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


  风门(一名热府):二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

  。《明堂》灸五壮。若频刺,泄诸阳热气,背永不发痈疽,灸五壮。

  主发背痈疽,身热,上气喘气,咳逆胸背痛,风劳呕吐,多嚏,鼻鼽出清涕,伤寒头项强,目瞑,胸中热,卧不安。

  肺俞:第三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千金》对乳引绳度之。甄权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是,正坐取之。《甲乙》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甄权灸百壮。《明下》灸三壮。《素问》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

  主瘿气,黄胆,劳瘵,口舌干,劳热上气,腰脊强痛,寒热喘满,虚烦,传尸骨蒸,肺痿咳嗽,肉痛皮痒,呕吐,支满不嗜食,狂走欲自杀,背偻,肺中风,偃卧,胸满短气,瞀闷汗出,百毒病,食后吐水,小儿龟背。

  仲景曰: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太阳肺俞、厥阴俞(一名厥俞):四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灸七壮。

  主咳逆牙痛,心痛,胸满呕吐,留结烦闷。

  或曰:脏腑皆有俞在背,独心包络无俞,何也?曰:厥阴俞即心包络俞也。

  心俞:五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不可灸。《明堂》灸三壮。《资生》云: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岂可妄针。《千金》言:中风心急,灸心俞百壮,当权其缓急可也。

  主偏风半身不遂,心气乱恍惚,心中风,偃卧不得倾侧,汗出唇赤,狂走发痫,语悲泣,心胸闷乱,咳吐血,黄胆,鼻衄,目 目昏,呕吐不下食,健忘,小儿心气不足,数岁督俞:六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灸三壮。

  主寒热心痛,腹痛,雷鸣气逆。

  鬲俞:七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难经》曰:血会鬲俞。

  盖上则心俞,心生血,下则肝俞,肝藏血,故鬲俞为血会。又足太阳多血,血乃水之象也。

  《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素问》刺中鬲,皆为伤中,其病难愈,不过一岁必死主心痛,周痹、吐食翻胃,骨蒸,四肢怠惰,嗜卧, 癖,咳逆,呕吐,鬲胃寒痰,食饮不下,热病汗不出,身重常温。不能食,食则心痛,身痛肿胀,胁腹满,自汗盗汗。

  肝俞:九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经曰:东风伤于春,病在分,留六呼,灸三壮。《明堂》灸七壮。《素问》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欠。

  主多怒,黄胆,鼻酸,热病后目暗泪出,目眩,气短咳血,目上视,咳逆,口干,寒疝,筋寒,热痉,筋急相引,转筋入腹将死。

  《千金》云:咳引两胁急痛不得息,转侧难,撅肋下与脊相引而反折,目戴上,目眩循眉头,惊狂,鼽衄,起则目KT KT ,生白翳,咳引胸中痛,寒疝小腹痛,唾血短气,热病瘥后,食五辛目暗,肝中风,踞坐不得低头,绕两目连额上色微青。积聚痞痛。

  胆俞:十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针三分。《下经》灸五壮。《素问》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主头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肿胀,口苦舌干,咽痛干呕吐,骨蒸劳热食不下,目黄。

  按《资生经》所载,崔知悌平取四花穴,上二穴是鬲俞,下二穴是胆俞,四穴主血,故取此以治劳瘵。后世误以四花为斜取,非也。

  脾俞:十一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主腹胀,引胸背痛,多食身瘦, 癖积聚,胁下满,泄利,痰疟寒热,水肿气胀引脊痛,黄胆,善欠,不嗜食。

  胃俞:十二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随年为壮。

  《明堂》灸三壮。《下经》灸七壮。

  主霍乱,胃寒,腹胀而鸣,翻胃呕吐,不嗜食,多食羸瘦,目不明,腹痛,胸胁支满,脊痛筋挛,小儿羸瘦,不生肌肤。

  东垣曰:中湿者,治在胃俞。

  三焦俞:十三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留七堂》针三分,灸五壮。主脏腑积聚,胀满羸瘦,不能饮食,伤寒头痛,饮食吐逆,肩背急,腰脊强不得俯仰,水谷不化,泄注下利,腹胀肠鸣,目眩头痛。

