,枣膏和汤服三丸,日夜四服。治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以肺胃逆升,浊气郁塞,涎沫胶粘,下无泄路,故时时上唾。身卧则气道愈阻,弥增壅闷,故但坐不得眠。皂荚开闭塞而洗痰涎,通气道而降冲逆也。
皂荚辛烈开冲,通关透窍,搜罗痰涎,洗荡瘀浊,化其黏联,胶热之性,失其根据,攀附之援,脏腑莫容,自然外去,虽吐败浊,实非涌吐之物也。其诸主治,开口噤,通喉痹,吐老痰,消恶疮,熏久利脱肛,平妇人吹乳,皆其通关行滞之效也。
白酒
味辛,气温,入手太阴肺经。开胸膈之痹塞,通经络之凝瘀。
1斤,原作升",形近之误,据闽本、蜀本、《金匮悬解卷十三》、《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改。
2斤,原作升",形近之误,据闽本、蜀本、《金匮悬解卷十六》、《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改。
3饮,原作散",据闽本、蜀本、集成本、卷四茯苓释文改。
长沙药解卷三葱白
《金匮》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二方在栝蒌。并用之,以治胸痹心痈,以其开瘀而消滞也。
酒性辛温宣达,黄者重浊而走血分,白者轻清而走气分,善开闭塞而行经络,暖寒滞而止痛楚,故能治胸痹。
今之烧酒,与此证甚宜,用以代之,效更捷也。
葱白
味辛,气温,入手太阴肺经。回脏腑之利泄,起经脉之芤减,发达皮毛,宣扬郁遏。
《伤寒》白通汤,葱白四茎,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治少阴病,下利。以寒水侮土,清气下陷,而为泄利,姜、附温水土之寒,葱白升清气之陷也。
通脉四逆汤1,方在甘草。治少阴病,下利脉微,面色赤者,加葱九茎。以阳郁不能外达,故面赤,加葱白以宣阳气之郁也。
《金匮》旋覆花汤,方在旋覆花。治妇人脉体芤减,用之以通经气之郁涩也。
葱白辛温发散,升陷达郁,行经发表,厥有功焉。其诸主治,下乳汁,散乳痈,消肿痛,止麻痹,疗下血,熨便癃,通淋沥,调泄利。
麻黄
味苦、辛、气温,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入肺家而行气分,开毛孔而达皮部,善泻卫郁,专发寒邪。治风湿之身痛,疗寒湿之脚肿,风水可驱,溢饮能散。消咳逆肺胀,解惊悸心忡。
《伤寒》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治太阳伤寒,头痛恶寒,无汗而喘。以卫性敛闭,营性发扬,寒伤营血,闭其皮毛,是以无汗。肺气壅遏,是以发喘。寒愈闭而营愈发,裹束卫气,不得外达,是以恶寒。甘草保其中气,桂枝发其营郁,麻黄泻其卫闭,杏仁利其肺气,降逆而止喘也。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杏仁五十枚2,石膏如鸡子大。治太阳中风,脉紧身痛,发热恶寒,烦躁无汗。以风中卫气,卫敛而风不能泄,是以无汗。遏闭营血,内热郁隆,是以烦躁。
病虽中风,而证同伤寒,桂枝不能发矣。甘、枣补其脾精,桂枝发其营郁,麻黄泻其卫闭,杏、姜利肺壅而降逆气,石膏清肺热而除烦躁也。
小青龙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半夏三两,五味半升3,细辛三两,干姜三两4。
1汤,原作散",诸本均同,据《伤寒悬解卷十一》、《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改。
2杏仁五十枚,原脱,据闽本、蜀本、集成本补。
3升,原作斤",形近之误,据蜀本、《伤寒悬解卷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改。
4三两,原作二两",据蜀本、《伤寒悬解卷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改。
麻黄长沙药解卷三
治太阳伤寒,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以水饮中阻,肺胃不降,浊气逆冲,故作呕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