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外台。深师。投 汤。疗久逆上气。胸满。喉中如水鸡鸣。
于本方。去半夏干姜细辛小麦五味子。方后云。咳嗽甚者。加五味子半夏。洗。
各半升。干姜三累。经用甚良。(千金。名麻黄石膏汤。主疗加味并同。)
泽漆汤方
半夏(半升) 生姜(五两) 白前(五两) 紫参(五两一作紫菀○案千金作紫菀)甘草 黄芩 人参 桂枝(各三两) 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上九味。 咀。纳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案千金泽漆汤。治上气其脉沉者。本篇亦似脱上气二字。
且考本草。紫参不载治嗽之能。其作紫菀者。似是。白前。
本草别录云。甘微温无毒。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呼吸欲绝。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徐以下诸注大逆。改作火逆。唯程仍原文。案大作火。原见于楼氏纲目。)
〔程〕大逆上气。则为喘为咳。咽喉为之不利。麦门冬半夏。以下气。粳米大枣。以补脾。甘草人参。
以补肺。脾肺相生。则气得归原。而大逆上气自止。
〔沈〕余窃拟为肺痿之主方也。
巢源。上气鸣息候云。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千金外台三升) 半夏(一升)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外台半夏下有洗字甘草下有炙字)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案外台。引千金。方同。云。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玉函经。伤寒瘥后病篇云。病后劳复发热者。麦门冬汤主之。方同。
肘后方。麦门冬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喉燥而渴。方同。
圣济总录。麦门冬汤。治肺胃气壅。风客传咽喉妨闷。方同。
喻氏法律云。此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之证。治本之良法也。于麦门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大补中气。大生津液队中。增入半夏之辛温一味。其利咽下气。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
张氏医通云。此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之证。凡肺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者。肺气之母气也。故于竹叶石膏汤中。偏除方名二味。而用麦冬数倍为君。兼参草粳米。以滋肺母。使水谷之清微。皆得上注于肺。自然沃泽无虞。当知火逆上气。皆是胃中痰气不清。上溢肺隧。占据津液流行之道而然。是以倍用半夏。更加大枣。通津涤饮为先。奥义全在乎此。若浊饮不除。
津液不致。虽日用润肺生津之剂。乌能建止逆下气之 哉。俗以半夏性燥不用。殊失仲景立方之旨。
外台。麦门冬汤。治伤寒下后。除热止渴。
于本方。去半夏大枣粳米。加石膏五味子。
活人。麦门冬汤。治劳气欲绝。
于本方。无半夏人参。加竹叶。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尤〕肺痈。喘不得卧。肺气被迫。亦已甚矣。故须峻药顿服。以逐其邪。葶苈苦寒。入肺泄气闭。加大枣甘温。以和药力。亦犹皂荚丸之饮以枣膏也。
〔鉴〕赵良曰。此治肺痈吃紧之方也。肺中生痈。不泻何待。恐日久痈脓已成。泻之无益。日久肺气已索。泻之转伤。乘其血结。而脓未成。当急以泻之之法夺之。况喘不得卧。不亦甚乎。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千金。作泻肺汤。)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案本纲附方捣下有末密二字义始通) 大枣(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千金云。葶苈三两为末。大枣二十枚。上二味。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纳药一枣大。煎取七合顿服令尽。三日服一剂。可至三四剂。外台。引千金云。葶苈三两。熬令色紫。上一味。捣令可丸。以水三升。煮擘大枣二十枚。得汁二升。纳药如弹丸一枚。煎取一升顿服。古今录验。删繁。仲景伤寒论。范汪同。
