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卷七
十五络脉穴辨(《医统》)
十五络脉者,十二经之别络而相通焉者也。其余三络,为任督二脉之络,脾之大络,总统阴阳诸络,灌溉于脏腑者也。《难经》谓三络为阳跷、阴跷二络,常考之无穴可指。且二跷亦非十四经之正也。《针灸节要》以为任络曰尾翳,督络曰长强,诚得《十四经发挥》之正理,加以脾之大络曰大包,此合十五络也。
卷七
十五络脉(《节要》)
手太阴之别络,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泻之;虚则欠KT ,小便遗数,补之。去腕寸半,别走阳明也。
手少阴之别络,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别走太阳,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实则支膈,泻之;虚则不能言,补之。
手厥阴之络,名曰内关。去掌二寸两筋间,别走少阳,循经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泻之;虚则头强,补之。
手太阳之别络,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别走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 。实则节弛肘废,泻之;虚则生疣,小者如指痂疥,补之。
手阳明之别络,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走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 ,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泻之;虚则齿寒痹膈,补之。
手少阳之别络,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别走手厥阴。实则肘挛,泻之;虚则不收,补之。
足太阳之别络,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泻之;虚则鼽衄足少阳之别络,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泻之;虚则痿,坐不能起,补之。
足阳明之别络,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实则狂癫,泻之;虚则足不收,胫枯,补足太阴之别络,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泻之;虚则鼓胀,补之。
足少阴之别络,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烦闷,实则闭癃,泻之;虚则腰痛,补之。
足厥阴之别络,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泻之;虚则暴痒,补之。
任脉之别络,名曰屏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泻之;虚则痒搔,补之。
督脉之别络,名曰长强,侠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泻之;虚则头重高摇,补之。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液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泻之;虚则百节尽皆纵,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卷七
十二经筋(《节要》)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斜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 ;其别者,结于 外,上 中内廉,与 中并上结于臀,上侠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 ;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斜上出于 。其病小指支跟肿痛, 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趾次趾,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 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 ,支者,结于目 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 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趾,结于跗上,斜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 ,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侠口,合于 ,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足中趾支胫转筋,脚跗坚,伏兔转筋,髀前肿, 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 ,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啖美灸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趾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其病足大趾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下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秋痹也。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趾支下,并足太阴之筋,斜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侠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螈及,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足厥阴之筋,起于大趾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足大趾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其病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秋痹也。