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

  又云:雁行气,低臂推膝踞,以绳自缚拘左,低头倚臂,不息十二通。消食轻身,益精神,恶气不入,去万邪。一本云:正坐,仰天,呼吸天精,解酒食饮饱。出气吐之数十,须臾立饥且醒。夏月行之,令人清凉。

  卷之二十一 宿食不消病诸候(凡四论)

  二、食伤饱候

  夫食过于饱,则脾不能磨消,令气急烦闷,睡卧不安。

  寸口脉盛而紧者,伤于食。脉缓大而实者,伤于食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若腹中满,食饮苦饱,端坐伸腰,以口纳气数十,满,吐之,以便为故,不便复为之。有寒气,腹中不安,亦行之。

  又云:端坐伸腰,口纳气数十。除腹中满、食饮过饱、寒热、腹中痛病。

  卷之二十一 宿食不消病诸候(凡四论)

  三、谷劳候

  脾胃虚弱,不能传消谷食,使腑脏气痞塞,其状:令人食已则卧,支体烦重而嗜眠是也

  卷之二十一 宿食不消病诸候(凡四论)

  四、卒食病似伤寒候

  此由脾胃有伏热,因食不消,所以发热,状似伤寒,但言身不疼痛为异也。

  卷之二十一 水肿病诸候(凡二十二论)

  一、水肿候

  肾者主水,脾胃俱主土,土性克水。脾与胃合,相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今胃虚不能传化水气,使水气渗溢经络,浸渍腑脏。脾得水湿之气,加之则病,脾病则不能制水,故水气独归于肾。三焦不泻,经脉闭塞,故水气溢于皮肤而令肿也。其状:目里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颈脉动,时咳,股间冷,以手按肿处,随手而起,如物里水之状,口苦舌干,不得正偃,偃则咳清水;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小便黄涩是也。

  水病有五不可治:第一唇黑伤肝,第二缺盆平伤心,第三脐出伤脾,第四足下平满伤肾,第五背平伤肺。凡此五伤,必不可治。

  脉沉者水也。脉洪大者可治,微细者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养生方》云:十一月,勿食经夏自死肉脯,内动于肾,喜成水病。

  又云:人卧,勿以脚悬踏高处,不久遂致成肾水也。

  《养生方·导引法》云:蛤蟆行气,正坐,动摇两臂,不息十二通。以治五劳、水肿之

  卷之二十一 水肿病诸候(凡二十二论)

  二、水通身肿候

  水病者,由肾脾俱虚故也。肾虚不能宣通水气,脾虚又不能制水,故水气盈溢,渗液皮肤,流遍四肢,所以通身肿也。令人上气,体重,小便黄涩,肿处按之随手而起是也。

  卷之二十一 水肿病诸候(凡二十二论)

  三、风水候

  风水病者,由脾肾气虚弱所为也。肾劳则虚,虚则汗出,汗出逢风,风气内入,还客于肾,脾虚又不能制于水,故水散溢皮肤,又与风湿相搏,故云风水也。令人身浮肿,如里水之状,颈脉动,时咳,按肿上凹而不起也,骨节疼痛而恶风是也。

  脉浮大者,名曰风水也。

  卷之二十一 水肿病诸候(凡二十二论)

  四、十水候

  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青水者,先从面目,肿遍一身,其根在肝。赤水者,先从心肿,其根在心。黄水者,先从腹肿,其根在脾。白水者,先从脚肿,上气而咳,其根在肺。黑水者,先从脚趺肿,其根在肾。悬水者,先从面肿至足,其根在胆。风水者,先从四肢起,腹满大,身尽肿,其根在胃。石水者,先从四肢,小腹肿独大,其根在膀胱。暴水者,先腹满,其根在小肠。气水者,乍盛乍虚,乍来乍去,其根在大肠。皆由荣卫痞涩,三焦不调,腑脏虚弱所生。虽名证不同,并令身体虚肿,喘息上气,小便黄涩也。

  卷之二十一 水肿病诸候(凡二十二论)

  五、大腹水肿候

  夫水肿病者,皆由荣卫痞涩,肾脾虚弱所为。而大腹水肿者,或因大病之后,或积虚劳损,或新热食竟,入于水,自渍及浴,令水气不散,流溢肠外,三焦闭塞,小便不通,水气结聚于内,乃腹大而肿。故四肢小,阴下湿,手足逆冷,腰痛,上气,咳嗽,烦疼,故云大

  卷之二十一 水肿病诸候(凡二十二论)

  六、身面卒洪肿候

  身面卒洪肿者,亦水病之候,肾脾虚弱所为。肾主水,肾虚故水妄行;脾主土,脾虚不能克制水,故水流溢,散于皮肤,令身体卒然洪肿,股间寒,足 壅是也。

  卷之二十一 水肿病诸候(凡二十二论)

