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症治方


  方加味托里散治发背痈疽。无分脑乳附骨等处。及诸疔瘰。一应肿毒。肿未成即散。已成即溃。败脓自出。腐肉自去。痛苦自减。大有神效。非常功也。

  人参黄桔梗防风(并去芦)川芎当归官桂浓朴白芷(各一钱)甘草(五分)白芍药木香大腹子乌药枳壳紫苏(各一钱)上作一服。水一钟半。生姜二片。葱白一根。煎至七分。加酒一呷。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兼有他症。根据后加减。

  病不退。加白术、白茯苓、熟地黄(各一钱)。

  不进饮食。加砂仁(七分)、香附(一钱)痛不住。加乳香、没药(另研煎熟放下各一钱)。

  水不干。加知母、贝母(各一钱)疮不穿。加皂角刺(一钱)。

  咳嗽。加陈皮、半夏、杏仁(各一钱)。

  大便秘。加大黄(三钱)、枳壳(一钱)小便涩。加麦门冬、木通、车前子(各一钱)、灯草(二十根)。

  香港脚。加木瓜、黄柏(各一钱)。

  又方仙方活命饮治外科一切病症。已成即溃。未成即散。二三服立效。轻者一服即效。予用此方治乳痈瘰。大有奇效。

  滴乳(另研药熟化下)防风白芷贝母赤芍药当归尾明没药(研)皂角刺天花粉甘草节穿山甲(炮以上各一钱)陈皮金银花(各三钱)病在背俞。皂角刺为君(就本方加作三钱)。

  在腹募。白芷为君(加作三钱)。

  在胸次。加栝蒌仁(去壳二钱)。

  在四肢。金银花为君(根据本方)。

  疔疮。加紫河车、草根(三钱)。

  瘰。加夏枯草(三钱)。

  乳痈。加夏枯草(三钱)、青皮(一钱)。

  上作一服。无灰酒五茶钟。装入有嘴瓶内。以浓纸封口。勿令泄气。煎至三大钟去渣。作三次服。接连不断。随疮上下。食前后服。能饮酒者。服药后。再饮三五杯。此药并无酒气。

  不动脏腑。不伤气血。忌酸薄酒器。服后侧卧。觉痛定回生也。神效不可具述。

  真人偈云真人活法世间稀大恶痈疽总可医消毒只如汤泼雪化脓渐使肉生肌阴功何止万人活神效何须刻日期留下仙方诚信授存仁修制上天知按此方。不问阴阳虚实。善恶肿溃。或大痛。或不痛。先用此剂。大势已退。然后随症调治。其功甚捷。诚仙方也。

  又方瘰炙法不问远年近日。一切瘰。但炙立愈。

  男左女右手。以草心于中指第二节起。比至臂上挨掌第一横纹止。剪断。再将草心于百劳穴骨尖上比起。至草心尽处是穴。以墨记之。于墨上炙。一岁一壮。立愈。

  [卷之三 气门] 诸气

  脉脉诀云:沉脉为气。沉极则伏。涩弱难治。沉滑兼痰。沉弦兼怒。沉数兼热。沉见之。为本经之病。临症宜详审之。下仿此。

  症经云:诸痛皆因于气。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逆。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此九气之不同也。古法治九气。以所不胜者制之。如怒则以悲胜之之类是也。

  治辨疑录云:喜乐恐惊。耗散正气。怒忧思悲。郁结邪气。结者开之。木香香附之类。散者益之。人参黄之类。世人多泥于气无补法之语。不审虚实。往往多用燥利之药。若气实者用之为当。气虚不补。邪何由行。

  方四君子汤气主方。扶胃降火。补虚固本。主男子用。若女子气虚。亦宜用之。

  人参(补中益气去芦一钱五分)白术(扶胃健脾炒二钱)白茯苓(养心利水去皮一钱)甘草(和中降火炙四分)上用姜一片。枣一枚。煎服。兼有他症。根据后加减。劳瘵咯血。加山药、黄、粟米、阿胶(各等分)。

  吐血后虚损者。加黄(一钱五分)白扁豆(一钱)麦门冬(一钱二分)心烦口渴。加麦冬(一钱二分)竹叶(一钱)山栀(一钱)五味子(九粒)心热。加麦门冬、茯神、黄连(各八分)。

