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翼

  《外台》云:头痛非冷非风,此膈有痰也。浓煎茶啜一二升探吐之,吐已复吐,候苦汁出乃止,不损人,待渴自止妙。
  
  茶调散
  (子和)瓜蒂、好茶二味,等分为末,每二钱,齑汁调,空心服之取吐。
  
  半夏茯苓汤
   治热痰呕逆头痛。
  半夏(二钱) 赤苓(一钱) 陈皮(去白) 甘草(各五分) 黄芩(五分) 生姜(三片),煎作一服。
  头痛连眼痛,此风痰上攻,用雨前茶、川芎、白芷、防风、天台乌药、细辛、当归为末,汤调服。
  
  防风饮子
   疗风痰气,发即头旋,呕吐不食。
  防风 人参 橘皮(各二两) 白术 茯苓(各三两) 生姜(四两)上锉碎,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四服,一日服尽。忌醋、桃、李、雀肉、蒜、面。
  《直指方》云:二陈汤加荆芥,治头风,兼治痰壅酒壅。又云:头风证眉棱耳角俱痛,投以风药不效,投以痰药收功,眼目赤肿羞明而痛,与之凉剂弗瘳,与之痰剂获愈也。
  
  玉壶丸
   治风痰吐逆,头痛目眩,胸膈烦满,饮食不下,及咳嗽痰盛,呕吐涎沫。
  南星(生) 半夏(各一两,生) 天麻(半两) 头白面(三两)上为细末,滴水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用水一大盏,先煎令沸,下药五七沸,候药浮即熟,漉出放温,别用生姜汤下,不计时。一方有白术五钱,雄黄水飞三钱半。
  东垣壮岁病头痛,每发时,两颊尽黄,眩晕,目不欲开,懒于言语,身体沉重,兀兀欲吐,数日方退。洁古老人曰:此厥阴太阴合而为病,名曰风痰。以《局方》玉壶丸,加雄黄、白术治之。
  
  芎辛导痰汤
   治痰厥头痛。
  川芎 细辛 南星 陈皮(去白) 茯苓(各一钱半) 半夏(二钱) 枳实 甘草(各一钱)上作一服,水二盅,姜七片,煎至一盅,食后服。
  此导痰汤加川芎、细辛为引,使上行也。方殊简要。
  
  卷五 头痛统论
  肾虚头痛
  肾虚头痛者,肾阴不足,虚阳无附而上攻,《素问》所谓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许学士谓之肾厥头痛是也。
  
  玉真丸
   治肾气不足,气逆上行,头痛不可忍,谓之肾厥。其脉举之则弦,按之则坚。
  硫黄(二两) 石膏( 通赤,研) 半夏 硝石(各一两,研)上为细末研匀,生姜汁和丸桐子大,阴干,每服二十丸,姜汤或米饮下。更灸关元百壮良。虚寒者去石膏,加钟乳粉一两。
  
  黑锡丹
  (《局方》) 治脾元久冷,上实下虚,胸中痰饮,或上攻头目,及奔豚上气,两胁膨胀,五种水气,香港脚上攻,或卒暴中风,痰潮上膈,并阴阳气不升降等症。
  沉香 附子 胡卢巴 肉桂(各半两) 茴香 破故纸 肉豆蔻 金铃子 木香(各一两)黑锡 硫黄(与黑锡结砂子,各二两)上为末同研,酒煮面糊为丸,如梧子大,阴干以布袋擦令光莹,每服四十丸,空心姜盐汤送下。一方有阳起石半两,巴戟一两。
  
  卷五 头痛统论
  肝厥头痛
  肝厥头痛者,肝火厥逆,上攻头脑也。其痛必在巅顶,以肝之脉与督脉会于巅故也。虽太阳之脉,亦上额交巅,然太阳头痛,必恶风寒,而厥阴头痛,必多眩晕,或厥逆抽掣也。
  
