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尤〕产后腹痛。而至烦满不得卧。知血郁而成热。且下病而碍上也。与虚寒 痛不同矣。枳实烧令黑。能入血行滞。同芍药为和血止痛之剂也。

  〔魏〕大麦粥。取其滑润宜血。且有益胃气也。

  枳实芍药散方

  枳实(烧令黑勿太过) 芍药(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肿。以麦粥下之。

  案朱震亨云。芍药产后禁用。程氏辨其误。极是。今不繁引。又案此前排脓散中。去桔梗。不用鸡子黄。用麦粥。

  立方之意稍近。故并治痈肿乎。

  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鉴〕产妇腹痛。属气结血凝者。枳实芍药散以调之。假令服后不愈。此为热灼血干。着于脐下而痛。非枳实芍药之所能治也。宜下瘀血主之。下瘀血汤。攻热下瘀血也。并主经水不通。亦因热灼血干故也。

  下瘀血汤方

  大黄(三两○赵本作二两) 桃仁(二十枚) 虫(二十枚熬去足)

  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程〕 虫。主下血闭。咸能软坚也。大黄。主下瘀血。苦能泄滞也。桃仁。亦下瘀血。滑以去着也。

  三味相合。以攻脐下干血。

  〔魏〕此类于抵当汤丸之用。亦主经水不利。

  无非通幽开积之治也。和酒为丸者。缓从下治也。

  〔徐〕既曰新血。又曰如豚肝。骤结之血也。

  案徐氏兰台轨范云。新字当作瘀字。此说颇有理。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见 病中。○脉经。烦躁发热四字。作四五日趺阳脉六字。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八字。作谵语利之则愈六字。)

  〔程〕太阳伤寒。热结膀胱。则蓄血。小腹坚痛。今产后非太阳证。而小腹亦坚痛者。此恶血未尽。

  热在里。结在膀胱也。宜下瘀血汤辈。若不大便。烦躁发热。则热不在膀胱。而热在胃。切其脉亦微实也。

  日晡时。阳明向王时也。当向王时。是以再倍发热烦躁。则胃中实矣。胃实则不能食。

  故食则谵语。转增其实也。宜大承气汤下之。此条前后简错。热在里八字。当在恶露不尽之下。未有大承气汤。而下膀胱血结也。至夜即愈四字。衍文。脉经无。(金鉴同。但以至夜即愈。不为衍文。以再倍二字为衍。)

  〔鉴〕李 曰。此一节具两证在内。一是太阳蓄血证。一是阳明里实证。因古人文法错综。故难辨也。无太阳证。谓无表证也。少腹坚痛者。以肝藏血。少腹为肝经部分。故血必结于此。则坚痛亦在此。此恶露不尽。是为热在里。结在膀胱。此太阳蓄血证也。宜下去瘀血。若不大便烦躁。脉实谵语者。阳明里实也。再倍发热者。热在里。蒸蒸发于外也。阳明旺于申酉戌。日晡是阳明向旺时。故烦躁不能食。病在阳而不在阴。故至夜则愈。此阳明腑病也。宜大承气汤以下胃实。

  案尤云。盖谓不独血结于下。而亦热聚于中也。若但治其血。而遗其胃。则血虽去而热不除。即血亦未必能去。而大承气汤中。大黄枳实。均为血药。仲景取之者。盖将一举而两得之欤。此解不可从。李注似允当。

  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原注〕即桂枝汤方。见下利中。○脉经作妇人产得风。心下闷。作心下坚。徐沈作产后中风续续。)

  〔徐〕此段言产后中风。迁延不愈。而表里杂见者。仍当去其风也。谓中风之轻者。数十日不解。似乎不可责表。然头疼恶寒汗出。时有热。皆表证也。心下闷干呕。太阳之邪欲内入。而内不受也。今阳旦证仍在。阳旦汤何不可与。而因循以致误也。

  案阳旦汤。徐沈尤金鉴。为桂枝汤加黄芩。而魏则据伤寒论证象阳旦条。为桂枝加附子。并误。唯程根据原注为是。

  张氏医通云。举此与上文承气汤。为表里之例。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喘而。千金。作喘气。头痛。圣济。作头目昏痛。)

