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原注〕短剧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 牡蛎(各三两)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案短剧之文。出于外台虚劳梦泄精门云。短剧龙骨汤。疗梦失精。诸脉浮动心悸少急。隐处寒。目眶疼。头发脱者。常七日许一剂。至良。方同。煮法后云。虚羸浮热汗出云云。

  又深师桂心汤。疗虚喜梦与女邪交接。精为自出方。一名喜汤。亦与本方同。(本草。白薇。益阴清热。)

  天雄散方

  (程氏金鉴。并删此方。)

  天雄(三两炮) 白术(八两) 桂枝(六两) 龙骨(三两)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半钱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徐〕恐失精家。有中焦阳虚。变上方。而加天雄白术。

  〔尤〕案此疑亦后人所附。为补阳摄阴之用也。

  案外台。载范汪疗男子虚失精。三物天雄散。即本方。无龙骨。云。张仲景方。有龙骨。文仲同。知是非宋人所附也。

  案天雄。本草大明云。助阳道暖水脏。补腰膝益精。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喜。赵本。作善。汗下。脉经。有出字。)

  〔魏〕男子平人。为形若无病者言也。其形虽不病。而其脉之虚而弱。则阳已损也。细而微。则阴已消也。阳损必驯至于失精。阴耗必驯至于亡血也。验其外证。必喜盗汗。阳损斯表不固。阴损而热自发。皆盗汗之由。而即虚劳之由也。

  巢源。虚劳盗汗候云。盗汗者。因眠睡而身体流汗也。

  此由阳虚所致。久不已。令人羸瘠枯瘦。心气不足。亡津液故也。诊其脉。男子平人。脉虚弱微细。皆为盗汗脉也。

  案金鉴云。此节脉证不合。必有脱简。未知其意如何。盖虚劳盗汗。脉多虚数。故有此说乎。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挟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脉下。程有浮字。若。赵作苦。)

  〔尤〕人年五六十。精气衰矣。而病脉反大者。是其人当有风气也。痹侠背行。痹之侠背者。由阳气不足。

  而邪气从之也。若肠鸣。马刀侠瘿者。阳气以劳而外张。火热以劳而上逆。阳外张。则寒动于中。而为肠鸣。

  火上逆。则与痰相搏。而为马刀侠瘿。李氏曰。瘿生乳腋下。曰马刀。又夹生颈之两旁者为侠瘿。侠者挟也。

  马刀。蛎蛤之属。疮形似之。故名马刀。瘿一作缨。发于结缨之处。二疮一在颈。一在腋下。常相联系。故俗名 串。

  案金鉴云。若肠鸣三字。与上下文不属。必是错简。侠瘿之瘿字。当是瘰字。每经此证。先劳后瘰。先瘰后劳者有之。从未见劳瘿先后病也。必是传写之讹。此一偏之见。不可凭也。灵经脉篇。少阳所生病云。腋下肿马刀侠瘿。而痈疽篇云。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侠缨。潘氏医灯续焰释之云。马刀蛤蛎之属。痈形似之。

  侠缨者。发于结缨之处。大迎之下颈侧也。二痈一在腋。一在颈。常相联系。故俗名 串。义尤明显。知是瘿当根据痈疽篇而作缨。马刀侠瘿。即灵寒热篇。所谓寒热瘰 。及鼠 寒热之证。张氏注云。结核连续者为瘰 。形长如蚬蛤者为马刀。又张氏六要云。马刀。小蚬也。圆者为瘰 。长者为马刀。皆少阳经郁结所致。久成 劳是也。盖瘰 者。未溃之称。已溃漏而不愈者为鼠 。其所由出于虚劳。瘿者考巢源等。

  瘤之生于颈下。而皮宽不急。垂捶捶然者。故说文云。瘿。颈瘤也。与瘰 迥别。瘿乃缨之讹无疑矣。又案痹挟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各是一证。非必三证悉见也。故以皆字而断之。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案沈云。喝。当作急。非也。灵经脉篇。喝喝而喘。)

  〔鉴〕脉沉细迟。则阳大虚。故名脱气。脱气者。谓胸中大气虚少。不充气息所用。故疾行喘喝也。阳虚则寒。寒盛于外。四末不温。故手足逆冷也。寒盛于中。故腹满溏泄。

  食不消化也。

  〔魏〕沉小兼数。则为阴虚血亡。沉小兼迟。则必阳虚气耗也。故名之曰脱气。

  案抱朴子曰。奔驰而喘逆。或咳或懑。用力役体。汲汲短乏者。气损之候也。面无光色。皮肤枯腊。唇焦脉白。腠理萎瘁者。血灭之证也。所谓气损。乃脱气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

