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脉诀乳海
脉诀乳海
七表脉
卷三
浮脉指法主病
一浮者阳也。指下寻之不足。举之有余。再再寻之。如太过曰浮。主咳嗽气促。冷汗自出。背膊劳倦。夜卧不安。
浮。阳金也。何谓阳金。谓金之有余也。凡所谓有余者。乃邪气有余。所谓不足者。乃正气不足。今于指下重手寻之。只觉其不足。谓里之正气不足也。复于重手之中。而渐举之。则又觉其有余。谓表之邪气有余也。试于举之之中。再再推寻之。而又觉其如太过。谓浮而有力也。刘氏曰。浮而有力为风。何以言之。夫寒伤营。风伤卫。营为血。卫为气。肺主气。其变动为咳。肺苦气上逆。今肺受风邪。故咳嗽气促。卫者所以卫护一身者也。卫为风邪。头伤则不能卫护。一身元府开而营气外泄。故冷汗自出也。背膊劳倦者。肺之俞在肩背。肺病故背膊劳倦也。夜卧不安者。因咳嗽气促。不得安寝也。洁古则治以小柴胡汤主之。夫叔和之所谓浮者如此。故其主病亦如此。戴起宗乃胶柱鼓瑟。滞于脉之名字。以板定后人眼目。于二十四道脉之中。或改其指法。而存其主病。或改其主病。而存其指法。至使病脉不相当。误人非浅。予今悉遵旧章。不移一字。顺其文以释之。庶免割裂之患也。以下二十四脉悉仿此。
按脉经云。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一曰浮于指下。又云浮为风。为虚。
卷三
歌曰
按之不足举有余。再再寻之指下浮。藏中积冷营中热。欲得生精用补虚。
凡脉浮以候表。沉以候里。今按之不足。是为里虚。故曰藏中积冷。举之有余。是为表有邪。故曰营中热。池氏曰。乍病见浮脉。乃伤风邪。久病合见沉弱之脉。今见浮脉。乃里寒表热。里寒而阴阳不和。阳盛则表有风热。里虚则藏中积冷。治之者。须调其营卫。补其津液。勿谓脉浮而有表邪。专事发表可也。张世贤曰。诊脉之法。在内者沉取之。按而得之。在外者浮取之。举而得之。有余为热。不足为寒。今按之不足。藏中积冷也。举之有余。营中有热也。阴不足而阳有余。治之宜地骨皮散。其说亦是。
按经云。浮而大者风。又云。浮而大者中风。头重鼻塞。又云浮而缓。皮肤不仁。风寒入肌肉。又云。浮洪大长者。风眩癫疾。又云。浮洪大者。伤寒秋吉。春成病。又云。浮而滑者。宿食。又云。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又云。
浮而细滑伤饮。又云。浮而急病伤寒。暴发虚热。千金方作伤暑。经云。浮而绝者气。又云。浮短者。其人作肺。诸气微少。不过一年死。法当嗽也。又云。浮而数中水。冬不治自愈。又云。浮滑疾紧者。以合百病又易愈。又云。
阳邪见。浮洪阴邪来见沉细。又云。微浮秋吉冬成病。又云微浮虽甚不成病。不可劳。
又按丹溪心法拔萃方。人参地骨皮散。治藏中积冷。荣中热。按之不足。
举之有余。此乃阴不足。阳有余也。茯苓五钱。知母石膏各一两。地骨皮人参柴胡生地黄黄 各两半。上锉每服一两。姜三片。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渣。通口不拘时服。
卷三
又歌曰
寸浮中风头热痛。
寸。阳部也。浮。阳脉也。风。阳气也。头。诸阳之会也。今两寸而见浮脉。故主风热上攻头目也。
按脉经云。寸口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汤。针风池风府。向火灸身。摩治风膏。覆令取汗。又云。寸口脉浮而盛者。病在外。
关浮腹胀胃虚空。
熊氏曰。左关属肝。右关属脾。左关脉浮。主肝木生风。右关脉浮。主风不胜土。故胃气虚空而胀满也。
按脉经云。关上浮腹痛心下满。又云。腹满不欲食。浮为虚满。宜服平胃丸。茯苓汤。生姜前胡汤。针胃管。先泻后补之。又云。关上脉浮而大。风在胃中。张口肩息。心下澹澹。食欲呕。
尺部见之风入肺。大肠干涩故难通。
尺脉见浮。主大肠干涩。而云风入肺者。何也。经云。阳明之上燥气主之。
中见太阴。夫手太阴肺也。手阳明大肠也。正以大肠之络络肺。肺之络络大肠。大肠居少腹之中。尺所以候腹中者。浮为风。风既入肺。不传于脏。而传于腑。故大肠干涩而难通也。张世贤释谓风不在于命门。而在于肺大肠。所以干涩而难通。风在下焦。治之以七圣丸。方见后结脉条内。
