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楼玉钥



  重楼玉钥 清 郑梅涧

  原叙

  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何则天下虽大未若吾身之可贵也。故天下有心性之书。人心之所以死生存亡者也有医药之书人身之所以死生存亡者也故六经四子而下莫贵于医药之书。夫神农致辨于上药中药下药。周礼垂训于五气五色五声自古圣贤明哲之士未有不留心于此者。今之所谓喉科特大方中一事耳然其生死决于数日。安危判于顷刻。关系最大而世之业是科者。率学无根柢。不得真传。株守寒凉胶于偏见有识者不许也吾乡郑梅涧先生性好岐黄家言其先世得喉科秘授故于此尤精。远近无不知之。救危起死。不可胜数。余常见有垂毙者。

  先生刺其颈出血如墨豁然大愈。其妙如此。而未尝受人丝粟之报。惟以利人为急殆亦范文正陆忠宣之意欤。先生秘惜此书又恐人乘危邀利故未尝授人。余幸得阅一二故喜而叙之夫天下重器尊生者不以身易。而是书之泽利济无穷则其贵重宜何如也。

  嘉庆乙亥春余家居无事日取医书玩味适友人过访。出重楼玉钥示曰此书无刻本。子录一帙存阅因受而读之恍然有悟后凡遇喉症惜未解针灸仅按方投药。无不神验。乡党知有此书时。借抄写而流传未广。其中鲁鱼亥豕,指不胜屈惟以意更订一二。余则阙如也。原序不系姓氏谓作者为郑梅涧先生亦不知何许人。然辨证施治。各具神妙。非怀济世之婆心者孰能与于斯。今年夏吾津时疫流行。患喉症者极多。而治不得法往往受害余闭户养 。未能遍告邻里。

  私衷歉然。因与弟辈谋将此书再录稿本。寄至吴门。托孙君朴斋校订。付之剞劂则此后人人得所指南。患者即不延医而对证检方谅亦不致夭枉余心庶稍慰矣。

  道光十八年岁次戊戌仲秋上浣津门冯相 识

  人之一身百症皆可致危。独咽喉之症尤危之危者。不炊黍间毙可立俟。虽居近良医之门。旋发旋治。犹若恨晚。

  而林荒山僻之境。更可知已。余甚悯焉。余不知医。而遇古方之百试百效。为人人所传播者。手钞成帙。或刊附善书。或锓刷片纸以赠人。咽喉科一门流传者。当不下数十种。独喉科经验秘传。为程君瘦樵定本。 业是科者大半宗之。佥谓外此罕有其匹者。一日黄君竹亭自津门寓书于余谓冯君石农丹崖昆季秘藏。重楼玉钥一书为喉科指南。

  亟欲付梓。以公诸世。而近处鲜良工。君客吴门久。当易物色。且君亦乐为之。常若不及。窃欲以此事浼君可乎。

  余闻之距跃三百。亟思睹是书冀是书之速成而广行于世也促其寄余。不两月而书至。其间或针或药诸法赅备。足以补经验秘传所不及。洵喉科中之见所未见者。爰为之选工开雕慎校 。以期无负良友之委任。而副良友济世之婆心也。竹亭向与余同客燕台。嗣而客吴。阊客由拳里。皆同几砚。无间臭味。盖恂恂然为行君子也。丹崖与余亦曾晤于京邸。乐善不倦。见义必为。常隐跃于眉宇间。其兄石农则余所愿见未能者。然闻其作令山右也。有能吏声。有生佛颂。余固久信之。且即于与丹崖之同梓是书。而益信之也。书成索序于余。余不知医。又何敢论医之书。然其书则固百试百效而当为人人所传播者也。余窃愿罄竹而印是书。使人人挟是书以防患于未然。微特林荒山僻之境不能入市问药者不啻家有一医。即居近医者之门。而既有此百试百效之书亦较愈于踵其门而求试其万有一效之技矣。

