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
卷之四 虚劳病诸候下(凡三十六论)
五十八、虚劳尿精候
肾气衰弱故也。肾藏精,其气通于阴。劳伤肾虚,不能藏于精,故因小便而精液出也。
卷之四 虚劳病诸候下(凡三十六论)
五十九、虚劳溢精、见闻精出候
肾气虚弱,故精溢也。见闻感触,则动肾气,肾藏精,今虚弱不能制于精,故因见闻而精溢出也。
卷之四 虚劳病诸候下(凡三十六论)
六十、虚劳失精候
肾气虚损,不能藏精,故精漏失。其病小腹弦急,阴头寒,目眶痛,发落。
诊其脉数而散者,失精脉也。凡脉芤动微紧,男子失精也。
卷之四 虚劳病诸候下(凡三十六论)
六十一、虚劳梦泄精候
肾虚为邪所乘,邪客于阴,则梦交接。肾藏精,今肾虚不能制精,因梦感动而泄也。
卷之四 虚劳病诸候下(凡三十六论)
六十二、虚劳喜梦候
夫虚劳之人,血气衰损,脏腑虚弱,易伤于邪。邪从外集内,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荣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喜梦。气淫于腑,则有余于外,不足于内;气淫于脏,则有余于内,不足于外。若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燔 ;阴阳俱盛,则梦相杀。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坠。甚饱则梦行,甚饥则梦卧。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喜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体重身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凡此十二盛者,至而泻之立已。厥气客于心,则梦见山岳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器奇物;客于肝,则梦见山林树木;客于脾,则梦见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客于肾,则梦见临深,没于水中;客于膀胱,则梦游行;客于胃,则梦饮食;客于大肠,则梦田野;客于小肠,则梦游聚邑街衢;客于胆,则梦斗讼自割;客于阴,则梦接内;客于项,则梦多斩首;客于胫,则梦行走而不能前,又居深地中;客于股肱,则梦袂节拜起;客于胞 ,则梦溲便。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补之立已。寻其兹梦,以设法治,则病无所逃矣。
卷之四 虚劳病诸候下(凡三十六论)
六十三、虚劳尿血候
劳伤而生客热,血渗于胞故也。血得温而妄行,故因热流散,渗于胞而尿血也。
卷之四 虚劳病诸候下(凡三十六论)
六十四、虚劳精血出候
此劳伤肾气故也。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虚劳则生七伤六极,气血俱损,肾家偏虚,不能藏精,故精血俱出也。
卷之四 虚劳病诸候下(凡三十六论)
六十五、虚劳膝冷候
肾弱髓虚,为风冷所搏故也。肾居下焦,主腰脚,其气荣润骨髓。今肾虚受风寒,故令膝冷也。久不已,则脚酸疼屈弱。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两手反向拓席,一足跪,坐上,一足屈如,仰面,看气道众处散适,极势振四七。左右亦然。始两足向前双踏,极势二七。去胸腹病,膝冷脐闷。
又云:与跪,调和心气向下至足,意想气索索然,流布得所,始渐渐平身,舒手傍肋,如似手掌纳气出气不止,面觉急闷,即起背至地,来去二七,微减去膝头冷,膀胱宿病,腰脊强,脐下冷闷。
又云:舒两足坐,散气向涌泉,可三通,气彻到,始收右足屈卷,将两手急捉脚涌泉,挽。足踏手,挽,一时取势。手足用力,送气向下,三七,不失气之行度。数寻,去肾内冷气、膝冷脚疼。
又云:跪一足,坐上,两手髀内卷足,努 向下,身外扒,一时取势,向心来去二七。
左右亦然。去痔、五劳、足臂疼闷、膝冷阴疼。
又云:卧展两胫,足十指相柱,伸两手身旁,鼻纳气七息。除两胫冷,腿骨中痛。
又云:偃卧,展两胫两手,足外踵,指相向,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两膝寒、胫骨疼、转筋。