  龙荟龙
  (方见厥聋。) 加甘菊、羚羊角,气实便坚者用之;虚者宜生地、羚羊角、甘菊、麦冬之类滋之清之,使肝柔则厥自已。
  
  抑青丸
  黄连一味,吴茱萸汤浸一宿,为末粥丸。
  
  泻青丸
  
  当归
  (去芦,焙) 龙胆草 川芎 栀子 川大黄(煨) 羌活 防风(去芦,各等分)上为末,炼蜜丸鸡豆大,每服一丸,竹叶汤同砂糖温水化下。
  
  卷五 头痛统论
  食积头痛
  食积头痛者,食气上攻,胃气不清也。子和云:邪在胃而头痛者,必下之。其证必兼痞膈咽酸,噫败卵臭,或饱食则痛甚,其脉右手滑盛者是也。
  馆职张学士,嗜酒散诞,忽头痛发热,医作伤寒治之愈甚,孙兆脉之,右手脉甚数,左手脉平和,曰:此疾非伤寒,学士好酒啖食所伤也。遂用食药五七丸,经食久,膈渐宽,痛遂减,再进利膈药,遂获安。
  
  红丸子
  (方见饮食门。)
  治中汤
   即理中汤加青皮、陈皮等分。
  
  卷五 头痛统论
  血虚头痛
  血虚头痛者,血虚脉空,自鱼尾上攻头痛者是也。产后多有此证。鱼尾眉尖后近发际是。(鱼尾在眉梢后陷中,即丝竹空穴是也。)
  川芎当归汤
   川芎 当归(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水煎温服。
  
  一方
   川芎(半两)为末,每服二钱,腊茶调下甚效。
  
  一方
   当归(一两) 酒一升,煮取六合,饮至醉效。
  
  一方
   四物汤加甘菊、薄荷。
  
  (新定)
  生地(二钱) 当归(一钱) 蔓荆(五分) 黄芩(一钱,酒炒) 白芍(一钱,酒炒) 炙草(三分) 甘菊(七分) 川芎(五分)
  卷五 头痛统论
  气虚头痛
  气虚头痛者,清阳气虚,不能上升也。其脉必弦微,其证必倦怠气短,恶风寒,不能食。
  罗太无云:参谋柏仲实年六十余,二月间患头痛不可忍,邀往视之。其人云,近在燕京,患头昏闷微痛,医作伤寒治之,汗出后,痛转加。复汗解,痛益甚,遂归。每召医用药雷同。
  到今痛甚不得安卧,恶风寒而不喜食饮,诊其脉,弦微而细,气短而促,懒言语。《内经》曰:春气者病在头。今年高气弱,清气不能上升头面,故昏闷。此病本无表邪,因发汗数四,清阳之气愈亏,不能上荣,亦不能外固,所以头苦痛,而恶风寒,不喜饮食,气弱而短,宜升阳补气,头痛自愈。
  黄 (一钱半) 人参(一钱) 白术 当归 白芍(各五分) 陈皮 炙草 升麻 柴胡蔓荆(各三分) 川芎 细辛(各二分)上 咀,作一服,水煎食后温服减半,再服愈。
  
  (新定)
  人参 黄 白术(各一钱) 甘草(五分) 当归 陈皮(各七分) 升麻(二分) 蔓荆细茶(各八分) 白芍(一钱)上作一服水煎。
  
  卷五 头痛统论
  偏头痛
  偏头痛者,由风邪客于阳经,其经偏虚者,邪气凑于一边,痛连额角,久而不已,故谓之偏头痛也。
  王荆公患偏头痛,裕陵传禁中秘方,用生莱菔汁一蚬壳,仰卧注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或两鼻皆注亦可,数十年患,皆一注而愈。
  一妇人患偏头痛,一边鼻塞不闻香臭,常流清涕,或作臭气一阵,遍治头痛药皆不效。
  一医教服芎犀丸,不十数服,忽然嚏突出一铤稠脓,其疾遂愈。
  