  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此条亦见于辨脉。及妇人杂病。)

  〔程〕人之所以有身者。精与血也。内填骨髓。外溉肌肤。充溢于百骸。流行于脏腑。乃天一所生之水。

  四大藉此以成形。是先天之神气。必恃后天之精血。以为运用。有无相成。阴阳相生。毋令残害。若其人房室过伤。劳倦过度。七情暗损。六淫互侵。后天之真阴已亏。先天之神气并竭。在妇人则半产胞胎。或漏下赤白。在男子则吐衄亡血。或梦交泄精。诊其脉。必弦而大。弦为寒。而大为虚。既寒且虚。则脉成革矣。革者如按鼓皮。中空之象。即芤大之脉。内经曰。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危弊。故仲景一集中。前后三致意焉。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 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外台。无悸衄二字。口燥下。有并妇人少腹痛六字。引古今录验。名芍药汤。)

  〔程〕里急。腹中痛。四肢酸疼。手足烦热。脾虚也。悸。心虚也。衄。肝虚也。失精。肾虚也。咽干口燥。肺虚也。此五脏皆虚。而土为万物之母。故先建其脾土。

  〔尤〕此和阴阳。调营卫之法也。夫人生之道。曰阴曰阳。阴阳和平。百疾不生。若阳病不能与阴和。则阴以其寒独行。为里急。为腹中痛。而实非阴之盛也。阴病不能与阳和。则阳以其热独行。为手足烦热。为咽干口燥。而实非阳之炽也。昧者以寒攻热。以热攻寒。寒热内贼。其病益甚。惟以甘酸辛药。和合成剂。调之令和。则阳就于阴。而寒以温。阴就于阳。而热以和。医之所以贵识其大要也。岂徒云寒可治热。热可治寒而已哉。或问和阴阳调营卫是矣。而必以建中者何也。曰。中者。脾胃也。营卫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转输于脾胃。故中气立。则营卫流行。而不失其和。又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故中气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极于偏。是方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案里急。诸家无明解。巢源虚劳里急候云。劳伤内损。故腹里拘急也。二十九难云。冲脉之为病。逆气里急。丁注。逆气。腹逆也。里急。腹痛也。此云腹中痛。则巢源为是。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原注〕千金。疗男女因积冷气滞。或大病后。不复常。苦四肢沉重。骨肉 疼。吸吸少气。行动喘乏。胸满气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

  胁肋腹胀。头重不举。多卧少起。甚者积年。轻者百日。渐致瘦弱。五脏气竭。则难可复常。六脉俱不足。虚寒乏气。小腹拘急。羸瘠百病。名曰黄 建中汤。又有人参二两。○案此千金肾脏文。本于肘后。积冷气滞。作积劳虚损。胸满气急。作小腹拘急。胁肋腹胀。

  头重不举。作阴阳废弱。悲忧惨戚。六脉俱不足以下。则肺脏门。小建中汤主疗。六脉俱不足。作肺与大肠俱不足。方后注云。肘后。用黄 人参各二两。名黄 建中汤。此所引颇舛。

  〔程〕内经曰。脾为中央土。以灌四旁。故能生万物。而法天地。失其职。则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五脏失所养。亦从而病也。建中者。必以甘。甘草大枣胶饴之甘。所以健中。而缓诸急。通行卫气者。必以辛。

  姜桂之辛。用以走表。而通卫。收敛荣血者。必以酸。芍药之酸。用以走里。而收营。

  营卫流行。则五脏不失权衡。而中气斯建矣。

  外台。集验黄 汤。即黄 建中汤。方后云。呕者。倍生姜。又古今录验黄 汤。亦即黄 建中汤。

  方后云。呕即除饴糖。总病论云。旧有微溏。或呕者不用饴糖也。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 建中汤主之。

  〔尤〕里急者。里虚脉急。腹当引痛也。诸不足者。阴阳诸脉。并俱不足。而眩悸喘喝。失精亡血等证。

  相因而至也。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而充虚塞空。则黄 尤有专长也。

  黄 建中汤方

   于小建中汤内。加黄 一两半。余根据上法。

  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千金。及外台。引集验。用黄 三两。气短胸满四字。作呕者二字。茯苓作四两。及疗以下十四字无。方后云。此本仲景方。)

