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录


  水煎服。连服四剂,惊者不惊,而悸者亦不悸也。

  此方多用生枣仁以安其心,用人参、巴戟天以通心肾。心肾两交,则心气通于肾,而夜能安;肾气通于心,而日亦安也。心肾交而昼夜安,即可久之道也。

  此症用镇心丹亦可同治。

  卷之四

  虚烦门(二则)

  人有遇事或多言而烦心生,常若胸中扰攘纷纭而嘈杂,此阴阳偏胜之故,火有余而水不足也。或谓心热则火动而生烦,胆寒则血少而厌烦矣。不知虚烦实本于心热,胆则未曾寒也。夫胆则最喜热而恶寒,世人云胆寒则怯者,正言胆之不可寒也。胆寒既怯,何敢犯火热之心,可见虚烦是心火之热,非胆木之寒矣。古人用温胆汤以治虚烦,而烦转盛者,正误认胆寒也。治法宜于补心之中,而用清心之味。方名解烦益心人参(二钱) 黄连(一钱) 生枣仁(三钱) 白术(一钱) 茯神(三钱) 当归(三钱) 玄参(五钱) 甘草(三分) 枳壳(五分) 天花粉(二钱)

  水煎服。一剂烦止,再剂烦除矣。

  此方纯是入心之药。清火而加入消痰之药者,有火必有痰也。痰火散而烦自释矣,况又有补心之剂,同群并济哉!此症用玄冬汤亦甚神。

  玄参 麦冬(各二两)

  水煎服。一剂而心安,二剂全愈。

  人有年老患虚烦不寐,大便不通,常有一裹热气,自脐下直冲于心,便觉昏乱欲绝,人以为火气之冲心也,谁知是肾水之大亏乎?夫心中之液,实肾内之精也。心火畏肾水之克,乃假克也;心火喜肾水之生,乃真生也。心得肾之交,而心乃生,心失肾之通,而心乃死。

  虚烦者正死心之渐也。惟是肾既上通于心,何以脐下之气上冲而心烦?不知肾之交于心者,乃肾水之交,而非肾火之交也。肾水交于心,而成既济之泰;肾火交于心,而成未济之否。

  故既济而心安,未济而心烦耳。老人孤阳无水,热气上冲,乃肾火冲心也。火之有余,实水之不足,治法大补肾中之水,则水足以制火,火不上冲而烦自止矣。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品治之。

  熟地(一两) 山茱萸(五钱) 山药(四钱) 茯苓(三钱) 丹皮(五钱) 泽泻(二钱) 白芍(五钱) 麦冬(五钱) 炒枣仁(五钱) 北五味(一钱) 柴胡(五分) 甘菊(三钱)

  水煎服。二剂而烦却,四剂而大便通,二十剂不再发。

  六味丸汤所以滋肾水之涸也。麦冬、五味,滋其化源;白芍、柴胡,以平肝,肝平而相火无党,不至引动包络之火;又得枣仁、甘菊相制,则心气自舒,而复有肾水交通,有润之乐而无燥之苦,岂尚有虚烦之动乎!此症用济心丹亦效。

  熟地(二两) 麦冬 玄参 生枣仁(各五钱) 丹皮 地骨皮 柏子仁 菟丝子 巴戟天(各三水煎服。十剂全愈。

  卷之四

  不寐门(五则)

  人有昼夜不能寐,心甚躁烦,此心肾不交也。盖日不能寐者,乃肾不交于心;夜不能寐者,乃心不交于肾也。今日夜俱不寐,乃心肾两不相交耳。夫心肾之所以不交者,心过于热,而肾过于寒也。心原属火,过于热则火炎于上,而不能下交于肾;肾原属水,过于寒则水沉于下,而不能上交于心矣。然则治法,使心之热者不热,肾之寒者不寒,两相引而自两相合也。方用上下两济丹:人参(五钱) 熟地(一两) 白术(五钱) 山茱萸(三钱) 肉桂(五分) 黄连(五分)