楼氏纲目云。孙兆视雷道矩病吐痰。顷间已及一升。喘咳不已。面色郁黯。精神不快。兆与服仲景葶苈大枣汤。一服讫。已觉胸中快利。略无痰唾矣。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千金。作粳米粥。外台。引集验同。)
〔鉴〕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此为肺痈证也。肺痈尚未成脓。实邪也。故以葶苈之剂泻之。今已溃后。虚邪也。故以桔梗之苦。甘草之甘。解肺毒排痈脓也。
此治已成肺痈。轻而不死者之法也。
〔魏〕或其痈虽成。而脓未大成。肺叶完全。尚未腐败。亦可回生也。
桔梗汤方
(〔原注〕亦治血痹。○案千金。外台。并无此四字。程尤金鉴。亦删之。为是。)
桔梗(一两○千金作三两注云集验用二两古今录验用一两外台引集验用二两) 甘草(二两○外台引集验有炙字)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则。千金。作必。千金翼。作不字。外台。作朝暮吐脓血则瘥云。张文仲。千金备急古今录验。范汪同。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千金云。一方有款冬花一两半。○和剂。名如圣汤。元戎。名甘桔二生汤。详见伤寒辑义。)
医垒元戎。如圣丸。治风热毒瓦斯上攻。咽喉痛痹。肿塞妨闷。及肺痈喘嗽唾脓血。胸满振寒。咽干不渴。时出浊沫气臭腥。久久咯脓。状如米粥。
龙脑(另研) 牛黄(另研) 桔梗 甘草(生用各一钱)
上为细末。炼蜜丸。每两作二十丸。每用一丸噙化。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
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外台。引仲景伤寒论作肺胀者。病患喘。目如脱状。脉浮大也。肺胀而咳者。此方主之。)
〔尤〕外邪内饮。填塞肺中。为胀为喘为咳。而上气。越婢汤散邪之力多。而蠲饮之力少。故以半夏。辅其未逮。不用小青龙者。以脉浮且大。病属阳热。故利辛寒。不利辛热也。目如脱状者。目睛胀突。如欲脱落之状。壅气使然也。
巢源云。肺虚感微寒而成咳。咳而气还聚于肺。肺则胀。是为咳逆也。邪气与正气相搏。正气不得宣通。
但逆上喉咽之间。邪状则气静。邪动则气奔上。烦闷欲绝。故谓之咳逆上气也。
越婢加半夏汤
麻黄(六两○外台有去节二字)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外台有炙字) 半夏(半升○外台有枚字)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原注〕千金。证治同。外更加胁下痛。引缺盆。○案今千金。缺盆下。更有若有实者必躁。其人常倚伏十一字。外台。引仲景伤寒论。与本文同。)
〔尤〕此亦外邪内饮相搏之证。而兼烦躁。则挟有热邪。麻桂药中。必用石膏。如大青龙之例也。又此条见证。与上条颇同。而心下寒饮。则非温药不能开而去之。故不用越婢加半夏。而用小青龙加石膏。温寒并进。水热俱捐。于法尤为密矣。
小青龙加石膏汤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外台引仲景伤寒论云。强人一升。瘦人及老小。以意减之。日三夜一。千金。与本文同。)
千金麻黄汤
治肺胀咳嗽上气。咽燥脉浮。心下有水气。
于本方内。去甘草干姜。用生姜。
外台。古今录验。沃雪汤。疗上气不得息卧。喉中如水鸡声。气欲绝方。
于小青龙方内。去芍药甘草。投 则卧。一名投 麻黄汤。
附方
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原注〕方见虚劳中○案外台。引仲景伤寒论。列于甘草干姜汤之后。云。并出第八卷中。)
〔沈〕温温液液。即泛泛恶心之意也。
〔徐〕肺痿证。概属津枯热燥。此方乃桂枝汤。去芍药。加参地阿胶麻仁麦冬也。不急于去热。而以生津润燥为主。盖虚回而津生。津生而热自化也。至桂枝乃热剂。而不嫌峻者。桂枝得甘草。正所以行其热也。
千金甘草汤
(案此本出于肘后而千金主疗。与外台炙甘草汤同。但唾多下。
有出血二字。千金翼。名温液汤。)
甘草(案肘后千金用二两外台同千金翼用三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减半。分温三服。