  是即石农诸君梓是书之意也夫。

  道光十有九年岁次己亥花朝后一日桐乡孙学诗谨序于吴门之石泉古舍。

  卷上

  咽喉说

  呼者因阳出。吸者随阴入。呼吸之间。肺经主之。喉咙以下言六脏为手足之阴。咽门以下言六腑为手足之阳。

  盖诸脏属阴。为里。诸腑属阳。为表。以脏者藏也。藏诸神流通也。腑者府库。主出纳水谷糟粕转输之谓也。自喉咙以下六脏。喉应天气乃肺之系也。以肺属金。干为天。干金也。故天气之道。其中空长。可以通气息但喉咙与咽并行。其实两异。而人多惑之。盖喉咙为息道。咽中下水谷。其喉下接肺之气一云喉中三窍者。非果喉中具三窍。

  则水谷与气各从一窍而俱下。肺中肺下无窍何由传送水谷入于下焦。黄帝书云。肺为诸脏之华盖。藏真高之气于肺经也。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若世人不知保元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喜怒忧思悲恐惊之七情役冒非理。百病生焉病疡既成须寻所自若喉痹乳蛾缠喉风喉闭喉疮风毒热毒等症当刺者则刺不可乱医。宜吐者则吐不可妄治须识其标本辨其虚实而攻导之不失其法临症变通功效立见其患自安。至于虚损劳瘦咳伤咽痛者此乃真阴亏竭金木不能相生而龙雷之火奔腾上灼火炎则金伤金伤高源无以蒸吻布沤。而咳血声哑咽痛干紧之症作矣。吁如症至此不惟非法可治。且百无一生。可胜言哉。

  卷上

  喉科总论

  夫咽喉者生于肺胃之上。咽者咽也主通利水谷。为胃之系乃胃气之通道也。长一尺六寸重六两。喉者空虚。主气息出入呼吸为肺之系。乃肺气之通道也。凡九节。长一尺六寸重十二两。故咽喉虽并行其实异用也然人之一身惟此最为关要,一气之流行通于六脏六腑呼吸之经若脏腑充实。肺胃和平则体安身泰一有风邪热毒蕴积于内传在经络。结于三焦气凝血滞。不得舒畅。故令咽喉诸症种种而发苟非见症随治则风痰愈盛热毒日深渐至喉间紧闭水泄不通几何而不殒命耶。大抵风之为患好攻上而致疾者。三十六症内关咽喉为第一。

  卷上

  诸风秘论

  有人云。喉风无非热症便乱投凉剂或误用刀针夭枉人命者众矣。若识症真先治而后调理百发百中。有可吐者有可下者。有可发散者有可洗可漱者。苟若识症未真切勿孟浪如双鹅。单鹅。重舌。木舌。重 。双缠喉单缠喉。爆骨搜牙诸症乃是恶症。善候则易治。双松子。单松子。双燕口。单燕口。鱼鳞。斗底。帝中。落架。鱼口。穿颔诸症。此是善候。恶疾则难治。合架。角架。粟房。瘰 掩颈。双搭。颊单搭。颊双单燕口。内外搜牙。乘枕驴嘴。

  悬鱼腮。咽疮。牙痈。叉喉。边头痛夺食。肥株子。诸风。此是善症善候。但要症候认真。随轻重治之不可误投凉药。若用针刀。俱要逐一对症先用药降定然后下药调理。如此等症。务须根据方进药。未可速于求安。则轻者一匕。

