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症治方


  郁痰。加苍术、川芎、香附、栝蒌仁、海石(各等分)。

  痰厥头痛。加川芎(七分)、石膏(一钱五分)、倍半夏。

  痰因火逆上。降火为先。加白术(一钱五分)、枳实(一钱)、黄芩、黄连(各八分)、软石膏(一钱五分)血虚有痰。加天门冬、麦门冬、知母、当归、香附、栝蒌仁(各等分)、竹沥(一盏)、姜汗(半盏)、带血者。再加黄芩、白芍药、桑白皮(各八分)眩晕嘈杂者。火动其痰也。加栀子、黄芩、黄连、白术(各一钱)脾虚。宜补中气以运痰。加人参、白术、白芍药、神曲、麦芽(各等分)、兼升提。

  内伤挟痰。加人参、白术、当归、黄、白芍药(各等分)、兼竹沥(一盏)、姜汁(半盏)、传送。

  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痰结也。加海石、栝蒌仁、杏仁、桔梗、连翘、香附、玄明粉(各等分)、竹沥、姜汁(各半盏)痰在胁下。加白芥子、贝母、青皮(各等分)、竹沥、姜汁(各半盏)风嗽。加川芎(七分)、细辛、五味(各五分)、款冬花、贝母(各一钱)寒嗽。加杏仁、麻黄、旋复花、贝母、桔梗(各等分)。

  痰嗽。加桑白皮、杏仁、贝母、栝蒌仁(各一钱)、五味子(五分)热嗽。加桑白皮、地骨皮、天门冬、黄芩、贝母(各等分)嗽而胁肋痛。加枳壳、桔梗、香附、青黛、白芥子(各等分)伤风咳嗽生痰。加黄芩、前胡、紫苏、桔梗、川芎、白芷(各等分)。

  食郁有痰。加南星、香附、黄连、枳实(各等分)。

  中脘停痰不下。作呕。加砂仁、黄连、枳实(各八分)、姜汁(半盏)。

  头眩。加川芎、白芷、天麻(各八分)。

  寒热往来。属痰。加黄芩(八分)、柴胡(一钱)。

  呕逆属寒。加丁香、砂仁(各七分)、姜汁(一盏)属。加黄连、姜汁、竹沥。

  脾胃不和。加白术、白扁豆、砂仁(各等分)。

  心下怔忡。属痰。加麦门冬、枳实、竹茹(各等分)。

  脾黄。加白术、浓朴、苍术(各一钱)、草果(七分)。

  胃脘有热。吞醋吐酸水。加黄连、吴茱萸(炒)、白扁豆、白术(各一钱)、浓朴、苍术、(各八分)、青皮(五分)、砂仁(五分)。

  诸心痛。并胃脘痛。加白芍药(醋炒)、香附、黑干姜、苍术、浓朴(各等分)、桂(少许)肥人嘈杂。加抚芎、苍术、白术、栀子(各等分)。

  闻食气即呕。加砂仁、白术(各八分)、青皮(五分)。

  鼻塞声重。加麻黄、杏仁、桔梗、桂枝(少)。

  湿症兼痰。加酒芩、羌活、苍术(各等分)。

  痰流注。胸背腰胁作痛。加南星、苍术、白术、川芎、当归、羌活(各八分)。

  湿痰成痿。加苍术、白术、黄芩、黄柏(各等分)。

  便浊属痰。加黄柏、苍术、白术(各八分)、升麻(三分)、柴胡(五分)。

  赤浊。再加白芍药、木通(各八分)。

  小便不通。本方加香附、木通、煎服。探吐即通。

  妇人脾痛后。二便不通。此痰隔气聚所致。加木通(一钱五分)煎服。再服探吐。

  关格寒在上。热在下。有痰。本方探吐之。

  项强。微动则痛。加酒洗黄芩、羌活、红花(各八分)。

  颈下生核。属痰。加连翘、桔梗、柴胡、贝母、牛蒡子、青皮(各等分)。

  臂下有核。作痛。加连翘、川芎、皂角刺、防风、黄芩(各八分)、苍术(一钱)、白芷(经水过期。色淡者。痰多也。加川芎(各一钱)腹痛。再加白芍药(一钱)、阿胶(八分)、艾叶(七分)、官桂(五分)。

