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


  大肠作泻运多移,大肠脾土病即除,次取天门入虎口,揉脐龟尾七百奇。肚痛多因寒气攻,多推三关运横纹,脐中可揉数十下,天门虎口法皆同。一去火眼推三关,一百二十数相连,六腑退之四百下,再推肾水四百完,兼取天河五百遍,终补脾土一百全。口传笔记推摩诀,付与人间用意参。

  卷十

  观形察色法

  凡看小儿病,先观形色,切脉次之。盖面部气色,总见五位色青者,惊积不散,欲发风候;五位色红者,痰积壅盛,惊悸不宁;五位色黄者,食积 伤,疳候痞癖;五位色白者,肺气不实,滑泄吐利;五位色黑者,脏腑欲绝,为疾危。面青眼青肝之病,面赤心之病,面黄脾之病,面白肺之病,面黑肾之病。先别五脏,各有所主,次探表里虚实病之由。肝病主风,实则目直大叫,项急烦闷;虚则切牙呵欠,气热则外生,气温则内生。心病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手足动摇;虚则困卧,惊悸不安。脾病主困,实则困睡,身热不思乳食;虚则吐泻生风。肺病主喘,实则喘乱喘促,有饮水者,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短,喘息。肾病主虚无实,目无精光,畏明,体骨重,痘疹黑陷。以上之症,更当别其虚实症候,假如肺病,又见肝症,切牙多呵欠者易治,肝虚不能胜肺故也。若目直大叫哭,项急烦闷难治。盖肺久病则虚冷,肝强实而胜肺也。视病之虚实,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也

  卷十 观形察色法

  论色歌

  眼内赤者心实热,淡红色者虚之说,青者肝热浅淡虚,黄者脾热无他说,白面混者肺热侵,目无精光肾虚诀。

  儿子人中青,多因果子生,色若人中紫,果食积为痞。人中现黄色,宿乳蓄胃成。龙角青筋起,皆因四足惊。若然虎角黑,水扑是其形。赤色印堂上,其惊必是人。眉间赤黑紫,急救莫沉吟。红赤眉毛下,分明死不生。

  卷十 观形察色法

  认筋法歌

  囟门八字甚非常,筋透三关命必亡,初关乍入或进退,次部相侵亦何妨。

  赤筋只是因膈食,筋青端被水风伤,筋连大指是阴症,筋若生花定不祥(此有祸祟之筋)。

  筋带悬针主吐泻,筋纹关外命难当,四肢痰染腹膨胀,吐乳却因乳食伤。鱼口鸦声并气急,犬吠人 自惊张,诸风惊症宜推早,如若延迟命必亡,神仙留下真奇法,后学能通第一强。

  凡看鼻梁上筋,直插天心一世惊。

  初生时,一关有白,谨防三朝。二关有白,谨防五日之内。三关有白,谨防一年之外。

  凡筋在坎上者即死,坎下者三年。又有四季本色之筋,虽有无害。

  青者是风,白者是水,红者是热,赤者乳食所伤。

  凡慢惊将危,不能言,先灸三阴交,二泥丸,三颊车,四少商,五少海穴,看病势大小,或三壮、五壮、一壮、至七七壮、辨男女右左,十有十活。如急惊、天吊惊,掐手上青筋,脐上下,掐两耳,又掐总心穴。

