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针灸资生经
针灸资生经
阴 二穴。在掌后脉中。去腕五分。针三分。灸七壮。
通里二穴。在腕后一寸陷中。针三分。灸三壮。明云、七壮。
灵道二穴。金也。去掌后寸半。或一寸。灸三壮。针三分。
少海二穴。水也。一名曲节。在肘内廉节后。又云、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得之。针三分。灸三壮。甄权云、屈手向头取之。治齿寒脑风头痛。不宜灸。针五分。明云、在肘内横纹头。屈手向头取之陷宛中。甲乙云、穴在肘内廉即后陷中动应手。针二分。留三呼。
泻五吸。不宜灸。下云、灸五壮。素注、五壮。
铜人云、灸三壮。明堂下经素问注皆云灸五壮。上经甄权皆云不宜灸。亦可疑矣。非大急、亦不必灸。
青灵二穴。在肘上三寸。伸肘举臂取。灸七壮。明下云、三壮。
极泉二穴。在腋下筋间动脉入胸。灸七壮。针三分。
针灸资生经第一
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十六穴
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十六穴 少泽二穴。金也。一名小吉。在手小指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灸一壮。针一分。
前谷二穴。水也。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针一分。灸一壮。明云、三壮。
后溪二穴。木也。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灸一壮。针一分。明云、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灸三壮。
腕骨二穴。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灸三壮。针二分。留三呼。
阳谷二穴。火也。在手外侧腕中兑(素作锐。)骨下陷中。灸三壮。针二分。留二呼。
养老二穴。在手踝骨上空寸陷中。灸三壮。针三分。
支正二穴。在腕后五寸。别走少阴。灸三壮。针三分。明云、在手太阳腕后五寸。去养老穴四寸陷中。灸五壮。
小海二穴。土也。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甄权云、屈手向头取之。灸三壮。
针二分。
针灸资生经第一
手厥阴心主脉左右十六穴
手厥阴心主脉左右十六穴 中冲二穴。木也。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叶陷中。针一分。明云、灸一壮。
劳宫二穴。火也。一名五里。在掌中央横文动脉中。屈无名指着处是。灸三壮。明云、针二分。得气即泻。只一度针。过两度令人虚。不得灸。灸令 肉日加。忌同。素注、灸三壮。(一名掌中。)
赵岐释孟子云、无名之指。手第四指也。今曰屈无名指着处是穴。盖屈第四指也。(无名指当屈中指为是。今说屈第四指。非也。)
太陵二穴。土也。在掌后两筋间陷中。针五分。灸三壮。
内关二穴。在掌后去腕二寸。别走少阳。针五分。灸三壮。
间使二穴。金也。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针三分。灸五壮。明下云、七壮。(千云。腕后三寸。或云掌后陷中。)
门二穴。去腕五寸。手厥阴 。针三分。灸五壮。
曲泽二穴。水也。在肘内廉陷中。屈肘取之。灸三壮。针三分。留七呼。素注、内廉下。
天泉二穴。一名天湿。在曲腋下二寸。举臂取。针六分。灸三壮。
针灸资生经第一
手少阳三焦经左右二十四穴
手少阳三焦经左右二十四穴 关冲二穴。金也。在手小指次指端。去爪甲角如韭叶。针一分。灸一壮。忌同。素注、三壮。(一云。握拳取之。)
液门二穴。水也。在手小指次指间陷中。针二分。灸三壮。(一云。握拳取之。)
中渚二穴。木也。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针三分。灸三壮。明云、二壮。
阳池二穴。一名别阳。在手表腕上陷中。针二分。留三呼。不可灸。忌同。素注、灸三壮。
外关二穴。正少阳络。在腕后二寸陷中。针三分。留七呼。灸二壮。明云、三壮。
支沟二穴。火也。在腕后三寸两骨间陷中。针二分。灸二七壮。忌同。明云、五壮素注、三壮。(千云。腕后臂外三寸。)
会宗二穴。在腕后三寸空中一寸。针三分。灸三壮。
三阳络二穴。在臂上大交脉。(明云。肘前五寸外廉陷中。)支沟上一寸。禁针。灸七壮。明云:五壮。
四渎二穴。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灸三壮。针六分。留七呼。