  水煎服。一剂即寐。

  盖黄连凉心,肉桂温肾,二物同用,原能交心肾于顷刻。然无补药以辅之,未免热者有太燥之虞,而寒者有过凉之惧。得熟地、人参、白术、山萸以相益,则交接之时,既无刻削之苦,自有欢愉之庆。然非多用之则势单力薄,不足以投其所好,而餍其所取,恐暂效而不能久效耳。

  此症用芡莲丹亦佳。

  人参 茯苓 玄参 熟地 生地 莲子心 山药 芡实(各三钱) 甘草(一钱)

  水煎服。四剂安。

  人有忧愁之后,终日困倦,至夜而双目不闭,欲求一闭目而不得者,人以为心肾之不交也,谁知是肝气之太燥乎?夫忧愁之人,未有不气郁者也。气郁既久,则肝气不舒;肝气不舒,则肝血必耗;肝血既耗,则木中之血上不能润于心,而下必取汲于肾。然而肝木大耗,非杯水可以灌溉,岂能堪日日之取给乎!于是肾水亦枯,而不能供肝木之涸矣。其后肾止可自救其焦釜,见肝木之来亲,有闭关而拒矣。肝为肾之子,肾母且弃子而罔顾,况心为肾之仇,又乌肯引火而自焚乎?所以坚闭而不纳也。治法必须补肝血之燥,而益肾水之枯,自然水可以养木,而肝可以交心也。方用润燥交心汤:白芍(一两) 当归(一两) 熟地(一两) 玄参(一两) 柴胡(三分) 菖蒲(三分)

  水煎服。一剂而肝之燥解,再剂而肝之郁亦解,四剂而双目能闭而熟睡矣。

  此方用芍药、当归以滋其肝,则肝气自平;得熟地以补肾水,则水足以济肝,而肝之血益旺;又得玄参以解其心中之炎,而又是补水之剂;投之柴胡、菖蒲解肝中之郁,引诸药而直入于心宫,则肾肝之气自然不交而交也。

  此症用安睡丹亦妙。

  白芍 生地 当归(各五钱) 甘草(一钱) 熟地(一两) 山茱萸 枸杞(各二钱) 甘菊花(三钱)

  水煎服。二剂即闭目矣,十剂全愈。

  人有夜不能寐,恐鬼祟来侵,睡卧反侧,辗转不安,或少睡而即惊醒,或再睡而恍如捉拿,人以为心肾不交,而熟知乃胆气之怯也。夫胆属少阳,其经在半表半里之间,心肾交接之会也。心之气由少阳以交于肾,肾之气亦由少阳以交于心。胆气既虚,至不敢相延心肾二气而为之介绍,心肾乃怒其闭门不纳,两相攻击,故胆气愈虚,惊悸易起,益不能寐耳。治法宜补少阳之气。然补少阳,又不得不补厥阴也。盖厥阴肝经,与少阳胆经为表里,补厥阴之肝,正补少阳之胆耳。方用肝胆两益汤:白芍(一两) 远志(五钱) 炒枣仁(一两)

  水煎服。一剂而寐安,二剂而睡熟,三剂而惊畏全失。

  此方白芍入肝入胆,佐以远志、枣仁者,似乎入心而不入胆。不知远志、枣仁既能入心,亦能入胆,况同白芍用之,则共走胆经,又何疑乎。胆得三味之补益,则胆汁顿旺,何惧心肾之相格乎。

  此症用无忧汤亦甚妙。

  白芍(五钱) 竹茹(三钱) 炒枣仁(三钱) 人参(三钱) 当归(五钱)

  一剂睡宁,四剂全愈。

  人有神气不安,卧则魂梦飞扬,身虽在床,而神若远离,闻声则惊醒而不寐,通宵不能闭目,人以为心气之虚也,谁知是肝经之受邪乎?夫肝主藏魂,肝血足则魂藏,肝血虚则魂越,游魂亦因虚而变也。今肝血既亏,肝脏之中无非邪火之气,木得火而自焚,魂将安寄?自避出于躯壳之外,一若离魂之症,身与魂分为两也。然而离魂之症与不寐之症,又复不同。离魂者魂离而能见物,不寐而若离魂者,魂离而不能见物也。其所以不能见物者,阴中有阳,非若离魂之症绝于阴耳。治法祛肝之邪,而先补肝之血,血足而邪自难留,邪散而魂自归舍矣。方用引寐汤:白芍(一两) 当归(五钱) 龙齿末(火 ,二钱) 菟丝子(三钱) 巴戟天(三钱) 麦冬(五钱) 柏子仁(二钱) 炒枣仁(三钱) 茯神(三钱)

