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逢源


  持针纵舍奈何。(纵言从缓。舍言弗用也。)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涩者为痛痹。(此言病气之盛。及元气之虚者。皆难取速效。当从缓治。以渐除之者也。)阴阳如一者病难治。(表里俱伤。血气皆败者。是为阴阳如一。刺之必反甚。当舍而勿刺也。)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胸腹脏腑为本。

  经络四肢为末。尚热者。余邪未盖也。宜从缓治。)其热已衰者。其病亦去矣。(可舍针也。

  )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小大滑涩。(脉形。)寒温燥湿。(体气)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目为五脏六腑之精。)视其血脉。(视陷下与否。)察其色。(察血脉之五色。)以知其寒热痛痹(如是可以行持针纵舍之法。)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

  左指执骨右手循之无与肉里。(针入必中其穴。故无与肉里。)泻欲端以正补必闭肤。辅针导气。邪得淫 。真气得居。(此持针纵舍之道也)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在肺则尺泽。在心则少海之次。○留。当作流下同。)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期门渊腋等穴之次。)脾有邪。其气留于两筋。(脾与胃合。其脉皆自胫股上。出冲门气冲之间故邪气留于髀跨者。为脾经之病。)肾有邪。其气留于两 。(肾与膀胱为表里。其经皆出膝后阴谷委中之间。故邪气留于两 者。为肾经之病。)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经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 挛也。(两肘两腋两髀两 。皆筋骨之隙。气血之所流注者。故曰八虚。正气居之则为用。邪气居之则伤经络机关。而屈伸不利。此八虚可候五脏也。机。枢机也。关。

  要会处也。室。犹房室也)

  卷一 灵枢经文

  灵枢论疾诊尺

  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

  卷一 灵枢经文

  灵枢刺节真邪篇

  刺有五节。一曰振埃。二曰发朦。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振埃者。刺外去阳病也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KT (古噎字)不得息。(皆阳邪在上之症。)取之天容(手太阳)其咳上气。穷 (音屈)胸痛者。取之廉泉。(任脉。)血变而止。发朦者。刺府输。去府病也。

  (发朦。如去其蒙蔽也。)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刺此者必于日中。(阳旺气行之时)刺其听宫中其眸子。(听宫手太阳脉也。与目相通。故能中其眸子。刺之而声应于耳。乃其穴也。)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卧)其声。必应于针也。

  去爪者刺关节肢络也。(去爪。犹脱去余爪。故取关节肢骼可以去血道不通之病。)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肢胫者。人之管(键也)以趋翔也茎垂者。(前阴宗筋)身中之机。(可见命门元气盛衰)阴精之候。(精由此泄。)津液之道也。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下流于睾。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荥然有水。不上不下。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不可蔽匿等症即 疝之类。常察在何经以取其关节肢络。)故命曰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输也。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内热相搏。热于怀炭。外稿腊干。嗌燥。饮食不让美恶。取之天府(手太阴经。)大杼中膂(俱足太阳)以去其热。补足手太阴(大都太渊)以出其汗。热去汗稀。(此治伤寒。邪热之类也。)疾于彻衣。(言病除之速。有如彻去衣服也。)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解惑。犹解其迷惑故在尽知阴阳调其虚实。可以移易其病也。)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轻重不得。颠倒无常。甚于迷惑。(此即中风之类。)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用针若此疾于解惑。

  阴阳者。寒暑也。热则滋雨而在上。(地气上蒸)根核少汁。(物之气亦不在下而在上)人气在地冻水冰。(天地气寒。)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间涩。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不能往水。(水成冰。故不能使之往流。)善穿地者。不能凿冻。(地正冻故不能凿)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四肢厥逆。)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脉犹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谓以解结者也。

  上寒下热。(阳虚于上而实于下也。)先刺其顶太阳久留之。(大杼天柱等穴。留其针而补之。)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刺后当温熨肩项之间。候其气至。上热与下相合。乃止其针。此推其下者而使之上也。)上热下寒。(阳实于上而虚于下也。)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当视其虚陷之经取而补之。使其阳气下行而后止。此引而下之之谓也。)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脉动。(即人迎大迎处)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此所谓推而散之也。(三阳在头。故可独取人迎而推散其热也)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真气。即元气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

  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风得时之正者。是为正风故。又曰正气从一方来者谓正风实风。本同一方也。然正风之来徐而和实。风之来暴而烈。故与虚风对言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从冲后来者为虚风。详九宫八风)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谓邪与正合而正胜之。故自去)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皆邪气也。独曰寒则真气去。盖气属阳。人以气为主。寒胜则阳虚。所重在气也。)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邪之在表者。其气外发。或腠理开。则汗为不敛。

