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类本草


  梅师方治产后不自乳儿,畜积乳汁结作痈。取蒲公草捣敷肿上,日三、四度易之。

  衍义曰:蒲公草,今地丁也。四时常有花,花罢,飞絮,絮中有子,落处即生,所以庭院间

  卷第十一

  谷精草

  谷精草 味辛,温,无毒。主疗喉痹,齿风痛,及诸疮疥。饲马主虫颡毛焦等病。二月、三月于谷田中采之。一名戴星草。

  花白而小圆似星。故有此名尔。(今附)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凉。喂饲马肥,二、三月于田中生白花者,结水银成沙子。

  图经曰:谷精草,旧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春生于谷田中,叶、秆俱青,根、花并白色。二月、三月内采花用,一名戴星草。以其叶细,花白而小圆似星,故以名尔。又有一种,茎梗差长有节,根微赤,出秦陇间。古方稀用,今口齿药多使之。

  陈藏器云:味甘,平。亦入马药用之。白花细叶。集验方治偏、正头痛。谷精草一两为末,

  卷第十一

  牛扁(音褊)

  牛扁(音褊) 味苦,微寒,无毒。主身皮疮热气,可作浴汤,杀牛虱小虫,又疗牛病。生桂阳川谷。

  陶隐居云:今人不复识此,牛疫代代不无用之。既要牛医家应用,而亦无知者。唐本注云:此药似三堇、石龙芮等。根如秦艽而细。生平泽下湿地,田野人名为牛扁。疗牛虱甚效。

  太月、八月采根,晒干。

  图经曰:牛扁,出桂阳川谷,今潞州、宁州亦有之。叶似三堇、石龙芮等。根如秦艽而细。多生平泽下湿地。二月、八月采以晒干。今亦稀用。按《本经》云:杀牛虱小虫。苏恭注云:太常贮名扁特。今潞州只一种,名便特。六月有花,八月结实,采其根,捣末,油调,杀虮

  卷第十一

  苦(音袄)

  微寒。主面目、通身漆疮。

  陶隐居云:处处有之。伧(士茎切)人取茎生食之。五月五日采,曝干。烧作灰以疗金疮,甚验。唐本注今人以为漏芦,非也。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有云:子若猫蓟。茎圆无刺。五月采苗,堪生啖,所在下湿地有之。药性论云:苦 草亦可单用,味苦,无毒。日华子云:冷,治丹毒。

  食疗云苦 ,微寒。生食治漆疮。五月五日采,曝干。作灰敷面目、通身漆疮,不堪多食尔

  卷第十一

  酢浆草

  酢浆草 味酸,寒,无毒。主恶疮 。捣敷之,杀诸小虫。生道旁。

  唐本注云:叶如细萍,丛生,茎头有三叶。一名醋母草,一名鸠酸草。今按别本注云:生阴湿处,俗为小酸茅。食之解热渴。四月、五月采,阴干。(唐本先附)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图经云:酢浆草,俗呼为酸浆,旧不载所出州土,云生道旁,今南中下湿地及人家园圃中多有之,北地亦或有生者。叶如水萍,丛生,茎端有三叶,叶间生细黄花,实黑。夏月采叶用。初生嫩时,小儿多食之。南人用揩 石器,令白如银。

  卷第十一

  昨叶何草

  味酸,平,无毒。主口中干痛,水谷血痢,止血。生上党屋上,如蓬初生,一名瓦松。夏采晒干。

  唐本注云:叶似蓬,高尺余。远望如松栽,生年久瓦屋上。今按别本注云:今处处有,皆入药用。生眉发膏为要尔。(唐本先附)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六月、七月采苗,晒干之。

  圣惠方治头风白屑。用瓦松曝干,烧灰淋汁热洗头,不过六、七度。

  卷第十一

  (音弱)头

   (音弱)头 味辛,寒,有毒。主痈肿风毒,摩敷肿上。捣碎,以灰汁煮成饼,五味调和为茹食,性冷,主消渴。生戟人喉出血。生吴、蜀。叶似由跋、半夏,根大如碗,生阴地,雨滴叶下生子。一名 。又有斑杖,苗相似,至秋有花直出,生赤子。其根敷痈肿毒,甚好。根如 头,毒猛,不堪食。(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斑杖者虎杖之别名。即前条虎杖是也。

  图经文具天南星条下。

  卷第十一

  夏枯草

  夏枯草 味苦、辛,寒、无毒。主寒热,瘰 ,鼠 ,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轻身。一名夕句,一名乃东。一名燕面。生蜀郡川谷。四月采。(土瓜为之使。)

  唐本注云:此草生平泽。叶似旋复,首春即生,四月穗出,其花紫白似丹参花,五月便枯。

  图经曰:夏枯草,生蜀郡川谷,今河东、淮、浙州郡亦有之。冬至后生,叶似旋复。三月、四月开花,作穗紫白色,似丹参花,结子亦作穗。至五月枯,四月采。

  简要济众治肝虚目睛疼,冷泪不止,筋脉痛及眼羞明怕日。补肝散: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为末。每服一钱,腊茶调下。无时候服。

