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


  卷之二十三 尸病诸候(凡十二论)

  二、飞尸候

  飞尸者,发无由渐,忽然而至,若飞走之急疾,故谓之飞尸。其状:心腹刺痛,气息喘急胀满,上冲心胸者是也。

  卷之二十三 尸病诸候(凡十二论)

  三、遁尸候

  遁尸者,言其停遁在人肌肉血脉之间,若卒有犯触,即发动。亦令人心腹胀满刺痛,气息喘急,傍攻两胁,上冲心胸,瘥后复发,停遁不消,故谓之遁尸也。

  卷之二十三 尸病诸候(凡十二论)

  四、沉尸候

  沉尸者,发时亦心腹绞痛,胀满喘急,冲刺心胸,攻击胁肋。虽歇之后,犹沉痼在人腑脏,令人四体无处不恶,故谓之沉尸。

  卷之二十三 尸病诸候(凡十二论)

  五、风尸候

  风尸者,在人四肢,循环经络,其状:淫跃去来,沉沉默默,不知痛处,若冲风则发是

  卷之二十三 尸病诸候(凡十二论)

  六、尸注候

  尸注病者,则是五尸内之尸注,而挟外鬼邪之气,流注身体,令人寒热淋沥,沉沉默默,不的知所苦,而无处不恶。或腹痛胀满,喘急不得气息,上冲心胸,傍攻两胁;或块踊起;或挛引腰脊;或举身沉重,精神杂错, 觉昏谬。每节气改变,辄致大恶,积月累年,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易傍人,乃至灭门。以其尸病注易傍人,故为尸注

  卷之二十三 尸病诸候(凡十二论)

  七、伏尸候

  伏尸者,谓其病隐伏在人五脏内,积年不除。未发之时,身体平调,都如无患;若发动,则心腹刺痛,胀满喘急。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叩齿二七过,辄咽气二七过,如此三百通乃止。为之二十日,邪气悉去;六十日,小病愈;百日,大病除,伏尸皆去,面体光泽。

  卷之二十三 尸病诸候(凡十二论)

  八、阴尸候

  阴尸者,由体虚受于外邪,搏于阴气,阳气壅积。初着之状,起于皮肤内,卒有物,状似虾蟆,经宿与身内尸虫相搏,如杯大,动摇掣痛,不可堪忍。此多因天雨得之,过数日不

  卷之二十三 尸病诸候(凡十二论)

  九、冷尸候

  冷尸者,由是身内尸虫与外邪相接引为病。发动亦心腹胀满刺痛,气急,但因触冷即发,故谓之冷尸。

  卷之二十三 尸病诸候(凡十二论)

  十、寒尸候

  寒尸者,由身内尸虫与外邪相引接所成。发动亦令人心腹胀满刺痛。但以其至冬月感于寒气则发,故谓之寒尸。

  卷之二十三 尸病诸候(凡十二论)

  十一、丧尸候

  人有年命衰弱,至于丧死之处,而心意忽有所畏恶,其身内尸虫,性既忌恶,便更接引外邪,共为疹病。其发亦心腹刺痛,胀满气急。但逢丧处,其病则发,故谓之丧尸。

  卷之二十三 尸病诸候(凡十二论)

  十二、尸气候

  人有触值死尸,或临尸,其尸气入腹内,与尸虫相接成病。其发亦心腹刺痛,胀满气急。但闻尸气则发,故谓之尸气。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一、诸注候

  凡注之言住也,谓邪气居住人身内,故名为注。此由阴阳失守,经络空虚,风寒暑湿、饮食劳倦之所致也。其伤寒不时发汗,或发汗不得真汗,三阳传于诸阴,入于五脏,不时除瘥,留滞宿食;或冷热不调,邪气流注;或乍感生死之气;或卒犯鬼物之精,皆能成此病。

