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翼

  气分受邪,发于六阳时;血分受邪,发于六阴时。浅者每日一发,深者间日一发,极深者三日发也。浅者属阳,阳性易动,故日行之气,触着便发。深者属阴,阴性常静,故日行之气,屡触而始发也。
  疟发时,虽大热大渴,必以淡生姜汤适寒温饮之。若恣饮冷水瓜果,脾胃转伤,邪气不达,绵延难愈。
  凡疟疾多热,久而不解者,其人必本阴虚,法当益阴除热,非当归、鳖甲、制首乌、牛膝之属,不能除也。多寒而久不解者,其人必本阳虚,法当甘温散邪,非干姜、附子、桂枝、人参之属,不能已也。
  疟邪在阳者,其证多汗,感而即发,邪不能留。其留藏不去者,惟阴邪耳,阴邪不能作汗,虽以汗药发之亦不得,惟甘润和阴,如当归、牛膝之属,多服久服,自能出汗而解也。
  伤寒往来寒热,劳瘵寒热如疟,伤食劳役,香港脚疝气,肿毒初起,俱有寒热。阴虚证,每日午后发热恶寒,至晚亦得微汗而解。脉弦而数,但不大弦为辨耳,俱不可误认为疟也。凡病寒热,有期者疟也,无期者诸病也。
  凡疟病自阴而渐阳,自迟而渐早者,由重而轻也。自早而渐迟,自阳而渐阴者,由轻而重也。凡感邪极深,发愈晏而作愈迟者,必使渐早渐近,方是佳兆。故治此疾者,春夏为易,秋冬为难。
  疟邪必从汗出,邪在阴者,必汗出至足乃佳,然非麻、葛辈可发,但开郁通经,其邪热即散,而为汗矣。其虚者,非参、 、归、地,则终不能得汗也。
  古称风寒暑湿,皆能成疟,然必客于营卫之舍,然后成疟,不尔不成疟也。夫营之有舍,犹行人之有传舍也。营卫之气,日行一周,历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之界分,必其舍有邪,与日行之卫气相遇则病作;离则病休,故发作有时,与伤寒大异也。
  俗有伤寒变疟、疟变伤寒之说,愚谓伤寒变疟者,本是疟邪,因其气特甚,故一发而不止,迨汗出气衰,乃复返于舍而后日作,非伤寒能变疟也。疟变伤寒者,本是伤寒,因邪气先中少阳,故寒热如疟,其邪递引递出,遍满三阳之界,因而发热不止,设不解,则又转而之三阴,非疟邪能变伤寒也。是以始先似疟之证,热虽退,身表尚有余热,不似疟之热退即凉也。始先似伤寒者,汗常浃体而热不退,过一二日,忽振寒而发热,或热退一日而复作寒热,非如伤寒之汗出即热退而邪解也。学人智识既具,自当独断,岂可习焉不察,自同众人也。
  久疟不退,邪气陷入阴分,亏损营血,有热无寒,口燥唇干,有似伤寒,人皆谓之变伤寒,不知其为传劳瘵也,脉将散大,或细数,而死期至矣。
  
  卷三 疟疾统论
  风疟
  风疟者,脉浮、多汗、恶风,多于春时得之。经云:以春病者,恶风是也。亦有发于秋者,经云: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是也。杨仁斋云:风疟是感风而得,恶风自汗,烦躁头疼。
  风,阳气也,故先热后寒,可与解散风邪。
  
  卷三 疟疾统论
  温疟
  瘟疟者,先热而后寒,与风疟大略则同,其但热而不寒者,经所谓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夏阳气大发,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外台》云:病疟六七日,但见热者,温疟也。与夏伤暑而秋病疟者不同。又有先伤风而后伤寒者,亦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与此亦不同。
  
  桂枝白虎汤
  知母(六两) 甘草(炙,二两) 石膏(一斤,碎) 桂枝(三两) 粳米(六合)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即愈。
  