  孕妇恶阻。本方用半夏曲,加砂仁(七粒)、青皮(五分)。

  血运。因气血俱虚。痰火流上。作运。加芎、归、参、术、天麻、荆芥穗(各等分)。

  气虚有痰。加参术(各一钱)、竹沥(一盏)、姜汁(半盏)。

  气实有痰。加香附、枳壳、枳实(各一钱)、荆沥(一盏)、姜汁(半盏)。

  血虚有痰。加当归、天门冬、知母、栝娄仁、香附(童便制各一钱)。

  血实热有痰。加黄芩、白芍药、桑白皮(各一钱)俱用竹沥姜汁。

  脾虚者。宜补中益气以运痰。加参、术、归、(各一钱)、白芍药(八分)、升麻(三分)、柴胡(五分)。

  痰在脾里膜外。或四肢经络之中。俱加贝母、白芥子(各一钱)、竹沥(一盏)、韭汁、姜汁(各半盏)、以开之。

  小儿惊风多痰。加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僵蚕、牙皂、薄荷(各七分)、姜汁、竹沥(共一盏)。

  小儿尾骨痛。有痰。加知母、黄柏、泽泻(各八分)、前胡(五分)、木香(三分)。

  中脘痰火吐酸水。加黄连、吴萸(炒钱)、青皮(六分)、白术(一钱二分)、干姜(三分)。

  痰膈。加贝母、香附、黄连、吴萸(炒一钱)、木香(五分)、扁豆(八分)、芦根汁(二盏)、竹沥(一盏)、姜汁(半盏)。

  痰流注经络。臂膊腰腿作痛。加南星、苍术、乌药(各一钱)、羌活、木香(各七分)、当归、白术(各一钱五分)、白芥子(八分)诸痰火。加贝母、黄芩、黄连、白术、枳实(各等分)、或煎或丸。

  痰火郁于喉内。作痛。加贝母、黄芩、黄连、山豆根、玄参、桔梗(各等分)、甘草(生三分)痰火妄行。迷塞心窍。身热狂言。如见鬼神者。加黄芩、黄连、枳实(各一钱)、石膏(二钱)甚者。加大黄(三五钱)、下之。

  诸痫症。加黄连、南星、川芎、白附子(各一钱)、雄黄、辰砂(各五分为末、后放入)哮喘。加麻黄(一钱五分)、杏仁(一钱)、桔梗、桑白皮(各七分)、贝母(一钱二分)、石膏(二钱五分)。

  诸疟。皆属于痰。俗云:无痰不作疟。加柴胡、青皮(各一钱)、常山(一钱二分)、草果(七分)、乌梅(五个)。

  作呕。加藿香、扁豆、生姜(各等分)。

  吞酸。加黄连、吴萸(炒一钱)、枳实(八分)。

  头风。加川芎、当归、天麻、荆芥穗、防风(各等分)。

  眉骨痛。属痰。兼火。加黄芩、白芷、蔓荆子(各等分)。

  中风痰涎。牙关紧急。加南星、白附子、天麻防风(各一钱)、竹沥、姜汁、皂角(七分)、中痰痰厥。加当归、白附子(各一钱)、桂枝、牙皂、干姜(炒黑各五分)、竹沥、姜汁、葱汁(各一盏)。

