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逢源


  膝风太白与丰隆。膝眼梁丘针可通。并有膝关足三里。阴阳陵泉及委中。

  腰痛委中 穴宜。昆仑束骨白环随。太 原穴飞扬络。中脉如针病即除。

  七疝奔豚首大敦。章门照海要讨论。归来然谷太冲穴。气海关元与阑门。

  妇人带下经不调。气海白环(赤白带下可刺之)中极烧。肾 关元并照海。间使穴其三阴交。

  妇人临产若艰难。一泻三阴交即安。合谷独阴(在足第二指下横纹中)挨次取。胜教方术服仙丹。

  卷三 群书汇粹

  补泻雪心歌

  (聚英)行针补泻分寒热。泻寒泻热须分别。捻指向外泻之方。捻指向内补之诀。补左须当大指前。

  补右大指往后拽(旧本泻左泻右误)泻左次指向前搓。泻右大指往上拽(旧本补左补右。误)如何补泻有两般。盖是经从两边发补泻又要识迎随(经络之逆顺)随则为补迎为泻。古人补泻左右分。今人乃为男女别。男女经脉一般生。昼夜循环无暂歇。两手阳经从上头。阴经胸走手指辄。两足阳经头走足。阴经上走腹中结。随则针头随经行。迎则针头迎经夺。更有补泻定呼吸。吸泻呼补真奇绝。补则呼出却入针。循摩针用三飞法(循摩。旧本HT 。声按道家演法必从泥丸宫运祖气HT 的一声HT 声是也针家不用此法。故易之。三飞法见下)气至出针吸气入。疾而一退急扪穴。泻则吸气方入针。伸提气令通身达(伸提气令旧本HT 声祖气)气至出针呼气入。徐而三退穴开捺。此诀出自梓桑君。我今授汝心已雪。正是补泻元中元。莫向人前轻

  卷三 群书汇粹

  泻诀补诀

  (神应经)陈宏刚曰。取穴既正。左手大指掐其穴。右手置针于宋上。令患人咳嗽一声。随咳内针至分寸。候数穴针毕。停少时。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约行五六次。觉针下气紧。却用泻法。如针左边。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以针头轻提往左转。如有数针。俱根据此法。俱转毕。仍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食指连搓。三下谓之飞。仍轻提往左转。略退针半分许。谓之三飞一退根据此法行至五六次。觉针下沉紧。是气至极矣。再轻提往左转一二次。如针右边。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针。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根据前法连搓三下。轻提针头向右转。是针右边泻法。欲出针时令病人咳嗽一声。随咳出针。此为泻法凡人有疾。皆邪气所凑。虽病患瘦弱。不可专行补法。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患赤目等疾。明见其为邪热所致。可专行泻法。其余诸疾只宜平补平泻。须先泻后补谓之先泻邪气。后补真气。此乃先师不传之秘诀也。如人有疾。根据前用手法。催气取气。泻之既毕。却行补法令病患吸气一口。随吸转针。如针左边捻针头向右边。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食指向前。大指向后。仍捻针深入一二分使真气深入肌肉之分。如针右边。捻针头转向左边。用左手大指食指持针。食指向前大指向后。仍捻针深入一二分。如有数穴。根据此法行之既毕。停少时于针头上轻弹三下如此三次。仍用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连搓三下谓之飞。将针深进一二分。以针头向左边。谓之一进三飞。根据此法行至五六次。觉针下沉紧。或针下气热。是气至足矣。令病患吸气一口。随吸出针。急以手按其穴(按补泻散见于宝命。八正。离合。真邪。针解等篇。又有并合流注迎随诸法。而大成书中有烧山火。透天凉青龙白虎等名。皆失经义○内经针。即刺也。俗以针在穴中良久者谓针。针至穴即去者谓刺。非也)。

  卷三 群书汇粹

  用针咒

  天灵节荣愿保长生太玄之一。守其真形。五脏神君。各保安宁神针一下。万毒潜形。急急如律令摄。

  凡针默念咒一遍。吹气在针上。想针如火龙。从病患心腹中出。其病速愈。

  卷三 群书汇粹

  制针法

  本草云。马衔铁无毒。日华子云。古旧 者好或作医工针○柔铁即熟铁有毒。故用马衔则无之属皆是也。若用金针更佳。

  卷三 群书汇粹

  煮针方

  先将铁丝于火中 红。次截之。或二寸。或三寸。或五寸。长短不拘。次以蟾酥涂针上。仍入火中微 不可令红。取起照前涂酥 三次。至第三次乘热插入腊肉皮之里肉之外。将后药先以水二碗煎沸。次入针肉在内。煮至水干。倾出待冷。将针取出。于黄土中插。百余下以去火毒。色明方佳。次以铜丝缠上。其针尖要磨圆。不可用尖刃。