  或毫毛动摇则毛悴而败。或气往来行。则流而为痒。或邪留不去。则痛而为痹。若卫气受伤。虚而不行。则不知痛痒。是谓不仁。)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伤于阳也)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伤于阴也。)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最深者。内伤于骨。是为骨蚀谓侵蚀及骨也。)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溜。(言疾有始于筋者筋初着邪则筋屈不得伸。若久居其间而不退。则发为筋溜。有所流注而结聚于筋也即赘瘤之属下仿此。)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邪有所结。气必归之。故致卫气失常。留而不反则蓄积于中流注于肠胃之间。乃结为肠溜。)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其始按之虽柔。或上或下。已有所结。及其久也。气渐归之。津液留之。复中邪气。则易于日甚。乃结为昔瘤。昔瘤者。非一朝夕之谓)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又有按之而坚者。其结日大。名为附骨疽也。)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疽。(宗大也。以阳明之气为言邪留为热。则溃腐肌肉故为脓。

  无热则结为粉浆之属。聚而不散是为肉疽)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

  卷一 灵枢经文

  灵枢卫气行

  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象定者为经动者为纬。子午当南北二极。居其所而不移。故为经。卯酉常东升西降。列宿周旋无已。故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东方角亢氏房心尾箕。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井鬼。柳星张翼疹是为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房在卯昴在酉。)虚张为经。(虚在子。张在午。)是故房至毕为阳。(其位在卯辰巳午未申。)昴至心为阴。(其位在酉戌亥子丑寅)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自足太阳经至手阳明经。详见下文。)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岁(按经言自足少阴经而行手少阴经。手太阴经。足厥阴经。足太阴经。此独遣手厥阴经。当于他篇参详。○岁当作脏。谓天之阳主昼。人之阳主腑故卫气昼则行于阳分二十五周。天之阴主夜。人之阴主脏。故夜则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睛明穴。)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至阴穴)其散者别于目锐 。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少泽穴)其散者别于目锐 。(瞳子 。)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窍阴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

  下至小指(次指)之间。(关冲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承泣颊车之分。)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次指之间。(厉兑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次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卷一 灵枢经文

  灵枢九针篇

  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

  以针应数也。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母得深入而阳气出。(所用在浅。但欲出其阳邪耳。)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圆其末。令母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圆其末。令可以按脉勿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用在按脉致气以出其邪。勿得过深陷于血脉之分也。)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瘤留也。)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毛。(毫同)且圆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于经而为痛痹。舍于经络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用在微细徐缓。渐散其邪。以养真气)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溜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小大如挺。其锋微圆以取大气之不能过于关节者也。(九针图在卷三)身形之应九野也。左足应立脊其日戊寅己丑。(此左足应艮宫东北方也。立春后。东北节气也。寅丑二日。东北日辰也。故其气皆应于艮宫。然乾坤艮巽。四隅之宫也震兑坎离四正之宫也。土王于四季。故四隅之宫皆应戊己。而四震之宫各有所王。后仿此。)左胁应春分。

  其日乙卯。(此左胁应正宫。正东方也。春分后。正东节气也。乙卯日东方之正也。故其气皆相应。)左手应立夏。其日戊辰己巳(此左手应巽宫。东南方也。立夏后。东南节气也。戊辰己巳东南日辰也。故其气皆相应。)膺喉首头应夏至。其日丙午。(膺喉首头应离宫正南方也夏至后。正南节气也。丙午日。南方之正也。故其气皆相应。)右手应立秋。其日戊申己未。(此右手应坤宫。西南方也。立秋后。西南节气也。戊申己未。西南日辰也。故其气皆相应。)右胁应秋分。其日辛酉。(此右胁应兑宫。正西方也。秋分后正西节气也。辛酉日。

  西方之正也故其气皆相应)右足应立冬。其日戊戌己亥。(此右足应干宫。西北方也。立冬后。西北节气也。戊戌己亥西北日辰也。故其气皆相应。)腰尻下窍应冬至。其日壬子(此腰尻下窍应坎宫。正北方也冬至后。正北节气也。壬子日。北方之正也。故其气皆相应)六腑膈下三脏应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乙所在之日。及诸戊己。(此膈下应中宫也膈下。腹中也。三脏。肝脾肾也。六腑三脏。俱在膈下腹中。故应中州其大禁者在太乙所在之日。及诸戊己日。

  盖戊己属上。虽寄王于四季。而实为中宫之辰故其气应亦如太乙。即冬至居叶蛰宫四十六日。

  立春居天留宫四十六日之类是也。○张景岳曰。九宫八风篇止言八宫。而不及中宫此节乃言中宫太乙所在之日意者于八宫太乙数中。几值四季土王用专之日。即中宫太乙之期也。惟博者正之。)凡此九者。(九宫)善候八正所在之处。(八正。即八方王气之所在。太乙之谓也。

  九宫定则八正之气可候矣)所主左右上下。身体有痈肿者。欲治之。无以其所直之日溃治之。是谓天忌日也。(太乙所在天忌图在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