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


  卷之七 伤寒病诸候上(凡三十三论)

  二十、伤寒烦候

  此由阴气少,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少阴病,恶寒而拳,时自烦,欲去其衣被者,可治也。病脉已解,而反发烦者,病新瘥又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即愈。少阴病,脉微细而沉,但欲卧,汗出不烦,欲自吐,五六日,自利后,烦躁不得卧寐者死。发汗后下之,脉平而小烦,此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卷之七 伤寒病诸候上(凡三十三论)

  二十一、伤寒虚烦候

  伤寒发汗、吐、下以后,腑脏俱虚,而热气不散,故虚烦也。

  卷之七 伤寒病诸候上(凡三十三论)

  二十二、伤寒烦闷候

  伤寒毒瓦斯攻胃,故烦闷。或服药以后,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其人微呕,热满而烦闷也

  卷之七 伤寒病诸候上(凡三十三论)

  二十三、伤寒渴候

  伤寒渴者,由热气入于脏,流于少阴之经。少阴主肾,肾恶燥,故渴而引饮。厥阴,渴欲饮水者,与之愈。

  卷之七 伤寒病诸候上(凡三十三论)

  二十四、伤寒呕候

  伤寒阳明病,热入胃,与谷气并,故令呕。或已经吐下,虚热在藏,必饮水,水入则胃家虚冷,亦呕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 然,是为转在阳明。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也。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卷之七 伤寒病诸候上(凡三十三论)

  二十五、伤寒干呕候

  此谓热气在于脾胃也。或发汗解后,胃中不和,尚有蓄热,热气上熏,则心下痞结,故干呕。

  卷之七 伤寒病诸候上(凡三十三论)

  二十六、伤寒吐逆候

  伤寒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口则吐,或心中温温,欲吐不能,当遂吐之。若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此中有寒饮,不可吐也,当温之。病患脉数,数为有热,当消谷引食,反吐者,师发其汗,阳微,膈气虚,脉则为数,数为客阳,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卷之七 伤寒病诸候上(凡三十三论)

  二十七、伤寒哕候

  伤寒大吐下之后,极虚,复极汗出者,其水郁以发其汗者,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伤寒哕而腹满者,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阳明病能食,下之不解,其人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哕者,胃中虚冷故也。又病患本虚,伏热在胃,则胸满,胸满则气逆,气逆不可攻其热,攻其热必哕。

  卷之七 伤寒病诸候上(凡三十三论)

  二十八、伤寒喘候

  伤寒太阳病,下之微喘者,外未解故也。夫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停心下,肾气乘心故喘也。以水灌之,亦令喘也。

  卷之七 伤寒病诸候上(凡三十三论)

  二十九、伤寒厥候

  厥者,逆也。逆者,谓手足逆冷也。此由阳气暴衰,阴气独盛,阴胜于阳,故阳脉为之逆,不通于手足,所以逆冷也。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发热者后必厥,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其汗者,口伤烂赤。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必咽喉中强痛,其为喉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不止,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伤寒先厥者,不可下之。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之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愈也。发热而厥,七日而下利者,为难治。其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下利,手足厥,无脉,灸之不温,反微喘者死。下利,厥,烦躁不能卧者死。病六七日,其脉数,手足厥,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下利后,其脉绝,手足厥,卒时脉还,手足温者生,不还者死。

  卷之七 伤寒病诸候上(凡三十三论)

  三十、伤寒悸候

  悸者,动也,谓心下悸动也。此由伤寒病发汗以后,因又下之,内有虚热则渴,渴则饮水,水气乘心,必振寒而心下悸也。太阳病,小便不利者,为多饮水,心下必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夫脉浮数,法当汗出而愈,而下之,身体重,心悸,不可发汗,当自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尺中微,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也。

  卷之七 伤寒病诸候上(凡三十三论)

  三十一、伤寒痉候

  痉之为病,身热足寒,项颈强,恶寒,时头热,面目热,摇头,卒口噤,背直身体反张是也。此由肺移热于肾,传而为痉。痉有刚柔,太阳病,发热无汗,而反恶寒,为刚痉;发热汗出而恶寒,为柔痉。诊其脉沉细,此为痉也。

