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心典


  五苓散方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 茯苓 白术(各三分) 桂枝(二分)

  上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服暖水。汗出愈。

  附方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脉弦为水。咳而脉弦。知为水饮渍入肺也。十枣汤逐水气自大小便去。水去则肺宁而咳愈。按许仁则论饮气咳者。由所饮之物。停滞在胸。水气上冲。肺得此气。便成咳嗽。经久不已。渐成水病。

  其状不限四时昼夜。遇诸动嗽物即剧。乃至双眼突出。气如欲断。汗出。大小便不利。吐痰饮涎沫无限。上气喘急肩息。每旦眼肿。不得平眠。此即咳家有水之证也。着有干枣三味丸方亦佳。大枣六十枚。葶苈一升。杏仁一升。合捣作丸。桑白皮饮下七八丸。日再。稍稍加之。以大便通利为度。

  十枣汤方(见上)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

  胸中支饮。扰乱清道。赵氏所谓动肺则咳。动心则烦。搏击阳气则痛者是也。其甚者营卫遏绝。

  神气乃亡。为卒死矣。否则延久不愈。至一百日或一岁。则犹有可治。为其邪瘥缓而正得持也。然以经久不去之病。而仍与十枣攻击之药者。岂非以支饮不去。则其咳烦胸痛。必无止期。与其事敌以苟安。不如悉力一决之。犹或可图耶。然亦危矣。

  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久咳数岁不已者。支饮渍肺而咳。饮久不已。则咳久不愈也。咳久者其气必虚。而脉反实大数。

  则其邪犹盛。以犹盛之邪。而临已虚之气。其能久持乎。故死。若脉虚者。正气固虚。而饮气亦衰。

  故可治。然饮虽衰而正不能御。亦足以上蔽清阳之气。故其人必苦冒也。此病为支饮所致。去其饮则病自愈。故曰治属饮家。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倚息、倚几而息。能俯而不能仰也。肺居上焦而司呼吸。外寒内饮。壅闭肺气。则咳逆上气。甚则但坐不得卧也。麻黄、桂枝。散外入之寒。半夏消内积之饮。细辛、干姜。治其咳满。芍药、五味。监麻、桂之性。使入饮去邪也。

  小青龙汤方(见上)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服青龙汤已。设其人下实不虚。则邪解而病除。若虚则麻黄、细辛辛甘温散之品。虽能发越外邪。

  亦易动人冲气。冲气、冲脉之气也。冲脉起于下焦。挟肾脉上行至喉咙。多唾口燥。气冲胸咽。面热如醉。皆冲气上入之候也。寸沉尺微。手足厥而痹者。厥气上行。而阳气不治也。下流阴股。小便难。

  时复冒者。冲气不归。而仍上逆也。茯苓、桂枝。能抑冲气使之下行。然逆气非敛不降。故以五味之酸敛其气。土浓则阴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补其中也。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桂枝 茯苓(各四两) 五味(半升) 甘草(三两炙)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服前汤已。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下焦冲逆之气既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饮续出也。故去桂枝之辛而导气。加干姜、细辛之辛而入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饮驱寒。以泄满止咳也。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冲脉之火。得表药以发之则动。得热药以逼之亦动。而辛热气味。既能劫夺胃中之阴。亦能布散积饮之气。仲景以为渴而冲气动者。自当治其冲气。不渴而冒与呕者。则当治其水饮。故内半夏以去其水。而所以治渴而冲气动者。惜未之及也。约而言之。冲气为麻黄所发者。治之如桂、苓、五味、甘草。从其气而导之矣。其为姜、辛所发者。则宜甘淡咸寒。益其阴以引之。亦自然之道也。若更用桂枝。必捍格不下。即下亦必复冲。所以然者。伤其阴故也。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方茯苓(四两) 甘草 细辛 干姜(各二两) 半夏 五味(各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水在胃者。为冒、为呕。水在肺者。为喘、为肿。呕止而形肿者。胃气和而肺壅未通也。是惟麻黄可以通之。而血虚之人。阳气无偶。发之最易厥脱。麻黄不可用矣。杏仁味辛能散。味苦能发。力虽不及。与证适宜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 半夏 杏仁(各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水饮有挟阴之寒者。亦有挟阳之热者。若面热如醉。则为胃热随经上冲之证。胃之脉上行于面故也。即于消饮药中。加大黄以下其热。与冲气上逆。其面翕热如醉者不同。冲气上行者。病属下焦阴中之阳。故以酸温止之。此属中焦阳明之阳。故以苦寒下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茯苓(四两) 甘草(二两)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 半夏杏仁(各半升) 大黄(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先渴后呕者。本无呕病。因渴饮水。水多不下而反上逆也。故曰此属饮家。小半夏止呕降逆。加茯苓去其停水。盖始虽渴而终为饮。但当治饮。而不必治其渴也。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见上)

  卷中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三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此邪热入厥阴而成消渴。成氏所谓邪愈深者热愈甚也。气上冲心。心中疼热者。火生于木。肝气通心也。饥而不欲食者。木喜攻土。胃虚求食。而客热复不能消谷也。食即吐蛔者。蛔无食而动。闻食臭而出也。下之利不止者。胃气重伤。而邪热下注也。夫厥阴风木之气。能生阳火而烁阴津。津虚火实。脏燥无液。求救于水。则为消渴。消渴者。水入不足以制火。而反为火所消也。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营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