  上二陈汤加减方法也。须量病患虚实。斟酌用之。庶无差忒。用者宜致思焉。

  [卷之四 郁门] 诸郁

  脉郁脉多沉弦。或结伏。又沉涩。为血郁。沉伏为气郁。沉细为湿郁。沉数为热郁。沉滑为痰郁。气口紧盛为食郁。又忧郁则脉涩。怒郁则脉弦。思郁则脉缓。时一止。名曰结脉。

  症丹溪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又云诸病皆生于郁。治之可开。

  病作矣。大抵诸病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凡治气血痰火之病。必兼郁而治之。斯无憋矣。

  治经云:木郁则达之。谓吐之。令其条达也。火郁则发之。谓汗之。令其疏散也。土郁则夺之。谓下之。令无壅滞也。金郁则泄之。谓渗泄解表。利小便也。水郁则折之。谓抑之。

  制其升达也。此治郁大法。惟火所属不同。随其经而治之。故曰火郁则发。当看何经。随其经而治之也。丹溪云:郁病有六。气血痰湿热食也。气郁则开之。其症胸胁痛。脉沉而涩者是也。血郁则行之。或消之。其症必能食。便红。四肢无力。脉沉涩是也。痰郁则消而导之。其症动则喘。寸口脉沉而滑是也。湿郁则燥之。利之。其症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阴寒则发。脉沉细而濡是也。热郁则清之。其症目瞀。小便赤烦咳。脉沉细而数是也。食郁则消之。其症嗳酸。腹饱不能食。左寸脉平和。右寸脉紧盛是也。假令食在气上。气升则食自降。

  余仿此。凡久恶寒。亦须解郁。郁开病亦随愈。

  方越鞠丸郁主方。解诸郁。清热。消痰。顺气。

  苍术(宽中燥湿去芦一钱五分)、神消食下气炒一钱)、川芎(和血顺气去芦一钱)、香附(开郁散结童便浸醋炒一钱五分)、山栀(清热利痰降火炒一钱二分)上作一服。水煎。或为末。水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八十丸。白汤送下。盖气血痰三症。多有兼郁。而郁有六。随症加减。凡诸郁。春。宜加防风、夏。加苦参、秋。加吴茱萸、冬。

  加吴茱萸、干姜炭。

  气郁。加白术、陈皮(各八分)、木香、槟榔(各七分)、乌药(一钱)虚者。兼用四君子汤。

  血郁。加当归、白芍药(各一钱)、桃仁、红花青黛、郁金(各八分)。

  虚者。兼用四君子汤。

  痰郁。加南星(牛胆制)、海石、栝蒌仁(各一钱)、贝母(一钱五分)、桔梗(七分)、白芥子(八分)痰盛者。兼用二陈汤。

  湿郁。加防风、白芷、羌活、白茯苓(各八分)倍苍术。

  热郁。加黄连(吴茱萸炒八分)、青黛(八分)甚者。加酒蒸大黄(二钱五分)。

  食郁。加山楂、神曲(各一钱五分)、砂仁、陈皮、枳实(各八分)、针砂(一钱醋炒)木郁。用梨芦、或瓜蒂散、吐之。吐后。以本方加白术、陈皮、白芍药(各一钱)、青皮(五分)。

