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


  卷之二十八 目病诸候(凡三十八论)

  二十三、目偏视候

  目,是五脏六腑之精华。人腑脏虚而风邪入于目,而瞳子被风所射,睛不正则偏视。此患亦有从小而得之者,亦有长大方病之者,皆由目之精气虚,而受风邪所射故也。

  卷之二十八 目病诸候(凡三十八论)

  二十四、目飞血候

  目,肝之外候也。肝藏血,足厥阴也,其脉起足大趾之聚毛,入连于目系。其经脉之血气虚,而为风热所乘,故血脉生于白睛之上,谓之飞血。

  卷之二十八 目病诸候(凡三十八论)

  二十五、目黑候

  目黑者,肝虚故也。目是脏腑之精华,肝之外候,而肝藏血。腑脏虚损,血气不足,故肝虚不能荣于目,致精彩不分明,故目黑。

  卷之二十八 目病诸候(凡三十八论)

  二十六、目晕候

  五脏六腑之精华,皆上注于目,目为肝之外候。肝藏血,血气不足,则肝虚,致受风邪,风邪搏于精气,故精气聚生于白睛之上,绕于黑睛之际,精彩昏浊,黑白不明审,谓之止

  卷之二十八 目病诸候(凡三十八论)

  二十七、目候

  目者,是风气客于睑 之间,与血气津液相搏,使目 痒而泪出,目 恒湿,故谓之 目。

  卷之二十八 目病诸候(凡三十八论)

  二十八、目眵候

  目,是腑脏之精华,肝之外候。夫目,上液之道,腑脏有热,气熏于肝,冲发于目 睑,使液道热涩,滞结成眵 也。

  卷之二十八 目病诸候(凡三十八论)

  二十九、睢目候

  目,是腑脏血气之精华,肝之外候,然则五脏六腑之血气,皆上荣于目也。若血气虚,则肤腠开而受风,风客于睑肤之间,所以其皮缓纵,垂覆于目,则不能开,世呼为睢目,亦

  卷之二十八 目病诸候(凡三十八论)

  三十、目眇候

  目者,腑脏之精华,宗脉之所聚,肝之外候也。风邪停饮在于脏腑,侵于肝气,上冲于眼,则生翳鄣、管珠、 肉。其经络有偏虚者,翳鄣则偏覆一瞳子,故偏不见物,谓之眇目

  卷之二十八 目病诸候(凡三十八论)

  三十一、目蜡候

  蜡目者,是蝇蛆目 成疮,故谓之蜡目。

  卷之二十八 目病诸候(凡三十八论)

  三十二、目肥候

  肥目者,白睛上生点注,或如浮萍,或如榆荚,有如胡粉色者,有作青黑色者,似羹上脂,致令目暗,世呼为肥目。五脏六腑之精华,皆上注于目,为肝之外候。宗脉所聚,上液之道。此由腑脏气虚,精液为邪所搏,变化而生也。

  卷之二十八 目病诸候(凡三十八论)

  三十三、目疮候

  目,肝之候也。五脏六腑之精华,上荣于目,腑脏有热,气乘于肝,冲发于目,热气结聚,故睛上生 疮也。

  卷之二十八 目病诸候(凡三十八论)

  三十四、目脓漏候

  目,是肝之外候,上液之道。风热客于睑 之间,热搏于血液,令 内结聚,津液乘之不止,故成脓汁不尽,谓之脓漏。

  卷之二十八 目病诸候(凡三十八论)

  三十五、目封塞候

  目,肝之外候也,肝气通于目。风邪毒瓦斯客于睑肤之间,结聚成肿,肿而睑合不开,故谓之封塞。然外为风毒结肿,内则蕴积生热,若肿不即消,热势留滞,则变生肤翳、 肉、白鄣也。

  卷之二十八 目病诸候(凡三十八论)

  三十六、目内有疔候

  目,肝之外候也。脏腑热盛,热乘于肝,气冲于目,热气结聚,而目内变生状如疔也。

  卷之二十八 目病诸候(凡三十八论)

  三十七、针眼候

  人有眼内 头忽结成 ,三五日间便生脓汁,世呼为偷针。此由热气客在 间,热搏于津液所成。但其热势轻者,故止小小结聚,汁溃热歇乃瘥。

  卷之二十八 目病诸候(凡三十八论)

  三十八、割目后除痛止血候

  夫目生淫肤 肉,其根皆从目 染渐而起。五脏六腑之精华,上注于目。目,宗脉之所聚,肝之外候也。肝藏血。十二经脉,有起内 兑 者,风热气乘其脏腑,脏腑生热,热气熏肝,冲发于目,热搏血结,故生淫肤 肉。割之而伤经脉者,则令痛不止,血出不住,即须方药除疗之。

  卷之二十九 鼻病诸候(凡十一论)