  芎犀丸
   此方兼祛风清热之长,而得参、胶等安定气血,虽虚人亦可用之。安内攘外,并行不悖也。
  川芎 朱砂(水飞,内一两为衣) 石膏 龙脑(各四两) 人参 茯苓 炙草 细辛(各二两) 生犀角 栀子(各一两) 阿胶(炒,一两半) 麦冬(三两,去心)上为细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后细嚼,茶酒任下。
  节斋云:久病头风,略感风寒,便发寒热,头须重绵浓帕包裹者,此属本热而标寒,世人不识,悉用辛温散之。轻时得效,误认为寒,殊不知其本有郁热,毛窍常疏,故风易入,外寒束其内热,闭逆而为痛。辛热之药,虽能开通闭逆,散其表之寒邪,然以热济热,病本益深,恶寒愈甚矣。惟当泻火凉血,而佐以辛温散表之剂,以从法治之,则病可愈而根可除也。
  
  卷五 头痛统论
  雷头风
  雷头风者,头痛而起核块,或头中如雷之鸣。盖为邪风所客,风动则有声也。亦有因痰热者,盖痰生热,热生风也。其法轻则散之,甚则吐之下之。
  
  (新定)消风散热方
  薄荷(七分) 连翘 黄芩 黑山栀 犀角 荆芥 牛蒡子(各一钱) 桔梗 甘草(各五分)上作一服水煎。
  
  二仙散
   子和云:雷头风,每用此药吐之,次用神芎丸下之,一名茶调散。
  瓜蒂 好茶(等分)上为末,每二钱,齑汁调,空心服之,取吐。
  
  神芎丸
  (方见湿热头痛门。)治痰火上升,壅于气道,兼乎风火,头中痛而有声,轻如蝉鸣,重如雷响。
  半夏(一两,牙皂姜汁煮) 大黄(酒浸透,湿纸包煨,再浸再煨三次,二两) 天虫 连翘橘红桔梗 天麻(各五钱) 片芩(七钱,酒炒) 薄荷叶(三钱) 香白芷 青礞石 粉草(各一钱)上为末,水浸蒸饼丸,如绿豆大,食后临卧,茶吞二钱,以痰利为度。然后用清痰降火煎药调理。
  
  卷五 头痛统论
  大头痛
  大头痛者,头痛而肿大如斗,乃天行疫疠病也。
  
  普济消毒饮子
  黄芩(酒炒) 川连(各一两,酒炒) 薄荷(一钱) 橘红(二钱) 元参(二钱) 甘草(二钱,生) 连翘(一钱) 鼠粘子(一钱) 板蓝根(一钱) 马勃(一钱) 天虫(炒,七分) 升麻(七分) 柴胡桔梗(各二钱)上共为细末,用汤调,时时服。或拌蜜丸噙化,或加防风、薄荷、川芎、当归,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煎去渣,热服之。食后时时服之,如大便硬,加酒煨大黄一钱,或二钱以利之。肿热甚者,宜砭刺之。一方无薄荷,有人参三钱。
  东垣监济源税时,长夏多疫疠病,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气喘急,咽喉不利,舌干口燥,欲云大头天行,亲戚不相访问,传染多死。张县丞亦患此,医以承气汤加蓝根下之稍缓。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缓,莫能愈,渐至危笃。东垣诊之,谓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气也,身半以下,地之气也,此邪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目而肿痛,反以承气下之,泻胃中之实热,是诛伐无过也。夫安知适其病所为故哉。遂处方用黄连、黄芩味苦寒,泻心肺间热以为君,元参咸微寒,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以为臣,连翘、鼠粘子、薄荷苦辛平,板蓝根味甘寒,马勃、白僵蚕味苦平,散肿消毒,定喘以为佐,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使气得升,桔梗味苦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服之良愈。乃施其方,全活甚众,名普济消毒饮子。
  