  火郁。本方加防风、羌活、柴胡、葛根(各八分)、升麻(五分)发之。冬月。再加麻黄根)。

  土郁。用桂枝、芍药、浓朴、陈皮、枳壳(各等分)、大黄(三钱)下之。下后。以四君子汤,加芍药、香附、陈皮、调理。

  金郁。加茯苓、泽泻(各一钱),利之。

  水郁。加白术(一钱五分)、陈皮、大腹皮(各一钱)、青皮(五分)、紫苏梗(六分)怒郁。左关脉弦。加木香、槟榔、青皮、白芍药(各等分)。

  思郁。右关脉结。加白术、陈皮、石菖蒲(各一钱)、木香、沉香(各五分)。

  忧郁。右寸脉短涩。加贝母(一钱五分)、陈皮、枳实、乌药、苏子(各八分)、木香、槟寒郁。加吴茱萸、干姜(各八分)、木香、沉香(各五分)、葱白(三节)。

  悲哀太甚而郁。加贝母(一钱五分)、茯神、远志、石菖蒲、木香、砂仁(各七分)。

  右越鞠丸。加减方法也。须量虚实新久。斟酌用之。庶无误矣。

  [卷之四 补门] 诸虚

  脉形大力薄。为虚损。浮大无力为阳虚。细数无力为阴虚。寸脉浮软而弱为上虚。尺短涩而微为下虚。左尺短涩不均。为血虚。右寸沉微为气虚。六脉细微者盗汗。六脉细数者。潮热。右关脉弦大。为脾虚。又男子右尺脉细微如丝者。为阳衰精竭。女人左尺细微如丝者。

  为阴衰经闭。皆不治也。

  症按集成云:虚损之症。皆由色欲过度。喜怒不节。起居不时。饮食失宜有所劳伤。皆损其气血。盖气衰则火旺。火旺则乘其脾土。而胃气散解。不能滋营百脉。灌溉脏腑。卫护周身。故虚损之症生焉。病则百脉烦疼。腰痛脚软。胸满短气。心烦不安。耳鸣目眩。咳嗽。

  寒热交作。自汗盗汗。遗精白浊。飧泄食少。食亦无味。不长肌肤。或睡中惊悸。午后发热。倦怠无力。女子则崩漏带下。经闭不行。咳嗽。吐血。发热。皆虚损之候也治经云: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又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参术茸附之类。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鹿角胶地黄之类。气虚则补气。普用四君子汤。血虚则补血。兼用四物汤。气血俱虚。十全大补汤。痰嗽者清肺。麦门冬黄芩贝母之类。阴虚发热者。滋阴降火。黄柏知母地骨皮之类。用者详之。

  方十全大补汤治气血虚损。随症轻重加减。

  人参(二钱五分)白术(三钱)黄(一钱五分蜜炙)甘草(四分)白茯苓(一钱二分)川芎(七分)当归(一钱五分)熟地黄(一钱)白芍药(一钱二分)桂(三分)如虚甚者。

  加熟附(一钱)以行参之功。

  上用姜枣煎。食远服。

  老人但觉小水短少。即是病进。本方。去黄、熟地、甘草,加牛膝、陈皮、春。倍川芎、夏。加麦门冬(一钱)、黄芩(八分)、秋冬。加炒黑干姜(五分)、倍当归(此丹溪先生养母之法也)男妇大病后。气血虚损。脾胃不足。本方去芎桂,加山药、陈皮、麦门冬(各等分)。

  男子真阴虚损。加黄柏、知母、麦门冬、地骨皮(各等分)。

  妇人胎产虚损。本方去桂,加香附(一钱五分)煎调鹿角胶服。

  大吐血后虚损。加麦门冬、侧柏叶(各一钱)、去黄、川芎、桂。

  男子遗精白浊。或梦遗精滑。加黄柏、知母(俱童便浸炒各一钱)、山药、芡实。

  鹿角霜(各一钱五分)、龙骨(五分)。

  妇人赤白带下。日久。或湛浊黄瘦潮热。加升麻、柴胡(各五分)。

  男妇心虚手振。加麦门冬、酸枣仁、天麻(各一钱)、白芷(五分)、去桂。

  心脾血虚。昼则怠堕嗜卧。夜不能寐加麦门冬、酸枣仁、山药(各等分)、远志(减半)、圆眼肉(五个)、去芎、桂。

  健忘、怔忡。加麦门冬、陈皮、竹茹(各等分)、去芎、桂、脚软无力。加牛膝、黄柏、木瓜、防己、去川芎(各等分)脾胃虚弱。畏寒易泄。加陈皮(一钱)、干姜(五分)、倍白术,去川芎、当归、地黄。

  肝虚眼目昏暗。加黄连、扁豆、甘菊花(各等分)、去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