  内吊惊,掐天心穴。

  慢惊不省人事,亦掐总心穴。

  急惊如死,掐两手筋。

  眼闭,瞳子 泻。

  牙关紧,颊车泻。

  口眼俱闭,迎香泻。

  以上数法,乃以手代针之神术也。亦分补泻。

  卷十

  面部五位歌

  面上之症额为心,鼻为脾土是其真,左腮为肝右为肺,承浆属肾居下唇。

  面部五位图 

  卷十

  命门部位歌

  中庭与天庭,司空及印堂,额角方广处,有病定存亡。青黑惊风恶,体和润泽光,不可陷兼损,唇黑最难当。青甚须忧急,昏暗亦堪伤,此是命门地,医师妙较量。

  面眼青肝病,赤心,黄脾,白肺,黑肾病也。

  卷十

  阳掌图各穴手法仙诀

  一、掐心经,二掐劳宫,推上三关,发热出汗用之。如汗不来,再将二扇门揉之,掐之,手心微汗出,乃止。

  一、掐脾土,曲指左转为补,直推之为泻,饮食不进,人瘦弱,肚起青筋,面黄,四肢一、掐大肠,倒推入虎口,止水泻痢疾,肚膨胀用之。红痢补肾水,白多推三关。

  一、掐肺经,二掐离宫起至干宫止,当中轻,两头重,咳嗽化痰,昏迷呕吐用之。

  一、掐肾经,二掐小横纹,退六腑,治大便不通,小便赤色涩滞,肚作膨胀,气急,人事昏迷,粪黄者,退凉用之。

  一、推四横纹,和上下之气血,人事瘦弱,奶乳不思,手足常掣,头偏左右,肠胃湿热,眼目翻白者用之。

  一、掐总筋,过天河水,能清心经,口内生疮,遍身潮热,夜间啼哭,四肢常掣,去三焦六腑五心潮热病。

  一、运水入土,因水盛土枯,五谷不化用之。运土入水,脾土太旺,水火不能即济用之。如儿眼红能食,则是火燥土也。宜运水入土,土润而火自克矣。若口干,眼翻白,小便赤涩,则是土盛水枯,运土入水,以使之平也。

  一、掐小天心,天吊惊风,眼翻白偏左右,及肾水不通,用之。

  一、分阴阳,止泄泻痢疾,遍身寒热往来,肚膨呕逆用之。

  一、运八卦,除胸肚膨闷,呕逆气吼噫,饮食不进用之。

  一、运五经,动五脏之气,肚胀,上下气血不和,四肢掣,寒热往来,去风除腹响。

  一、揉板门,除气促气攻,气吼气痛,呕胀用之。

  一、揉劳宫,动心中之火热,发汗用之,不可轻动。

  一、推横门向板门,止呕吐;板门推向横门,止泻。如喉中响,大指掐之。

  一、总位者,诸经之祖,诸症掐效。嗽甚,掐中指一节。痰多,掐手背一节。手指甲筋之余,掐内止吐,掐外止泻。

  卷十

  阴掌图各穴手法仙诀

  男子左手正面之图 自掌至天河穴为上,自天河穴至指头为下。

  男子左手背面之图 一、掐两扇门,发脏腑之汗,两手掐揉,平中指为界,壮热汗多者,揉之即止。又治急惊,口眼歪斜,左向右重,右向左重。

  一、掐二人上马,能补肾,清神顺气,苏醒沉 ,性温和。

  一、掐外劳宫,和脏腑之热气,遍身潮热,肚起青筋揉之效。

  一、掐一窝风,治肚疼,唇白眼白一哭一死者,除风去热。

  一、掐五指节,伤风被水吓,四肢常掣,面带青色用之。

  一、掐精宁穴,气吼痰喘,干呕痞积用之。

  一、掐威灵穴,治急惊暴死。掐此处有声可治,无声难治。

  一、掐阳池,止头痛,清补肾水,大小便闭塞,或赤黄,眼翻白,又能发汗。

  一、推外关,间使穴,能止转筋吐泻。外八卦,通一身之气血,开脏腑之秘结,穴络平和而荡荡也。

  女子右手正面之图 女子右手背面之图 

  卷十

  小儿

  (针用毫针,艾炷如小麦,或雀粪大)

