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问对


  问曰。灵枢第一篇。针之大经大法。不可不读也。其中义有不可晓者。奈何。

  曰。此上古之书。传写已久。其中多有缺误。但当通其所可通。缺其所可疑也。岐伯曰。

  小针。(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写也。)神乎神。客在门。(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正气客。邪气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先知邪正。何经之疾。然后乃知所取之处也。)刺之微。在速迟。(徐疾之意也)粗守关。(守四肢而不知血气邪正之往来也)上守机。(知守气也)机之动。不离其空。(知气之虚实。用针之疾徐也。)空中之机。清静而也)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言气易失也)不知机道。叩之不发。(言不知补写之意。血气已尽。邪气不下也。)知其往来。(知气之逆顺盛虚也)要与之期。(知气之可取之时也)粗之暗乎。(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妙哉。工独有之。(尽知针意也)往者为逆。(言气之虚小。

  小者。逆也。)来者为顺。(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言知所取之处也)迎而夺之。(写也)恶得无虚。追而济之。(补也)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虚则实之。(言气口虚而当补也)满则写之。(言气口盛而当写也○针解曰。气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写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亦寒也。)宛陈则除之。(去血脉也)邪胜则虚之。(言诸经有盛者。皆写其邪也。○针解曰。出针勿按穴。俞且开。故得经虚。邪气发泄也。)徐而疾则实。(言徐内而疾出也。○针解曰。徐出。谓得经气已久。乃出之疾。

  按谓针出穴已疾。速按之。则真气不泄。经脉气全。故实。)疾而徐则虚。(言疾内而徐出也。○针解曰。疾出。谓针入穴已至于经脉。则疾出之。徐按。谓针出穴已徐缓。按之则邪气得泄。精气复间。故虚。)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针解曰。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寒温谓经脉阴阳之气。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言其冥昧不可即而知也。不可即知。故若无。慧然神悟。故若有也。)察后与先。若亡若存。(言气之虚实。补写之先后也。察其气之以下与常存也。)为虚与实。(针解曰。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言补则秘然若有得。写则恍然若有失也。○针解曰。若得失者。离其法也。妄为补写。离乱大经。误补实者。转令若得。误写虚者。转令若失也。○难经曰。

  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气来实牢濡虚。以随济迎夺而为得失也。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谓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言虚与实。若得若失。谓补者秘然。若有得也。写者恍然。若有失也。得失有无。义实相同。故交举而互言之。)虚实之要。

  九针最妙。(针解曰。为其各有所宜也。热在头身。宜 针。肉分气满。宜员针。脉气虚少。宜 针。写热出血。发泄痼病。宜锋针。破痈肿。出脓血。宜铍针。调阴阳。去暴痹。宜利员针。刺治经络中痛痹。宜毫针。痹深居骨解腰脊节凑之间者。宜长针。虚风舍于骨解皮肤之间者。宜大针。此谓各有所宜也。)补写之时。(与气开阖相合也。气当时刻谓之开。已过未至谓之阖)以针为之。(九针各不同形。长短锋颖不等。或补或写。宜随其疗而用之也。

  ○机按。此节示人当知圆机活法。不可守经无权。与夫邪正之所当别。虚实之所当知。补写之所当审。皆针家之要务。学人不可不熟读也。)

  写曰必持纳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写。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输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机按。上节文义不相蒙。恐有脱误。且针解篇亦置之不释。可见非错简则衍文。)

  问曰。灵枢首篇。多有脱误。既闻命矣。其中云。悬阳两卫。亦有义乎否乎。

  曰。此节文义。亦不甚莹。今姑随文释义。以俟明哲正焉。悬者。悬远也。谓皮肤浮浅之气卫之阴。故曰两卫。总而言之。悬阳两卫。同一气也。分而言之。皮肤者为悬阳。肌肉者为卫之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俞。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是也。神属勿去者。正气犹相附属也。经曰。身居静处。占神往来。又曰。入脏者死。以神去也。存亡者。死生也。血脉在 横居者。