  延年疗温疟,壮热不能食,知母鳖甲汤
  知母 鳖甲(炙) 骨皮(各三两) 常山(二两) 竹叶(一升) 石膏(四两)水煎,分三服。
  
  卷三 疟疾统论
  湿疟
  湿疟者,寒热身重,肢节烦疼,胀满,善呕,自汗。陈无择云:因汗出复浴,湿舍皮肤,及冒雨湿所致。当从太阴论治,除湿汤主之。寒多者必兼温,行阳气也。
  
  除湿汤
  半夏 浓朴 苍术(米泔制,各二两) 白术(生) 藿香 橘红 白茯苓(各一两) 甘草(炙,七钱)上 咀,每服四钱,姜七片,枣一枚,水煎食前温服。本方去白术,加人参、草果、水姜、乌梅煎,即《和剂》人参养胃汤。脉无力,寒多,加姜、附;脉有力,热多,加芩、连、柴胡。朴、苍、藿、姜,发散也;半、果、茯、橘,劫痰也,人参惟虚人最宜。
  
  卷三 疟疾统论
  瘅疟
  瘅,单也,言独热而无寒也。经云: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此以阳脏而病阳证,与诸疟证亦不同,其治之之法有三:一者热气内蓄,而表有客寒,则当散以辛凉。一者客邪已解,而蕴热独盛,则当清以苦寒或甘寒。一者邪火虽盛,而气血已衰,真阴已耗急,急宜壮水固原也。
  
  《备急》竹叶常山汤
   治瘅疟及温疟。
  常山(三两) 淡竹叶(一握) 小麦(一升)水五升,煮一宿,明旦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卷三 疟疾统论
  牡疟
  疟多寒者,名曰牡疟,《金匮》云然也。然牡当作牝,传写之误耳。卫州书云:疟多寒者,痰多也,痰为水类,能遏绝其阳气于里,使不得外达,故寒多不热,虽热亦不甚也。用蜀漆散者,吐去其痰,阳气一伸,其疾自愈。夫牡属阳,牝属阴,寒多为阴,故宜曰牝。
  
  牡蛎汤
  牡蛎 麻黄(各四两) 蜀漆(三两) 甘草(二两)上先取蜀漆三过去腥,水八斗煮蜀漆、麻黄等得六升,去沫内余药,煮取二升,吐勿复饮之。
  
  卷三 疟疾统论
  痰疟
  痰疟由夏月乘凉饮冷,及卧湿地、饥饱失时、脾胃不和、痰积中脘所致。其脉弦滑,其证胸痞呕吐,或时眩晕者是也。微则消之,甚而实者,蜀漆、常山之类,攻而去之。虚者四兽饮之属,补而逐之。
  
  常山散
  常山一两锉碎,以好酒浸一宿,瓦器煮干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半盏,去滓停冷,五更服之,不吐不泻效。
  
  四兽饮
  半夏 茯苓 人参 草果 陈皮 甘草(减半) 乌梅肉 白术(各等分)上 咀,同姜、枣等分,以盐少许淹服食顷,浓皮纸煨令香熟,焙干,每服半两,水煎,未发前并进三服。
  
  卷三 疟疾统论
  食疟
  食疟,一名胃疟。饮食无节,伤胃而成。其证腹痛,中满不能食,食则呕逆,嗳腐吞酸,其脉气口独盛。戴复庵法:平胃散加草果、砂仁,吞红丸子。(方见饮食门。)《先醒斋笔记》,梁溪王兴甫偶食牛肉,觉不快,后遂发疟,饮食渐减,至食不下咽,已而水饮亦不下,白汤过喉间,呕出作碧色。药不受,小便一滴如赤茶,大便秘。医皆束手。仲淳忽至,视之,令仰卧,以指按至心下偏右,大叫,因询得其由。用丸药一服,至喉辄不呕,水道渐通。次日下黑物数块如铁,其病如失。丸药用矾红和平胃散作末,枣肉丸,白汤下三钱。
  