  其变状多端,乃至三十六种,九十九种,而方不皆显其名也。

  又有九种注:一曰风注。皮肉掣振,或游易不定,一年之后,头发堕落,颈项掣痛,骨立解鸣,两目疼,鼻中酸切,牙齿虫蚀。又云:其病患欲得解头却巾,头痛,此名温风。病人体热头痛,骨节厥强,此名汗风。或游肿在腹,或在手脚,此名柔风。或啖食眠卧汗出,此名水风。或脑转肉裂,目中系痛,不欲闻人语声,此名大风。或不觉绝倒,口有白沫,此名绝风。或被发狂走,打破人物,此名颠风。或叫呼骂詈,独语谈笑,此名狂风。或口噤面戾,四肢不随,此名寄风。或体上生疮,眉毛堕落,此名纠风。或顽痹如蚝螫,或疮或痒或痛,此名蚝风。或举身战动,或鼻塞,此名罩风。又云:人死三年之外,魂神因作风尘,着人成病,则名风注。

  二曰寒注。心腹懊痛呕沫,二年之后,大便便血,吐逆青沫,心懊痛硬,腹满,腰脊疼强痛。

  三曰气注。走入神机,妄言,百日之后,体皮肿起,乍来乍去,一年之后,体满失颜色,三年之后,变吐作虫,难治。

  四曰生注。心胁痛,转移无常,三日之后,体中痛,移易牵掣,冲绞心胁,一年之后,颜目赤,精泽青黑,二年之后,咳逆下痢,变作虫,难治。

  五曰凉注。心下乍热乍寒,一年之后,四肢重,喜卧噫酢,体常浮肿,往来不时,皮肉黑,羸瘦,生 ,目黄,爪甲及口唇青。

  六曰酒注。体气动,热气从胸中上下,无处不痛,一年之后,四肢重,喜卧,喜哕噫酸,体面浮肿,往来不时。

  七曰食注。心下硬痛懊 彻背,一年之后,令人羸瘦虚肿,先从脚起,体肉变黑,脐内时绞痛。

  八曰水注。手脚起肿,百日之后,体肉变黄,发落,目失明,一年之后难治。三年身体肿,水转盛,体生虫,死不可治。

  九曰尸注。体痛牵掣非常,七日之后,体肉变白驳,咽喉内吞如有物,两胁里硬,时痛。

  凡欲知是注非注,取纸覆痛处,烧头发令焦,以簇纸上,若是注,发粘着纸,此注气引之也。若非注,发即不着纸。

  诊其注病,脉浮大可治,细而数难治。

  《养生方》云:诸湿食不见影,食之成卒注。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二、风注候

  注之言住也,言其连滞停住也。风注之状,皮肤游易往来,痛无常处是也。由体虚受风邪,邪气客于荣卫,随气行游,故谓风注。其汤烫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两手交拓两膊头面,两肘头仰上极势,身平头仰,同时取势,肘头上下三七摇之。去膊肘风注,咽项急,血脉不通。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三、鬼注候

  注之言住也,言其连滞停住也。人有先无他病,忽被鬼排击,当时或心腹刺痛,或闷绝倒地,如中恶之类,其得瘥之后,余气不歇,停住积久,有时发动,连滞停住,乃至于死。

  死后注易傍人,故谓之鬼注。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四、五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注病之状,或乍寒乍热,或皮肤淫跃,或心腹胀刺痛,或支节沉重,变状多端,而方云三十六种,九十九种,及此等五注病,皆不显出其名,大体与诸注皆同。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五、转注候

  转注,言死又注易傍人。转注之状,与诸注略同,以其在于身内移转无常,故谓之转注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六、生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有阴阳不调和,血气虚弱,与患注人同共居处,或看侍扶接,而注气流移,染易得上,与病者相似,故名生注。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七、死注候

  人有病注死者,人至其家,染病与死者相似,遂至于死,复易傍人,故谓之死注。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八、邪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凡云邪者,不正之气也,谓人之腑脏血气为正气,其风寒暑湿,魅 魍魉,皆谓为邪也。邪注者,由人体虚弱,为邪气所伤,贯注经络,留滞腑脏,令人神志不定,或悲或恐,故谓之邪注。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九、气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风邪搏于肺气所为也,肺主气,气通行表里,邪乘虚弱,故相搏之,随气游走冲击,痛无定所,故名为气注。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十、寒注候