  言邪入血脉。注于穴 。则横逆也。经曰。血气扬溢是也。澄者。静而明也。经曰。沉而留止。又曰。病深专者。刺大脏是也。坚者。强而急也。经曰。察其脉之缓急。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是也。盖谓工之用针。当知气之邪正。病之生死也。初则浅之。以候皮肤之气。次则深之。以候肌肉之气。又次则深之。以候筋骨之气。若邪虽内舍。而神犹附属者。则病尚可以生也。或邪入血脉。注于经 而横逆者。则神将去矣。邪之横逆。审而视之。则渊澄而可见。切而按之。则劲急而可辨。用针之际。岂可不谨候乎。

  卷之中

  问曰。迎而夺之。恶得无虚。随而济之。恶得无实。然古今所论迎随之义。及所用迎随之法。各各不同。愿发明之。

  曰。素难所论。刺法之正也。今医所传。无稽之言也。不求诸古而师诸今。所谓下乔木。入矣。岐伯曰。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言邪之将发也。先迎而亟夺之。无令邪布。故曰。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又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此皆迎而夺之。不使其传经而走络也。仲景曰。太阳病。头痛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刺疟论曰。疟方欲热。刺跗上动脉。开其孔。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则先夺其便道。断其来路。则贼失其所利。恶得不虚。而流毒移害。于此而可免矣。随而济之。恶得无实。言邪之已过也。随后以济助之。无令气忤。故曰。视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之。而刺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谓但通经脉。使其和利。

  抑按虚络。令其气致。又曰。太阴疟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言其衰即取之也。此皆随而济之。因其邪过经虚而气或滞郁也。经曰。刺微者。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按摩其病处。手不释散。着针于病处。亦不推之。使其人神气内朝于针。移其人神气令自充足。则微病自去。神气复常。)岐伯曰。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

  谓行未行之气。移未复之脉。此皆随而济之之证也。所以然者。譬如人弱难步。则随助之以力(他章又曰。追而济之。注云。追。补也。或云。追随同一意。灵枢曰。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此又似徐缓之意。后人训随有随即之意。谓邪去经虚。随即用补以助之。○愚谓补法兼此数义。故其所释。各有不同。)难经曰。迎而夺之者。写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火也。土为火之子。手心主之俞。大陵也。实则写之。是迎而夺之也。木者。火之母。手心主之井。中冲也。虚则补之。是随而济之也。迎者。迎于前。随者。随其后。此假心为例。余可类推。补写云手心主。所谓少阴无俞。手少阴与手厥阴同治也。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内为阴。外为阳。里为阴。表为阳。察其病之在阴在阳而调之也。如阴虚阳实。则补阴写阳。阳虚阴实。则补阳写阴。或阳并于阴。阴并于阳。或阴阳俱虚俱实。皆随其所见而调之。(一说男外女内。表阳里阴。调阴阳之气者。如从阳引阴。从阴引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类也。)机按。素难所论。迎随不同者。素问通各经受病言。难经主一经受病言。病合于素问者。宜根据素问各经补写之法治之。病合于难经者。宜从难经子母迎随之法治之。各适其宜。庶合经意。又按。玄珠经曰。五运之中。必折其郁气。先取化源。其法。太阳司天。取九月。写水之源。阳明司天。取六月。写金之源。少阴司天。取三月。写火之源。太阴司天。取五月。写土之源。厥阴司天。取年前十二月。写木之源。乃用针迎而取之之法也。详此迎取之法。乃治气运胜赋曰。足之三阳。从头下走至足。足之三阴。从足上走入腹。手之三阳。从手上走至头。手针以大指向后。食指向前。为逆其经而上。故曰迎。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为顺其经而下。故曰随。三阴亦准此法。

  机按。经曰。迎者迎其气之方来而未盛也。写之以遏其冲。何尝以逆其经为迎。随者随其气于人哉。

  赋曰。迎者迎于前。随者随于后。迎接犹提也。随送犹按也。针在孔穴之内。如舟在急流之中。拽上曰逆。撑下曰顺。拽上犹提也。撑下犹按也。故曰。迎而夺之有分寸。随而济之有浅深。又曰。动退空。歇迎夺右而写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动退空三字。明言提而出也。推内进三字。明言按而入也。迎随即提按也。