  卷三 疟疾统论
  虚疟
  虚疟者,或体虚而病疟,或因疟则致虚,六脉微弱,神气倦怠,是以补养正气为主。经云:疟脉缓大虚,便用药,不宜用针。盖病疟而脉虚,气先馁矣,故不宜用针而宜用药。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者,勿刺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补中益气汤 小建中汤
  二方俱补虚散邪之剂。杨仁斋云:有中年人,脏腑久虚,大便常滑,忽得疟疾,呕吐异常,惟专用人参为能止呕,其他疟药并不可施,遂以二陈汤加人参、缩砂,倍用白豆蔻一二服,病患因自觉气脉顿平,于是寒热不作。盖白豆蔻能消能磨,流行三焦,营卫一转,寒热自平也。
  
  (新定)人参乌梅散
   治虚疟、久疟,少气不食。亦治劳疟,劳疟者,遇劳即发,经年不差者是。
  人参(三钱) 乌梅(一枚) 黄 当归 茯苓 陈皮(各一钱) 鳖甲 制首乌白术(各二钱)上都作一服,加姜煎。
  
  卷三 疟疾统论
  疟
  疟者,老疟也。三日一发,其气深固,卒不得出。有累年不愈者,亦曰三阴疟。大抵疟病在三阳者,宜汗宜和;在三阴者,宜温宜利,甚者非吐下不能拔其病根也。其胁下有块者,名曰疟母,以鳖甲丸主之。
  
  《千金》常山丸
  常山(三两) 鳖甲(二两,炙) 知母(一两) 甘草(五钱)蜜丸梧子大,未发前酒服十丸,临发一服,正发又一服。
  
  鳖甲丸
  鳖甲 香附(各二两) 三棱 蓬术(各一两) 常山(一两) 阿魏(二钱)上并用醋浸神曲糊丸,白汤下梧子大五十丸,积消及半即止。
  仁斋云:疟之经久而不歇,其故何耶?有根在也。曰饮、曰水、曰败血是耳。疟家多蓄痰涎黄水,或停潴心下,则常山能吐之;或结癖胁间,则常山能破其癖而下之。其有纯热无寒,或蕴热内实之证,投以常山,大便点滴而下,似泄不泄,须用北大黄为佐,大泄数下,然后获愈也。又妇人产后,败血流经,亦能令人寒热如疟,至暮则发,发则身痛如被杖,宜通经活血之剂,鹿角屑和血止痛如神。
  
  卷四 尸疰
  五尸
  恶气所发,一病而五名也。其症令人寒热淋沥,沉沉默默,无处不恶。或腹痛胀急,不得气息,上冲心胸,及攻两胁;或垒块踊起,或挛引腰脊是也。其得之疾速,如飞走状者,名曰飞尸。停遁不消,去来无时者,名曰遁尸。沉痼在人脏腑者,名曰沉尸。冲风则发者,名风尸。隐伏积年不除者名伏尸。然虽有五者之名,其为鬼恶邪气则一也。亦可通以一法治之。
  
  雄黄丸
   治卒中飞尸,腹痛胀急,上冲心胸,及攻两胁,或垒块踊起,或挛引腰脊。
  雄黄(研) 大蒜(各一两)二味捣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热酒化下,未瘥更服。
  
  蒺藜子丸
   治同上。
  蒺藜子(炒去刺,二两)为末,蜜丸小豆大,食后水下二十丸。
  
  木香丸
  木香 丁香(各三分) 鬼箭羽 桔梗 当归 陈皮(去白,炒) 紫苏(微炒,各一两)白槟榔(煨,十四枚) 桃仁(去皮尖双仁,炒黄色,十四枚)上捣筛,每服五钱,水煎温服无时,日二。
  