  〔尤〕此产后表有邪。而里适虚之证。若攻其表。则气浮易脱。若补其里。则表多不服。竹叶汤。用竹叶葛根桂枝防风桔梗。解外之风热。人参附子。固里之脱。甘草姜枣。以调阴阳之气。而使其平。乃表里兼济之法。凡风热外淫。而里气不固者。宜于此取则焉。

  〔沈〕产后最易变为柔痉。故发热头痛。虽属太阳表证。恐隐痉病之机。所以方后云。颈项强。加大附子一枚。

  案金鉴云。产后中风之下。当有病痉者之三字。始与方合。若无此三字。则人参附子。施之于中风发热可乎。而又以竹叶命名者。何所谓也。且方内有颈项强用大附子之文。

  本篇有证无方。则可知必有脱简。此注恐非。是方盖防发痉之渐。若至直发痉。则难奏效也。

  竹叶汤方

  竹叶(一把○千金作一握) 葛根(三两) 防风(案千金用二两) 桔梗 桂枝人参 甘草(各一两) 大枣(十五枚) 生姜(五两) 附子(一枚炮○活人书不用)

  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前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千金。分上。有去滓二字。无一枚以下十二字。前。

  赵本作煎。徐注豆大下云。该是入字。案据徐则豆下句。)

  〔程〕产后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今证中未至背反张。而发热面赤头痛。亦风痉之渐。故用竹叶主风痉。防风治内痉。葛根治刚 。桂枝治柔痉。生姜散风邪。桔梗除风痹。辛以散之之剂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佐人参以固卫。附子以温经。甘草以和诸药。大枣以助十二经。

  同诸风剂。则发中有补。为产后中风之大剂也。颈项强急。痉病也。加附子以散寒。呕者。风拥气逆也。加半夏以散逆。

  张氏医通云。此桂枝汤。去芍药。加竹叶葛防桔梗人参。

  因方后所加附子向来混入方内。案医通。载本方。去附子。盖本于活人书。

  又云。附子恐是方后所加。治颈项强者。以邪在太阳禁固其筋脉。不得屈伸。故用附子。温经散寒。

  扬去沫者。不使辛热上浮之气。助其虚阳上逆也。若邪在胸而呕。加半夏治之。上言破之如豆。入前药。旧本作如豆大。今如徐忠可驳正。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乳。脉经。作产。)

  〔程〕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产后则血气虚。而胃气逆。故烦乱呕逆。

  〔尤〕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者。

  乳子之时。气虚火胜。内乱而上逆也。

  案乳中。盖在草蓐之谓。故脉经作产中。而沈云。乳者乳子之妇也。魏云。乳即血也。初产血虚。

  沈云。乳下。当有闭字。谓乳闭而不通也。金鉴云。此条文义证药未详。张璐云。乳中虚。言乳哺而乳汁去多。并误。

  竹皮大丸方

  (活人云。治虚烦。载之于丈夫诸方中。)

  生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

  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活人书。柏实。作枳实。

  〔程〕竹茹甘寒。以除呕 。石膏辛寒。以除烦逆。白薇咸寒。以治狂惑邪气。夫寒则泥膈。佐桂枝以宣导。寒则伤胃。佐甘草以和中。有热倍白薇。白薇咸寒。能除热也。

  烦喘。加柏实。柏实辛平。能治喘也。用枣肉为丸者。统和诸药。以安中益气也。

  武氏济阴纲目云。中虚不可用石膏。烦乱不可用桂枝。此方以甘草七分。配众药六分。又以枣肉为丸。

  仍以一丸饮下。可想其立方之微。用药之难。审虚实之不易也。仍饮服者。尤虑夫虚虚之祸耳。用是方者亦当深省。

  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脉经。作热痢重下新产虚极。千金。利虚间。有兼字。)

  〔尤〕伤寒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寒以胜热。苦以燥湿也。此亦热利下重。而当产后虚极则加阿胶救阴。甘草补中生汤。且以缓连柏之苦也。

  案金鉴云。此条文义证药不合。不释。盖以其虚极而用苦寒之品也。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千金。名白头翁汤。)

  白头翁 甘草 阿胶(各二两) 秦皮 黄连(案千金各二两) 柏皮(各三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