  人虚为寒邪所伤,又搏于阴,阴气久不泄,从外流内结积。其病之状,心腹痛而呕沫,爪青,休作有时,至冬便剧,故史为寒注也。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十一、寒热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阴阳俱虚,腑脏不和,为风邪搏于血气。血者阴也,气者阳也,邪搏于阴则寒,搏于阳则热,致使阴阳不调,互相乘加,故发寒热,去来连年,有时暂瘥而复发,故谓之寒热注。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十二、冷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阴阳偏虚,为冷邪所伤,留连腑脏,停滞经络,内外贯注,得冷则发,腹内时时痛,骨节酸疼,故谓之冷注。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一手长舒,令掌仰,一手捉颏,挽之向外,一时极势二七。左右亦然。手不动,两向侧极势,急挽之二七。去颈骨急强,头风脑旋,喉痹,膊内冷注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十三、蛊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蛊是聚蛇虫之类,以器皿盛之,令其自相啖食,余有一个存者,为蛊也,而能变化。人有造作敬事之者,以毒害于佗,多于饮食内而行用之。人中之者,心闷腹痛,其食五脏尽则死。有缓有急,急者仓卒,十数日之间便死;缓者延引岁月,游走腹内,常气力羸惫,骨节沉重,发则心腹烦懊而痛,令人所食之物亦变化为蛊,渐侵食腑脏尽而死,死则病流注染着傍人,故谓之蛊注。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十四、毒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毒者,是鬼毒之气,因饮食入人腹内,或上至喉间,状如有物,吞吐不出;或游走身体,痛如锥刀所刺。连滞停久,故谓之毒注。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十五、恶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恶注者,恶毒之气,人体虚者受之,毒气入于经络,遂流移心腹。其状往来击痛,痛不一处,故名为恶注。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十六、注忤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忤者,犯也。人有卒然心腹击痛,乃至顿闷,谓之客忤,是触犯鬼邪之毒瓦斯。当时疗治虽歇,余毒不尽,留住身体,随血气而行,发则四肢肌肉淫奕,或五内刺痛,时休时作,其变动无常,是因犯忤得之成注,故名为注忤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十七、遁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由人体虚,受邪毒之气,停遁经络脏腑之间,发则四肢沉重,而腹内刺痛,发作无时,病亦无定,以其停遁不瘥,故谓之遁注。

  《养生方》云:背汗倚壁,成遁注。又鸡肉合獭肉食之,令人病成遁注。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十八、走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体虚,受邪气,邪气随血而行,或淫奕皮肤,去来击痛,游走无有常所,故名为走注。

  《养生方》云:食米甘甜粥,变成走注。又两胁也。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十九、温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有染温热之病,瘥后余毒不除,停滞皮肤之间,流入脏腑之内,令人血气虚弱,不甚变食,或起或卧,沉滞不瘥,时时发热,名为温注。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二十、丧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有临尸丧,体虚者则受其气,停经络腑脏。若触见丧柩,便即动,则心腹刺痛,乃至变吐,故谓之丧注。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二十一、哭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有因哭泣悲伤,情性感动,腑脏致虚,凶邪之气因入腹内,使人四肢沉重。其后若自哭及闻哭声,怅然不能自禁持,悲感不已,故谓之哭注。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二十二、殃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有染疫疠之气致死,其余殃不息,流注子孙亲族,得病证状,与死者相似,故名为殃注。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二十三、食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有因吉凶坐席饮啖,而有外邪恶毒之气,随食饮入五脏,沉滞在内,流注于外,使人肢体沉重,心腹绞痛,乍瘥乍发。以其因食得之,故谓之食注。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二十四、水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肾虚受邪,不能通传水液故也。肾与膀胱合,俱主水,膀胱为津液之腑,肾气下通于阴,若肾气平和,则能通传水液,若虚则不能通传。脾与胃合,俱主土,胃为水谷之海,脾候身之肌肉,土性本克水,今肾不能通传,则水气盛溢,致令脾胃翻弱,不能克水,故水气流散四肢,内溃五脏,令人身体虚肿,腹内鼓胀,淹滞积久,乍瘥乍甚,故谓之水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