  衍义曰:夏枯草,今又谓之郁臭。自秋便生,经冬不瘁。春开白花,中夏结子,遂枯。

  古方九烧灰,合紧面药。初生嫩时,作菜食之,须浸洗,淘去苦水,治瘰 鼠漏。

  卷第十一

  燕蓐草

  无毒。主眠中遗溺不觉。烧令黑研水,进方寸匕。亦主哕气,此燕窠中草也。(新补见陈藏器、日华子。)

  千金方治妇人无故尿血。胡燕窠中草烧末,用酒服半钱。亦治丈夫。孙真人食忌主卒患腰恶疮。若先发于心已有汁者,以胡燕窠末和水涂之,治不可迟,遍身即害人死。

  卷第十一

  鸭跖草

  味苦,大寒,无毒。主寒热瘴疟,痰饮疔肿,肉症涩滞,小儿丹毒,发热狂痫,大腹痞满,身面气肿,热痢,蛇犬咬,痈疽等毒。和赤小豆煮,下水气湿痹,利小便。生江东、淮南平地。叶如竹,高一、二尺。花深碧,有角如鸟嘴。北人呼为鸡舌草,亦名鼻斫草,吴人呼为跖。跖、斫声相近也。一名碧竹子。花好为色。(新补 见陈藏器、日华子。)

  卷第十一

  山慈菰根

  有小毒。主痈肿,疮 ,瘰 ,结核等,醋摩敷之。亦剥人面皮,除 。生山中湿地。一名金灯花。叶似车前,根如慈菇。零陵间又有团慈菇,根似小蒜,所主与此略同。(新补 见藏器及日华子。)

  经验方贴疮肿。以山慈菇,一名鹿蹄草,取茎、叶捣,为膏,入蜜贴疮口上,候清血出效。

  卷第十一

  (音顷)实

  茼(音顷实) 味苦,平,无毒。主赤白冷热痢,散服饮之。吞一枚,破痈肿。

  唐本注云:一作□字。人取皮为索者也。今按别本注云:今人作布及索、KT 麻也。

  实似大麻子,热结痈肿无头,吞之则为头易穴。九月、十月采实,阴干。(唐本先附)臣禹锡等谨按蜀图经曰: 实,旧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北有种以绩布及打绳索。苗高四、五尺或六、七尺,叶似苎而薄,花黄,实带壳如蜀葵,中子黑色。九月、十月采实,阴干用。古方亦用根。

  杨氏产乳治赤白痢。黄麻子一两,炒令香熟为末,以蜜浆下一钱,不过再服。

  卷第十一

  赤车使者

  味辛、苦,温,有毒。主风冷邪疰,蛊毒症瘕,五脏积气。

  唐本注云:苗似香 、兰香,叶、茎赤,根紫赤色,生溪谷之阴,出襄州。八月、九月采根,晒干。(唐本先附)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根紫如茜根,生荆州、襄州山谷,二月、八月采。药性论云:赤车使者,有小毒。能治恶风冷气,服之悦泽皮肌,好颜色。

  雷公云赤车使者,元名小锦枝。凡使并粗捣用,七岁童子小便拌了,蒸令干更晒。每修事五两,用小儿溺一溢为度。

  卷第十一

  野狼跋子

  有小毒。主恶疮蜗疥,杀虫鱼。

  陶隐居云:出交、广,形扁扁尔。捣以杂米投水中,鱼无大小,皆浮出而死。人用苦酒摩疗疥亦效。唐本注云:此今京下呼黄环子为之,亦谓度谷,一名就葛。陶云出交、广,今交、广送入太常正是黄环子,非余物尔。今按别本注云:味苦,寒。藤生,花紫色。

  卷第十一

  屋游

  味甘,寒。主浮热在皮肤,往来寒热,利小肠膀胱气。生屋上阴处。八月、九月采。

  陶隐居云:此瓦屋上青苔衣,剥取煮服之。今按别本注云:无毒。主小儿痫热时气,烦闷止渴。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古瓦屋北阴青苔衣也。

  卷第十一

  地锦草

  地锦草 味辛,无毒。主通流血脉,亦可用治气。生近道田野,出滁州者尤良。茎叶细弱,蔓延于地。茎赤,叶青紫色,夏中茂盛。六月开红花,结细实。取苗、子用之。络石注有地锦,是藤蔓之类,虽与此名同,而其类全别。(新定)

  图经曰:地锦草,生滁州及近道田野中。味辛,无毒。主通流血脉,亦治气。其苗叶细弱,作蔓遍地。茎赤,叶青赤,中夏茂盛。六月开红花,细实。今医家取苗、子用之。《本经》络石条注中有地锦,与此同名,而别是一类也。

  经验方治藏毒赤白。地锦草采得后,洗曝干为末,米饮下一钱,立效。

  卷第十一

  败船茹(音如)

