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


  岭南俚人别有不强药,有蓝药,有焦铜药,金药,菌药,此五种药中人者,亦能杀人。

  但此毒初着,人不能知,欲知是毒非毒者,初得便以灰磨洗好熟银令净,复以水杨枝洗口齿,含此银一宿卧,明旦吐出看之,银黑者是不强药,银青黑者,是蓝药,银紫斑者,是焦铜药。此三种,但以不强药最急毒。若热酒食里着者,六七日便觉异;若冷酒食里着,经半月始可知耳。若含银,银色不异,而病候与着药之状不殊,心疑是毒,欲得即知者,可食鲤鱼,食竟此毒即发。亦空腹取银口含之,可两食顷,出着露下,明旦看银色,若变黑,即是药毒。又言取鸡子煮去壳,令病患齿啮鸡子白处,亦着露下,若齿啮痕处黑,即是也。

  又言觉四大不调,即须空腹食炙鸡、炙羸、鸭等肉,触犯令药发,即治之便瘥;若久不治,毒侵肠胃,难复攻治。若定知着药,而四大未羸者,取大戟长三寸许食之,必大吐利,若色青者,是焦铜药;色赤者,是金药;吐菌子者,是菌药。此外,杂药利亦无定色,但小异常利耳。

  又有两种毒药,并名当孤草。其一种着人时,脉浮大而洪,病发时啬啬恶寒,头微痛,干呕,背迫急,口噤,不觉嚼舌,大小便秘涩,眼匡唇口指甲颜色皆青是也。又一种当孤草毒者,其病发时,口噤而干,舌不得言,咽喉如锥刀刺,胸中甚热,膊胛满,不至百日,身体唇口手脚指甲青而死。

  又着乌头毒者,其病发时,咽喉强而眼睛疼,鼻中艾臭,手脚沉重,常呕吐,腹中热闷,唇口习习,颜色乍青乍赤,经百日死。

  凡人若色黑、大骨及肥者,皆胃浓,则胜毒;若瘦者,则胃薄,不胜毒也。

  卷之二十六 蛊毒病诸候(下凡二十七论)

  十一、解诸药毒候

  凡药物云有毒及有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但毒有大小,自可随所犯而救解之。但着毒重者,亦令人发病时咽喉强直,而两眼睛疼,鼻干,手脚沉重,常呕吐,腹里热闷,唇口习习,颜色乍青乍赤,经百日便死。其轻者,乃身体习习而痹,心胸涌涌然而吐,或利无度是也。但从酒得者难治,言酒性行诸血脉,流遍周体,故难治;因食得者易愈,言食与药俱入胃,胃能容杂毒,又逐大便泄毒瓦斯,毒瓦斯未流入血脉,故易治。若但觉有前诸候,便以解毒药法救之。

  卷之二十六 蛊毒病诸候(下凡二十七论)

  十二、服药失度候

  凡合和汤药,自有限剂。至于圭、铢、分、两,不可乘违。若增加失宜,便生他疾。其为病也,令人吐下不已,呕逆而闷乱,手足厥冷,腹痛转筋。久不以药解之,亦能致死,速治即无害。

  卷之二十六 蛊毒病诸候(下凡二十七论)

  十三、诸饮食中毒候

  凡人往往因饮食忽然困闷,少时致甚,乃至死者,名为饮食中毒,言人假以毒物投食里而杀人。但其病颊内或悬痈内初如酸枣大,渐渐长大,是中毒也。急治则瘥,久不治,毒入腹则死。

  但诊其脉,浮之无阳,微细而不可知者,中毒也。

  卷之二十六 蛊毒病诸候(下凡二十七论)

  十四、食诸肉中毒候

  凡可食之肉,无甚有毒。自死者,多因疫气所毙,其肉则有毒。若食此毒肉,便令人困闷,吐利无度,是中毒。

  卷之二十六 蛊毒病诸候(下凡二十七论)

  十五、食牛肉中毒候

  凡食牛肉有毒者,由毒蛇在草,牛食因误啖蛇则死;亦有蛇吐毒着草,牛食其草亦死,此牛肉则有大毒。又因疫病而死者,亦有毒。食此牛肉,则令人心闷,身体痹,甚者乃吐逆下利,腹痛不可堪,因而致死者,非一也。

  卷之二十六 蛊毒病诸候(下凡二十七论)

  十六、食马肉中毒候

  凡骏马及马鞍下肉,皆有毒,不可食之,食之则死。其有凡马肉则无毒。因疫病死者,肉亦有毒。此毒中人,多洞下而烦乱。

  卷之二十六 蛊毒病诸候(下凡二十七论)

  十七、食六畜肉中毒候

  六畜者,谓牛、马、猪、羊、鸡、狗也。凡此等肉本无毒,不害人。其自死及着疫死者,皆有毒。中此毒者,亦令人心烦闷,而吐利无度。

  卷之二十六 蛊毒病诸候(下凡二十七论)