  卷之七 伤寒病诸候上(凡三十三论)

  三十二、伤寒心痞候

  太阳少阳并病,脉浮紧,而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痞者,心下满也。病发于阴者,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按之自 ,但气痞耳,不可复下也。若热毒瓦斯乘心,心下痞满,面赤目黄,狂言恍惚者,此为有实,宜速吐下之。

  卷之七 伤寒病诸候上(凡三十三论)

  三十三、伤寒结胸候

  结胸者,谓热毒结聚于心胸也。此由病发于阳,而早下之,热气乘虚而痞结不散也。按之痛,其脉寸口浮,关上反自沉是也。脉大,不可下,下之即死。脉浮而大,下之为逆。若阳脉浮,关上小细沉紧,而饮食如故,时小便利者,名为脏结。脏结病,舌上白胎滑,为难治。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不胎者,不可攻之。

  卷之八 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

  三十四、伤寒余热候

  伤寒病,其人或未发汗吐下,或经服药以后,而脉洪大实数,腹内胀满,小便赤黄,大便难,或烦或渴,面色变赤,此为腑脏有结热故也。

  卷之八 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

  三十五、伤寒五脏热候

  伤寒病,其人先苦身热,嗌干而渴,饮水即心下满,洒淅身热,不得汗,恶风,时咳逆者,此肺热也。若其人先苦身热嗌干,而小腹绕脐痛,腹下满,狂言默默,恶风欲呕者,此肝热也。若其人行若手掌心热,烦心欲呕,身热心下满,口干不能多饮,目黄,汗不出,欲得寒水,时妄笑者,此心热也。若其人先苦身热,四肢不举,足胫寒,腹满欲呕而泄,恶闻食臭者,此脾热也。若其人先苦嗌干,内热连足胫,腹满大便难,小便赤黄,腰脊痛者,此肾热也。

  卷之八 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

  三十六、伤寒变成黄候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必发黄。若被火,额上微汗出,而但小便不利,亦发黄。其人状,变黄如橘色,或如桃枝色,腹微满,此由寒湿气不散,瘀热在于脾胃故也。

  卷之八 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

  三十七、伤寒心腹胀满痛候

  此由其人先患冷癖,因发热病,服冷药及饮冷水,结在心下,此为脏虚动于旧癖故也。

  或吐下以后,病不解,内外有热,故心腹胀满痛,此为有实也。

  卷之八 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

  三十八、伤寒宿食不消候

  此谓被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热不解,腹满而痛,此为胃内有干粪,挟宿食故也。或先患寒癖,因有宿食,又感于伤寒,热气相搏,故宿食不消。

  卷之八 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

  三十九、伤寒大便不通候

  伤寒,阳脉微,而汗出少,为自和,汗出多为太过。阳明脉实,因发其汗,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阳气绝于里,阳气绝于里则津液竭,热结在内,故大便牢而不通也。

  卷之八 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

  四十、伤寒小便不通候

  伤寒,发汗后而汗出不止,津液少,胃内极干,小肠有伏热,故小便不通。

  卷之八 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

  四十一、伤寒热毒利候

  此由表实里虚,热气乘虚而入,攻于肠胃,则下黄赤汁,此热毒所为也。

  卷之八 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

  四十二、伤寒脓血利候

  此由热毒伤于肠胃,故下脓血如鱼脑,或如烂肉汁,壮热而腹痛,此湿毒瓦斯盛故也。

  卷之八 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

  四十三、伤寒利候

  伤寒病,若表实里虚,热乘虚而入,攻于肠胃,则下黄赤汁。若湿毒瓦斯盛,则腹痛壮热,下脓血如鱼脑,或如烂肉汁。若寒毒入胃,则腹满,身热,下清谷。下清谷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表里俱虚故也。伤寒六七日不利,更发热而利者,其人汗出不止者死,但有阴无阳故也。下利有微热,其人渴,脉弱者,今自愈。脉沉弦者,下重,其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少阴病,八九日,而身手足尽热,热在膀胱,必便血。下利,脉浮数,尺中自滑,其人必清脓血。少阴病下利,若利止,恶寒而拳,手足温者,可治也。阳明病,下利,其脉浮大,此皆为虚弱强下之故。伤寒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实死。