  平。主妇人崩中,吐痢血不止。陶隐居云:此是大KT (步典切)KT (他盍切)刮竹茹以 (直萌切)漏处者。取干煮之,亦烧作屑服之。

  千金方治妇人遗尿,不知出时。船故茹为末,酒调服三钱。子母秘录:治无故遗血溺。

  船中故竹茹干末,酒服三钱匕,日三服。

  卷第十一

  灯心草

  味甘,寒,无毒。根及苗主五淋。生煮服之。生江南泽地,丛生。茎圆,细而长直。人将为席,败席煮服更良。(今附)

  经验方治小儿夜啼。用灯心烧灰,涂乳上与吃。胜金方治破伤。多用灯心草烂嚼和唾贴之,用帛裹,血立止。又方治小虫蚁入耳,挑不出者。以灯心浸油钓出虫。

  衍义曰:灯心草,陕西亦有。蒸熟,干则拆取中心穣然灯者,是谓之熟草;又有不蒸,但生干剥取者,为生草。入药宜用生草。

  卷第十一

  五毒草

  味酸,平,无毒。根主痈疽,恶疮毒肿,赤白游疹,虫蚕蛇犬咬,并醋摩敷疮上,亦捣茎、叶敷之。恐毒入腹,亦煮服之。生江东平地。花、叶如荞麦,根紧硬似狗脊。一名五蕺,一名蛇罔。又别有蚕罔草,如苎麻与蕺同名也。(新补 见陈藏器。)

  卷第十一

  鼠曲草

  味甘,平,无毒。调中益气,止泄除痰,压时气,去热嗽。杂米粉作糗,食之甜美。生平岗熟地,高尺余,叶有白毛,黄花。《荆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取鼠曲汁,蜜和为粉,谓之龙舌 ,以压时气。山南人呼为香茅,取花杂榉皮染褐,至破犹鲜。江西人呼为鼠耳草。(新补 见陈藏器、日华子。)

  卷第十一

  列当

  味甘,温,无毒。主男子五劳七伤,补腰肾,令人有子,去风血。煮及浸酒服之。生山南岩石上,如藕根。初生掘取阴干。亦名栗当。一名草苁蓉。(今附)

  食医心镜主兴阳事。栗当二斤,一名列当。捣筛毕,以酒一斗浸经宿,遂性饮之。

  卷第十一

  马勃

  味辛,平,无毒。主恶疮,马疥。一名马庀。生园中久腐处。

  陶隐居云:俗人呼为马 勃。紫色虚软,状如狗肺,弹之粉出。敷诸疮,用之甚良也。

  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此马庀菌也。虚软如紫絮,弹之紫尘出。生湿地及腐木上,夏秋采衍义曰:马勃,此唐·韩退之所谓牛溲、马勃,俱收并蓄者也。有大如斗者,小亦如升杓。

  卷第十一

  屐(音剧)(音燮)鼻绳灰

  水服主噎哽,心痛胸满。

  今按别本注云:屐 ,江南有之,北人不识,以桐木为屐及 也。用蒲为 ,用麻穿其鼻也,久着脚者堪入药用。(唐本先附)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取着经久远欲烂断者,水服

  卷第十一

  质汗

  味甘、温,无毒。主金疮伤折,瘀血内损,补筋肉,消恶血,下血气,女人产后诸血,结腹痛,内冷不下食。并酒消服之。亦敷病处。出西蕃,如凝血,蕃人煎甘草、松泪、柽乳陈藏器云:蕃人试药,取儿断一足,以药纳口中,以足蹋之,当时能走者,至良。

  卷第十一

  水蓼

  主蛇毒,捣敷之。绞汁服,止蛇毒入内心闷。水煮渍捋脚,消气肿。

  唐本注云:叶似蓼,茎赤,味辛,生下湿水旁。今按别本注云:生于浅水泽中,故名水蓼。

  辛,冷,无毒。集验方治脚痛。先以水蓼煮汤,令温热得所,频频淋洗,疮干自安。

  衍义曰:水荭子,不以多少,微炒一半,余一半生用,同为末,好酒调二钱,日三服,食后、夜卧各一服。治瘰 ,破者亦治。水蓼,大率与水红相似,但枝低尔。今造酒,取以水浸汁。和面作曲,变假其辛味。

  卷第十一

  莸草

  味甘,大寒,无毒。主湿痹,消水气。合赤小豆煮食之,勿与盐。主香港脚,顽痹,虚肿,小腹急,小便赤涩,捣叶敷毒肿。又绞取汁服之。主消渴。生水田中。似结缕,叶长,马食之。《尔雅》云:莸,蔓于。注云:生水中,江东人呼为 。证俗云:莸,水草也。(新补 见陈藏器。)

  衍义曰:莸草,《尔雅》曰: (音犹),蔓于。《左传》亦曰: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者。是此草。

  卷第十一

  败芒箔

  无毒。主产妇血满腹胀痛,血渴,恶露不尽,月闭,止好血,下恶血,去鬼气疰痛症结,酒煮服之。亦烧为末酒下,弥久着烟者佳。今东人作箔,多草为之。《尔雅》云:芒似茅,可以为索。(新补 见陈藏器。)

  卷第十一

  狗舌草

  味苦,寒,有小毒。主蛊疥瘙疮,杀小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