  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则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诊寸口而知营卫之并虚。诊趺阳而知胃气之独盛。合而观之。知为虚劳内热而成消渴也。夫所谓气盛者。非胃气盛也。胃中之火盛也。火盛则水谷去而胃乃坚。如土被火烧而坚硬如石也。故曰数即消谷而大坚。胃既坚硬。水入不能浸润。但从旁下转。而又为火气所迫而不留。故曰气盛则溲数。溲数则坚。愈数愈坚。愈坚愈数。是以饮水多而渴不解也。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肾气丸主之。

  男子以肾为事。肾中有气。所以主气化。行津液。而润心肺者也。此气既虚。则不能上至。气不至。则水亦不至。而心肺失其润矣。盖水液属阴。非气不至。气虽属阳。中实含水。水之与气。未尝相离也。肾气丸中有桂、附。所以斡旋肾中颓堕之气。而使上行心肺之分。故名曰肾气。不然。则滋阴润燥之品。同于饮水无济。但益下趋之势而已。驯至阳气全消。有降无升。饮一溲二而死不治。夫岂知饮入于胃。非得肾中真阳。焉能游溢精气。而上输脾肺耶。

  按、消渴证。有太阴、厥阴、阳明、少阴之异。系太阴者。心热移肺也。系厥阴者。风胜则干。

  抑火从木出也。系阳明者。火燔而土燥也。系少阴者。水虚不能制火也。然此不言水虚不能制火。而言火虚不能化水。则法之变而论之精也。惟火不化水。故饮一斗。水亦一斗。不然。未有不为火所消者矣。推而言之。厥阴内热之渴。水为热所消。其小便必不多。阳明内坚之渴。水入不能内润而从旁转。其小便虽数。而出亦必少也。

  肾气丸方(见妇人杂病)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热渴饮水。水入不能已其热。而热亦不能消其水。于是水与热结。而热浮水外。故小便不利。而微热消渴也。五苓散利其与热俱结之水。兼多饮暖水取汗。以去其水外浮溢之热。热除水去。渴当自止。

  五苓散方(见痰饮)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热渴饮水。热已消而水不行。则逆而成呕。乃消渴之变证。曰水逆者。明非消渴而为水逆也。故亦宜五苓散。去其停水。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热渴饮水。水入不能消其热。而反为热所消。故渴不止。文蛤味咸性寒。寒能除热。咸能润下。

  用以折炎上之势。而除热渴之疾也。

  文蛤散方文蛤(五两)

  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淋病有数证。云小便如粟状者。即后世所谓石淋是也。乃膀胱为火热燔灼。水液结为滓质。犹海水煎熬而成咸碱也。小腹弦急。痛引脐中者。病在肾与膀胱也。按巢氏云。淋之为病。由肾虚而膀胱热也。肾气通于阴。阴、水液下流之道也。膀胱为津液之府。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淋沥不宣。故谓之淋。其状小便出少起多。小腹弦急。痛引于脐。又有石淋、劳淋、血淋、气淋、膏淋之异。详见本论。其言颇为明晰。可补仲景之未备。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饮。大便必坚。小便则数。

  胃中有热。消谷引饮。即后世所谓消谷善饥。为中消者是也。胃热则液干。故大便坚。便坚则水液独走前阴。故小便数。亦即前条消渴胃坚之证。而列于淋病之下。疑错简也。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便血。

  淋家热结在下。而反发其汗。热气乘心之虚而内扰其阴。则必便血。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此下焦阳弱气冷。而水气不行之证。故以附子益阳气。茯苓、瞿麦行水气。观方后云。腹中温为知。可以推矣。其人若渴。则是水寒偏结于下。而燥火独聚于上。故更以薯蓣、栝蒌根。除热生津液也。夫上浮之焰。非滋不熄。下积之阴。非暖不消。而寒润辛温。并行不悖。此方为良法矣。欲求变通者。须于此三复焉。

  栝蒌瞿麦丸方薯蓣 茯苓(各三两) 栝蒌根(二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上五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饮服二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蒲、香蒲也。宁原云。香蒲去湿热。利小便。合滑石为清利小便之正法也。别录云。白鱼开胃下气。去水气。血余疗转胞。小便不通。合滑石为滋阴益气。以利其小便者也。纲目戎盐即青盐。咸寒入肾。以润下之性。而就渗利之职。为驱除阴分水湿之法也。仲景不详见证。而并出三方。以听人之随证审用。殆所谓引而不发者欤。

  蒲灰散方蒲灰(半分) 滑石(三分)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方滑石 乱发(烧) 白鱼(各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茯苓戎盐汤方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将茯苓、白术煎成。入戎盐再煎。分温三服。

  渴欲饮水。口干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肺胃热盛伤津。故以白虎清热。人参生津止渴。盖即所谓上消膈消之证。疑亦错简于此也。

  白虎加人参汤方(见 病)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此与前五苓散病证同。而药则异。五苓散行阳之化。热初入者宜之。猪苓汤行阴之化。热入久而阴伤者宜之也。

  按、渴欲饮水。本文共有五条。而脉浮发热。小便不利者。一用五苓。为其水与热结故也。一用猪苓。为其水与热结。而阴气复伤也。其水入则吐者。亦用五苓。为其热消而水停也。渴不止者。则用文蛤。为其水消而热在也。其口干燥者。则用白虎加人参。为其热甚而津伤也。此为同源而异流者。

  治法亦因之各异如此。学人所当细审也。

  猪苓汤方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