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类本草


  以经言之,则非本草所出。医方所用,且可计较功效,本草之义,更当考论尔。

  雷公云:凡使,须用叶有八角者,采得阴干,去根细锉用,勿令犯火。千金方:治遍身风痒,生疮疥。茵陈不计多少,煮浓汁洗之,立瘥。食医心镜茵陈,主除大热,黄胆,伤寒头痛,风热瘴疠,利小便。切煮羹,生食之亦宜人。

  衍义曰:茵陈蒿,张仲景治伤寒,热甚发黄者,身面悉黄,用之极效。又一僧因伤寒后发汗不澈,有留热,身面皆黄,多热,期年不愈。医作食黄治之,治不对病,不去。问之,食不减。寻与此药,服五日,病减三分之一,十日减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方用山茵陈、山栀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钱,末之。每用三钱,水四合,煎及二合,去滓,食后温服,以知为度。然此药以茵陈蒿为本,故书之。

  卷第七

  杜若

  杜若 味辛,微温,无毒。主胸胁下逆气,温中,风入脑户,头肿痛,多涕泪出,眩倒目(莫郎切),止痛,除口臭气。久服益精,明目,轻身,令人不忘。一名杜衡,一名杜莲,一名白连,一名白芩,一名若芝。生武陵川泽及冤句。二月、八月采根,曝干。(得辛夷、细辛良,恶柴胡、前胡。)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叶似姜而有文理,根似高良姜而细,味辛香。又绝似旋覆根,殆欲相乱,叶小异尔。《楚词》云:山中人兮芳杜若。此者一名杜衡,今复别有杜衡,不相似。唐本注云:杜若,苗似廉姜,生阴地,根似高良姜,全少辛味。陶所注旋覆根,即真杜若也。

  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苗似山姜,花黄赤,子赤色,大如棘子,中似豆蔻。今出硖州、岭南者甚好。范子计然云:杜衡、杜若,出南郡、汉中,大者大善。

  图经曰:杜若,生武陵川泽及冤句,今江湖多有之。叶似姜花赤色,根似高良姜而小辛味,子如豆蔻。二月、八月采根曝干用。谨按此草一名杜衡,而中品自有杜衡条。杜衡,《尔雅》所谓土卤者也。杜若,《广雅》所谓楚衡者也。其类自别,然古人多相杂引用。《九歌》云:采芳洲兮杜若。又《离骚》云:杂杜衡与芳芷。王逸辈皆不分别。但云香草也。古方或用,而今人罕使,故亦少有识之者。

  雷公云:凡使,勿用鸭喋草根,真相似,只是味效不同。凡修事,采得后,刀刮上黄赤皮了,细锉,用二、三重绢作袋盛,阴干。临使以蜜浸一夜,至明漉出用。尔雅一曰杜若,土卤,香草也。

  卷第七

  沙参

  沙参一 沙参二 味苦,微寒,无毒。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疗胃痹心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补中。久服利人。一名知母,一名苦心,一名志取,一名虎须,一名白参,一名识美,一名文希。生河内川谷及冤句、般阳续山,二月、八月采根,曝干。(恶防己,反藜芦。)

  陶隐居云:今出近道。丛生,叶似枸杞,根白实者佳。此沙参并人参是为五参,其形不尽相类,而主疗颇同,故皆有参名。又有紫参,正名牡蒙,在中品。唐本注云:紫参、牡蒙,各是一物,非异名也。今沙参出华州为善。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花白色,根若葵根。

  药性论云:沙参,臣。能去皮肌浮风,疝气下坠,治常欲眠,养肝气,宣五脏风气。日华子云:补虚,止惊烦,益心肺,并一切恶疮疥癣及身痒,排脓,消肿毒。

  图经曰:沙参,生河内川谷及冤句、般阳续山,今出淄、齐、潞、随州,而江、淮、荆、湖州郡或有之。苗长一、二尺以来,丛生崖壁间,叶似枸杞而有叉牙。七月开紫花,根如葵根,箸许大,赤黄色,中正白实者佳。二月、八月采根,曝干。南土生者,叶有细有大,花白,瓣上仍有白粘胶,此为小异。古方亦单用。葛洪卒得诸疝,小腹及阴中相引痛如绞,自汗出欲死者。捣筛末,酒服方寸匕,立瘥。

  卷第七

  白兔藿

  味苦,平,无毒。主蛇虺、蜂虿、 狗、菜肉、蛊毒,鬼疰,风疰,诸大毒不可入口者,皆消除之。又去血,可末着痛上,立消。毒入腹者,煮饮之即解。一名白葛。生交州山谷。

  陶隐居云:此药疗毒,莫之与敌,而人不复用,殊不可解,都不闻有识之者,想当似葛尔,须别广访,交州人未得委悉。唐本注云:此草荆、襄间山谷大有,苗似萝摩,叶圆浓,茎俱有白毛,与众草异。蔓生,山南俗谓之白葛。用疗毒有效。而交、广又有白花藤,生叶似女贞,茎叶俱无毛,花白,根似野葛,云大疗毒,而交州用根不用苗,则非藿也。用叶苗者,真矣。二物疗治,并如《经》说,各自一物,下条载白花藤也。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蔓生,叶圆若 ,今襄州北、汝州南岗上有。五月、六月采苗,日干。