  《宝鉴》曰:急慢惊风,灸前项。若不愈,灸攒竹,人中各三壮。

  或谓急惊属肝,慢惊属脾,《宝鉴》不分。灸前顶,攒竹二穴,俱太阳、督脉,未详其小儿慢惊风,灸尺泽各七壮。初生小儿,脐风撮口,灸然谷三壮,或针三分,不见血,立效。小儿癫痫、 瘕、脊强互相引,灸长强三十壮。小儿癫痫惊风,目眩,灸神庭一穴七壮。小儿风痫,先屈手指如数物,乃发也,灸鼻柱直发际宛宛中三壮。小儿惊痫,先惊怖啼叫乃发,灸后顶上旋毛中三壮,两耳后青丝脉。小儿癖气久不消,灸章门各七壮,脐后脊中灸二七壮。小儿胁下满,泻痢体重,四肢不收, 癖积聚,腹痛不嗜食, 疟寒热,又治腹胀引背,食饮多,渐渐黄瘦,灸十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七壮。小儿黄胆,灸三壮。小儿疳瘦脱肛,体瘦渴饮,形容瘦瘁,诸方不瘥,灸尾闾骨上三寸陷中三壮,兼三伏内,用杨汤水浴之,正午时灸。自灸之后,用帛子拭,见有疳虫随汗出,此法神效。小儿身羸瘦,贲豚腹胀,四肢懈惰,肩背不举,灸章门。小儿吐乳汁,灸中庭一壮。小儿脱肛泻血,秋深不效,灸龟尾一壮。脱肛,灸脐中三壮;《千金》云:随年壮。脱肛久不瘥及风痫中风,角弓反张,多哭,语言不择,发无时节,甚则吐涎沫,灸百会七壮。

  卷十 小儿

  戒逆针灸

  (无病而先针灸曰逆)

  小儿新生,无病不可逆针灸之,如逆针灸,则忍痛动其五脏,因善成痫。河洛关中,土地多寒,儿喜成 ,其生儿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吴蜀地温,无此疾也。古方既传之,今人不分南北灸之,多害小儿也。所以田舍小儿,任其自然,得无横夭也。

  卷十

  初生调护

  怀娠怀娠之后,必须饮食有常,起居自若,使神全气和,则胎常安,生子必伟。最忌食热毒等物,庶生儿免有脐突疮痈。

  初诞婴儿在胎,必借胎液以滋养之。初离母体,口有液毒,啼声未出,急用软绵裹大人指,拭儿口中恶汁,得免痘疮之患。或有时气侵染,只出肤疮,易为调理。

  回气(俗谓草迷)

  初生气欲绝,不能啼者,必是难产。或冒寒所致,急以绵絮包裹抱怀中,未可断脐,且将胞衣置炭火炉中烧之,仍作大纸捻,蘸清油点着于脐带上,往来遍燎之。盖脐带得火气,由脐入腹,更以热醋汤洗脐带,须臾气回,啼声如常,方可浴洗毕,断脐带。

  便结小儿初生,大小便不通,腹胀欲绝者,急令大人以温水漱了口,吸咂儿前后心,并脐下手足心,共七处,每处咂三五次,每次要漱口,以红赤为度,须臾自通。

  浴儿浴儿用猪胆一枚,投汤中,免生疮疥。浴时看汤冷热,无令儿惊而成疾也。

  断脐断脐不可用刀剪,须隔单衣咬断,后将暖气呵七遍,缠结所留脐带,令至儿足附上,当留六寸,长则伤肌,短则中寒,令儿肚中不调,或成内吊。若先断后浴,恐水入脐中,令儿腹痛。断讫,连脐带中多有虫者,宜急剔去,不然,虫自入腹成疾。断脐之后,宜用热艾浓裹,包用白绵。若浴儿将水入脐中,或尿在裙包之内,湿气伤脐;或解脱裙包,为风冷邪气所侵,皆令儿脐肿,多啼不乳,即成脐风。

