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证类本草
证类本草
别说云:谨按唐注云:出苏州余杭山。今不采。而苏州今乃见贡赤、白二种,然入药不甚佳。唯延州山中所出最良。揭两石中取之。延州每以蕃寇围城,苦无水,乃撅地深广三、五丈,以石脂密固贮水,得经时久不渗漏,宜以此为良。
卷第三
赤石脂
赤石脂 味甘、酸、辛,大温,无毒。主养心气,明目益精,疗腹痛,泄 ,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痈疽疮痔,女子崩中漏下,产难胞衣不出。久服补髓,好颜色,益智,不饥,轻身延年。生济南、射阳及泰山之阴。采无时。(恶大黄,畏芫花。)
唐本注云:此石济南太山不闻出者,今虢州卢氏县、泽州陵川县及慈州吕乡县并有,色理鲜腻,宜州诸山亦有。此五石脂中,又有石骨,似骨,如玉坚润,服之力胜钟乳。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赤石脂,君,恶松脂,补五脏虚乏。
图经曰:赤石脂,生济南、射阳及泰山之阴。苏恭云:济南泰山不闻出者,唯虢州卢氏县、泽州陵川县、慈州吕乡县并有,及宜州诸山亦出,今出潞州。以色理鲜腻者为胜。采无时。古人亦有单服食者。《乳石论》载服赤石脂,发则心痛,饮热酒不解,治之用葱豉绵裹,水煮饮之。《千金翼》论曰:治痰饮吐水无时节者,其源以冷冻饮料过度,遂令脾胃气羸,不能消于饮食,饮食入胃,则皆变成冷水,反吐不停,皆赤石脂散主之。赤石脂一斤,捣筛,服方寸匕,酒饮自任,稍稍加至三匕。服尽一斤,则终身不吐痰水。又不下痢,补五脏,令人肥健。有人淡饮,服诸药不效,用此方遂愈。其杂药用者,则张仲景治伤寒下痢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其方用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末用,干姜一两,粳米半升,以水七升煮之,米熟为准,去滓,每饮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匕服,日三愈。止后服,不尔,尽之。
又有乌头赤石脂丸,主心痛彻背者。乌头一分,附子二分,并炮,赤石脂、干姜、蜀椒各四分,五物同杵末,以蜜和丸,大如梧子,先食服一丸,不知,稍增之。
斗门经:治小儿疳泻。用赤石脂杵罗为末如面,以粥饮调半钱服,立瘥。或以京芎等分同服,更妙。
衍义曰:赤石脂,今四方皆有,以舌试之,粘着者为佳。有人病大肠寒滑,小便精出,诸热药服及一斗二升,未甚效。后有人教服赤石脂、干姜各一两,胡椒半两,同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及饭前米饮下五、七十丸,终四剂,遂愈。
卷第三
黄石脂
味苦,平,无毒。主养脾气,安五脏,调中,大小、小儿泄痢肠 ,下脓血,去白虫,除黄胆,痈疽虫。久服轻身延年。生嵩高山。色如莺雏。采无时。(曾青为之使,恶细辛,畏蜚蠊。)
唐本余畏黄连、甘草、蜚蠊。雷公云凡使,须研如粉,用新汲水投于器中,搅不住手,了,倾作一盆。如此飞过三度。澄者去之,取飞过者,任入药中使用,服之不问多少,不得食卵味。
卷第三
白石脂
白石脂 味甘、酸,平,无毒。主养肺气,浓肠,补骨髓,疗五脏惊悸不足,心下烦,止腹痛下水,小肠 热溏,便脓血,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排痈疽疮痔。久服安心,不饥,轻身,长年。生泰山之阴。采无时。(得浓朴并米汁饮,止便脓。燕屎为之使,恶松脂,畏黄芩。)
唐本注云:白石脂,今出慈州诸山,胜于余处者。泰山左侧不闻有之。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及箫炳云:畏黄连、甘草、飞廉。药性论云:白石脂,一名白符。(恶马目毒公。味甘、辛。
涩大肠。)