  水煎服。一剂而寐矣,连服数剂,梦魂甚安,不复从前之飞越也。

  此方皆是补肝、补心之药,而用之甚奇者,全在龙齿。古人谓治魄不宁者,宜以虎睛;治魂飞扬者,宜以龙齿,正取其龙齿入肝而能平木也。夫龙能变化动之象也,不寐非动乎,龙虽动而善藏,动之极正藏之极也。用龙齿以引寐者,非取其动中之藏乎。此亦古人之所未言,余偶及之,泄天地之奇也。

  此症用 枝汤亦效。

  炒栀子(三钱) 甘草(一钱) 白芍 当归 炒枣仁(各五钱) 丹砂(一钱) 远志(八分) 柴胡(三分半夏(一钱)

  水煎服。四剂愈。

  人有心颤神慑,如处孤垒,而四面受敌,达旦不能寐,目眵眵无所见,耳聩聩无所闻,欲少闭睫而不可得,人以为心肾之不交也,谁知是胆虚而风袭之乎?夫胆虚则怯,怯则外邪易入矣。外邪乘胆气之虚,既入于胆之中,则气无主,一听邪之所为。胆欲通于心,而邪不许;胆欲交于肾,而邪又不许,此目之所以眵眵,而耳之所以聩聩也。心肾因胆气之不通,亦各退守本宫,而不敢交接,故欲闭睫而不可得也。夫胆属少阳,少阳者木之属也,木与风同象,故风最易入也。风乘胆木之虚,居之而不出,则胆畏风之威,胆愈怯矣。胆愈怯而无子母之援,何啻如卧薪尝胆之苦,又安得悠然来梦乎。治法必补助其胆气,佐以祛风荡邪之品,则胆气壮而风邪自散,庶可高枕而卧矣。方用祛风益胆汤:柴胡(二钱) 郁李仁(一钱) 乌梅(一个) 当归(一两) 川芎(三钱) 麦冬(五钱) 沙参(三钱) 竹茹水煎服。连服二剂,而颤慑止,再服二剂,而见闻有所用,人亦熟睡矣。

  此方绝不治心肾之不交,而惟泻胆木之风邪,助胆木之真气,则胆汁不干,可以分给于心肾,自然心肾两交,欲不寐得乎。

  此症亦可用助勇汤:荆芥 当归(各三钱) 防风 天花粉(各一钱) 川芎 竹茹(各二钱) 枳壳 独活(各五分)

  水煎服。二剂愈。

  卷之四

  健忘门(四则)

  人有老年而健忘者,近事多不记忆,虽人述其前事,犹若茫然,此真健忘之极也。人以为心血之涸,谁知是肾水之竭乎?夫心属火、肾属水,水火似乎相克,其实相克而妙在相生,心必藉肾以相通,火必得水而既济。如止益心中之血,而不去填肾中之精,则血虽骤生,而精仍长涸,但能救一时之善忘,而不能冀长年之不忘也。治法必须补心,而兼补肾,使肾水不干,自然上通于心而生液。然而老年之人,乃阴尽之时,补阴而精不易生,非但药品宜重,而单恃煎汤,恐有一时难以取胜之忧,服汤剂之后,以丸药继之,始获永远之效也。方名生慧汤:熟地(一两) 山茱萸(四钱) 远志(二钱) 生枣仁(五钱) 柏子仁(去油,五钱) 茯神(三钱) 人参(三钱) 菖蒲(五分) 白芥子(二钱)

  水煎服。连服一月自然不忘矣。

  此方心肾兼补,上下相资,实治健忘之圣药,苟能日用一剂,不特却忘,并有延龄之庆矣。然而人必苦服药也,则丸方又不可不传耳。方名扶老丸: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茯神(二两) 黄 (三两) 当归(三两) 熟地(半斤) 山茱萸(四两) 玄参各为细末,蜜为丸,丹砂为衣。每日晚间白滚水吞下三钱,久服断不健忘。