  一、鼻衄候

  经云: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脾,土也,肝,木也。木本克土,今脾热,为土气翻盛,逆往乘木,是木之虚,不能制土,故受脾之移热也。肝之神为魂,而藏血,虚热则魂神不定,故惊也。凡血与气,内荣腑脏,外循经络,相随而行于身,周而复始。血性得寒则凝涩,热则流散;而气,肺之所主也,肺开窍于鼻,热乘于肺,则气亦热也。血气俱热,血随气发出于鼻,为鼻衄。

  诊其寸口微芤者,衄血。寸脉血,苦寒,为是衄血。

  寸脉微弱,尺脉涩,弱则发热,涩为无血,其人必厥,微呕。夫厥当眩不眩,而反头痛,痛为实,下虚上实,必衄也。

  肝脉大,喜为衄。脉阴阳错而浮,必衄血。脉细而数,数反在上,法当吐而不吐,其面颧上小赤,眼中白肤上自有细赤脉如发,其趣至黑瞳子上者,当衄。病患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也。

  衄发从春至夏,为太阳衄;从秋至冬,为阳明衄。连日不止者,其脉轻轻在肌,尺中自浮,目精晕黄,衄必未止;若晕黄去,目睛了慧,知衄今止。

  脉滑小弱者生,实大者死。诊衄人,其脉小滑者生,大躁者死不治也。鼻衄,脉沉细者生,浮大而牢者死。

  《养生方》云:思虑则伤心,心伤则吐、衄血。

  卷之二十九 鼻病诸候(凡十一论)

  二、鼻衄不止候

  肝藏血,肺主气,开窍于鼻。血之与气,相随而行,内荣腑脏,外循经络。腑脏有热,热乘血气,血性得热即流溢妄行,发于鼻者为鼻衄。脏虚血盛,故衄不止。

  卷之二十九 鼻病诸候(凡十一论)

  三、鼻大衄候

  鼻衄,由血气虚热故也。肝藏血,肺主气,而开窍于鼻。血之与气,相随而行,循于经络,荣于腑脏。若荣伤过度,腑脏生热,热乘血气,血性得热则流散妄行。从鼻出者,谓之衄。其云鼻大衄者,是因鼻衄而口、鼻皆出血,故云鼻大大衄也。

  卷之二十九 鼻病诸候(凡十一论)

  四、鼻久衄候

  鼻衄,由热乘血气也。肝藏血,肺主气,开窍于鼻。劳损脏腑,血气生热,血得热则流散妄行,随气发于鼻者,各为鼻衄。脏虚不复,劳热停积,故衄经久不瘥。

  卷之二十九 鼻病诸候(凡十一论)

  五、鼻候

  肺主气,其经手太阴之脉也,其气通鼻。若肺脏调和,则鼻气通利,而知臭香。若风冷伤于脏腑,而邪气乘于太阴之经,其气蕴积于鼻者,则津液壅塞,鼻气不宣调,故不知香臭,而为 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东向坐,不息三通,手捻鼻两孔,治鼻中患。交脚坐,治鼻中患,通脚痈疮,去其涕唾,令鼻道通,得闻香臭。久行不已,彻闻十方。

  卷之二十九 鼻病诸候(凡十一论)

  六、鼻生疮候

  鼻是肺之候,肺气通于鼻。其脏有热,气冲于鼻,故生疮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

  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踞坐,合两膝,张两足,不息五通。治鼻疮。

  卷之二十九 鼻病诸候(凡十一论)

  七、鼻肉候

  肺气通于鼻。肺脏为风冷所乘,则鼻气不和,津液壅塞,而为鼻 。冷搏于血气,停结鼻内,故变生 肉。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端坐伸腰,徐徐以鼻纳气,以右手捻鼻,徐徐闭目吐气。除目暗,泪苦出,鼻中 肉,耳聋;亦能除伤寒头痛洗洗,皆当以汗出为度。

  又云:东向坐,不息三通,以手捻鼻两孔。治鼻中 肉。

  卷之二十九 鼻病诸候(凡十一论)

  八、鼻窒塞气息不通候

  肺气通于鼻。其脏为风冷所伤,故鼻气不宣利,壅塞成 。冷气结聚,搏于血气,则生 肉。冷气盛者,则 肉生长,气息窒塞不通也。

  卷之二十九 鼻病诸候(凡十一论)

  九、鼻涕候

  夫津液涕唾,得热即干燥,得冷则流溢,不能自收。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涕不能自收。

  卷之二十九 鼻病诸候(凡十一论)

  十、鼻痛候

  肺气通于鼻。风邪随气入于鼻内,搏于血气,邪正相击,气道不宣,故鼻痛。

  卷之二十九 鼻病诸候(凡十一论)

  十一、食诸物误落鼻内候

  颃颡之间,通于鼻道。气入,有食物未及下喉,或因言语,或因噫咳而气则逆,故食物因气逆者误落鼻内。

  卷之二十九 耳病诸候(凡九论)