  麝香(五分) 胆矾 石斛(各一钱) 穿山甲 当归尾 朱砂 没药 川芎 广郁金 细辛(各三钱) 沉香 甘草(各五钱) 磁石(一两能引诸药入铁内)上药同针入水。用瓷罐煮半日。洗择之。

  又方

  巴豆(去壳) 乌头(各一两) 麻黄(五钱) 木鳖子(切片) 乌梅(各十个)。

  石药同针入水如前煮法(原方有硫黄五钱。硫黄损铁。故去之)

  卷三 群书汇粹

  九针图(灵枢)

  九针图一 

  一曰 针 头大末锐取法于巾针至末寸半渐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用之金鉴曰 者锐也欲浅刺不令深入

  二曰员针 其身卵其锋取法于絮针长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间气满

  三曰 针 其身大其末员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气出

  四曰锋针 其身锋其末取法于絮针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用之 金鉴曰。刃三隅其上去八分下留八分

  五曰铍针 其末如敛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取大痈脓又名敛针也。铍音批 同

  九针图二 

  六曰员利针 尖如KT 且员且锐微大其末反小其身取法于KT 针长一寸六分主取痈痹

  七曰毫针 尖如蚊虻喙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

  八曰长针 长其身锋其末取法于綦针长七寸主取深邪远痹大成曰今之名跳针是也

  九曰大针 其锋微员取法于锋针长四寸主取大气不出关节解肌排毒用之金鉴曰形如铤相而且巨

  按类经注曰。巾针絮针綦针等制必古针名也。大成第一 计注曰箭头针也第四锋针注曰三棱针也其针式皆与灵枢不同意亦相通第九大针

  针注曰。一名燔针调经论注燔针者内针之后以火燔之暖耳粹针者用火先赤其针而后刺

  卷三 群书汇粹

  第二次止痛方

  乳香 没药 当归 花乳石(各五钱可加甘草三钱)。

  上药同针煮半日。取出。用皂角水洗。再于犬肉内煮一日。仍用瓦屑打磨净端直(今以细砂皮先在木上打光然后磨针亦得)。

  再用松子油涂之。长近人气。

  卷三 群书汇粹

  暖针法

  素问遗篇注云。用圆利针。长针。未刺之时。先口内温针暖而用之。又曰毫针于人近体暖针至温方刺。

  旧云。口体温针。欲针入经络。气得温而易行也。今或投针于热汤中。亦此意耳。口温与体温微有不同。口温者。针头虽热而柄尚寒。不若着身温之。则针通身皆热矣。

  王节斋曰。近有温针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即调经论燔针也。可以治筋寒病)然古者针则不灸。灸则不针。夫针而加灸。灸而且针乃后人俗法。此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者或有效。只是温针通气而已。于血宜行。于疾无与也古针法最妙。但恐不得其精而误用之则危拙见于顷刻。惟灸得穴。有益无害。

  卷三 群书汇粹

  火针法

  火针即淬针。频以麻油蘸其针。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效。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烧时令针头低下恐油热伤手。先令他人烧针。医者临时用之。以免手热。先以墨点穴。使针时无差。火针甚难。须有临阵之将心。方可行针。先以左手按穴。右手用针。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凡行火针。必先安慰病患。勿令惊惧。与灸略同而疼无几时。一针之后。速便出针不可久留。即以左手速按针孔则能止痛。人身诸处皆可行火针。惟面上忌之。火针不宜针香港脚。反加肿痛。宜破痈疽发背溃脓在内。外面皮无头者。但按毒上软处以溃脓。其阔大者。按头尾及中以墨点记宜下三针。决破出脓。凡针肿上不可按之。即以手指从两旁捺之。令脓随手而出。或肿大脓多。针时须侧身回避。恐脓射出汗身也。

  卷三 群书汇粹

  孙真人雷火针法

  治闪挫诸骨间痛。及寒湿气而畏刺者。用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三钱。

  麝香少许艾叶二两以绵纸半尺。先铺艾茵于上次将药末掺之。卷极紧收用。按定痛穴。以笔点记。外用纸六七层隔穴。将卷艾药取太阳真火。用圆珠火镜皆可。燃红按穴上。良久取起剪去灰。再烧再按。九次即愈。其法灸一火。念咒一遍先捻火在手。念咒曰。雷霆官将。火德星君。药奏奇功。方得三界六腑之神。针藏烈焰。炼成于仙。都九转之门。蠲除痛患。扫荡妖氛。吾奉南斗。六星。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咒毕即以雷火针按穴灸之。务要诚敬。勿令妇女鸡犬见。