  此方老少人俱可服,而老年人尤宜,盖补肾之味多于补心,精足而心之液生,液生而心之窍启,窍启而心之神清,何至昏昧而善忘哉。

  此症亦可用强记汤:熟地 麦冬 生枣仁(各一两) 远志(二钱)

  水煎服。二十剂不忘矣。

  人有壮年而健忘者,必得之伤寒大病之后,或酒色过度之人。此等之病,视若寻常,而本实先匮,最为可畏。世人往往轻之而不以为重,久则他病生焉,变迁异症而死者多矣。予实悯之,故又论及此。此种健忘,乃五脏俱伤之病,不止心肾二经之伤也。若徒治心肾,恐胃气甚弱,则虚不受补,甚为可虑。必须加意强胃,使胃强不弱,始能分布精液于心肾耳(。方用生气汤:人参(二钱) 白术(一钱) 茯苓(三钱) 远志(八分) 炒枣仁(二钱) 熟地(五钱) 山茱萸(二钱) 甘草(三分) 神曲(三分) 半夏(三分) 麦冬(一钱) 肉桂(三分) 菖蒲(三分) 芡实(三钱) 广木香(一分)

  水煎服。四剂而胃口开,十剂而善忘少矣,连服三十剂全愈。

  此方药味多而分两轻者,以病乃久虚之症,大剂恐有阻滞之忧,味少恐无调剂之益,所以图攻于缓,而奏效于远也。扶助胃气而仍加意于补心肾二经,则五脏未尝不同补也。有益无损,殆此方之谓欤。

  此症亦可用强记汤加人参三钱治之。

  人有气郁不舒,忽忽如有所失,目前之事竟不记忆,一如老人之善忘。此乃肝气之滞,非心肾之虚耗也。夫肝气最急,郁则不能急矣,于是肾气来滋,至肝则止;心气来降,至肝则回,以致心肾两相间隔,致有遗忘也。治法必须通其肝气之滞,而后心肾相通,何至有目前之失记乎。然而欲通肝气,必须仍补心肾,要在于补心、补肾之中,而解其肝气之郁,则郁犹易解,不至重郁。否则已结之郁虽开,而未结之郁必至重结矣。方用通郁汤:白芍(一两) 茯神(三钱) 人参(二钱) 熟地(三钱) 玄参(三钱) 麦冬(三钱) 当归(五钱) 柴胡(一钱) 菖蒲(五分) 白芥子(二钱) 白术(五钱)

  水煎服。一剂而郁少解,二剂而郁更解,四剂而郁尽解。

  此方善于开郁,而又无刻削干燥之失,直解其肝中之沉滞,使肝血大旺,既不取给于肾水,复能添助夫心火,心肝肾一气贯通,宁尚有遗忘失记之病哉。

  此症可用存注丹:白芍 白术 生地(各三钱) 麦冬 柏子仁(各五钱) 甘草 菖蒲(各一钱) 柴胡 天花粉(各二钱) 青皮(三分)

  水煎服。四剂愈。

  人有对人说话随说随忘,人述其言杳不记忆,如从前并不道及,人以为有祟凭之也,谁知是心肾之两开乎?夫心肾交而智能生,心肾离而智能失,人之聪明非生于心肾,而生于心肾之交也。肾水资于心,则智能生生不息;心火资于肾,则智能亦生生无穷。苟心火亢,则肾畏火炎而不敢交于心;肾水竭,则心恶水干而不敢交于肾,两不相交,则势必至于两相忘矣。夫心肾如夫妇也,夫妇乖离,何能记及于他事乎!治法必须大补心肾,使其相离者,重复相亲,自然相忘者复能相忆耳。方用神交汤:人参(一两) 麦冬(一两) 巴戟天(一两) 柏子仁(五钱) 山药(一两) 芡实(五钱) 玄参(一两) 丹参(三钱) 茯神(三钱) 菟丝子(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