  一、耳聋候

  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和,则肾脏强盛,耳闻五音。若劳伤血气,兼受风邪,损于肾脏而精脱,精脱者,则耳聋。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络于耳者,其阴阳经气有相并时,并则有脏气逆,名之为厥,厥气相搏,入于耳之脉,则令聋。

  其肾病精脱耳聋者,候颊颧,其色黑。手少阳之脉动,而气厥逆,而耳聋者,其候耳内辉辉 也。手太阳厥而聋者,其候聋而耳纳气满。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勿塞故井及水渎,令人耳聋目盲。

  《养生方·导引法》云:坐地,交叉两脚,以两手从曲脚中入,低头叉手项上。治久寒不自温、耳不闻声。

  又云:脚着项上,不息十二通。必愈大寒不觉暖热、久顽冷患、耳聋目眩。久行即成法,法身五六,不能变。

  卷之二十九 耳病诸候(凡九论)

  二、耳风聋候

  足少阴,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其经脉虚,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痞塞不宣,故为风聋。风随气脉,行于头脑,则聋而时头痛,故谓之风聋。

  卷之二十九 耳病诸候(凡九论)

  三、劳重聋候

  足少阴,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劳伤于肾,宗脉则虚损,血气不足,故为劳聋。劳聋为病,因劳则甚。有时将适得所,血气平和,其聋则轻。

  卷之二十九 耳病诸候(凡九论)

  四、久聋候

  足少阴,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劳伤于肾,宗脉虚损,血气不足,为风邪所乘,故成耳聋。劳伤甚者,血气虚极,风邪停滞,故为久聋。

  卷之二十九 耳病诸候(凡九论)

  五、耳鸣候

  肾气通于耳,足少阴,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劳动经血,而血气不足,宗脉虚,风邪乘虚随脉入耳,与气相击,故为耳鸣。

  诊其右三手脉,寸口名曰气以前脉,浮则为阳,手阳明大肠脉也;沉则为阴,手太阴肺肺也。阴阳俱虚者,皮为血气虚损,宗脉不足,病苦耳鸣嘈嘈,眼时妄见光,此是肺与大肠俱虚也。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浮为阳,足太阳膀胱脉也。虚者,膀胱虚也。肾与膀胱合,病苦耳鸣,忽然不闻,时恶风。膀胱虚则三焦实也。膀胱为津液之府,若三焦实,则克消津液,克消津液,故膀胱虚也。耳鸣不止,则变成聋。

  卷之二十九 耳病诸候(凡九论)

  六、耳候

  耳者,宗脉之所聚,肾气之所通。足少阴,肾之经也。劳伤血气,热乘虚也,入于其经,邪随血气至耳,热气聚则生脓汁,故谓之 耳。

  卷之二十九 耳病诸候(凡九论)

  七、耳疼痛候

  凡患耳中策策痛者,皆是风入于肾之经也。不治,流入肾,则卒然变脊强背直成痉也。

  若因痛而肿,生痈疖,脓溃邪气歇,则不成痉。所以然者,足少阴为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上焦有风邪,入于头脑,流至耳内,与气相击,故耳中痛。耳为肾候,其气相通,肾候腰脊,主骨髓,故邪流入肾,脊强背直。

  卷之二十九 耳病诸候(凡九论)

  八、耳盯聍候

  耳耵聍者,耳里津液结聚所成。人耳皆有之,轻者不能为患;若加以风热乘之,则结硬成丸核塞耳,亦令耳暴聋。

  卷之二十九 耳病诸候(凡九论)

  九、耳疮候

  足少阴为肾之经,其气通于耳。其经虚,风热乘之,随脉入于耳,与血气相搏,故耳生

  卷之二十九 牙齿病诸候(凡二十一论)

  一、牙齿痛候

  牙齿痛者,是牙齿相引痛。牙齿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若髓气不足,阳明脉虚,不能荣于牙齿,为风冷所伤,故疼痛也。又有虫食于牙齿,则齿根有孔,虫居其间,又传受余齿,亦绵疼痛。此则针灸不瘥,敷药虫死,乃痛止。

  卷之二十九 牙齿病诸候(凡二十一论)

  二、牙痛候

  牙齿皆是骨之所终,髓气所养,而手阳明支脉入于齿。脉虚髓气不足,风冷伤之,故疼痛也。又虫食于齿,则根有孔,虫于其间,又传受余齿,亦痛掣难忍。若虫痛,非针灸可瘥,敷药虫死,乃痛止。

  卷之二十九 牙齿病诸候(凡二十一论)

  三、齿痛候

  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齿是骨所终,髓之所养。若风冷客于经络,伤髓冷气入齿根,则齿痛。若虫食齿而痛者,齿根有孔,虫在其间,此则针灸不瘥,敷药虫死,痛乃止。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