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 。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 颈肿,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为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 ,上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夏痹也。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中循臂,结于肘,上绕 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 ,上乘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夏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 ,结于 ;其支者,绕肩胛,侠脊;直者从肩 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 ;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夏痹也。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 ,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
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手厥阴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侠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冬痹也。
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侠乳里,结于胸中,循臂下系于脐。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承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淬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名曰季冬痹也。
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 , 急不能卒视,治皆如上方也。
卷七
五脏募穴(《聚英》)
中府(肺募) 巨阙(心募) 期门(肝募) 章门(脾募) 京门(肾募)
按《难经》云: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腹曰阴,募皆在腹)。
东垣曰:凡治腹之募,皆为原气不足,从阴引阳,勿误也。又曰:六淫客邪,及上热下寒,筋骨皮肉血脉之病,错取于胃之合及诸腹之募者,必危。
五脏俞穴(俞,犹委输之输,言经气由此而输于彼也。)
肺俞(三椎下各开寸半。) 心俞(五椎下各开寸半。)
肝俞(九椎下各开寸半。) 脾俞(十三椎下各开寸半。)
肾俞(十四椎下各开寸半。)
按《难经》云:阴病行阳,故令俞在阳(背曰阳,俞皆在背)。
东垣曰:天外风寒之邪,乘中而入。在人之背上,腑俞脏俞,是人之受天外风邪。亦有二说。中于阳则流于经,此病始于外寒,终归外热,收治风寒之邪,治其各脏之俞。
卷七
八会
腑会中脘 脏会章门 筋会阳陵泉 髓会绝骨 血会膈俞 骨会大杼 脉会太渊 气会膻中《难经》云:热病在内者,取会之气穴也。
卷七
看部取穴
《灵枢》杂症论:人身上部病取手阳明经,中部病取足太阴经,下部病取足厥阴经,前膺病取足阳明经,后背病取足太阳经。取经者,取经中之穴也。一病可用一二穴。
卷七
治病要穴
(《医学入门》)
针灸穴治大同,但头面诸阳之会。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阴虚有火者,亦不宜灸,惟四肢穴最妙。凡上体及当骨处,针入浅而灸宜少;凡下体及肉浓处,针可入深灸多无害。前经络注《素问》未载针灸分寸者,以此推之。
卷七 治病要穴
头部
百会 主诸中风等症,及头风癫狂,鼻病,脱肛,久病大肠气泄,小儿急慢惊风,痫症,夜啼,百病。
上星 主鼻渊,鼻塞,息肉及头风目疾。
神庭 主风痫羊癫。
通天 主鼻痔。左臭灸右,右臭灸左;左右臭,左右灸,鼻中去一块如朽骨,臭气自愈。
脑空 主头风,目眩。
翳风 主耳聋及瘰 。
率谷 主伤酒呕吐,痰眩。
风池 主肺中风,偏正头风。
颊车 主落架风。
卷七 治病要穴
腹部
膻中 主哮喘肺痈,咳嗽,瘿气。
巨阙 主九种心痛,痰饮吐水,腹痛息贲。
上腕 主心痛伏梁,贲豚。
中脘 主伤者,及内伤脾胃,心脾痛,疟疾,痰晕,痞满,翻胃,能引胃中生气水分 主鼓胀绕脐,坚满不食,分利水道,止泄。
神阙 主百病及老人、虚人泄泻如神。又治水肿鼓胀,肠鸣卒死,产后腹胀,小便不通,小儿脱肛。
气海 多灸能令人生子。主一切气疾,阴症痼冷,及风寒暑湿,水肿,心腹鼓胀,胁丹溪治痢,昏仆上视,溲注汗泄,脉大,得之酒色,灸此后,服人参膏而愈。
关元 主诸虚肾积及虚,老人泄泻,遗精白浊,令人生子。
中极 主妇人下元虚冷,虚损,月事不调,赤白带下。炙三遍,令生子。
天枢 主内伤脾胃,赤白痢疾,脾泄及脐腹鼓胀, 瘕。
章门 主痞块,多灸左边。肾积,炙两边。
乳根 主膺肿,乳痈,小儿龟胸。
日月 主呕宿汁,吞酸。
大赫 主遗精。
带脉 主疝气偏坠,水肾,妇人带下。
卷七 治病要穴
背部
大杼 主偏身发热,瘅疟咳嗽。
神道 主背上怯怯乏气。
至阳 主五疸痞满。
命门 主老人肾虚腰疼,及诸痔脱肛,肠风下血。
风门 主易感风寒,咳嗽痰血,鼻衄,一切鼻病。
肺俞 主内伤外感,咳嗽吐血,肺痈,肺痿,小儿龟背。
膈俞 主胸胁心痛,痰疟 癖,一切血疾。
肝俞 主吐血,目暗,寒疝。
长强 主痔漏。
胆俞 主胁满,干呕,惊怕,睡卧不安,酒疸目黄,面发赤斑。
脾俞 主内伤脾胃,吐泄,疟,痢,喘急,黄胆,食症,吐血,小儿慢脾风。
三焦俞 主胀满积块,痢疾。
胃俞 主黄胆,食毕头眩,疟疾,善饥不能食。
肾俞 主诸虚,令人有子,及耳聋,吐血,腰痛,女劳疸,妇人赤白带下。
小肠俞 主便血下痢,便黄赤。
大肠俞 主腰脊痛,大小便难,或泄痢。
膀胱俞 主腰脊强,便难腹痛。
凡五脏疟,灸五脏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