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要略心典
风入遂着而成病也。盛人脉涩小短气者。形盛于外。而气歉于内也。自汗出。湿复胜也。缘酒客湿本内积。而汗出当风。则湿复外郁。内外相召。流入关节。故历节痛不可屈伸也。合三条观之。汗出入水者。热为湿郁也。风血相搏者。血为风动也。饮酒汗出当风者。风湿相合也。历节病因。有是三者不同。其为从虚所得则一也。
诸肢节疼痛。身体 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诸肢节疼痛。即历节也。身体 羸。脚肿如脱。形气不足。而湿热下甚也。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湿热且从下而上冲矣。与香港脚冲心之候颇同。桂枝、麻黄、防风。散湿于表。芍药、知母、甘草。除热于中。白术、附子。驱湿于下。而用生姜最多。以止呕降逆。为湿热外伤肢节。而复上冲心胃之治法也。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 麻黄(各二两) 附子(二枚炮) 白术 知母 防风(各四两) 生姜(五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
便为历节也。
此亦内伤肝肾。而由于滋味不节者也。枯泄相搏。即筋骨并伤之谓。曰断泄者。言其生气不续。而精神时越也。营不通因而卫不行者。病在阴而及于阳也。不通不行。非壅而实。盖即营卫涸流之意。
四属、四肢也。营卫者。水谷之气。三焦受气于水谷。而四肢禀气于三焦。故营卫微。则三焦无气而四属失养也。由是精微不化于上。而身体羸瘦。阴浊独注于下。而足肿胫冷黄汗出。此病类似历节黄汗。而实非水湿为病。所谓肝肾虽虚。未必便成历节者是也。而虚病不能发热。历节则未有不热者。故曰假令发热。便为历节。后水气篇中又云。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盖即黄汗历节而又致其辨也。详见本文。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此治寒湿历节之正法也。寒湿之邪。非麻黄、乌头不能去。而病在筋节。又非如皮毛之邪。可一汗而散者。故以黄 之补。白芍之收。甘草之缓。牵制二物。俾得深入而去留邪。如卫 监钟邓入蜀。
使其成功而不及于乱。乃制方之要妙也。
乌头汤 亦治香港脚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 芍药 黄 甘草(各三两炙) 乌头(五枚 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矾石汤 治香港脚冲心。
矾石(二两)
上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
香港脚之病。湿伤于下。而气冲于上。矾石味酸涩性燥。能却水收湿解毒。毒解湿收。上冲自止。
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麻黄 桂枝 甘草 干姜 石膏 当归 人参(各三两) 杏仁(四十粒) 川芎(一两五钱)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痱者废也。精神不持。筋骨不用。非特邪气之扰。亦真气之衰也。麻黄、桂枝所以散邪。人参、当归所以养正。石膏合杏仁助散邪之力。甘草合干姜为复气之需。乃攻补兼行之法也。
千金三黄汤 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麻黄(五分) 独活(四分) 细辛 黄 (各二分) 黄芩(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出。二服大汗出。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近效术附汤 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白术(一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上三味 。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崔氏八味丸 治香港脚上入少腹不仁。
熟地黄(八两) 山茱萸 山药(各四两)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桂枝 附子(各一两炮)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肾之脉。起于足而入于腹。肾气不治。湿寒之气。随经上入。聚于少腹。为之不仁。是非驱湿散寒之剂所可治者。须以肾气丸补肾中之气。以为生阳化湿之用也。
千金越婢加术汤 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二两) 甘草(二两) 白术(四两) 大枣(十五枚)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
卷上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问曰。血痹之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乃因疲劳汗出。而阳气一伤。卧不时动摇。而阳气再伤。于是风气虽微。得以直入血中而为痹。经云。邪入于阴则痹也。脉微为阳微。涩为血滞。紧则邪之征也。血中之邪。始以阳气伤而得入。终必得阳气通而后出。而痹之为病。血既以风入而痹于外。阳亦以血痹而止于中。故必针以引阳使出。阳出而邪去。邪去而脉紧乃和。血痹乃通。以是知血分受痹。不当独治其血矣。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 桂枝五物汤主之。
阴阳俱微。该人迎、趺阳、太溪为言。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即阳不足而阴为痹之象。不仁者。
肌体顽痹。痛痒不觉。如风痹状。而实非风也。黄 、桂枝五物。和营之滞。助卫之行。亦针引阳气之意。以脉阴阳俱微。故不可针而可药。经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者。勿刺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黄 桂枝五物汤方黄 (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脉极虚亦为劳。
阳气者。烦劳则张。故脉大。劳则气耗。故脉极虚。李氏曰。脉大非气盛也。重按必空濡。大者。
劳脉之外暴者也。极虚者。劳脉之内衰者也。