  蒸熨方
   治遁尸、飞尸,及风毒肿,流入头面四肢。
  芥子(蒸熟,焙,一斤)为末,以铅丹二两拌匀,分作两处,用疏皮袋盛之,更换蒸热以熨痛处。
  
  麝香散
   治卒中恶气,心腹刺痛。
  麝香(一分) 犀角屑 木香(各半两)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热水调下,日二,未止再服。
  
  又方
   韭根(一握,切) 乌梅(十四枚) 吴茱萸(汤浸,焙干,二两半)水五升,煮,以病患栉内其中,三沸,栉浮者生,沉者死,煮三升,时饮之。
  按:栉有通疏之用,浮属阳,沉属阴,阳主开而阴主闭,卒死客杵者,邪气暴加,诸阳乍闭,得阳而开则生,得阴而闭则死也。
  《本事方》云:飞尸者,游走皮肤,穿脏腑,每发刺痛,变作无常。遁尸者,附骨入肉,攻凿血脉,每发不可得近见尸丧,闻哀哭便发。风尸者,淫跃四肢,不知痛之所在,每发昏沉,得风雪便作。沉尸者,缠骨结脏,冲心胁,每发绞切,遇寒冷便作。疰尸者,举身沉重,精神错杂,常觉昏废,每节气致变,辄成大恶。并宜用太乙神精丹,及苏合香丸,及忍冬叶锉数斛,煮令浓,取汁煎之,如鸡子大,一枚,日三。
  顷在徽城日,尝修合神精丹一料。庚申余家一妇人梦中见二苍头,一在前,一在后,手中持一物,前者云:到也未?后应云:到也。爆然有声,遂魇。觉后心一点,痛不可忍,昏闷一时许。予忽忆神精丹,有此一症,取三粒令服之,遂至府,过少顷归,妇已无病矣。云服药觉痛止神醒,今如常矣。日后相识,稍有邪气,与一二服,无不应验。方在《千金》中,乃治中风之要药,但近世少得曾青、磁石,为难合耳。
  
  太乙神精丹
   治客忤霍乱,腹痛胀满,尸疰恶风,颠狂鬼语,蛊毒妖魅。
  雄黄(油煎七日) 雌黄 朱砂 磁石 曾青(各一两) 金芽石(六钱)上各研细,将雌、雄黄、朱砂醋浸三日,曾青用好酒浸铜器中,纸封曝七日:如天阴,用火焙干。六味同研匀,用砂盆盛令药满,得三分许,以此准合子大小,先以赤石脂末固缝,外以六一泥固济讫,候干透,以晴明六合吉日,别用泥作三个柱子,高五寸,令平稳如鼎足状,安合子,下置炭火三斤,逐渐添炭,常令及五斤,只在盆底,不得过口, 五日为度。放冷水中浸合子候透,剥去泥,将合子轻手取开,其药精英五色,尽在盖上。亦有三色者,纯白为上,研细,枣肉为丸,如粟米大,每服一丸,米饮下,如噤口牙紧,斡开前齿灌下,醒。
  
  卷四 尸疰
  诸疰
  疰者,住也,邪气停住而为病也。皆因精气不足,邪气乘之,伏于筋脉,流传脏腑,深入骨髓,经久不已,时发时止,令心昏闷,无不痛处。其因风邪所触者,则为风疰。临丧哭泣,死气所感者,则为尸疰。鬼邪所击者为鬼疰。其风疰之去来击痛,游走无常者,又谓之走疰。其他又有气血温凉劳泄等疰之名,病各不同,其为停住不去则一也。详见《千金》、《外台》、《圣济》诸书。
  
  羌活汤
   治风疰,心腹刺痛,上攻胸背。
  羌活 橘红 大腹皮(焙,各三钱) 桑白皮(一两五钱) 芎 (一两) 大豆(炒,一合)捣末,每服三钱,水煎温服,良久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