  海药云:主风邪热极,宜煮白兔藿饮之。干则捣末,敷诸毒妙。

  卷第七

  徐长卿

  徐长卿 味辛,温,无毒。主鬼物百精,蛊毒疫疾,邪恶气,温疟。久服强悍轻身,益气延年。一名鬼督邮。生泰山山谷及陇西。三月采。

  陶隐居云:鬼督邮之名甚多。今俗用徐长卿者,其根正如细辛,小短扁扁尔,气亦相似。

  今狗脊散用鬼督邮,当取其强悍宜腰脚,所以知是徐长卿,而非鬼箭、赤箭。唐本注云:此药叶似柳,两叶相当,有光润,所在川泽有之。根如细辛,微粗长,而有臊(昔刀切)气。今俗用代鬼督邮,非也。鬼督邮别有本条在下。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苗似小麦,两叶相对,三月苗青,七月、八月着子,似萝摩子而小,九月苗黄,十月凋。生下湿川泽之间,今所在有之。八月采,日干。

  图经曰:徐长卿,生泰山山岩谷及陇西,今淄、齐、淮、泗间亦有之。三月生青苗,叶似小桑,两两相当,而有光润。七、八月着子,似萝摩而小。九月苗黄,十月而枯,根黄色,似细辛微粗长,有臊气。三月、四月采,一名别仙踪。

  雷公云:凡采得,粗杵,拌少蜜令遍,用磁器盛,蒸三伏时,日干用。

  卷第七

  石龙刍

  味苦,微寒,微温,无毒。主心腹邪气,小便不利,淋闭,风湿,鬼疰恶毒,补内虚不足,痞满,身无润泽,出汗,除茎中热痛,杀鬼疰恶毒瓦斯。久服补虚羸,轻身,耳目聪明,延年。一名龙须,一名草续断,一名龙珠,一名龙华,一名悬莞,一名草毒。九节多味者良,生梁州山谷湿地。五月、七月采茎,曝干。

  陶隐居云:茎青细相连,实赤,今出近道水石处,似东阳龙须以作席者,但多节尔。唐本注云:《别录》云,一名方宾。主疗蛔虫及不消食尔。今按别本注云:《别录》云微温,今之服用能除热,盖不温也。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茎如 ,丛生,俗名龙须草。今人以为席者,所在有之。八月、九月采根,曝干。陈藏器云:按龙须作席,弥败有垢者,取方尺煮汁服之。主淋及小便卒不通。今出汾州,亦处处有之。

  卷第七

  薇衔

  味苦,平、微寒,无毒。主风湿痹历节痛,惊痫吐舌,悸气贼风,鼠痿痈肿,暴症,逐水,疗痿蹶。久服轻身明目。一名糜衔,一名承膏,一名承肌,一名无心,一名无颠。生汉中川泽及冤句、邯郸。七月采茎、叶,阴干。(得秦皮良。)

  陶隐居云:俗用亦少。唐本注云:此草丛生,似茺蔚及白头翁,其叶有毛,茎赤。疗贼风大效。南人谓之吴风草,一名鹿衔草,言鹿有疾,衔此草瘥。又有大小二种,楚人犹谓大者为大吴风草,小者为小吴风草也。今按陈藏器本草云:妇人服之,绝产无子。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叶似茺蔚,丛生,有毛,黄花,根赤黑也。

  陈藏器云:一名无心草,非草无心者。南人名吴风草,方药不用之。素问云黄帝曰:有病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酒风。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卷第七

  云实

  云实 味辛、苦,温,无毒。主泄痢肠 ,杀虫蛊毒,去邪恶结气,止痛,除寒热,消渴。

  花

   主见鬼精物,多食令人狂走,杀精物,下水。烧之致鬼。久服轻身通神明,益寿。一名陶隐居云:今处处有。子细如葶苈子而小黑,其实亦类莨菪。烧之致鬼,未见其法术。

  唐本注云:云实大如黍及大麻子等,黄黑似豆,故名天豆。丛生泽旁,高五、六尺。叶如细槐,亦如苜蓿。枝间微刺。俗谓苗为草云母。陶云似葶苈,非也。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叶似细槐,花黄白。其荚如大豆,实青黄色,大若麻子。今所在平泽中有。五月、六月采实。

  图经曰:云实,生河间川谷。高五、六尺,叶如槐而狭长,枝上有刺。苗名臭草,又名羊石子草。花黄白色,实若麻子大,黄黑色,俗名马豆。十月采,曝干用。今三月、四月采苗,五月、六月采实,实过时即枯落。治疟药中多用之。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粗捣,相对拌浑颗橡实,蒸一日后出用。