  机按。经言提针为写。按针为补。是知提按只可以言补写。不可以释迎随之义。

  赋曰。吸而捻针。左转为写为迎。呼而捻针。右转为补为随。

  机按。经曰。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日暮。其气已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呼谓气出。吸谓气入。转谓转动。扪循谓手摸。欲气舒缓。切谓指按。使经脉宣散。推按谓排蹙其皮。以闭穴。弹怒使脉气 满爪下。置针准定。审视气已平调。则慎守勿更改。使疾更生也。即此观之。则呼吸亦可以言补写。不可以释迎随。且古人用针。但曰转曰动而已。并无所谓左转为写。右转为补。可见赋中所说。率多无稽之谈。学人师之。宁免谬妄。)

  或曰。针灸书有针法歌括。又有宏纲陈氏针法。今详述之。以求质正。庶使知有所适从也。

  歌曰。先说平针法。含针口内温。按揉令气散。掐穴故教深。持针安穴上。令他嗽一声。随用针转入孔穴。则针易入不差。病患亦不知痛。)补必随经刺。令他吹气频。随吹随左转。

  逐归天地人。待气停针久。三弹更熨温。出针口吸气。急急闭其门。写欲迎经取。吸则内其针。吸时须右转。根据次进天人。转针仍复吸。根据法要停针。出针吹出气。摇动大其门。(凡出膊上侧筋骨陷中。从肩至肘。正在当中即是。虾蟆儿上边也。) 宏纲陈氏谓。取穴既正。

  用左手大指掐穴。右手置针穴上。令嗽一声。随嗽内针至分寸。候针数穴毕。停少时。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约行五六次。觉针下沉紧。

  却用写法。令患人呼气一口。随呼转针。如针左边。以右手大指食指持针。大指推前。食指向。谓之飞。却轻提住针头左转。略退半分许。谓之三飞一退。根据此行至五六次。觉针下沉紧。是气至极矣。再轻提住针头。左转一二次。如针右边。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针。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根据前法轻提针头右转。是针右边写法。欲出针时。令咳一声。随咳出针。此谓之写。补则根据前法催气毕。觉针下气至。却行补法。令患人吸气一口。随吸转针。如针左边。

  捻针头转向右边。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后。食指向前。仍捻针深入一二分。

  使真气深入肌肉之分。如针右边。捻针头转向左边。以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针。食指向前。

  大指向后。仍捻针深入一二分。若针数穴。俱根据此法。行毕停少时。却用手指于针头上轻弹三下。如此三次。仍用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连搓三下。谓之飞。将针深进一二分。轻提针头转向左边。谓之一进三飞。根据此法行五六次。觉针下沉紧。或针下气热。是气至足矣。令病患吸气一口。随吸出针。急以手按其穴。此谓之补。

  机按。以上二法。大同小异。但陈氏以搓为飞。他家以进为飞。无从可考。莫知谁是。

  其余有可议者。详辨于后。兹不复赘。

  或曰。捻针之法。有左有右。有内有外。男子左写右补。女人右写左补。何谓也。

  曰。以食指头横纹至指梢为则。捻针以大指食指相合。大指从食指横纹捻上。进至指梢为左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谓当刺时。先以左手压按弹怒爪切。使气来如动脉应指。然后以右手持针刺之。待气至针动。因推针而内之。是谓补。动针而伸之。是谓写。古人补写心法。不出乎此。何尝有所谓男子左写右补。女人左补右写也哉。是知补写转针。左右皆可。但当识其内则补。伸则写耳。后人好奇。广立诸法。徒劳无益。

  或曰。今针家有十四法。又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龙虎交战。

  龙虎气。种种诸法。亦可师欤否欤。

  曰。此法多出金针赋。观其自序可谓得之难。宝之至。考其针法。合理者少。悖理者多。错杂紊乱。繁冗重复。今敢条陈。以俟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