〔徐〕肺痿之热。由于虚。则不可直攻。故以生甘草之甘寒。频频呷之。热自渐化也。余外家曾病此。
初时涎沫成碗。服过半月。痰少而愈。但最难吃。三四日内。猝无捷效耳。
外台。引集验。疗肺痿时时寒热。两颊赤气方。童子小便。每日晚取之。去初末少许。小便可有五合。
取上好甘草。量病患中指节。男左女右。长短截之。炙令熟。破作四片。纳小便中。置于闲净处。露一宿。
器上横一小刀。明日平旦。去甘草。顿服之。每日一剂。其童子勿令吃五辛。
千金生姜甘草汤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外台。一云。不渴。)
生姜(五两) 人参(三两) 甘草(四两) 大枣(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外台。引集验云。仲景伤寒论。备急。范汪。千金。经心录同。)
〔沈〕即炙甘草汤之变方也。甘草人参大枣。扶脾胃而生津液。以生姜辛润宣行滞气。俾胃中津液。
溉灌于肺。则泽槁回枯。不致肺热叶焦。为治肺痿之良法也。
〔徐〕亦非一二剂。可以期效。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枚○千金十五枚) 皂荚(乙枚去皮子炙焦○千金作二两外台引千金作一挺去皮子炙)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千金。无微微火三字。)
〔沈〕用桂枝汤。嫌芍药酸收。故去之。加皂荚。利涎通窍。不令涎沫壅遏肺气。而致喘痿。桂枝和调营卫。俾营卫宣行。则肺气振。而涎沫止矣。
〔徐〕此治肺痿中之有壅闭者。
故加皂荚。以行桂甘姜枣之势。此方必略兼上气不得眠者宜之。
外台桔梗白散
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外台。引仲景伤寒论。作粳米粥。云。出第十八卷中。)
桔梗 贝母(各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上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血。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
〔徐〕此即前桔梗汤证也。然此以贝母巴豆。易去甘草。则迅利极矣。盖此等证。危在呼吸。以悠忽遗祸。不可胜数。故确见人强或证危。正当以此急救之。不得嫌其峻。坐以待毙也。
〔沈〕以桔梗开提肺气。贝母清热而化痰涎。巴霜峻猛热剂。急破其脓。驱脓下出。
〔尤〕似亦以毒攻毒之意。然非病盛气实。非峻药不能为功者。不可侥幸一试也。是在审其形之肥瘠。与病之缓急。而善其用焉。
千金苇茎汤
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千金作胸心甲错。千金。无方名。外台。引古今录验。名苇茎汤。用苇茎一升。
云。仲景伤寒论云。苇茎切二升。千金。范汪同。)
苇茎(二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枚) 瓜瓣(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
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千金。作服一升。当有所见吐脓血。)
〔魏〕肺痈欲成未成之际。图治当早者也。苇小芦大。一物也。苇茎。与芦根同性。清热利水。解渴除烦。佐以薏苡仁。下气宽中。桃仁。润肺滑肠。瓜瓣。亦润燥清热之品。再服当吐如脓。可见为痈虽结。
而脓未成。所以可治也。较之葶苈大枣汤。皂荚丸。皆得预治之治。仲景所谓始萌可救者。
〔尤〕此方具下热散结通瘀之力。而重不伤峻。缓不伤懈。可以补桔梗汤。桔梗白散。二方之偏。亦良法也。
案楼氏纲目云。苇茎。即汀洲间芦荻之粗种也。苇。即芦。详见于沈括补笔谈。魏注为是。圣惠方。作青苇。(三因。用苇叶恐非是。)瓜瓣。圣惠方。作甜瓜子。太平御览。引吴普本草。瓜瓣。瓜子也。张氏本经逢原云。甜瓜子。即甜瓜瓣。为肠胃内痈要药。千金。治肺痈。有苇茎汤。肠痈。有大黄牡丹汤。予尝用之。
然必黄熟味甜者。方不伤胃。是也。而本草马志云。诸方惟用冬瓜子。不见用甘瓜子者。潘氏续焰。
改用丝瓜瓣。并不可凭也。
外台。苏游。疗骨蒸肺痿。烦躁不能食。
芦根饮子方
芦根(切讫秤) 麦门冬 地骨白皮(各十两) 生姜(十两合皮切) 橘皮茯苓(各五两)
上六味。切。以水二斗。煮取八升。绞去滓。分温五服。服别相去八九里。昼三服。夜二服。覆取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