  重者二匕。自能取效。即信心诸药。仍须仔细详察。不可轻忽。大凡用药。自内攻出为上策。取痰攻上为中策。沉为下策。热重者。令去内热。用药取病归上。拦定风热。使其攻上不下。诚为善治者。不如是。则病入胃鬲。因传于心肺中。辄变他症。是医之罪也。切宜留心详审。慎毋轻率焉。咽在后主食。喉在前主气。十二经中。惟足太阳主表别下项。余经皆内循咽喉。尽得以病之。而统在君相二火。喉主天气属肺金。其变动为燥。燥则塞而闭。咽主地气属脾土。其变动为湿。湿则肿而胀。皆火郁上焦。致痰涎气血结聚于咽喉。肿达于外。麻痒且痛而紧。是为缠喉风。红肿于两旁兼闭塞。是为喉痹。

  卷上

  阴阳论

  经云。痈从六腑生。疽从五脏出。皆阴阳相滞而成。气为阳。血为阴。血行脉中。气行脉外。相并周流。寒湿搏之则凝滞而行迟。为不及。火热抟之则沸腾而行速。为太过。气郁邪入血中。为阳滞于阴。血郁邪入气中。为阴滞于阳。致生诸症恶毒。然百病皆由此也。

  凡头痛不止者。属外感。宜发散。乍痛乍止者。属内伤。当补虚。又有偏头痛者。(非边头风当审之 )左属风与血虚。右属痰热与气虚。

  卷上

  辨面色论

  色青者。病属肝。合散血。色黄者。病属脾滞。宜消食。色赤者。病属心。合散血清火。色白者。病属肺。宜顺气。色黑者。病属肾虚。当滋补。以上所论五色乃就诸风病症愈后而言。以识调理本经也。

  卷上

  坏症须知

  喉内生风莫待迟。胸中气急主倾危。更加心胁如刀刺。妻子亲朋定别离。大小便中添秘结。病患魂魄去如飞。

  此是医家真妙诀。预将生死报君知。

  病患眼直口开时。气出无收手散垂。若见此形宜速退休贪名利自狐疑。

  翻唇鱼口误针时。不日黄泉实可悲。此症亦名为恶症。卢医遇着也难医。

  卷上

  论证

  凡属喉风之症。预先必作寒发热。甚则大便秘结。小便涩赤头痛烦渴。时医不识。妄以羌活药味投之。不知羌活乃散寒邪达肌发表之品。非喉科所宜用。故是书所定紫正地黄散。专治一切诸风。无不神效。诚妙秘也。

  卷上

  附纂咽喉不治症

  一凡虚阳上攻者。四肢厥冷上下不升降水火不既济。腰冷不知痛痒。口中痰多唇黑者不治。

  一凡手足冷者声音不响喉中肿烂干痛无痰涎者。不治。

  一凡妇人产前。咽喉肿痛。及心头疼而脉浮者。不治。

  一面赤而目睛上视者不治。

  一面色青白。眼目无神。咽痛音哑。唇白鼻扇者。不治。

  一面黑头自汗而鼻塞者。不治。

  一心胸紧满吐痰不出者。勿治。

  一气喘促。四肢厥冷。勿治。

  一心中忙忡。胸前红甚。舌卷。面赤浮肿。目斜视者。不治。

  一朝热往来时节谵语。不治。

  一胸满胀急。不治。

  以上皆属咽喉中险症。凡患喉风。遇有现此等症者。宜详察早回。以免后咎。医者慎诸。

  卷上 喉风三十六症

  斗底风

  欲识人间斗底风。十分红肿在心胸。更加痰壅咽喉内。针药无功命必终。

  此症初起吞咽不下但胸前红肿渐至结喉。一时难安。初起能咽水者。可治。先用角药加摩风膏少许。冷井水调噙。取痰次开风路针。(所谓开风路针者盖喉风都是风邪按穴针刺开其风壅之路使之外出也)三吹冰硼散。四用紫地汤如病势紧急汤水不能下。遍身作痛。气喘眠卧不得。循屋下行。胸前赤肿。凡吐痰涎后仍不退者。百无一治。