  卷之八 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

  四十四、伤寒病后胃气不和利候

  此由初受病时,毒热气盛,多服冷药,以自泻下,病折以后,热势既退,冷气乃动,故使心下 牢,噫哕食臭,腹内雷鸣而泄利,此由脾胃气虚冷故也。

  卷之八 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

  四十五、伤寒上气候

  此由寒毒瓦斯伤于太阴经也。太阴者肺也。肺主气,肺虚为邪热所客,客则胀,胀则上气

  卷之八 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

  四十六、伤寒咳嗽候

  此由邪热客于肺也。上焦有热,其人必饮水,水停心下,则肺为之浮,肺主于咳,水气乘之,故咳嗽。

  卷之八 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

  四十七、伤寒衄血候

  伤寒病血衄者,此由五脏热结所为也。心主于血,肝藏于血,热邪伤于心肝,故衄血也。衄者,鼻血出也。肺主于气,而开窍于鼻,血随气行,所以从鼻出。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必衄。衄家不可攻其表,汗出额上菹急而紧,直视而不能 ,不得眠。

  亡血,不可攻其表,汗出则寒栗而振。脉浮紧,发热,其身无汗,自衄者愈。

  卷之八 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

  四十八、伤寒吐血候

  此由诸阳受邪,热初在表,应发汗而汗不发,致使热毒入深,结于五脏,内有瘀积,故吐血。

  卷之八 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

  四十九、伤寒阴阳毒候

  夫欲辨阴阳毒病者,始得病时,可看手足指,冷者是阴,不冷者是阳。若冷至一二三寸病微,若至肘膝为病极,过此难治。阴阳毒病无常也,或初得病便有毒,或服汤药,经五六日以上,或十余日后不瘥,变成毒者。其候身重背强,喉咽痛,糜粥不下,毒瓦斯攻心,心腹烦痛,短气,四肢厥逆,呕吐;体如被打,发斑,此皆其候。重过三日则难治。阳毒者,面目赤,或便脓血;阴毒者,面目青而体冷。若发赤斑,十生一死;若发黑斑,十死一生。

  阳毒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喉咽痛,清便脓血,七日不治,五日可治,九日死,十一日亦死。

  卷之八 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

  五十、坏伤寒候

  此谓得病十二日以上,六经俱受病讫,或已发汗吐下,而病证不解,邪热留于腑脏,致令病候多变,故曰坏伤寒。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胁下牢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其脉沉紧,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饮柴胡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寸口脉洪而大,数而滑,洪大荣气长,滑数胃气实,荣长阳即盛,郁怫不得出,胃实即牢,大便难即干燥。三焦闭塞,津液不通,医发其汗,阳气盛不用,复重下之,胃燥热蓄,大便遂傧,小便不利。荣卫相搏,烦心发热,两目如火,鼻干面正赤,舌燥齿黄焦,大渴,故过经成坏病。

  卷之八 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

  五十一、伤寒百合病

  百合病者,谓无经络,百脉一宗,悉致病也。多因伤寒虚劳,大病之后不平复,变成斯疾也。其状,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得卧,复不得卧,欲出行,复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饮时。如强健人,而卧不能行,如有寒,复如无寒,如有热,复如无热,口苦,小便赤黄。百合之病,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人脉微数,每尿辄头痛,其病六十日乃愈。若尿头不痛,淅淅然者,四十日愈。若尿快然,但眩者,二十日愈。体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一月微见,其状,恶寒而呕者,病在上焦也,二十三日当愈。其状,腹满微喘,大便坚,三四日一大便,时复小溏者,病在中焦也,六十三日当愈。其状,小便淋沥难者,病在下焦也,四十三日当愈。

  各随其证,以治之耳。

  卷之八 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

  五十二、伤寒狐惑候

  夫狐惑二病者,是喉、阴之为病也。初得状如伤寒,或因伤寒而变成斯病。其状,默默欲眠,目瞑不得眠,卧起不安。虫食于喉咽为惑,食于阴肛为狐。恶饮食,不欲闻食臭,其人面目翕赤翕黑翕白。食于上部其声嗄,食于下部其咽干。此皆由湿毒瓦斯所为也。

  卷之八 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