图经曰:白石脂,生泰山之阴。苏恭云:出慈州诸山,泰山左侧,不闻有之。今唯潞州有焉,潞与慈相近,此亦应可用,古断下方多用。而今医家亦稀使。采无时。五色石脂旧经同一条,并生南山之阳山谷中,主治并同,后人各分之,所出既殊,功用亦别,用之当根据后条。然今唯用赤、白二种,余不复识者。唐·韦宙《独行方》治小儿脐中汁出不止兼赤肿,以白石脂细末,熬温,扑脐中,日三,良。又,《斗门方》:治泻痢。用白石脂、干姜二物停捣,以百沸汤和面为稀糊,搜匀,并手丸如梧子,曝干,饮下三十丸。久痢不定,更加三十丸。霍乱,煎浆水为使。
子母秘录:治小儿水痢,形羸不胜大汤药。白石脂半大两研如粉,和白粥空肚与食。别说云:谨按唐注云:出苏州、余杭山,今不采。而苏州今乃见贡赤、白二种,然入药不甚佳。唯延州山中所出最良,揭两石中取之。延州每以蕃寇围城,苦无水,乃撅地深广三、五丈,以石脂密固贮水,得经时久不渗漏,宜以此为良。
衍义曰:白石脂,有初生未盈月小儿,多啼叫,致脐中血出,以白石脂细末贴之,即愈。
未愈,微微炒过,放冷再贴,仍不得剥揭。
卷第三
黑石脂
味咸,平,无毒。主养肾气,强阴,主阴蚀疮,止肠 泄痢,疗口疮咽痛。久服益气,不饥,延年。一名石涅,一名石墨。出 川阳城。采无时。
陶隐居云:此五石脂如《本经》,疗体亦相似,《别录》各条,所以具载,今俗用赤石、白石二脂尔,《仙经》亦用白石脂,以涂丹釜。好者出吴郡,犹与赤石脂同源。赤石脂多赤而色好,唯可断下,不入五石散用。好者亦出武陵、建平、义阳。今五石散皆用义阳者,出KT县界东八十里,状如豚脑,色鲜红可爱,随采复而生,不能断痢,而不用之。余三色脂有,而无正用,黑石脂乃可画用尔。唐本注云:义阳即申州也,所出者,名桃花石,非五色脂,色如桃花,久服肥人。土人亦以疗下痢,旧出苏州、余杭山大有,今不收采尔。臣禹锡等谨按吴氏云:五色石脂,一名青、赤、黄、白、黑符。青符,神农:甘。雷公:酸,无毒。桐君:辛,无毒,李氏:小寒。生南山或海崖。采无时。赤符,神农、雷公:甘。黄帝、扁鹊:无毒。李氏:小寒。或生少室,或生泰山。色绛,滑如脂。黄符,季氏:小寒。雷公:苦。或生嵩山。色如豚脑、雁雏。采无时。白符,一名随。岐伯、雷公:酸,无毒。季氏:小寒。桐君:甘,无毒。扁鹊:辛。或生少室、天娄山,或泰山。黑符,一名石泥。桐君:甘,无毒。生洛西山空地。日华子云:五色石脂,并温,无毒。畏黄芩、大黄。治泻痢,血崩带下,吐血、衄血,并涩精、淋 ,安心,镇五脏,除烦,疗惊悸,排脓,治疮疖痔 ,养脾气,壮筋骨,补虚损。久服悦色,纹理腻,缀唇者为上也。
卷第三
白青
味甘、酸、咸,平,无毒。主明目,利九窍,耳聋,心下邪气,令人吐,杀诸毒三虫。久服通神明,轻身,延年不老。可消为铜剑,辟五兵。生豫章山谷。采无时。
陶隐居云:此医方不复用,市人亦无卖者,唯《仙经》三十六水方中时有须处。铜剑之法,具在《九元子术》中。唐本注云:陶所云,今空青,圆如铁珠,色白而腹不空者是也。研之色白如碧,亦谓之碧青,不入画用。无空青时,亦用之,名鱼目青,以形似鱼目故也。今出简州、梓州者好。
卷第三
绿青
绿青 味酸,寒,无毒。主益气,疗鼽鼻,止泄痢。生山之阴穴中,色青白。
陶隐居云:此即用画绿色者,亦出空青中,相带挟。今画工呼为碧青,而呼空青作绿青,正反矣。唐本注云:绿青即扁青也,画工呼为石绿。其碧青即白青也,不入画用。
图经曰:绿青,今谓之石绿。旧不着所出州土,但云生山之阴穴中。《本经》次空青条上云:生益州山谷及越 山有铜处,此物当是生其山之阴耳。今出韶州、信州。其色青白,即画工用画绿色者,极有大块,其中青白花纹可爱。信州人用琢为腰带环及妇人服饰。其人药者,当用颗块如乳香不挟石者佳。今医家多用吐风痰。
其法,拣取上色精好者,先捣下筛,更用水飞过至细,乃再研治之。如风痰眩闷,取二、三钱匕,同生龙脑三、四豆许研匀,以生薄荷汁合酒温调服。使偃卧须臾,涎自口角流出,乃愈,不呕吐。其功速于它药,今人用之,比比皆效,故以其法附之云。又下条云:扁青生朱崖山谷及武都朱提。苏恭云:即绿青是也。海南来者,形块大如拳,其色又青,腹中亦时有空者,今未见此色。武昌、简州、梓州亦有,今亦不用。
衍义曰:绿青,即石碌是也。其石黑绿色者佳,大者刻为物形,或作器用。又同 砂,作吐风涎药,验则验矣,亦损心肺。
卷第三
石中黄子
石中黄子 味甘,平,无毒。久服轻身,延年,不老。此禹余粮壳中未成余粮黄浊水也。出余粮处有之。陶云:芝品中有石中黄子,非也。(唐本先附。)