  七、石水候

  肾主水,肾虚则水气妄行,不根据经络,停聚结在脐间,小腹肿大,硬如石,故云石水。其候引胁下胀痛,而不喘是也。

  脉沉者,名曰石水。尺脉微大,亦为石水。肿起脐下,至小腹垂垂然,上至胃脘,则死

  卷之二十一 水肿病诸候(凡二十二论)

  八、皮水候

  肺主于皮毛,肾主于水。肾虚则水妄行,流溢于皮肤,故令身体面目悉肿,按之没指,而无汗也。腹如故而不满,亦不渴,四肢重而不恶风是也。

  脉浮者,名曰皮水也。

  卷之二十一 水肿病诸候(凡二十二论)

  九、水肿咳逆上气候

  肾主水,肺主气。肾虚不能制水,故水妄行,浸溢皮肤,而身体肿满。流散不已,上乘于肺,肺得水而浮,浮则上气而咳嗽也。

  卷之二十一 水肿病诸候(凡二十二论)

  十、水肿从脚起候

  肾者阴气,主于水而又主腰脚。肾虚则腰脚血气不足,水之流溢,先从虚而入,故腰脚先肿也。

  卷之二十一 水肿病诸候(凡二十二论)

  十一、水分候

  水分者,言肾气虚弱,不能制水,令水气分散,流布四肢,故云水分。但四肢皮肤虚肿,聂聂而动者,名水分也。

  卷之二十一 水肿病诸候(凡二十二论)

  十二、毛水候

  夫水之病,皆由肾虚所为,肾虚则水流散经络,始溢皮毛。今此毛水者,乃肺家停积之水,流溢于外。肺主皮毛,故余经未伤,皮毛先肿,因名毛水也。

  卷之二十一 水肿病诸候(凡二十二论)

  十三、疸水候

  水病无不由脾肾虚所为。脾肾虚则水妄行,盈溢皮肤而令身体肿满。此疸水者,言脾胃有热,热气流于膀胱,使小便涩而身面尽黄,腹满如水状,因名疸水也。

  卷之二十一 水肿病诸候(凡二十二论)

  十四、燥水候

  燥水,谓水气溢于皮肤,因令肿满,以指画肉上,则隐隐成文本者,名曰燥水也。

  卷之二十一 水肿病诸候(凡二十二论)

  十五、湿水候

  湿水者,谓水气溢于皮肤,因令肿满,以指画肉上,随画随散,不成文本者,名曰湿水

  卷之二十一 水肿病诸候(凡二十二论)

  十六、犯土肿候

  犯土之病,由居住之处,穿凿地土,犯之土气而致病也。令人身之肌肉、头面、遍体尽肿满,气急,故谓之犯土也。

  卷之二十一 水肿病诸候(凡二十二论)

  十七、不伏水土候

  不伏水土者,言人越在他境,乍离封邑,气候既殊,水土亦别,因而生病,故云不伏水土。病之状,身体虚肿,或下痢而不能食,烦满气上是也。

  卷之二十一 水肿病诸候(凡二十二论)

  十八、二十四水候

  夫水之病,皆生于腑脏。方家所出,立名不同,亦有二十四水,或十八水,或十二水,或五水,不的显名证。寻其病根,皆由荣卫不调,经脉痞涩,脾胃虚弱,使水气流溢,盈散皮肤,故令遍体肿满,喘息上气,目果浮肿,颈脉急动,不得眠卧,股间冷,小便不通,是其候也。

  卷之二十一 水肿病诸候(凡二十二论)

  十九、水症候

  水症者,由经络痞涩,水气停聚,在于腹内,大小肠不利所为也。其病腹内有结块坚强,在两胁间,膨膨胀满,遍身肿,所以谓之水症。

  卷之二十一 水肿病诸候(凡二十二论)

  二十、水瘕候

  水瘕者,由经络痞涩,水气停聚,在于心下,肾经又虚,不能宣利溲便,致令水气结聚,而成形 ,在于心腹之间,抑按作水声,但欲饮而不用食,遍身虚肿是也。

  卷之二十一 水肿病诸候(凡二十二论)

  二十一、水蛊候

  此由水毒瓦斯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常欲饮水,皮肤粗黑,如似肿状,名水蛊

  卷之二十一 水肿病诸候(凡二十二论)

  二十二、水癖候

  水癖,由饮水浆不消,水气结聚而成癖,在于两胁之侧,转动便痛,不耐风寒,不欲食而短气是也。癖者,谓僻侧在于胁间,故受名也。

  卷之二十二 霍乱病诸候(凡二十四论)

  一、霍乱候

  霍乱者,由人温凉不调,阴阳清浊二气,有相干乱之时,其乱在于肠胃之间者,因遇饮食而变发,则心腹绞痛。其有先心痛者,则先吐;先腹痛者,则先利;心腹并痛者,则吐利俱发。挟风而实者,身发热,头痛体疼而复吐利;虚者,但吐利,心腹刺痛而已。亦有饮酒、食肉、腥脍、生冷过度,因居处不节,或露卧湿地,或当风取凉,而风冷之气归于三焦,传于脾胃,脾胃得冷则不磨,不磨则水谷不消化,亦令清浊二气相干,脾胃虚弱,便则吐利,水谷不消,则心腹胀满,皆成霍乱。

