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卷四
仰人尺寸图 伏人尺寸图
卷四
背部俞穴歌(《医统》)
二节大椎,风门、肺俞,厥阴、心、督,肝、膈、胆、脾,胃俞、三焦,肾俞、气海,大肠、关元,小肠、膀俞,中膂、白环,上、次、中、下,膏肓、患门,四花六穴,腰俞、命门,穴皆可彻。
卷四
腹部中穴歌
天突、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鸠尾,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神阙、交、海,石门、关元,中极、曲骨,膀门二寸,侠脐天枢,期、章二门,不可不知。
背部穴图 腹部穴图
卷四
中指取寸
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折作十二节,为一尺二寸。前发际不明者,取眉心直上行三寸。后发际不明者,取大椎上行三寸。前后俱不明者,折作一尺八寸。头部直寸,并根据此法取。眼内角至外 角为一寸,头部横穴,并根据此穴寸法取。
神庭穴至曲差穴、曲差穴至本神穴、本神穴至头维穴各一寸半,自神庭至头维共四寸半背部大椎穴至尾 骨穴,共计二十一椎,通作三尺,故谓人为三尺之躯者,此也。
上七椎,每椎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中七椎,每椎一寸六分一厘,共一尺一寸二分七厘。下七椎,每椎一寸二分六厘,共八寸八分二厘。
第二行,侠脊各一寸半,除脊一寸,共折作四寸,分两旁。
第三行,侠脊各三寸,除脊一寸,共折作七寸,分两旁。
腹部膺部腹部横寸,并用对乳间横折作八寸。膺腹横寸取穴,悉根据上法。直寸取穴,根据中行心蔽骨下至脐,共折八寸。人无蔽骨者,取歧骨下至脐心,共折九寸取之。脐下至毛际横骨,折作五寸。天突至膻中,折作八寸,下行一寸六分为中庭,上取天突,下至中庭,共折手足部、并背部横寸,并用中指寸取之。
中指同身寸 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廷,两横纹头相去为一寸。取稻 心量,或用薄篾量,皆易折而不伸缩为准,用绳则伸缩不便,故多不准。
卷四
《素问》九针论
岐伯曰: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九数也。何以言之?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脏六腑之华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毋得深入而阳气出。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圆其末,令毋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圆其末,令可以按脉勿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中为痼病者也。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 ,且圆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于经而为痛痹,舍于经络者也。故为亡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之间为深痹也。故为之治针,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溜,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挺,其锋微圆,以取大气之不能过于关节者也。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有所宜,故曰九针。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节应野。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五脏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有所主也。
卷四 《素问》九针论
九针式
帝曰:针之长短有数乎?岐伯对曰:一曰 针,取法于巾针,头大末锐,末平半寸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二曰圆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而卵其锋,针如卵形,圆其末,长一寸六分。三曰 针(缇音低),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锋其末,刃三隅,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取法于剑,锋末如剑,广二寸半,长四寸。六曰圆利针,取法于 针,且圆且锐,微大其末,反小其身,又曰中身微大,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取法于毫毛,尖如蚊虻喙,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取法于綦针,锋利身薄,长七寸。九曰大针,取法于锋针,尖如挺,其锋微圆,长四寸。此九针之长短也。
九针图 针 平半寸,长一寸六分,头大末锐,病在皮肤,刺热者用此,今之名箭头针是也。
圆针 其身圆,锋如卵形,长一寸六分。揩摩分肉用此。
针 其锋如黍粟之锐,长三寸五分,脉气虚少用此。
锋针 其刃三隅,长一寸六分,发痼疾刺大者用此,今之所谓三棱针是也。
针 一名铍针。末如剑锋,广二寸半,长四寸,破痈肿出浓,今名剑针是也。
圆利针 尖如 ,且圆且利,其末微大,长一寸六分,取暴痹刺小者用此。
毫针 法象毫,尖如蚊虻喙,长三寸六分,取痛痹刺寒者用此。
长针 锋如利,长七寸,痹深居骨解腰脊节腠之间者用此,今之名跳针是也。
大针 一名燔针,长四寸,风虚肿毒,解肌排毒用此。
卷四 《素问》九针论
制针法
《本草》云:马衔铁无毒。《日华子》云:古旧铤者好,或作医工针。
按:本草柔铁即熟铁,有毒,故用马衔则无毒。以马属午,属火,火克金,解铁毒,故用以作针。古曰:金针者,贵之也。又金为总名,铜、铁、金银之属皆是也。若用金针更佳
卷四 《素问》九针论
煮针法
先将铁丝于火中 红,次截之,或二寸,或三寸,或五寸,长短不拘。次以蟾酥涂针上,仍入火中微 ,不可令红,取起,照前涂酥 二次,至第三次,乘热插入腊肉皮之里、肉之外,将后药先以水三碗煎沸,次入针肉在内,煮至水干,倾于水中,待冷,将针取出。于黄土中插百余下,色明方佳,以去火毒,次以铜丝缠上,其针尖要磨圆,不可用尖 。
