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十三、时气呕候

  胃家有热,谷气入胃,与热相并,气逆则呕。或吐、下后,饮水多,胃虚冷,亦为呕也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十四、时气干呕候

  热气在于脾胃,或发汗解后,或大下之后,胃内不和,尚有蓄热,热气上熏,故心烦而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十五、时气哕候

  伏热在胃,令人胸满,胸满则气逆,气逆则哕。若大下后,胃气虚冷,亦令致哕也。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十六、时气嗽候

  热邪客于肺,上焦有热,其人必饮水,水停心下,则上乘于肺,故上气而嗽也。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十七、时气渴候

  热气入于肾脏,肾恶燥,热气盛,则肾燥,肾燥故渴而引饮也。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十八、时气衄血候

  时气衄血者,五脏热结所为。心主于血,邪热中于手少阴之经,客于足阳明之络,故衄血也。衄者,血从鼻出也。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十九、时气吐血候

  诸阳受病,不发其汗,热毒入深,结在五脏,内有瘀血积,故令吐血也。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二十、时气口疮候

  发汗下后,表里俱虚,而毒瓦斯未尽,熏于上焦,故喉口生疮也。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二十一、时气喉咽痛候

  阴阳隔绝,邪客于足少阴之络,毒瓦斯上熏,攻于咽候,故痛或生疮也。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二十二、时气发斑候

  夫热病在表,已发汗未解,或吐、下后,热毒瓦斯不散,烦躁谬言语,此为表虚里实,热气躁于外,故身体发斑如锦文。凡发斑不可用发表药,令疮开泄,更增斑烂,表虚故也。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二十三、时气毒攻眼候

  肝开窍于目,肝气虚,热毒乘虚上冲于目,故赤痛,或生翳、赤白膜、 肉及疮也。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二十四、时气毒攻手足候

  热毒瓦斯从脏腑出,攻于手足,手足则 热赤肿疼痛也。人五脏六腑井荥俞,皆出于手足指,故此毒从内而出也。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二十五、时气疮候

  夫表虚里实,热毒内盛,则多发 疮。重者周匝遍身,其状如火疮。若根赤头白者,则毒轻;若色紫黑则毒重。其疮形如 豆,亦名 豆疮。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二十六、时气瘙疮候

  夫病新瘥,血气未复,皮肤尚虚疏,而触冒风日,则遍体起细疮,瘙痒如癣疥状,名为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二十七、时气候

  毒瓦斯结在腹内,谷气衰,毒瓦斯盛,三虫动作,食人五脏,多令泄利,下部疮痒。若下唇内生疮,但欲寐者,此虫食下部也,重者肛烂,见五脏也。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二十八、时气热利候

  此由热气在于肠胃,挟毒则下黄赤汁也。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二十九、时气脓血利候

  此由热毒伤于肠胃,故下脓血如鱼脑,或如烂肉汁,壮热而腹 痛,此湿毒瓦斯所为也。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三十、时气利候

  夫热蓄在脏,多令人下利。若毒瓦斯盛,则变脓血,因而成 。 者,虫食人五脏及下部也。若食下部,则令谷道生疮而下利,名为 利;若但生疮而不利者,为 也。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三十一、时气大便不通候

  此由脾胃有热,发汗太过,则津液竭,津液竭,则胃干,结热在内,大便不通也。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三十二、时气小便不通候

  此由汗后津液虚少,其人小肠有伏热,故小便不通也。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三十三、时气阴阳毒候

  此谓阴阳二气偏虚,则受于毒。若病身重腰脊痛,烦闷,面赤斑出,咽喉痛,或下利狂走,此为阳毒。若身重背强,短气呕逆,唇青面黑,四肢逆冷,为阴毒。或得病数日,变成毒者;或初得病,便有毒者,皆宜根据证急治。失候则杀人。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三十四、时气变成黄候

  夫时气病,湿毒瓦斯盛,蓄于脾胃,脾胃有热,则新谷郁蒸,不能消化,大小便结涩,故令身面变黄,或如橘柚,或如桃枝色。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三十五、时气变成疟候

  病后邪气未散,阴阳尚虚,因为劳事,致二气交争,阴胜则发寒,阳胜则发热,故令寒热往来,有时休作而成疟。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三十六、时气败候

  此谓病后余毒未尽,形证变转,久而不瘥,阴阳无复纲纪,名为败病。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三十七、时气劳复候

  夫病新瘥者,血气尚虚,津液未复,因即劳动,更成病焉。若言语思虑则劳于神,梳头澡洗则劳于力,未堪劳而强劳之,则生热,热气还经络,复为病者,名曰劳复。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三十八、时气食复候

  夫病新瘥者,脾胃尚虚,谷气未复,若即食肥肉、鱼 、饼饵、枣、栗之属,则未能消化,停积在于肠胃,使胀满结实,因更发热,复为病者,名曰食复也。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三十九、时气病瘥后交接劳复候

  夫病新瘥者,阴阳二气未和,早合房室,则令人阴肿入腹,腹内 痛,名为交接劳复。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四十、时气病后阴阳易候