  每初起胸前便现青筋须用破皮针。(即铍针也)针青筋边。立效。

  枢扶氏曰。是症宜用雄黄解毒丸。服之。吹赤麟散。

  卷上 喉风三十六症

  叉喉风

  叉喉之症最为殃迟了三时命不长。病者能根据方法治。管教依旧进茶汤。

  男子妇人喉内生此疾者。极为急症。先咽喉作紧。风痰上涌多有绵涎内紧外浮肿不能饮食渐至咽喉紧闭。如叉叉住。甚则头面浮大其患最速。宜急治之。若一二日不知治者多致殒命先用冰硼散开窍。次用风路针三用摩风膏少许和角药调噙。取喉内痰涎并用角药敷颈外浮肿处。服紫正散加开关散如病势已极。不能开关者。不治。

  按此症既速凡初起当用赤麟散吹之。其效更捷。

  卷上 喉风三十六症

  咽疮风

  咽喉此症不为良黄烂成疮作祸殃。根据法频施无效处。必然长梦入黄粱。

  初起生咽喉间。或红黄色如粟形者日久满喉成疮。及满口生者。渐变紫黑不能吞咽。先用角药次开风路针。服紫地散以冰硼散吹之。即效惟风热实症可治。若内伤咳嗽吐血后而发此症者。切不可用此等药致枉人命也。

  枢扶氏曰。按咽疮一症虽曰真阴亏竭相火熏灼上升咽喉发为咽疮。最为虚损恶症。然其间虚实阴阳。亦当分别治之凡属实症。由于风热者。必须发热恶寒。疮色红黄。右脉浮数有力因病患平昔过食煎炙蕴积于胸膈。今又新受风邪。感触而发。治宜以喉科诸药投之。自然获效。若虚症。形色白而干燥不润内热口渴饮食微少疼。惟咽津液其痛更甚。此由真阴已亏。虚损所致。然内伤有二种。一属气亏 为阳虚。一属血亏为阴虚。阳虚者。两寸浮数遇劳益甚而行。动则气喘此脾肺气虚穷及肾水。须培补中土。庶无差误今时医不识。以清凉利痰之剂治之。遂致喉间变生咽疮。顿成不治之症。若阴虚者。两尺洪数。重按无力现于外者。内热咳嗽吐痰衄血。或饮食日减。此肝肾阴虚不能蓄养龙雷真火盖阴虚则火旺。火旺则水竭。水竭则肾元枯涸。肾元枯涸则相火奔腾而浮上斯喉痹咽疮。痰结烦燥声哑之症作矣俗曰火烧灶门是也。其时若以六味补水真水不能骤生。以生脉保肺而久炎之肺又非参麦能疗。以八味降火。而咽喉之地难受桂附之性。以滋肾丸互治水火。而水火不能既济。惟急用甘露饮治之。使水火各安其位。

  得以浚其源而安其流。能导龙归海使五行自有相生之象然后再按脉察色。分别治之。或八味六味或归脾养荣诸方佐之。自然获奏神效称为灵丹。然患者亦当早治勿待病入膏肓。虽有神丹。亦无济也。

  卷上 喉风三十六症

  鱼鳞风

  喉间忽尔患鱼鳞。多少医家不识真。此症若求痊愈易。只须针药贵于频。

  此症生在帝中之下与松子风相似但微肿处起白点。日久白点变成鳞。其鳞向下者是用冰硼散。赤麟散开风路针服紫地汤以角药加摩风膏调噙。不可用刀。此症极险难治。治与双松子同。初起未成鳞易治。若已成鳞。则饮食到喉俱作呕恶。乃属不治。或内伤咳嗽而发斯症者。万无一治。○如大便秘结不通。汤中须加犀角木通元明粉。以角药冰硼散赤麟散。相间吹噙勿断。用鹅毛多挑角药入帝中旁含少顷再绞取痰涎吐出。自然获效。

  图 

  卷上 喉风三十六症

  双松子风

  松子风生喉靥中。逐时胀大起鳞红。莫言此症多遭险。随即疗施亦见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