  十八、食六畜百兽肝中毒候

  凡禽兽六畜自死者,肝皆有毒,不可食,往往伤人。其疫死者弥甚。被其毒者,多洞利呕吐而烦闷不安。

  卷之二十六 蛊毒病诸候(下凡二十七论)

  十九、食郁肉中毒候

  郁肉毒者,谓诸生肉及熟肉内器中,密闭头,其气壅积不泄,则为郁肉,有毒。不幸而食之,乃杀人。其轻者,亦吐利烦乱不安。

  卷之二十六 蛊毒病诸候(下凡二十七论)

  二十、食狗肉中毒候

  凡狗肉性甚躁热,其疫死及狂死者,皆有毒,食之难消,故令人烦毒闷乱。

  卷之二十六 蛊毒病诸候(下凡二十七论)

  二十一、食猪肉中毒候

  凡猪肉本无毒,其野田间放,或食杂毒物而遇死者,此肉则有毒。人食之,则毒瓦斯攻脏,故令人吐利,困闷不安。

  卷之二十六 蛊毒病诸候(下凡二十七论)

  二十二、食射KT肉中毒候

  射猎人多用射KT 药涂箭头,以射虫鹿,伤皮则死,以其有毒故也。人获此肉,除箭处毒肉不尽,食之则被毒致死。其不死者,所误食肉处去毒箭远,毒瓦斯不深,其毒则轻,虽不死,犹能令人困闷吐利,身体痹不安。

  KT 药者,以生乌头捣汁,日作之是也。

  卷之二十六 蛊毒病诸候(下凡二十七论)

  二十三、食鸭肉成病候

  鸭肉本无毒,不能损人。偶食触冷不消,因结聚成腹内之病。

  卷之二十六 蛊毒病诸候(下凡二十七论)

  二十四、食漏脯中毒候

  凡诸肉脯,若为久故茅草屋漏所湿,则有大毒,食之三日,乃成暴症,不可治,亦有即杀人者。几脯,炙之不动,得水则动,亦杀人。

  卷之二十六 蛊毒病诸候(下凡二十七论)

  二十五、食鱼中毒候

  凡人食鱼 者,皆是使生冷之物,食之甚利口,人多嗜之,食伤多,则难消化,令人心腹痞满,烦乱不安。

  卷之二十六 蛊毒病诸候(下凡二十七论)

  二十六、食诸鱼中毒候

  凡食诸鱼有中毒者,皆由鱼在水中,食毒虫恶草则有毒,人食之,不能消化,即令闷乱

  卷之二十六 蛊毒病诸候(下凡二十七论)

  二十七、食鲈鱼肝中毒候

  此鱼肝有毒,人食之中其毒者,即面皮剥落,虽尔,不至于死。

  卷之二十六 蛊毒病诸候(下凡二十七论)

  二十八、食鲐鱼中毒候

  此鱼肝及腹内子有大毒,不可食,食之往往致死。

  卷之二十六 蛊毒病诸候(下凡二十七论)

  二十九、食蟹中毒候

  此蟹食水茛,水茛有大毒,故蟹亦有毒。中其毒则闷乱欲死。若经霜以后,遇毒即不能害人,未被霜蟹,煮食之则多有中毒,令人闷乱,精神不安。

  卷之二十六 蛊毒病诸候(下凡二十七论)

  三十、食诸菜蕈菌中毒候

  凡园圃所种之菜本无毒,但蕈、菌等物,皆是草木变化所生,出于树者为蕈,生于地者为菌,并是郁蒸湿气变化所生,故或有毒者。人食遇此毒,多致死,甚疾速;其不死者,犹能令烦闷吐利,良久始醒。

  卷之二十六 蛊毒病诸候(下凡二十七论)

  三十一、食诸虫中毒候

  野菜芹荇之类,多有毒虫水蛭附之,人误食之,使中其毒,亦能闷乱,烦躁不安。

  卷之二十六 蛊毒病诸候(下凡二十七论)

  三十二、饮酒大醉连日不解候

  饮酒过多,酒毒渍于肠胃,流溢经络,使血脉充满,令人烦毒 乱,呕吐无度,乃至累日不醒。往往有腹背穿穴者,是酒热毒瓦斯所为。故须摇动其身,以消散也。

  卷之二十六 蛊毒病诸候(下凡二十七论)

  三十三、饮酒中毒候

  凡酒性有毒,人若饮之,有不能消,便令人烦毒闷乱。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正坐仰天,呼出酒食醉饱之气。出气之后,立饥且醒。

  卷之二十六 蛊毒病诸候(下凡二十七论)

  三十四、饮酒腹满不消候

  夫酒性宣通而不停聚,故醉而复醒,随血脉流散故也。今人有荣卫痞涩,痰水停积者,因复饮酒,不至大醉大吐,故酒与痰相搏,不能消散,故令腹满不消。

  卷之二十六 蛊毒病诸候(下凡二十七论)

  三十五、恶酒候

  酒者,水谷之精也,其气 悍而有大毒。入于胃则胃胀气逆,上逆于胸,内蘸于肝胆,故令肝浮胆横,而狂悖变怒,失于常性,故云恶酒也。

  卷之二十六 蛊毒病诸候(下凡二十七论)