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功同上。去壳研用即是,壳内未干凝者。
图经曰石中黄子,《本经》不载所生州土,云出禹余粮处有之,今唯出河中府中条山谷内。
黄。两说小异。谨按葛洪《抱朴子》云:石中黄子所在有之,近水之山尤多,在大石中,其石常润湿不燥,打石,石有数十重,见之赤黄,溶溶如鸡子之在壳,得者即当饮之,不尔,便坚凝成石,不中服也。破一石中,多者有一升,少者数合,法当正及未坚时饮之,即坚凝,亦可末服也。若然旧说,是初破取者。今所用,是久而坚凝者耳。采无时。
衍义曰石中黄子,此又字误也。子当作水,况当条自言未成余粮黄浊水,焉得却名之子也?若言未干者,亦不得谓之子也。子字乃水字无疑。又曰:太一余粮者,则是兼石言之者也。
今医家用石中黄,只石中干者及细末者,即便是。若用禹余粮石,即用其壳。故本条言一名石脑,须火烧醋淬。如此即是石中黄水为一等,石中黄为一等,太一余粮为一等,断无疑焉
卷第三
无名异
无名异 味甘,平。主金疮折伤内损,止痛,生肌肉。出大食国。生于石上。状如黑石炭,蕃人以油炼如 石,嚼之如饧。(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无名异,无毒。
图经曰:无名异,出大食国,生于石上。今广州山石中,及宜州南八里龙济山中亦有之。
黑褐色,大者如弹丸,小者如墨石子。采无时。《本经》云:味甘,平。主金疮折伤内损,生肌肉。今云味咸,寒。消肿毒痈疣,与《本经》所说不同,疑别是一种。又岭南人云:有石无名异,绝难得。有草无名异,彼人不甚贵重。岂《本经》说者为石,而今所有者为草乎?用时以醋磨涂敷所苦处。又有婆娑石,生南海,解一切毒。其石绿色,无斑点,有金星,磨之成乳汁者为上。胡人尤珍贵之,以金装饰作指 带之。每欲食及食罢,辄含吮数四,以防毒,今人有得指面许块,则价值百金。人莫能辩,但水磨涓滴,点鸡冠热血,当化成水,乃真也。俗谓之摩娑石。
衍义曰:无名异,今《图经》曰:《本经》云,味甘,平。治金疮折伤,生肌肉。今云味咸,寒。消肿毒痈肿,与《本经》所说不同,疑别是一种。今详上文三十六字,未审今云字下,即不知是何处云也。
卷第三
菩萨石
平,无毒。解药毒、蛊毒,及金石药发动作痈疽渴疾,消扑损瘀血,止热狂惊痫,通月经,解风肿,除淋,并水磨服。蛇虫、蜂蝎、野狼犬、毒箭等所伤,并末敷之,良。(新补见日华子。)
杨文华谈苑:嘉州峨眉山有菩萨石,人多采得之。色莹白,若太山野狼牙石,上饶州水晶之类,日光射之,有五色如佛顶圆光。
衍义曰:菩萨石,出峨嵋山中,如水精明澈,日中照出五色光,如峨嵋普贤菩萨圆光,因以名之。今医家鲜用。
卷第三
婆娑石
婆娑石 主解一切药毒,瘴疫热闷头痛。生南海。胡人采得之,无斑点,有金星,磨成乳汁者为上。又有豆斑石,虽亦解毒,功力不及,复有鄂绿,有纹理,磨铁成铜色。人多以此为之,非真也。凡欲验真者,以水磨点鸡冠热血,当化成水是也。(此即俗谓之摩娑石也。今附)
图经文具无名异条下。
衍义曰:婆娑石,今则转为磨娑石,如淡色石绿间微有金星者佳,磨之如淡乳汁,其味淡。又有豆斑石,亦如此石,但于石上有黑斑点,无金星。
卷第三
绿矾
凉,无毒。治喉痹, 牙,口疮及恶疮疥癣。酿鲫鱼烧灰和服,疗肠风泻血。(新补见日华子。)
图经文具矾石条下。
集验方:治小儿疳气不可疗。神效丹:绿矾用火 通赤,取出,用酽醋淬过复 ,如此三度。细研,用枣肉和丸如绿豆大,温水下,日进两、三服。
卷第三
柳絮矾
冷,无毒。消痰,治渴,润心肺。(新补见日华子。)
图经文具矾石条下。
卷第三
扁青
味甘,平,无毒。主目痛、明目,折跌,痈肿,金疮不瘳,破积聚,解毒瓦斯,利精神,去寒热风痹,及丈夫茎中百病,益精。久服轻身,不老。生朱崖山谷、武都、朱提。采无时。
陶隐居云:《仙经》俗方都无用者。朱崖郡先属交州,在南海中,晋代省之。朱提郡今属宁州。唐本注云:此即前条陶谓绿青是也。朱崖、巴南及林邑、扶南舶上来者,形块大如拳,其色又青,腹中亦时有空者。武昌者,片块小而色更佳。简州、梓州者,形扁作片,而色浅也。臣禹锡等谨按吴氏云:扁青,神农、雷公:小寒,无毒。生蜀郡。治丈夫内绝,令人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