  肾俞:十四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前与脐平,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主虚劳羸瘦,耳聋肾虚,水脏久冷,心腹 满胀急,两胁满引小腹急痛,胀热,小便淋,目视KT KT ,少气,溺血,小便浊,出精梦泄,肾中风,踞坐而腰痛,消渴,五劳七伤,虚惫,脚膝拘急,腰寒如冰,头重身热,振栗,食多羸瘦,面黄黑,肠鸣,膝中四肢淫泺,洞泄食不化,身肿如水,女人积冷气成劳,乘经交接羸瘦,寒热往来。

  气海俞:十五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针三分,灸五壮。主腰痛痔漏。

  大肠俞:十六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铜人》针三分,留主脊强不得俯仰,腰痛,腹中气胀,绕脐切痛,多食身瘦,肠鸣,大小便不利,洞泄食东垣云:中燥治在大肠俞。

  关元俞:十七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

  主风劳腰痛,泄痢,虚胀,小便难,妇人瘕聚诸疾。

  小肠俞:十八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铜人》针三分,留六主膀胱、三焦津液少,大、小肠寒热,小便赤不利,淋沥遗溺,小腹胀满, 痛,泄利脓血。五色赤痢下重,肿痛。脚肿。五痔,头痛,虚乏消渴,口干不可忍,妇人带下。

  膀胱俞:十九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明主风劳脊急强。小便赤黄,遗溺,阴生疮。少气,胫寒拘急,不得屈伸,腹满,大便难,泄利腹痛,脚膝无力,女子瘕聚。

  中膂俞(一名脊内俞):二十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侠脊伸起肉,伏而取之。《铜人》针三分,留十呼,灸三壮。《明堂》云:腰痛侠脊里痛,上下按之应者,从项至此穴痛,皆宜灸。

  主肾虚消渴,腰脊强不得俯仰,肠冷赤白痢,疝痛,汗不出,腹胀胁痛。

  白环俞:二十一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一云:挺伏地,端身,两手相重支额,纵息令皮肤俱缓,乃取其穴。《素注》针五分,得气则先泻,泻讫多补之,不宜灸。《明堂》主手足不仁,腰脊痛,疝痛,大小便不利,腰髋疼,脚膝不遂,温疟,腰脊冷痛,不得久卧,劳损虚风,腰背不便,筋挛臂缩,虚热闭塞。

  上 :第一空腰髁下一寸,侠脊陷中。足太阳、少阳之络。《铜人》针三分主大小便不利,呕逆,膝冷痛,鼻衄,寒热疟,阴挺出,妇人白沥,绝嗣。

  大理赵卿患偏风,不能起跪,甄权针上 、环跳、阳陵泉、巨虚下廉,即能起跪。

  八 总治腰痛。

  次 :第二空侠脊陷中。《铜人》针三分,灸七壮。

  主小便赤淋,腰痛不得转摇,急引阴器痛不可忍,腰以下至足不仁,背腠寒,小便赤,心下坚胀,疝气下坠,足清气痛,肠鸣注泻,偏风,妇人赤白带下。

  中 :三空侠脊陷中。足厥阴、少阳所结之会。《铜人》针二分,留十呼,灸主大小便不利,腹胀下利,五劳七伤六极,大便难,小便淋沥,飧泄,妇人绝子带下,下 :四空侠脊陷中。《铜人》针二分,留十呼,灸三壮。

  主大小便不利,肠鸣注泻,寒湿内伤,大便下血,腰不得转,痛引卵。女子下苍汁不禁,中痛引小腹急痛。

  会阳(一名利机):阴尾尻骨两旁。《铜人》针八分,灸五壮。

  主腹寒,热气冷气,泄泻,肠癖下血,阳气虚乏,阴汗湿,久痔。

  附分:二椎下,附项内廉,两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手足太阳之会。

  《铜人》针三分。《素注》刺八分,灸五壮。

  主肘不仁,肩背拘急,风冷客于腠理,颈痛不得回顾。

  魄户:直附分下,三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得气即泻,又宜久主背膊痛,虚劳肺痿,三尸走疰,项强急不得回顾,喘息咳逆,呕吐烦满。

  膏肓俞:四椎下一分,五椎上二分,两旁相去脊各三寸,四肋三间,正坐屈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端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毋令摇动取之。《铜人》灸百壮,多至五百壮。

  当觉气下砻砻然似水流之状,亦当有所下,若无停痰宿饮,则无所下也。如病患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上臂,令取穴灸之。又当灸脐下气海、丹田、关元、中极,四穴中取一穴。