天井二穴。土也。在肘外大骨后肘上(明堂作后。)一寸两筋间陷中。屈肘得之。甄权云、曲肘后一寸。叉手按膝头取之两筋骨罅。针三分。灸三壮。忌同。明云、五壮。素注、刺一寸。(千。肘后两筋间。)
清冷渊二穴。在肘上二寸。伸肘举臂取。灸三壮。针三分。
消泺二穴。在肩下臂外腋斜肘分下行。针一分。灸二壮。明云、在肩下外关腋斜肘分下行。针六分。灸三壮。素注、肩下臂外关腋。
针灸资生经第一
足厥阴肝经左右二十二穴
足厥阴肝经左右二十二穴 大敦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叶及三毛中。灸三壮。针三分。留六呼。
千云、足大指聚毛中。
行间二穴。火也。在足大指间动脉应手陷中。灸三壮。针六分。留十呼。
太冲二穴。土也。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寸半陷中。今附。凡诊太冲脉。可决男子病死生针。
三分。留十呼。灸三壮。明云、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骨罅间陷中。灸五壮。素注、在足大指间本节后二寸动脉应手。刺腰痛注云、在大指本节后内间二寸。
中封二穴。金也。在足内踝前一寸。仰足取之陷中。伸足乃得之。针四分。留七呼。灸三壮。素注、内踝前寸半。甲乙云、一寸。(千与素同。又云内踝前一寸斜行小脉上。一名悬泉。)
蠡沟二穴。在足内踝上五寸。别走少阳。针二分。留三呼。灸三壮。明下云、七壮。
(又云交仪在内踝上五寸。恐即蠡沟穴。但别出蠡沟。故不可晓。蠡沟二穴。亦名交仪。)
中都二穴。一名中 。在内踝上七寸 骨中。与少阴相直。针三分。灸五壮。
膝关二穴。在犊鼻下二寸陷中。针四分。灸五壮。(犊鼻在足阳明。)
曲泉二穴。水也。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取之。又云、正膝屈内外两筋间宛宛中。又在膝曲横纹头。针六分。灸三壮。
阴包(明堂作胞。)二穴。在膝上四寸股内廉两筋间。针六分。灸三壮。明云、七壮。
五里二穴。在气冲下三寸阴股中动脉。灸五壮。针六分。治肠中满热闭不得溺。气冲在腹部第三行。(阴廉穴气冲同。)
五里有二。其一在手阳明肘上三寸。其一在此。当为足五里也。
阴廉二穴。在羊矢下。去气冲二寸动脉中。灸三壮。即有子。针八分。留七呼。
针灸资生经第一
足少阳胆经左右二十八穴
足少阳胆经左右二十八穴 窍阴二穴。金也。在足小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叶。灸三壮。针一分。
窍阴有二。其一在此。其一在侧头部。此当为足窍阴也。
侠溪二穴。水也。在足小指次指岐骨间本节前陷中。灸三壮。针三分。明云、临泣去侠溪寸半。地五会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去侠溪一寸。针一分。不可灸。灸使人羸瘦。不出三年卒。
临泣二穴。木也。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去侠溪寸半。灸三壮。针二分。
偃伏第三行既有临泣穴矣。此亦有临泣穴。此当盖足临泣也。
丘墟二穴。在外踝下如前陷中。去临泣三寸。灸三壮。针五分。留七呼。
悬钟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针六分。留七呼。灸五壮。千云、一名绝骨。(外踝上三寸。又云四寸。)
阳辅二穴。火也。在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灸三壮。针五分。留七呼。千云、外踝上辅骨前。(余同。)
光明二穴。在外踝上五寸。针六分。留七呼。灸五壮。明下云、七壮。治 疼不能久外丘二穴。在外踝上七寸。针三分。灸三壮。
阳交二穴。一名别阳。在外踝上七寸。斜属三阳分肉之间。灸三壮。针六分。留七呼。
千云、一名足 。在外踝上七寸。(一云三寸。)
阳陵泉二穴。土也。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针六分。得气即泻。又宜久留针。灸七壮。
七壮即止。明下云、一壮。素注、三壮。(千云。膝下外尖骨前。难疏。胫骨中微侧少许阳关二穴。在阳陵泉上二寸。犊鼻外陷中。针五分。不可灸。千云、关阳。(一云关中渎二穴。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间陷中。灸五壮。针五分。留七呼。
环跳二穴。在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灸五十壮。针一寸。留十呼。忌同。
明下云、在砚子骨宛宛中。灸三壮。甲乙云、五壮。