  卷三 群书汇粹

  太乙针法

  艾绒(二两) 桃树皮 乳香 没药 硫黄 雄黄 穿山甲 川乌 草乌(各一钱) 麝香(三分)。

  上药为末用绵纸一层药一层卷紧或用线扎。灸时用红布衬于痛处。将此针在火上烧着灸之。如雷火针法。

  卷三 群书汇粹

  艾叶

  本草云。艾味苦。气微温。阴中之阳。无毒。主灸百病。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曝干。陈久者良。辟恶杀鬼。又采艾之法五月五日。灼艾有效。制艾先要如法。令干燥。入石臼捣细。筛去尘屑。取洁白为上。须令焙大燥。则灸有力。火易燃。如润无功。图经云。旧不着所出。但云生田野间。今随处有之,惟蕲州所产。叶浓而干高。气味最胜用之尤妙 丹溪曰。

  艾性至热。入火灸则上行。入药服则下行。

  卷三 群书汇粹

  艾炷大小先后

  明堂曰。灸炷下广三分。若不三分。则火气不达。病不愈则是灸炷欲大。惟头与四肢欲小耳。又曰。艾炷根据小箸头作其病脉粗细。状如细线。但令当脉灸之。雀粪大炷亦能愈疾。如腹胀疝瘕。 癖伏梁气等。须大艾炷。短剧曰。腹背烂烧。四肢但去风邪而已不宜大炷。如巨阙鸠尾。当脉上灸之。不过四五壮。艾炷宜小。若艾炷大而复灸多。其人永无心力。头上灸多令人失精神。背脚灸多令人血脉枯竭。四肢细而无力 外台云。人年三十以上灸头不灸三里。令人气上冲目。明堂云。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皆宜审之 资生云。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从头向右而渐下。

  卷三 群书汇粹

  壮数多少灸法

  千金云。凡言壮数者若丁壮。病根深笃。可倍于方数。老少羸弱。可减半。扁鹊灸法。

  有至三五百壮千壮。此亦太过。曹氏灸法。有百壮五十壮。短剧诸方亦然惟明堂云针入六分。灸三壮。更无余治故后人无准。惟以病之轻重而增损之凡灸头项止于七壮。积至七七壮止 灸法坐点穴则坐灸。卧点穴则卧灸。立点穴则立灸须得身体平直毋令倾侧。若倾侧穴不正。徒破好肉耳。

  卷三 群书汇粹

  艾灸补泻

  图翼云。灸法有二报三报。以至连年不绝者。前后相催其效尤速或自三壮五壮。以至百壮千壮者。由渐而增也凡以火补者。勿吹其火。必待其从容彻底自灭。灸毕即可用膏贴之。以养火气。若欲报者直待报毕。贴之可也。以火泻者。可吹其火。传其艾宜于迅速须待灸。疮溃发然后贴膏。此补泻之法也然用火之法。惟阳虚多寒经络凝滞者为宜。若诊其脉数口干咽痛。面赤内热等症。俱不宜灸也。

  卷三 群书汇粹

  灸疮要法

  资生云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甲乙经云。灸疮不发者。故履底炙令热熨之。三日即发今人用赤皮葱三五茎去青。于溏灰中煨热拍破。热熨疮上十余遍。其疮三月遂发。又以生麻油渍之而发。亦有用皂角煎汤。候冷频点之。而亦有恐血气衰不发。服四物汤滋养血气。不可一概论也。有复灸一二壮遂发有食热炙之物如烧鱼煎豆腐羊肉之类而发在人以意取助不可顺其自然。

  卷三 群书汇粹

  灸后调摄法

  宝鉴云灸后不可就饮茶。恐解火气。及食恐滞经气。宜停一二时须得静室卧。平心定气。戒色欲劳怒。饥饱寒热食忌生冷瓜果。惟食清。淡养胃之物。使气血流通。艾火逐出病气。若食浓味醇酒。致生痰涎。阻滞病气矣。鲜鱼鸡羊虽能发火。可施于初灸旬日之内。不可加于半月之后。今人不知恬养。虽灸何益。故因灸而反致害者有之。

  卷三 群书汇粹

  洗灸疮

  古人灸艾炷大。便用洗法。以赤皮葱薄荷煎汤温洗疮周遭。约一时久。驱逐风邪于疮口出。

  更令经脉往来不涩自然疾愈。若灸火。退痂后。用东南桃枝青嫩皮。煎汤温洗。能护疮中诸风。若疮黑烂加胡荽煎洗。若疼不可忍加黄连煎神效○如不应灸而误灸之。灸疮痛不可忍。

  以致飞肉成片。名曰飞蝶。宜用大黄芒硝煎浓汁。频洗灸处。痛仍不止。可将此药吃一二杯。即除矣。

  卷三 群书汇粹

  贴灸疮

  古人贴灸疮不用膏药。要得脓出多而疾除。资生云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新绵。冬用兔腹下白细毛或猫腹毛。今人多以膏药贴之亦取其便。不可速易。若膏药不坏久贴之可也。若速易疮亦速愈。恐病根不尽除也。

  卷三 群书汇粹

  灸疮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