  霍乱有三名:一名胃反,言其胃气虚逆,反吐饮食也;二名霍乱,言其病挥霍之间,便致撩乱也;三名走哺,言其哺食变逆者也。

  诊其脉来代者,霍乱;又脉代而绝者,亦霍乱也。霍乱,脉大可治,微细不可治。霍乱吐下,脉微迟,气息劣,口不欲言者,不可治。

  《养生方》云:七月食蜜,令人暴下,发霍乱。

  卷之二十二 霍乱病诸候(凡二十四论)

  二、霍乱心腹痛候

  冷热不调,饮食不节,使人阴阳清浊之气相干,而变乱于肠胃之间,则成霍乱。霍乱而心腹痛者,是风邪之气客于脏腑之间,冷气与真气相击,或上攻心,或下攻腹,故心腹痛也

  卷之二十二 霍乱病诸候(凡二十四论)

  三、霍乱呕吐候

  冷热不调,饮食不节,使人阴阳清浊之气相干,而变乱于肠胃之间,则成霍乱。霍乱而呕吐者,是冷气客于腑脏之间,或上攻于心,则心痛,或下攻于腹,则腹痛。若先心痛者,则先吐,先腹痛者,则先利。而此呕吐,是冷入于胃,胃气变乱,冷邪既盛,谷气不和,胃气逆上,故呕吐也。

  卷之二十二 霍乱病诸候(凡二十四论)

  四、霍乱心腹胀满候

  冷热不调,饮食不节,使人阴阳清浊之气相干,而变乱于肠胃之间,则成霍乱。霍乱而心腹胀满者,是寒气与脏气相搏,真邪相攻,不得吐利,故令心腹胀满。其有吐利过多,脏虚,邪犹未尽,邪搏于气,气不宣发,亦令心腹胀满。

  卷之二十二 霍乱病诸候(凡二十四论)

  五、霍乱下痢候

  冷热不调,饮食不节,使人阴阳清浊之气相干,而变乱于肠胃之间,则成霍乱。霍乱而下痢,是冷气先入于肠胃,肠胃之气得冷,则交击而痛,故霍乱若先腹痛者,则行利也。

  卷之二十二 霍乱病诸候(凡二十四论)

  六、霍乱下痢不止候

  冷热不调,饮食不节,使人阴阳清浊之气相干,而变乱于肠胃之间,则成霍乱。霍乱而下痢不止者,因肠胃俱冷,而挟宿虚,谷气不消,肠滑故洞下不止也。痢不止,虚冷气极,冷入于筋,则变转筋。其胃虚,冷气乘之,亦变呕哕。

  卷之二十二 霍乱病诸候(凡二十四论)

  七、霍乱欲死候

  冷热不调,饮食不节,使人阴阳清浊之气相干,而变乱于肠胃之间,则成霍乱。霍乱欲死者,由饮食不消,冷气内搏,或未得吐利,或虽得吐利,冷气未歇,致真邪相干,阴阳交争,气厥不理,则烦闷逆满困乏,故欲死也。

  卷之二十二 霍乱病诸候(凡二十四论)

  八、霍乱呕哕候

  冷热不调,饮食不节,使人阴阳清浊之气相干,而变乱于肠胃之间,则成霍乱。霍乱而呕哕者,由吐利后,胃虚而逆则呕;气逆遇冷折之,气不通则哕。

  卷之二十二 霍乱病诸候(凡二十四论)

  九、霍乱烦渴候

  冷热不调,饮食不节,使人阴阳清浊之气相干,而变乱于肠胃之间,则成霍乱。霍乱而烦渴者,由大吐逆,上焦虚,气不调理,气乘于心则烦闷;大痢则津液竭,津液竭则脏燥,脏燥则渴。烦渴不止则引饮,引饮则痢亦不止也。

  卷之二十二 霍乱病诸候(凡二十四论)

  十、霍乱心烦候

  冷热不调,饮食不节,使人阴阳清浊之气相干,而变乱于肠胃之间,则成霍乱。霍乱而心烦者,由大吐大痢,腑脏气暴极。夫吐者,胃气逆也;痢者,肠虚也。若大吐大痢,虚逆则甚,三焦不理,五脏未和,冷搏于气,逆上乘心,故心烦。亦有未经吐利心烦者,是冷气入于肠胃,水谷得冷则不消,蕴瘀不宣,气亦逆上,故亦心烦。

  卷之二十二 霍乱病诸候(凡二十四论)

  十一、霍乱干呕候

  冷热不调,饮食不节,使人阴阳清浊之气相干,而变乱于肠胃之间,则成霍乱。霍乱干呕者,由吐下之后,脾胃虚极,三焦不理,气痞结于心下,气时逆上,故干呕。干呕者,谓欲呕而无所出也。若更遇冷,冷折于胃气,胃气不通,则变成哕。

  卷之二十二 霍乱病诸候(凡二十四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