男子面色薄。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渴者热伤阴气。亡血者不华于色。故面色薄者。知其渴及亡血也。李氏曰。劳者气血俱耗。气虚则喘。血虚则悸。卒者。猝然见此病也。脉浮为里虚。以劳则真阴失守。孤阳无根。气散于外。而精夺于内也。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脉虚沉弦者。劳而伤阳也。故为短气里急。为小便不利。少腹满。为面色白。而其极则并伤其阴而目瞑兼衄。目瞑、目不明也。脉浮者。劳而伤阴也。故为手足烦。为酸削不能行。为春夏剧而秋冬瘥。而其极则并伤其阳而阴寒精自出。此阴阳互根。自然之道也。若脉浮弱而涩。则精气交亏而清冷不温。此得之天禀薄弱。故当无子。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
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脉极虚芤迟者。精失而虚及其气也。故少腹弦急。阴头寒而目眩。脉得诸芤动微紧者。阴阳并乖而伤及其神与精也。故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沈氏所谓劳伤心气。火浮不敛。则为心肾不交。阳泛于上。精孤于下。火不摄水。不交自泄。故病失精。或精虚心相内浮。扰精而出。则成梦交者是也。徐氏曰。桂枝汤外证得之。能解肌去邪气。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加龙骨、牡蛎者。以失精梦交为神精间病。非此不足以收敛其浮越也。
桂枝龙骨牡蛎汤方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 牡蛎(各三两)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天雄散方天雄(三两炮) 白术(八两) 桂枝(六两) 龙骨(三两)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半钱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按、此疑亦后人所附。为补阳摄阴之用也。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
男子则亡血、失精。
平人、不病之人也。脉虚弱细微。则阴阳俱不足矣。阳不足者不能固。阴不足者不能守。是其人必善盗汗。人年五六十。精气衰矣。而病脉反大者。是其人当有风气也。痹侠背行。痹之侠脊者。由阳气不足。而邪气从之也。若肠鸣、马刀、侠瘿者。阳气以劳而外张。火热以劳而上逆。阳外张。则寒动于中而为腹鸣。火上逆。则与痰相搏而为马刀、侠瘿。李氏曰。瘿生乳腋下曰马刀。又夹生颈之两旁者为侠瘿。侠者挟也。马刀、蛎蛤之属。疮形似之。故名马刀。瘿、一作缨。发于结缨之处。二疮一在颈。一在腋下。常相联系。故俗名 串。脉沉小迟。皆阴象也。三者并见。阴盛而阳乃亡矣。故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者。气脱而不固也。由是外无气而手足逆冷。胃无气而腹满。脾无气而溏泄食不化。皆阳微气脱之证也。脉弦者阳不足。故为减为寒。脉大者阴不足。故为芤为虚。阴阳并虚。外强中干。此名为革。又变革也。妇人半产、漏下。男子亡血、失精。是皆失其产乳生育之常矣。故名曰革。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此和阴阳调营卫之法也。夫人生之道。曰阴曰阳。阴阳和平。百疾不生。若阳病不能与阴和。则阴以其寒独行。为里急。为腹中痛。而实非阴之盛也。阴病不能与阳和。则阳以其热独行。为手足烦热。为咽干、口燥。而实非阳之炽也。昧者以寒攻热。以热攻寒。寒热内贼。其病益甚。惟以甘酸辛药。和合成剂。
调之使和。则阳就于阴。而寒以温。阴就于阳。而热以和。医之所以贵识其大要也。岂徒云寒可治热。
热可治寒而已哉。或问和阴阳调营卫是矣。而必以建中者何也。曰中者脾胃也。营卫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转输于脾胃。故中气立。则营卫流行而不失其和。又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故中气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极于偏。是方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六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饴糖(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 建中汤主之。
里急者。里虚脉急。腹中当引痛也。诸不足者。阴阳诸脉。并俱不足。而眩、悸、喘、喝。失精、亡血等证。相因而至也。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而充虚塞空。则黄 尤有专长也。
黄 建中汤方 即小建中汤内加黄 一两半。余根据上法。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
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下焦之分。少阴主之。少阴虽为阴脏。而中有元阳。所以温经脏。行阴阳。司开阖者也。虚劳之人。损伤少阴肾气。是以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程氏所谓肾间动气已损者是矣。八味肾气丸补阴之虚。可以生气。助阳之弱。可以化水。乃补下治下之良剂也。
八味肾气丸方(见妇人杂病)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虚劳证多有挟风气者。正不可独补其虚。亦不可着意去风气。仲景以参、地、芎、归、苓、术补其气血。胶、麦、姜、枣、甘、芍益其营卫。而以桔梗、杏仁、桂枝、防风、柴胡、白蔹、黄卷、神曲去风行气。其用薯蓣最多者。以其不寒不热。不燥不滑。兼擅补虚去风之长。故以为君。谓必得正气理而后风气可去耳。
薯蓣丸方薯蓣(三十分) 人参(七分) 白术(六分) 茯苓(五分) 甘草(二十八分) 当归(十分)
干地黄(十分) 芍药(六分) 芎 (六分) 麦冬(六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大枣(百枚为膏) 桔梗(五分) 杏仁(六分) 桂枝(十分) 防风(六分) 神曲(十分) 豆黄卷(十分) 柴胡(五分) 白蔹(二分)
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