  卷五
  项背痛
  《本事方》云:一亲患项筋痛,连及背胛不可转,服诸风药皆不效。余尝忆及《千金》有肾气攻背椒附丸,予强与之两服,顿瘥。自后与人皆有验。盖肾气自腰夹脊,上至漕 ,然后入泥丸宫,漕 一穴,非精于搬运者不能透,今逆行至此不得通,用椒以引归经则安矣。
  
  椒附丸
  大附(一枚,六钱以上者,炮去皮脐,末之)上每末二大钱,好川椒二十粒,用白面填满,水一盏半,生姜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椒,入盐通口空心服。
  
  回头散
   治头项强急筋痛,或锉枕转项不得者,乌药顺气散加羌活、独活、木瓜。
  
  顺气散
  乌药 橘红(各二钱) 麻黄 川芎 白芷 桔梗 枳壳(各一钱,炒) 天虫(炒) 炮姜炙草(五分)加姜葱煎。
  
  卷五
  臂痛
  臂痛有痰、有虚、有气血凝滞,各随症治之。
  
  《指迷》茯苓丸
   治中腕留伏痰饮,臂痛难举,手足不得转移,此治痰之第一方也。
  半夏(二两) 茯苓(一两) 枳壳(去穣,麸炒,半两) 风化朴硝(二钱五分)上为末,姜汁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
  
  十味锉散
  (方见痹症门。) 治中风血虚臂痛,举动难支。
  
  卷五
  眩晕
  《鸡峰》云:夫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足,胸中蓄热而实,故有头风面热之所为也。痰热相感而动风,风与心火相乱则闷瞀,故谓之风眩闷瞀也。又云:头风目眩者,由血气虚,风邪入脑,而牵引目系故也。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血气与脉并上为目系属于脑,后出于项中,血脉若虚,则为风邪所伤,入脑则转,而目系急,故成眩也。诊其脉洪大而长者,风眩也。
  按:眩晕虽为风病,而有内外之分。鸡峰所谓痰热相感而动风者,风自内生者也。血气虚风邪入脑者,风从外入者也。内风多从热化,引之则弥盛。外风多从虚入,清之则转加。二者不可不辨也。
  《素问》云: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瞑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下虚者,肾虚也,故肾虚则头痛;上虚者,肝虚也,故肝虚则头晕。徇蒙者,如以物蒙其首,招摇不定,目瞑耳聋,皆晕之状也。
  高鼓峰云:肾阴不足,三阳之焰,震耀于当前,中土虚衰,下逆之光,上薄于巅顶,阴虚而眩者,目中时见火光,土虚而眩者,必兼恶心呕吐也。
  按:中土虚衰,不能下蔽真阳,则上乘清道,所谓上入之光也。然亦有中虚肝气动而晕者,如土薄则木摇也。大抵眩晕多从肝出,故有肝虚头晕,肾虚头痛之说,虽亦有肝病头痛者,要未有眩晕而不兼肝者也。
  《圣济总录》云:风头旋者,以气虚怯,所禀不充,阳气不能上至于脑,风邪易入,与气相鼓,致头旋而晕也。亦有胸膈之上,痰水结聚,复犯大寒,阴气逆上,风痰相聚而结,上冲于头,亦令头旋,治当用人参丸、祛痰丸之类者也。
  
  卷五 眩晕
  风虚眩晕之方
  
  守中丸
   治风虚头眩脑转,目系急,忽然倒仆。
  人参 白术 甘菊 枸杞子 山药(各二两) 白茯苓(十两,去皮) 麦冬(三两) 生地黄(二十斤,绞去汁)上为细末,先用生地黄汁于银器内,入酥三两,白蜜三两,同煎,逐旋掠取汁上金花令尽,得五升许,于银器内拌炒前七味药,渐渐令干,入白蜜同捣数千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送下。服百日后,五脏充满,肌肤滑泽。此药须择四季旺相日,或甲子日修合,亦名五芝地仙金髓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