  阴阳易病者,是男子、妇人时气病新瘥未平复,而与之交接得病者,名阴阳易也。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接得病者,名曰阳易。其妇人得病新瘥未平复,而男子与之交接得病者,名曰阴易。若二男二女,并不相易。所以呼为易者,阴阳相感动,其毒度着于人,如换易也。其病之状,身体热冲胸,头重不能举,眼中生眵,四肢拘急,小腹 痛,手足拳,皆即死。其亦有不即死者,病苦小腹里急,热气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百节解离,经脉缓弱,气血虚,骨髓竭,便恍恍吸吸,气力转少,着床不能摇动,起居仰人,或引岁月方死。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四十一、时气病后虚羸候

  夫人荣卫先虚,复为邪热所中,发汗、吐、下之后,经络损伤,阴阳竭绝,虚邪始散,真气尚少,五脏犹虚,谷神未复,无津液以荣养,故虚羸而生众病焉。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四十二、时气阴茎肿候

  此由肾脏虚所致。肾气通于阴,今肾为热邪所伤,毒瓦斯下流,故令阴肿。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四十三、时气令不相染易候

  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故预服药及为方法以防之。

  卷之九 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一、热病候

  热病者,伤寒之类也。冬伤于寒,至春变为温病。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重于温也。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安卧。

  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冤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肺热病者,先淅然起毛恶风,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痹走胸应背,不得大息,头痛不甚,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肾热病者,先腰痛胫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胫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项痛淖澹,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额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肾热病者,颐先赤。凡病虽未发,见其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血衄血,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热病七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死;脉代一日死。热病已得汗,脉尚数,躁而喘,且复热,勿庸刺,喘甚者死。热病七八日,脉不躁,躁不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常汗者,勿庸刺也。

  诊人热病七八日,其脉微小,口干,脉代,舌焦黑者死。诊人热病七八日,脉不数不喘者,当喑,之后三日,温汗不出者死。热病已得汗,常大热不去者,亦死不治也。热病已得汗,脉静安者生,脉躁者难治;脉尚躁盛,此阴气之极,亦死也。腹满常喘,而热不退者死。多汗,脉虚小者生,坚实者死。

  《养生方》云:三月勿食陈齑,必遭热病。

  卷之九 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二、热病一日候

  热病一日,病在太阳。太阳主表,表谓皮肤也。病在皮肤之间,故头项腰脊疼痛。

  卷之九 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三、热病二日候

  热病二日,阳明受病。病在肌肉,故肉热鼻干不得眠。故可摩膏火炙发汗而愈。

  卷之九 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四、热病三日候

  热病三日,少阳受病。诸阳相传病讫,病犹在表,未入于脏,故胸胁热而耳聋。故可发汗而愈。

  卷之九 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五、热病四日候

  热病四日,太阴受病。太阴者,三阴之首也。三阳受病讫,传入于阴,故毒瓦斯已入胸膈。其病喉干腹满,故可吐而愈。

  卷之九 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六、热病五日候

  热病五日,少阴受病。毒瓦斯入腹内,其病口舌干而引饮。故可下而愈。

  卷之九 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七、热病六日候

  热病六日,厥阴受病。毒瓦斯入肠胃,其人烦满而阴缩,故可下而愈。

  卷之九 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八、热病七日候

  热病七日,三阴三阳传病讫,病法当愈,今病不除者,欲为再经病也。再经者,谓经络重受病也。

  卷之九 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九、热病八九日以上候

  热病八、九日以上不解者,皆由毒瓦斯未尽,所以病证不除也。

  卷之九 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十、热病解肌发汗候

  此谓得病三日已还,病法在表,故宜发汗。或病已经五六日,然其人喉口不焦干,心腹不满,又不引饮,但头痛,身体壮热,脉洪大者,此为病证在表,未入于脏。故虽五六日,犹须解肌发汗,不可苟根据日数,辄取吐下。

  卷之九 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十一、热病烦候

  此由阳胜于阴,热气独盛,痞结于脏,则三焦隔绝,故身热而烦也。

  卷之九 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十二、热病疮候

  夫热病 疮者,此由表虚里实,热气盛则发疮,重者周匝遍身。若疮色赤、头白、则毒轻,色紫黑则毒重。其形如 豆,故名 豆疮。

  卷之九 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十三、热病斑疮候

  夫热病在表,或未发汗,或已发汗、吐、下后,表证未解,毒瓦斯不散,烦热而渴,渴而不能饮,表虚里实,故身体发斑如锦文。

  卷之九 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十四、热病热疮候

  人脏腑虚实不调,则生于客热,表有风湿,与热气相搏,则身体生疮,痒痛而脓汁出,甚者一瘥一剧,此风热所为也。

  卷之九 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十五、热病口疮候

  此由脾脏有热,冲于上焦,故口生疮也。

  卷之九 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十六、热病咽喉疮候

  上实下虚,热气内盛,熏于咽喉,故生疮也。

  卷之九 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十七、热病大便不通候

  夫经发汗,汗出多则津液少,津液少则胃干结,热在胃,所以大便不通。又有腑脏自生于热者,此由三焦痞隔,脾胃不和,蓄热在内,亦大便不通也。

  卷之九 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十八、热病小便不通候

  热在膀胱,流于小肠,热盛则脾胃干,津液少,故小便不通也。

  卷之九 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十九、热病下利候

  热气攻于肠胃,胃虚则下赤黄汁,挟毒则成脓血。

  卷之九 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二十、热病候

  热气攻于肠胃,则谷气衰,所以三虫动作,食人五脏及下部,重者肛烂见腑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