  脐风儿初生六七日,患脐风,百无一活。用青绢包大人指,蘸温水于儿上下牙根上,将如粟米大红泡子,拭破即愈。

  剃头小儿月满剃头,须就温暖避风处。剃后以杏仁三枚,去皮尖研碎,入薄荷三叶同研,却入生麻油三四滴,腻粉拌和头上拭,以避风伤,免生疮疥热毒。

  护养小儿脾胃嫩弱,父母或以口物饲之,不能克化,必致成疾。小儿于天气和暖,宜抱出日中嬉戏,频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肉坚,可耐风寒,不致疾病。

  抱小儿勿泣,恐泪入儿眼,令眼枯。

  小儿夜啼,用灯心烧灰,涂乳上与吃,即止。

  小儿腹胀,用韭菜根捣汁和猪脂煎服。

  小儿头疮,用生芝麻口中嚼烂,涂之,切忌不可搽药。

  小儿患秋痢,与枣食之良,或与柿饼子食。

  小儿宜以菊花为枕,则清头目。

  小儿入夏,令缝囊盛杏仁七个去皮尖,佩之,闻雷声不俱。

  小儿一期之内,衣服宜以故帛、故绵为之。用新太暖,令肌内缓弱,蒸热成病。不可裹足复顶,致阳气不出,多发热。

  小儿不宜食肉太早,伤及脾胃,免致虫积、疳积,鸡肉能生蛔虫,宜忌之,非三岁以上忍三分寒,吃七分饱,多揉肚,少洗澡。

  小儿不可令就瓢及瓶饮水,语言多讷。

  小儿勿

  卷十

  面色图歌

  额印堂、山根额红大热燥,青色有肝风,印堂青色见,人惊火则红,山根青隐隐,惊遭是两重,若还斯处赤,泻燥定相攻。

  年寿年上微黄为正色,若平更陷夭难禁,急因痢疾黑危候,霍乱吐泻黄色深。

  鼻准、人中鼻准微黄赤白平,深黄燥黑死难生,人中短缩吐因痢,唇反黑候蛔必倾。

  正口正口常红号曰平,燥干脾热积黄生,白主失血黑绕口,青黑惊风尽死形。

  承浆、两眉承浆青色食时惊,黄多吐逆痢红形,烦躁夜啼青色吉,久病眉红死症真。

  两眼白睛赤色有肝风,若是黄时有积攻,或见黑睛黄色现,伤寒病症此其踪。

  风池、气池、两颐风气二池黄吐逆,躁烦啼叫色鲜红,更有两颐胚样赤,肺家客热此非空。

  两太阳太阳青色惊方始,红色赤淋萌孽起,要知死症是何如,青色从兹生入耳。

  两脸两脸黄为痰实咽,青色客忤红风热,伤寒赤色红主淋,二色请详分两颊。

  两颐金匮、风门吐虫青色滞颐黄,一色颐间两自详,风门黑疝青惊水,纹青金匮主惊狂。

  辨小儿五色受病症面黄青者,痛也。色红者,热也。色黄者,脾气弱也。色白者,寒也。色黑者,肾气败哭者,病在肝也。汗者主心,笑者主脾而多痰;啼者主肺有风,睡者主肾有亏。

  卷十

  察色验病生死诀

  面上紫,心气绝,五日死。面赤目陷,肝气绝,三日死。面黄,四肢重,脾气绝,九日死。面白,鼻入奇论,肺气绝,三日死。胸如黄熟豆,骨气绝,一日死。面黑耳黄,呻吟,肾气绝,四日死。口张唇青,毛枯,肺绝,五日死。大凡病儿足跗肿,身重,大小便不禁,目无转睛,皆死。若病将愈者,面黄目黄,有生意。

  痢疾眉头皱,惊风面颊红,渴来唇带赤,吐泻面浮黄。

  热甚眼朦胧,青色是惊风,白色是泄泻,伤寒色紫红。

  汤氏歌山根若见脉横青,此病明知两度惊,赤黑因疲时吐泻,色红啼夜不曾停。

  青脉生于左太阳,须惊一度见推详,赤是伤寒微燥热,黑青知是乳多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