风市二穴。在膝外两筋间。立舒下两手着腿。当中指头陷中。疗冷痹脚胫麻。腿膝酸痛。腰重起坐难。(明下)
予冬月当风市处多冷痹。急擦热手温之。略止。日或两三痹。偶谬刺以温针。遂愈。信乎能。将其本不全耶。
针灸资生经第一
足太阴脾经左右二十二穴
足太阴脾经左右二十二穴 隐白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宛宛中。针三分。今附。妇人月事过时不止。
刺立愈。明云、针一分。留三呼。灸三壮。
大都二穴。火也。在足大指本节后陷中。灸三壮。针三分。千注、本节内侧白肉际。
太白二穴。土也。在足内侧核骨下陷中。灸三壮。针三分。千云、足大指内侧。
公孙二穴。在足大指本节后一寸。灸三壮。针四分。
商丘二穴。金也。在内踝下微前陷中。灸三壮。针三分。
三阴交二穴。在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明云。内踝上八寸陷中。)灸三壮。针三分。昔宋太子善医术。出苑。逢一妊妇。太子诊曰:女。令徐文伯诊。曰:一男一女。针之。泻三阴交。
补合谷。应针而落。果如文伯言。故妊娠不可刺。千云、内踝上八寸骨下。(又云:内踝上三寸。)
漏谷二穴。亦名太阴络。在内踝上六寸骨下陷中。针三分。明下云、灸三壮。
地机二穴。亦名脾舍。足太阴 。别走上一寸空。在膝下五寸。灸三壮。针三分。明云、膝内侧转骨下陷中。伸足取之。
阴陵泉二穴。水也。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针五分。当曲膝取之。
血海二穴。在膝膑上内廉白肉际二寸中。灸三壮。针五分。千云、白肉际二寸半。注云、一作三寸。
箕门二穴。在鱼腹上越筋间动脉应手。在阴股内。一云、上起筋间。灸三壮。
针灸资生经第一
足阳明胃经左右三十穴
足阳明胃经左右三十穴 厉兑二穴。金也。在足大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叶。针一分。灸一壮。
内庭二穴。水也。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灸三壮。针三分。
陷谷二穴。木也。在足大指次指外间本节后陷中。去内庭二寸。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冲阳二穴。在足跗上。去陷谷三寸。针五分。灸三壮。素注、跗上五寸骨间动脉。刺三分。千云、跗上五寸骨间。去陷谷三寸。(一云二寸。)
解溪二穴。火也。在冲阳后寸半腕上陷中。(明下云。在系鞋处。)针五分。灸三壮。
素注、在冲阳后二寸半。
新校正云、刺疟注作三寸半。二注不同。当从甲乙经作寸半。
丰隆二穴。在外踝上八寸下廉 外廉陷中。针三分。灸三壮。明下云、七壮。
下廉二穴。一名下巨虚。在上廉下三寸。当举足取穴。针八分。灸三壮。明云、上廉下三寸。两筋两骨罅陷宛宛中。蹲地坐取之。针六分。得气即泻。甲乙云、针三分。灸三壮。主小肠气不足。面无颜色。偏风热风。冷痹不遂。风湿痹。灸亦良。日七七壮。素注、足阳明与小肠合。在上廉下三寸。针三分。
手阳明亦有下廉。此乃足下廉也。
条口二穴。在廉上一寸。举足取之。针五分。明云、在上廉下一寸。针八分。灸三壮上廉二穴。一名上巨虚。在三里下三寸。当举足取之。灸三壮。针三分。甄权云、治脏气不中。针八分。得气即泻。灸大良。日七壮。下云、三壮。素注、在三里下三寸。又云、在膝手阳明亦有上廉。此乃足上廉也。
三里二穴。土也。在膝下三寸 外廉两筋间。(一云: 骨外大筋内。)当举足取之。秦承祖羸瘦、七伤虚乏、胸中瘀血、乳痈。外台明堂云、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气上冲目。所以三里下气也。(明同。)灸三壮。针五分。明云、针腹背每须去三里穴。针八分。留十呼。泻七吸。日灸七壮。止百壮。素注、刺一寸。在膝下三寸 骨外廉两筋肉分间(指云按之太冲脉不动。)
手有三里。此亦曰三里。盖足三里也。铜人云、在膝下三寸。明堂素问注皆同。人多不能求也。予按明堂有膝眼四穴。盖在膝头骨下两旁陷中也。又按铜人等经有犊鼻穴。盖在膝膑下侠罅大筋中也。又按铜人有膝关二穴。盖在犊鼻下二寸陷中也。而新校正素问注巨虚下廉云三里在犊鼻下三寸。则是犊鼻之下三寸。方是三里。不可便从膝头下去三寸为三里穴也。
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千云:灸至五百壮。少亦一二百壮。)
犊鼻二穴。在膝膑下 侠解(明堂作罅。)大筋中。治膝中痛不仁。难跪起。膝膑肿溃者。不可治。不溃者可疗。若犊鼻坚硬。勿便攻。先以洗熨。即微刺之愈。明云、针三分。灸三按素问刺禁云、刺膝膑出液为跛。犊鼻在膝膑下 。用针者不可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