麝香(五分) 胆矾 石斛(各一钱) 穿山甲 当归尾 朱砂 没药 郁金 川芎 细辛(各三钱) 甘草节 沉香(各五钱) 磁石(一两能引诸药入铁内)
又法:用乌头、巴豆各一两,硫黄、麻黄各五钱,木鳖子、乌梅各十个,同针入水,用瓷罐内煮一日,洗择之,再用止痛没药、乳香、当归、花乳石各半两,又如前水煮一日,取出,用皂角水洗,再于犬肉内煮一日,仍用瓦屑打磨净端直,用松子油涂之,常近人气为妙
卷四 《素问》九针论
暖针
《素问》遗篇注云:用圆利针、长针,未刺之时,先口内温针,暖而用之。又曰:毫针于人近体,暖针至温方刺。
按:口体温针,欲针入经络,气得温而易行也。今或投针于热汤中,亦此意耳。口温与体温微有不同,口温者针头虽热,而柄尚寒,不若着身温之,则针通身皆热矣。
卷四 《素问》九针论
火针
火针即淬针,频以麻油蘸其针,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烧时令针头低下,恐油热伤手,先令他人烧针,医者临时用之,以免手热。先以墨点记穴道,使针时无差。火针甚难,须有临阵之将心,方可行针。先以左手按穴,右手用针,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凡行火针,必先安慰病患,令勿惊惧,较之与灸一般,灸则疼久,针则所疼不久,一针之后,速便出针,不可久留,即以左手速按孔,则能止疼。人身诸处皆可行火针,惟面上忌之。火针不宜针香港脚,反加肿痛,宜破痈疽发背,溃脓在内,外面皮无头者,但按毒上软处以溃脓,其阔大者,按头尾及中以墨点记,宜下三针,决破出脓,一针肿上,不可按之,即以手指从两旁捺之。令脓随手而出,或肿大脓多,针时须侧身回避,恐脓射出污身也。
卷四 《素问》九针论
温针
王节斋曰:近有为温针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然古者针则不灸,灸则不针。夫针而加灸,灸而且针,此后人俗法。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致病者,或有效,只是温针通气而已。于血宜衍,于疾无与也。古针法最妙,但今无传,恐不得精高之人,误用之则危拙出于顷刻。惟灸得穴,有益无害,允宜行之。近风衰弱之人,针灸并用,亦无妨。
卷四 《素问》九针论
治折针法
一用磁石(即吸铁石)引其肉中,针即出。
一用象牙屑碾细,水和涂上即出。
一用车脂成膏子,摊纸上如钱大,日换三五次,即出。
一用鸟翎三五枝,火炙焦为末,好醋调成膏,涂上,纸盖一二次,其针自出。
一用腊姑脑子,捣烂涂上即出。
一用硫黄研细,调涂上,以纸花贴定,觉痒时,针即出。
一用双杏仁捣烂,以鲜脂调匀,贴针疮上,针自出。倘经络有伤,脓血不止,用黄 、当归、肉桂、木香、乳香、沉香,别研绿豆粉糊丸,每五十丸,热水服之。
卷四
《内经》补泻
帝曰:余闻刺法,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岐伯曰: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天命。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
凡用针者,随而济之,迎而夺之,虚则实之,满则泻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迎之,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
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不容睫。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浅深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义无邪下,必正其神。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净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随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大要曰:持针之道,坚者为实,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 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则泄之者,针下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盛则虚之者,出针勿按也。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也。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也。言实与虚者,察血气多少也。若有若无者,疾不可知也。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若存若亡者,脉时有无也。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也。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谓其各有所宜也。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九针之名各有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更改也。浅深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远近如一者,浅深其候等也。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患,无左右视也。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患,自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所谓易陈者,易言也。难入者,难着于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刺之微在速迟者,徐疾之意也。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空中之机清净而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粗之暗者,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妙哉,工独有之者,尽知针意也。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