按脉经云。尺中浮。小便难。又云。尺脉浮下热风。小便难。宜服瞿麦汤。滑石散。针横骨关元泻之。人云是脉浮。客热在下焦。
卷三
芤脉指法主病
二芤者。阳也。指下寻之。两头即有。中间全无曰芤。主淋沥气入小肠。
二芤者。阳火也。何为阳火。小肠火也。离为火。其象中虚。故指法曰。指下寻之。两头即有。中间全无。离之象也。盖以丁火。阴火也。主手少阴。丙火。
阳火也。主手太阳。手太阳。小肠也。故主病为淋沥气入小肠。其说详见前脉赋。浮芤其状相反条内参看。洁古曰。弦浮无力。按之中央空。两边有。曰芤。芤主失血。手足太阳。皆血多气少。故主病淋沥。气入小肠脱血病者。皆从太阳之说。
按脉经云。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一曰手中无。两傍有。
卷三
歌曰
指下寻之中且虚。邪风透入小肠居。病时淋沥兼疼痛。大作汤丸必自除。
指下寻之中且虚。火之象也。火性本热。热则生风。故曰邪风透入小肠。
而为淋沥疼痛之病也。治之者。当大作汤丸。以泻其小肠之火。则淋沥自止。而疼痛可除矣。云岐子云。芤主血凝而不流。凡人之十二经络。以应沟渠。是荣卫气血不散。不能盈满经络。故见芤脉。主淋沥小便脓及血。当大作汤丸也。四物汤地黄丸补之。桃仁承气汤泻之。一云大柴胡汤。吴文炳云。中且虚。两头有。中间无也。芤主失血。心主血。心有热而血妄行。则芤脉见。热则生风邪。心不受邪。遂传于小肠。以致小便淋沥疼痛。须用八正散导赤散。以清邪热。
卷三
又歌曰
寸芤积血在胸中。
脉者。由营气行于十二经隧之中。流动充满。故脉道滑利和缓。何芤之有。寸所以候胸中者。胸为气海。气血壅滞于胸中。故寸口而见芤也。张世贤释治之以犀角地黄汤。血在上焦故也。
按脉经云。寸口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血去故也。宜服竹皮汤。黄汤灸膻中。
关内逢芤肠里痈。
关内所以候中焦者。荣出中焦。今关内而逢芤。则为营血不行。留于肠胃之间。久之化为脓血。而成痈毒。张世贤释治以桃仁承气汤。血在中焦故也。
按脉经云。关脉芤。大便去血数斗者。以膈俞伤故也。宜服生地黄。并生竹皮汤。灸膈俞。若重下去血者。针关元。甚者宜服龙骨丸必愈。
又按医说云。杨介吉老者。泗洲人。以医术闻四方。有儒生李氏子。学业愿娶。其女。以授其学。执子婿礼甚恭。吉老尽以精微告之。一日有灵璧县富家妇有疾。遣人邀李生以往。李初视脉云。肠胃间有所苦邪。妇曰。
肠中痛不可忍。而大便从小便中出。医者皆以谓无此证。不可治。故欲屈子。李曰。试为筹之。若姑服我之药。三日当有瘳。不然非其所知也。下小丸子四十粒。煎黄 汤下之。富家根据其言。下脓血数升而愈。富家大喜。赠钱五十万。置酒而问之曰。始切脉时。觉芤脉现于肠部。王叔和脉诀云。寸芤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痈。此痈生肠内。所以致然。所服者。乃云母膏为丸耳。切脉至此。可以言医矣。李后以医科及第至博士。
李植元季。即其从子也。脉经云。关上芤。胃中虚。
尺部见之虚在肾。小便遗沥血凝脓。
尺部所以候肾者。今见芤脉。是为水不胜火。肾虚则门户失守。故小便遗沥。水不胜火。故脓血淋漓也。张世贤释治以抵当丸。抵当汤。或加减桃仁汤。愚谓既云虚在肾矣。理宜用凉补之剂。何为复用抵当等药也。
亦须斟酌。
按脉经云。尺中芤下血。微芤小便血。又云。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宜服竹皮生地黄汤。灸丹田关元。亦针补之。
卷三
滑脉指法主病
三滑者。阳也。指下寻之。三关如珠动。按之即伏。不进不退。曰滑。主四肢。困弊。脚手酸疼。小便赤涩。
滑者。阳水也。何为阳水。谓水中有火也。夫滑与涩相反。荣气不足。则脉往来蹇涩。荣气有余。则脉往来流利。故其论曰。滑之体。非独阳也。非独阴也。乃纯阳正阴。和合交结然。所以然者何也。盖人身左肾属水。右肾属火。膀胱为水。三焦为火。阴阳相维。水火相济。故脉道往来滑利。而无蹇涩之患。此平人之常脉耳。今诀所谓滑者。乃水中之火太甚。煎熬腾沸。故指下寻之。三关如珠动。如珠动者。即刘氏所谓如荷叶上。水珠。言其往来流利也。按之即伏。不进不退者。即脉经所谓浮中如有力。言其不任寻按也。故所主病。为四肢困弊。四肢属脾土。困弊者。谓相火盛而乘其脾土也。脚手酸疼者。谓相火盛而煎熬其肾水也。小便赤涩者。三焦属相火。为决渎之官。今既不守本位。与前之太阳合。从阳化则热。故小便赤涩也。