  〔程〕生姜泄逆气。故短气胸满者。加生姜。甘令中满。

  故去大枣。淡能渗泄。故加茯苓。茯苓能止咳逆。故疗肺虚不足。补加半夏。未详。

  案小建中汤。黄 建中汤。考千金诸书。主疗及分两异同。药剂增减颇多。兹见其一二。以示运用之法。

  千金建中汤。治五劳七伤。小腹急痛。膀胱虚满。手足逆冷。食饮苦。吐酸。痰呕泄下。少气目眩。耳聋口焦。小便自利方。

  于黄 建中汤内。加干姜当归人参半夏橘皮附子。

  又大建中汤。治五劳七伤小腹急。脐下彭亨。两胁胀满。腰脊相引。鼻口干燥。目暗KT KT 。愦愦不乐。胸中气急。逆不下食饮。茎中策策痛。小便黄赤。尿有余沥。梦与鬼神交通去精。惊恐虚乏方。

  于黄 建中汤。加远志当归泽泻人参龙骨。(千金翼。无当归。)

  又前胡建中汤。治大劳虚劣。寒热呕逆。下焦虚热。小便赤痛。客热上熏头目。及骨肉疼痛口干方。

  于黄 建中汤。加前胡当归茯苓人参半夏。

  又芍药汤。治产后苦腹少痛方。

  即小建中汤。

  又云。凡身重不得食。食无味。心下虚满。时时欲下。喜卧者。皆针胃脘太仓。服建中汤。及服平胃丸。

  又坚中汤。治虚劳内伤。寒热呕逆吐血方。

  于小建中汤方内。加半夏三两。(千金翼。无甘草桂心。有生地黄。)

  外台删繁建中汤。疗肺虚损不足。补气方。

  于黄 建中汤内。加半夏。(案原文所载即是。盖系于后人所附。程云。未详。失考耳。)

  又古今录验黄 汤。主虚劳里急。引少腹绞痛极挛。卵肿缩疼痛。

  即黄 建中汤。方后云。呕即除饴。

  又芍药汤。主疗及方。并与本文小建中汤同。

  又黄 汤。疗虚劳里急。少腹痛。气引胸胁痛。或心痛短气。

  于黄 建中汤内。加干姜当归。

  又建中黄 汤。疗虚劳短气。少腹急痛。五脏不足。

  于黄 建中汤。去芍药。

  又深师黄 建中汤。疗虚劳腹满。食少。小便多。

  于黄 建中汤内。加人参半夏。去饴。

  又必效黄 建中汤。疗虚劳下焦虚冷。不甚渴。小便数。

  于黄 建中汤内。加人参当归。若失精。加龙骨白蔹。

  又深师黄 汤。疗大虚不足。少腹里急。劳寒拘引脐。气上冲胸。短气言语谬误。不能食。吸吸气乏闷乱者。

  于黄 建中汤内。加半夏人参。去饴。若手足冷。加附子。

  又大建中汤。疗内虚绝里急。少气。手足厥逆。少腹挛急。或腹满弦急。不能食。起即微汗出阴缩。或腹中寒痛。不堪劳苦。唇口舌干。精自出。或手足乍寒乍热。而烦苦酸疼。不能久立。多梦寤。补中益气方。

  于黄 建中汤内。加人参当归半夏附子。去饴。

  又短剧黄 汤。疗虚劳胸中客热。冷癖痞满。宿食不消吐噫。胁间水气。或流饮肠鸣。不生肌肉。

  头痛。上重下轻。目视KT KT 。恍惚志损。常燥热。卧不得安。少腹急。小便赤余沥。临事不起。阴下湿。或小便白浊伤多方。

  于黄 建中汤内。加人参当归。去饴。有寒。加浓朴。

  苏沈良方云。小建中汤。治腹痛如神。然腹痛按之便痛。

  重按却不甚痛。此止是气痛。重按愈痛而坚者。当自有积也。气痛不可下。下之愈甚。此虚寒证也。此药偏治腹中虚寒。补血尤主腹痛。(三因方治此证加味小建中汤于本方内加远志。)王氏易简方云。

  或吐或泻。状如霍乱。及冒涉湿寒。贼风入腹。拘急切痛。加附子三分。名附子建中汤。疝气发作。当于附子建中汤。煎时加蜜一箸头许。名蜜附子汤。(易简小建中汤。无饴。)

  张氏医说云。养生必用方。论虚劳不得用凉药。如柴胡鳖甲青蒿麦门冬之类。皆不用服。唯服黄 建中汤。有十余岁女子。因发热咳嗽喘急。小便少。后来成肿疾。用利水药得愈。然虚羸之甚。遂用黄 建中汤。

  日一服。三十余日遂愈。盖人禀受不同。虚劳小便白浊。阴脏人。服橘皮煎黄 建中汤。获愈者甚众。至于阳脏人。不可用暖药。虽建中汤不甚热。然有肉桂。服之稍多。亦反为害。要之用药亦量其所禀。审其冷热。而不可一概以建中汤。治虚劳也。(出医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