  又灸足三里,以引火气实下。

  主无所不疗。羸瘦,虚损,传尸骨蒸,梦中失精,上气咳逆,发狂,健忘,痰病。

  《左传》:成公十年,晋侯疾病,求医于秦,秦使医缓(秦医名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浓为之礼而归之。

  孙思邈曰:时人拙,不能得此穴,所以宿 难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疾无不愈按此二穴,世皆以为起死回生之妙穴,殊不知病有浅深,而医有难易,浅者针灸,可保十全,深者亦未易为力。扁鹊云:病有六不治。经云:色脉不顺而莫针也。肓,鬲也,心下为膏。又曰:凝者为脂,释者为膏。又曰:膏,连心脂膏也。人年二旬后,方可灸此二穴,仍灸三里二穴,引火气下行,以固其本。若未出幼而灸之,恐火气盛,上焦作热。每见医家不分老少,又多不针泻三里,以致虚火上炎,是不经口授而妄作也。岂能瘳其疾哉!患者灸此,必针三里或气海,更清心绝欲,参阅前后各经调摄,何患乎疾之不瘳也!神堂:五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

  《铜人》针三分,灸五壮。《明堂》灸三壮。《素注》针五分。

  主腰背脊强急不可俯仰,洒淅寒热,胸满气逆上攻,时噎。

   :肩膊内廉,侠六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以手重按,病患言:“ ”, 应手。《素注》针七分。《铜人》针六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二七壮,止百壮。《明堂》灸主大风汗不出,劳损不得卧,温疟寒疟,背闷气满,腹胀气眩,胸中痛引腰背,腋拘胁痛,目眩,目痛,鼻衄,喘逆,臂膊内廉痛,不得俯仰,小儿食时头痛,五心热。

  鬲关:七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正坐开臂取之。

  《铜人》针五分,灸三壮。

  主背痛恶寒,脊强俯仰难,食饮不下,呕哕多涎唾,胸中噎闷,大便不节,小便黄。

  魂门:九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三主尸厥走疰,胸背连心痛,食饮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节,小便赤黄。

  阳纲:十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阔肩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三壮主肠鸣腹痛,饮食不下,小便赤涩,腹胀身热,大便不节,泄痢赤黄,不嗜食,怠惰。

  意舍:十一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五十壮至百壮。《明堂》灸五十壮。《下经》灸七壮。《素注》灸主腹满虚胀,大便滑泄,小便赤黄,背痛,恶风寒,食饮不下,呕吐消渴,身热目黄。

  胃仓:十二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五十壮主腹满虚胀,水肿,食饮不下,恶寒,背脊痛不得俯仰。

  肓门:十三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铜人》灸三十壮,针五主心下痛,大便坚,妇人乳疾。

  志室:十四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铜人》针九分,灸三壮。《明堂》灸七壮。

  主阴肿,阴痛,背痛,腰脊强直,俯仰不得,饮食不消,腹强直,梦遗失精,淋沥,吐逆,两胁急痛,霍乱。

  胞肓:十九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五七壮。《明堂》灸三七壮。《甲乙》灸三壮。

  主腰脊急痛,食不消,腹坚急,肠鸣,淋沥,不得大小便,癃闭下肿。

  秩边:二十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伏取之。《铜人》针五分。《明堂》灸三壮,针三分。

  主五痔发肿,小便赤,腰痛。

  承扶(一名肉 ,一名阴关,一名皮部):尻臀下阴股上纹中。又曰:尻臀下陷纹中。《铜人》针七分,灸三壮。

  主腰脊相引如解,久痔尻臀肿,大便难,阴胞有寒,小便不利。

  殷门:肉 下六寸。《铜人》针七分。

  主腰脊不可俯仰,举重,恶血,泄注,外股肿。

  浮 :委阳上一寸,展膝得之。《铜人》针五分,灸三壮。

  主霍乱转筋,小肠热,大肠结,胫外筋急,髀枢不仁,小便热,大便坚。

  委阳:承扶下一尺六寸,穴在足太阳之前,少阳之后,出于 中外廉两筋间,三焦下辅俞,足太阳之别络。《素注》针七分,留五呼,灸三壮。

  主腋下肿痛,胸满膨膨,筋急身热。飞尸遁疰,痿厥不仁。小便淋沥。

  委中(一名血 ): 中央约纹动脉陷中。令人面挺伏地,卧取之。足太阳膀胱脉所入为合土。《素注》针五分,留七呼。《铜人》针八分,留三呼,泻七吸。《甲乙》针五分,禁灸。《素问》刺委中大脉,令人仆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