  三十六、饮酒后诸病候

  酒性有毒,而复大热,饮之过多,故毒热气渗溢经络,浸溢腑脏,而生诸病也。或烦毒壮热,而似伤寒;或洒淅恶寒,有同温疟;或吐利不安;或呕逆烦闷,随脏气虚实而生病焉。病候非一,故云诸病。

  卷之二十七 血病诸候(凡九论)

  一、吐血候

  夫吐血者,皆由大虚损及饮酒、劳损所致也。但肺者,五脏上盖也,心肝又俱主于血。

  上焦有邪,则伤诸脏,脏伤血下入于胃,胃得血则闷满气逆,气逆故吐血也。

  但吐血有三种:一曰内衄,二曰肺疽,三曰伤胃。内衄者,出血如鼻衄,但不从鼻孔出,是近心肺间津出,还流入胃内。或如豆汁,或如衄血,凝停胃里,因即满闷便吐,或去数升乃至一斗是也。肺疽者,言饮酒之后,毒满便吐,吐以后有一合二合,或半升一升是也。

  伤胃者,是饮食大饱之后,胃内冷,不能消化,则便烦闷,强呕吐之,所食之物与气共上冲蹙,因伤损胃口,便吐血,色鲜正赤是也。

  凡吐血之后,体恒,KT KT 然,心里烦躁,闷乱纷纷,颠倒不安。

  寸口脉微而弱,血气俱虚,则吐血。关上脉微而芤,亦吐血。脉细沉者生,喘咳上气,脉数浮大者死。久不瘥,面色黄黑,无复血气,时寒时热,难治也。

  《养生方》云:思虑伤心,心伤则吐衄,发则发焦也。

  卷之二十七 血病诸候(凡九论)

  二、吐血后虚热胸中痞口燥候

  吐血之后,脏腑虚竭,荣卫不理,阴阳隔绝,阳虚于上,故身体虚热,胸中痞,则口燥

  卷之二十七 血病诸候(凡九论)

  三、呕血候

  夫心者,主血;肝者,藏血。愁忧思虑则伤心,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肝心二脏伤,故血流散不止,气逆则呕而出血。

  卷之二十七 血病诸候(凡九论)

  四、唾血候

  唾血者,由伤损肺所为。肺者,为五脏上盖,易为伤损,若为热气所加,则唾血。唾上如红缕者,此伤肺也;胁下痛,唾鲜血者,此伤肝。

  关上脉微芤,则唾血。脉沉弱者生,牢实者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伸两脚,两手指着足五指上,愈腰折不能低着。若唾血,久疼长伸两脚,以两手捉足五指七遍。愈腰折不能低仰,若唾血、久疼、血病。久行,身则可卷转也。

  卷之二十七 血病诸候(凡九论)

  五、舌上出血候

  心主血脉而候于舌,若心脏有热,则舌上出血如涌泉。

  卷之二十七 血病诸候(凡九论)

  六、大便下血候

  此由五脏伤损所为。脏气既伤,则风邪易入,热气在内,亦大便下血,鲜而腹痛。冷气在内,亦大便血下,其色如小豆汁,出时疼而不甚痛。

  前便后下血者,血来远;前下血后便者,血来近。远近者,言病在上焦、下焦也。令人面无血色,时寒时热。

  脉浮弱,按之绝者,下血。

  卷之二十七 血病诸候(凡九论)

  七、小便血候

  心主于血,与小肠合。若心家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也。

  下部脉急而弦者,风邪入于少阴,则尿血。尺脉微而芤,亦尿血。

  《养生方》云:人食甜酪,勿食大酢,必变为尿血。

  卷之二十七 血病诸候(凡九论)

  八、九窍四肢出血候

  凡荣卫大虚,腑脏伤损,血脉空竭,因而恚怒失节,惊忿过度,暴气逆溢,致令腠理开张,血脉流散也,故九窍出血。

  喘咳而上气逆,其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

  卷之二十七 血病诸候(凡九论)

  九、汗血候

  肝藏血,心之液为汗。言肝心俱伤于邪,故血从肤腠而出也。

  卷之二十七 毛发病诸候(凡十三论)

  一、须发秃落候

  足少阳,胆之经也,其荣在须;足少阴,肾之经也,其华在发。冲任之脉,为十二经之海,谓之血海,其别络上唇口。若血盛则荣于须发,故须发美;若血气衰弱,经脉虚竭,不能荣润,故须发秃落。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热食汗出,勿伤风,令发堕落。

  又云:欲理发,向王地,既栉发之始,叩齿九通,而微咒曰:“太帝散灵,五老返真,泥丸玄华,保精长存。左拘隐月,右引日根,六合清炼,百神受恩。”咒毕,咽唾三过。能常行之,发不落而生。

  又云:当数易栉,栉之取多,不得使痛。亦可令待者栉。取多,血液不滞,发根常牢。

  卷之二十七 毛发病诸候(凡十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