  张氏医通云。伤寒厥阴证。热利下重者。用白头翁汤。苦寒治热。以坚肠胃。此产后气血两虚。故加阿胶甘草。然下利血滞也。古人云。血行则利自止。此方岂独治产后哉。

  附方

  千金三物黄芩汤

   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千金。烦者。作烦热。)

  黄芩(一两) 苦参(二两) 干地黄(四两 千金。二两上。有各字。)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千金。六升下有去滓二字。)

  〔徐〕在草蓐。是未离产所也。自发露得风。是揭盖衣被。稍有不慎而暂感也。产后阴虚。四肢在亡血之后。阳气独盛。又得微风。则苦烦热。然表多则上入而头痛。当以上焦为重。故主小柴胡和解。若从下受之。而湿热结于下。则必生虫。头不痛。故以黄芩消热为君。苦参去风杀虫为臣。

  而以地黄补其元阴为佐。曰多吐下虫。谓虫得苦参。必不安。其上出下出。故未可知也。

  案别录云。苦参除伏热。本方所用。盖不在杀虫。当考千金伤寒杂治门。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食饮。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千金。刺作 。中急作拘急。无摩字。宜作方。)

  当归(四两)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千金作五两) 生姜(三两○千金作六两) 甘草(五两) 大枣(十二枚○千金作十八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令尽。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内之于火上。暖令饴消。

  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内阿胶。若无当归。以芎 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案内衄。千金作内竭。非也。千金翼。与本条同。巢源云。吐血有三种。一日内衄。

  出血如鼻衄。但不从鼻孔出。或去数升。乃至斛。是也。若无生姜以下。千金无。)

  〔沈〕产后体虽无病。血海必虚。若中气充实。气血虽虚。易能恢复。或后天不能生血。充于血海。

  则见虚羸不足。但血海虚。而经络之虚。是不待言。因气血不利。而瘀则腹中刺痛不止。冲任督带内虚。则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脾冒气虚。则吸吸少气。不能食饮。故用桂枝汤。调和营卫。

  加当归欲补血之功居多。若大虚加胶饴。峻补脾胃。而生气血。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乃血海真阴大亏。故加地黄阿胶以培之。方后云。无生姜。以干姜代之。乃温补之中。兼引血药入血分生血。其义更妙。

  张氏医通云。按此即黄 建中之变法。彼用黄 。以助外卫之阳。此用当归。以调内营之血。两不移易之定法也。

  千金芍药汤。治产后苦腹少痛方。

  即小建中汤。用胶饴八两。

  卷五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论一首、脉证合十四条、方十四首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见呕吐中。○来。伤寒论。太阳下编。作得。断下。有者字。)

  〔程〕妇人伤寒中风。六经传变治例。与男子同法。唯经水适来适断。热入血室。与夫胎前产后。崩漏带下。则治有殊也。妇人经行之际。当血弱气尽之时。邪气因入血室。与正气相搏。则经为之断。血为之结也。血结则邪正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与小柴胡解表里。而散血室之邪热。

  〔尤〕仲景单用小柴胡汤。不杂血药一味。意谓热邪解而乍结之血自行耳。(详伤寒论辑义太阳中篇。以下二条同。)

  许氏本事方。小柴胡加地黄汤。治妇人室女。伤寒发热。

  或发寒热。经水适来。或适断。昼则明了。夜则谵语。如见鬼状。亦治产后恶露方来。忽尔断绝。

  即于小柴胡汤。加生干地黄。

  辛亥中。寓居毗陵。学官王仲礼其妹病伤寒。发寒热。遇夜则如有鬼物所凭。六七日忽昏塞。涎响如引锯。牙关紧急。瞑目不知人。疾势极危。召予视。予曰。得病之初。曾值月经来否。其家云。月经方来。病作而经遂止。得一二日。发寒热。昼虽静。夜则有鬼祟。从昨日来。涎生不省人事。予曰此热入血室证也。仲景云。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昼则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发作有时。此名热入血室。医者不晓。以刚剂与之。遂致胸膈不利。涎潮上脘。喘急息高。昏冒不知人。当先化其涎。后除其热。予急以一呷散投之。两时顷涎下得睡。省人事。次授以小柴胡加地黄汤。三服而热除。不汗而自解矣。(一呷散。大天南星一味。选腊辰日制。详见于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