  卷第七

  王不留行

  王不留行 味苦、甘,平,无毒。主金疮止血,逐痛出刺,除风痹内寒,止心烦,鼻衄,痈疽恶疮 乳,妇人难产。久服轻身,耐老增寿。生泰山山谷,二月、八月采。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人言是蓼子,亦不尔。叶似酸浆,子似菘子。而多入痈 方用之。

  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叶似菘蓝等,花红白色,子壳似酸浆,实圆黑似菘子,如黍粟。

  今所在有之。三月收苗,五月收子,晒干。药性论云:王不留行能治风毒,通血脉。日华子云:治发背游风、风疹,妇人血经不匀及难产。根、苗、花、子并通用,又名禁宫花,剪金花图经曰:王不留行,生泰山山谷,今江浙及并河近处皆有之。苗茎俱青,高七、八寸以来。

  黄色如荠根。叶尖如小匙头,亦有似槐叶者。四月开花,黄紫色,随茎而生,如松子状,又似猪蓝花。五月内采苗茎,晒干用。俗间亦谓之剪金草。河北生者,叶圆花红,与此小别。

  张仲景治金疮,八物王不留行散,小疮粉其中,大疮但服之,产妇亦服。《正元广利方》疗诸风痉,有王不留行汤最效。

  雷公云:凡采得拌浑蒸,从巳至未,出,却下浆水浸一宿,至明出,焙干用之。梅师方:治

  卷第七

  鬼督邮

  味辛、苦,平,无毒。主鬼疰、卒忤中恶,心腹邪气,百精毒,温疟疫疾,强腰脚,益膂力。一名独摇草。

  唐本注云:苗唯一茎,叶生茎端若伞(音伞),根如牛膝而细黑。所在有之。有必丛生,今人以徐长卿代之,非也。(唐本先附)臣禹锡等谨按蜀本云:徐长卿、赤箭之类。亦一名为鬼督邮,但主治不同,宜审用也。又《图经》云:茎似细箭杆,高二尺以下。叶生茎端状伞。盖根横而不生须,花生叶心,黄白色。二月、八月采根,所在皆有。

  雷公云:凡采并细锉了,捣,用生甘草水煮一伏时,漉出用也。

  卷第七

  白花藤

  味苦,寒,无毒。主解诸药、菜、肉中毒。酒渍服之,主虚劳风热。生岭南、交州、广州平泽。

  唐本注云:苗似野葛而白花。根皮浓,肉白,其骨柔于野葛。(唐本先附)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叶有细毛,蔓生,花白。根似牡丹,骨柔,皮白而浓。味苦,用根不用苗,凌冬不凋。

  雷公云:凡使,勿用菜花藤,缘真似白花藤,只是味不同。菜花藤酸涩,不堪用。其白花藤五种唐本余

  卷第七

  留军待

  味辛,温,无毒。主肢节风痛,筋脉不遂,折伤瘀血,五缓挛痛。生剑州山谷,其叶似楠木而细长。采无时。

  卷第七

  地不容

  地不容 味苦,大寒,无毒。主解蛊毒,止烦热,辟瘴疠,利喉闭及痰毒。一名解毒子。生山西谷。采无时。

  图经曰:地不容,生戎州。味苦,大寒,无毒。蔓生,叶青,如杏叶而大,浓硬,凌冬不凋无花实。根黄白色,外皮微粗褐,累累相连,如药实而圆大。采无时。能解蛊毒,辟瘴气,治咽喉闭塞,乡大亦呼为解毒子。

  卷第七

  独用将军

  味辛,无毒。主治毒肿奶痈,解毒,破恶血。生林野,采无时,节节穿叶心生苗,其叶似楠,根并采用。

  卷第七

  山胡椒

  味辛,大热,无毒。主心腹痛,中冷,破滞。所在有之。似胡椒,颗粒大如黑豆,其色黑,俗用有效。

  卷第七

  灯笼草

  味苦,大寒,无毒。主上气咳嗽,风热,明目。所在有之。八月采。枝干高三、四尺,有花红色,状若灯笼。内有子,红色可爱。根、茎、花、实并入药使。

  一十种陈藏器余

  卷第七

  人肝藤

  主解诸毒药,肿游风,脚手软痹。并研服之,亦煮服之,亦敷病上。生岭南。叶三桠,花紫色。一名承露仙。又有伏鸡子,亦名承灵仙,叶圆,与此名同物异。

  海药云《广志》云:生岭南山石间,引蔓而生。主虫毒及手脚不遂等风。生研服。杨氏产

  卷第七

  越王余算

  味咸,平,无毒。主下水,破结气。生南海水中,如竹算子,长尺许。《异苑》曰:晋安有越王余算,叶白者似骨,黑者似角。云是越王行海作筹有余,弃水中而生。

  海药云:谨按《异苑记》云:昔晋安越王,因渡南海,将黑角白骨算筹所余弃水中,故生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