又云:两足指向下柱席,两涌泉相拓,坐两足跟头,两膝头外扒,手身前向下尽势,七通。去劳损阴疼膝冷、脾瘦肾干。
又云:两手抱两膝,极势,来去摇之七七,仰头向后。去膝冷。
又云:偃卧,展两胫,两足指左向,直两手身旁,鼻纳气七息。除死肌及胫寒。
又云:立,两手搦腰遍,使身正,放纵,气下使得所,前后振摇七七,足并头两向,振摇二七,头上下摇之七,缩咽举两膊,仰柔脊,冷气散,令脏腑气向涌泉通彻。
又云:互跪,两手向后,手掌合地,出气向下。始,渐渐向下,觉腰脊大闷,还上,来去二七。身正,左右散气,转腰三七,去脐下冷闷、膝头冷、解溪内病。
卷之四 虚劳病诸候下(凡三十六论)
六十六、虚劳阴冷候
阴阳俱虚弱故也。肾主精髓,开窍于阴。今阴虚阳弱,血气不能相荣,故使阴冷也。久不已,则阴萎弱。
卷之四 虚劳病诸候下(凡三十六论)
六十七、虚劳髀枢痛候
劳伤血气,肤腠虚疏,而受风冷故也。肾主腰脚,肾虚弱则为风邪所乘,风冷客于髀枢之间,故痛也。
卷之四 虚劳病诸候下(凡三十六论)
六十八、虚劳偏枯候
夫劳损之人,体虚易伤风邪。风邪乘虚客于半身,留在肌肤,未即发作,因饮水,水未消散,即劳于肾,风水相搏,乘虚偏发,风邪留止,血气不行,故半身手足枯细,为偏枯也
卷之四 虚劳病诸候下(凡三十六论)
六十九、虚劳阴萎候
肾开窍于阴,若劳伤于肾,肾虚不能荣于阴器,故萎弱也。诊其脉,瞥瞥如羹上肥,阳气微;连连如蜘蛛丝,阴气衰。阴阳衰微,而风邪入于肾经,故阴不起,或引小腹痛也。
《养生方》云:水银不得近阴,令玉茎消缩。
卷之四 虚劳病诸候下(凡三十六论)
七十、虚劳阴痛候
肾气虚损,为风邪所侵,邪气流入于肾经,与阴气相击,真邪交争,故令阴痛。但冷者唯痛,挟热则肿。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两足指向下柱席,两涌泉相拓,坐两足跟头,两膝头外扒,手身前向下尽势,七通。去劳损、阴痛、膝冷。
卷之四 虚劳病诸候下(凡三十六论)
七十一、虚劳阴肿候
此由风热客于肾经,肾经流于阴器,肾虚不能宣散,故致肿也。
卷之四 虚劳病诸候下(凡三十六论)
七十二、虚劳阴疝肿缩候
疝者,气痛也。众筋会于阴器。邪客于厥阴、少阴之经,与冷气相搏,则阴痛肿而挛缩
卷之四 虚劳病诸候下(凡三十六论)
七十三、虚劳阴下痒湿候
大虚劳损,肾气不足,故阴冷,汗液自泄,风邪乘之,则瘙痒。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偃卧,令两手布膝头,取踵置尻下,以口纳气,腹胀自极,以鼻出气,七息。除阴下湿,少腹里痛、膝冷不随。
卷之四 虚劳病诸候下(凡三十六论)
七十四、虚劳阴疮候
肾荣于阴器,肾气虚,不能制津液,则汗湿,虚则为风邪所乘,邪客腠理,而正气不泄,邪正相干,在于皮肤,故痒。搔之则生疮。
卷之四 虚劳病诸候下(凡三十六论)
七十五、风虚劳候
风虚者,百 之长。劳伤之人,血气虚弱,其肤腠虚疏,风邪易侵。或游易皮肤,或沉滞脏腑,随其所感,而众病生焉。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屈一足,指向地努之,使急,一手倒挽足解溪,向心极势,腰、足解溪、头如似骨解、气散,一手向后拓席,一时尽势三七。左右换手亦然。去手足腰膊风热急闷。
又云:抑头却背,一时极势,手向下至膝头,直腰,面身正。还上,来去三七。始正身,纵手向下,左右动腰二七,上下挽背脊七。渐去背脊、臂膊、腰冷不和。头向下努,手长舒向背上高举,手向上,共头,渐渐五寸,一时极势,手还收向心前、向背后,去来和谐,气共力调,不欲气强于力,不欲力强于气,二七。去胸背前后筋脉不和、气血不调。
又云:伸左胫,屈右膝内压之,五息止。引肺气,去风虚,令人目明。根据经为之,引肺中气,去风虚病,令人目明,夜中见色,与昼无异。
卷之五 腰背病诸候(凡十论)
一、腰痛候
肾主腰脚。肾经虚损,风冷乘之,故腰痛也。又,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不可以仰息。
诊其尺脉沉,主腰背痛。寸口脉弱,腰背痛。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腰强痛。
凡腰痛有五:一曰少阴,少阴申也,七月万物阳气伤,是以腰痛。二曰风痹,风寒着腰,是以痛。三曰肾虚,役用伤肾,是以痛。四曰 腰,坠堕伤腰,是以痛。五曰寝卧湿地,是以痛。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饭了勿即卧,久成气病,令腰疼痛。
又曰:大便勿强努,令人腰疼目涩。