按脉经云。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一曰浮中如有力。一曰漉漉如欲脱。丹溪心法云。滑为血实有痰。仲景书问曰。奄翕沉名曰滑。何谓也。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脉滑也。
又按脉经云。脉滑者。多血少气。脉涩者。少血多气。
卷三
歌曰
滑脉如珠号曰阳。腰间生气透前肠。胫酸只为生寒热。大泻三焦必得康。
其意盖曰。滑脉之体。如珠之动。往来滑利。为水中有火。乃阳水也。故曰滑脉如珠。号曰。阳火既为水中之火。宜藏而不宜动。今乃不守本位。从两肾中间生出火气。透于前肠。与太阳相合。故曰腰间生气透前肠也。
夫所谓胫酸者。何也。只为三焦之火薄所不胜。夫所不胜者水也。水为火所薄。则寒热生。寒热生则水受伤。而足胫酸矣。夫病而至足胫酸。寒热作。未有不思大补。而反思其大泻者矣。不知治病必求其本。假令其人寒热交作。足胫酸痛。其脉弦细而数。则其补益真阴也宜矣。今滑脉则不然。足胫之酸。只为寒热之煎熬。寒热之煎熬。只为水火之腾沸。治之者。必须大泻。其三焦之火。以抑其阳。阳退而阴自长矣。若止以补阴为事。如石投水。又安能必得其康健也哉。当与难经女得男脉为太过之说。互相参酌。洁古曰。腰间生气者。命门也。透前肠者。膀胱经也。命门三焦。陷于前肠。故小便不通。大便秘涩。热多寒少。故宜泻以辛寒。大承气主之。
按经云。滑为实为下。又为阳气衰。又云。滑而浮散者摊缓风。又云。滑者鬼疰。又云。滑数心中结。热盛。又云滑疾。胃中有寒。
卷三
又歌曰
滑脉居寸多呕逆。
滑主壅。多阳部而见滑脉。主上焦之气。壅滞而不行。或痰饮停于胸膈。
故多呕逆之证也。
按脉经云。寸口滑。胸满逆。又云。寸脉滑阳实。胸中壅满吐逆。宜服前胡汤。针太阳巨阙泻之。
关滑胃寒不下食。
关中所以候脾胃者也。脾胃温暖。则能清化水谷。今见滑脉。是为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而至食不下也。刘氏曰。池氏注关部脉滑。乃肝本克脾土者。非也。愚谓滑者。水脉脾土虚寒。不能制水。乃微邪干脾。故有胃寒不食。尺部脉滑。主脐冷之患也。
按脉经云。关上滑。中实逆。又云。关脉滑。胃中有热。滑为实热。以气满。故不欲食。食即吐。遂宜服紫菀汤下之。大平胃丸。针胃管泻之。愚按经文则曰。关滑胃中有热。至于诀。则又曰。关滑胃寒。似与经文大不相合。然延医者。亦当随证消息。如滑而数。则宜从热。滑而迟。则宜从寒。不可执一论也。又经云。关上脉滑而小大不匀。是为病方欲进不出。一二日复欲发动。其人欲多饮。饮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
尺部见之脐是冰。饮水下焦声沥沥。
云岐子曰。左尺主脉沉水。客脉滑水。二水相合。寒结膀胱。故脐下似冰。
聚于下。而不上济于火。故欲饮水。水停下焦。不能引于各藏。故沥沥作声。右尺主脉。相火客脉滑水。火水相合。水胜火。故脐下似冰。相火原系水中之火。不能全胜。故欲饮水。
按脉经云。尺中滑下利少气。又云尺脉滑。血气实。妇人经脉不利。男子溺血。宜服朴硝煎。大黄汤。下去经血针关元泻之。又云尺脉沉而滑者。
寸白虫。又曰。尺脉偏滑疾。面赤如醉。外气则病又云尺脉滑而疾为血虚。
卷三
实脉指法主病
四实者。阳也。指下寻之不绝举之有余。曰实主伏阳在内。脾虚不食。四体劳倦。
实者。阳土也。何为阳土。谓土中有火也。指下寻之不绝。沉而有力也。举之有余。浮而有力也。浮而有力为阳胜。沉而有力为伏阳在内。脉浮沉俱有力。而谓脾虚者何也。阴阳和则脾胃安。而脉道和缓。今伏阳在内。
是阳火炼土。坚燥而乏生化之源。脾胃因之而虚矣。四体属脾。脾虚不食。四体因之而劳倦矣。
按脉经云。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 然。一曰沉浮皆得。
卷三
歌曰
实脉寻之举有余。伏阳蒸内致脾虚。食少只因生胃壅。调和汤药始痊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