又云:笑多,即肾转腰痛。
又云:人汗次,勿企床悬脚,久成血痹,两足重及腰痛。
《养生方·导引法》云:一手向上极势,手掌四方转回,一手向下努之,合手掌努指,侧身欹形,转身向似看,手掌向上,心气向下,散适,知气下缘上,始极势,左右上下四七亦然。去膊井、肋、腰脊痛闷。
又云:互跪,长伸两手,拓席向前,待腰脊须转,遍身骨解气散,长引腰极势,然始却跪使急,如似脊内冷气出许,令臂膊痛,痛欲似闷痛,还坐,来去二七。去五脏不和、背痛闷。
又云:凡人常觉脊强,不问时节,缩咽膊内,仰面努搏井向上也。头左右两向挪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气动定,然始更用,初缓后急,不得先急后缓。若无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时、日没三辰如用,辰别三七。除寒热,脊、腰、颈痛。
又云:长舒两足,足指努向上,两手长舒,手掌相向,手指直舒,仰头努脊,一时极势,满三通。动足相去一尺,手不移处,手掌向外七通。更动足二尺,手向下拓席,极势,三通。去遍身内筋脉虚劳,骨髓痛闷。长舒两足,向身角上,两手捉两足指急搦,心不用力,心气并在足下,手足一时努纵,极势三七。去 、臂、腰疼、解溪蹙气、日日渐损。
又云:凡学将息人,先须正坐,并膝头足,初坐,先足指指向对,足跟外扒,坐上少欲安稳,须两足跟向内相对,坐上,足指外扒,觉闷痛,渐渐举身似款便,坐坐上,待共两坐相似,不痛,始双竖足跟向上,坐上足指并反而向外,每坐常学。去膀胱内冷,面冷风、膝冷、足疼、上气、腰痛,尽自消适也。
卷之五 腰背病诸候(凡十论)
二、腰痛不得俯仰候
肾主腰脚,而三阴三阳、十二经、八脉,有贯肾络于腰脊者。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击搏,故腰痛也。阳病者,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阴阳俱受邪气者,故令腰痛而不能俯仰。
《养生方·导引法》云:伸两脚,两手指着足五指上。愈腰折不能低着,唾血、久疼愈又云:长伸两脚,以两手捉足五指七通。愈折腰不能低仰也。
卷之五 腰背病诸候(凡十论)
三、风湿腰痛候
劳伤肾气,经络既虚,或因卧湿当风,而风湿乘虚搏于肾经,与血气相击而腰痛,故云风湿腰痛。
卷之五 腰背病诸候(凡十论)
四、卒腰痛候
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其经贯肾络脊,风邪乘虚卒入肾经,故卒然而患腰痛。
卷之五 腰背病诸候(凡十论)
五、久腰痛候
夫腰痛,皆由伤肾气所为。肾虚受于风邪,风邪停积于肾经,与血气相击,久而不散,故久腰痛。
卷之五 腰背病诸候(凡十论)
六、肾着腰痛候
肾主腰脚,肾经虚则受风冷,内有积水,风水相搏,浸积于肾,肾气内着,不能宣通,故令腰痛。其病状,身重腰冷,腹重如带五千钱,如坐于水,形状如水,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久久变为水病,肾湿故也。
卷之五 腰背病诸候(凡十论)
七、腰候
腰者,谓卒然伤损于腰而致痛也。此由损血搏于背脊所为,久不已,令人气息乏少,面无颜色,损肾故也。
卷之五 腰背病诸候(凡十论)
八、腰脚疼痛候
肾气不足,受风邪之所为也。劳伤则肾虚,虚则受于风冷,风冷与真气交争,故腰脚疼
卷之五 腰背病诸候(凡十论)
九、背偻候
肝主筋而藏血。血为阴,气为阳。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阳和同,则气血调适,共相荣养也,邪不能伤。若虚则受风,风寒搏于脊膂之筋,冷则挛急,故令背偻。
卷之五 腰背病诸候(凡十论)
十、胁痛候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咳,汗出。阴气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引胁与小腹。
诊其脉弦而急,胁下如刀剌,状如飞尸,至困不死。左手脉大,右手脉小,病右胁下痛。寸口脉双弦,则胁下拘急,其人涩涩而寒。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卒左胁痛,念肝为青龙,左目中魂神,将五营兵千乘万骑、从甲寅直符吏,入右胁下取病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