  潮热往来。加柴胡、地骨皮(各一钱)、黄芩(八分)。

  腹痛。加白芍药(一钱五分)、干姜(炒)、官桂(各七分)、浓朴(八分)、青皮(五分)胃冷。加丁香、附子(制)、砂仁(各等分)。

  气痛。加木香、玄胡索(各八分)、当归(一钱)。

  有痰。加陈皮(去白)、贝母、半夏(姜制各一钱二分),去人参、气虚甚者。加黄(一钱五分)、熟附子(一钱)暑月亦加。

  脾胃虚弱。加陈皮、山药、当归(各一钱)、黄(一钱二分)、遍身疼痛。加当归(一钱五分)、木香(五分)、北五加皮(一钱)、去人参。

  半身右边不遂。加姜汁、竹沥(各半盏)。

  腹胀不思饮食。加砂仁、白豆蔻、枳实(各七分),去人参气虚成痿。加苍术、黄柏、黄芩、木瓜(各八分)。

  心烦不定。加辰砂、酸枣仁、远志(各七分)、麦门冬(一钱)。

  咳嗽。加杏仁、桑白皮(各七分)、五味子(十粒)、贝母、栝蒌仁、陈皮(各八分)、去参术。

  暑月病热。口渴。唇干。谵语。脉虚细而迟。加黄、麦门冬(各一钱五分)、五味子(九粒)、川归、白芍药、附子(制熟各一钱)、气短。小便利。加黄,去茯苓。

  中风气虚。加黄、有痰。加姜汁(半盏)、竹沥(一盏)。

  久疟。热多寒少。加黄(一钱五分)、柴胡、知母、地骨皮(各一钱)病后虚热。加麦门冬、川归黄(各一钱)、升麻、柴胡(各三分)、脾困气短。加砂仁、木香(各五分)、白扁豆、黄(各八分)、盗汗不止。加黄、陈麦曲(各一钱五分)、麦门冬、酸枣仁(各八分)当归(一钱二分)。

  自汗不止。加黄(一钱五分)、当归、麦门冬、熟地黄、麻黄根(各八分)。

  心血虚。不眠。精神恍惚加当归、酸枣仁(各一钱)、黄(一钱二分)、圆眼(三个去壳)。

  四肢懒惰。嗜卧。加白扁豆、川药、砂仁、当归、陈皮(各八分)。

  气血虚。眩运。加黄、天麻、半夏、荆芥穗(各一钱)。

  水泻不止。加麸曲、木香、砂仁、肉豆蔻(各七分)、夏月。加黄连、扁豆(炒)、车前子、泽泻(加七分)。

  四肢恶寒。有热。加麻黄、桂枝、川芎、当归(各一钱)、去人参、妇人安胎。加黄芩、当归、阿胶、艾叶(减半各一钱)、枳壳(五分)。

  漏胎。加续断、地榆、当归、白芍药、荆芥穗、黄芩(各八分)。

  产后泻痢。加浓朴、苍术、白扁豆、砂仁、肉果(各八分)。

  产后脾胃弱。加砂仁、白扁豆、山药、连子、陈皮(各一钱)。

  小儿脾胃虚弱。不纳食。易泻。加山楂、肉果、砂仁、浓朴、苍术、陈皮(各八分)。

  小儿诸疳。加胡黄连、银柴胡、使君子肉、山楂(各一钱)。

  小儿慢惊。加全蝎、白附子、天麻(各七分)、薄荷叶(七片)。

  男妇虚劳。有热。加当归、白芍药、熟地(各一钱)、柴胡、秦艽、地骨皮、牡丹皮(各八分)、黄柏(蜜炒五分)、青蒿(三分)。

  男妇气虚渴。加木瓜、干葛、乌梅(各一钱)。

  男妇五心烦热。面色痿黄。加当归、白芍药、柴胡、麦门冬(各一钱)。

  小儿痘疮淡白不起者。气虚也。加黄(八分)、官桂(五分)、木香(三分)大人小儿夏月吐泻。加藿香、白扁豆、陈皮、浓朴、苍术、干葛(各八分)、木香(三分或五分)中脘寒痛。或手足爪甲青。四末厥者。加干姜(一钱)、去茯苓、甚者。加附子(一钱)久泻痢。元气下陷者。加升麻(五分)、元气脱者。去升麻,加附子(制熟一钱五分)。

  老人气短。小便短少。加黄、吞滋肾丸。

  思虑过伤心脾。昼则困倦。夜反不寐。加黄、当归、麦门冬、酸枣仁、圆眼肉(各一钱)、仍服天王补心丹。

  遗精白浊。气虚者。加山药莲子、芡实(各等分)。

  诸疮内托。加黄、防风(各一钱)、连乔、金银花、黄柏、牛蒡子(各八分)。

  诸疮疡后。气血虚损者。加当归、白芍药、黄、黄柏(各分)。

  诸虚眩运。眼旯黑花。加天麻、半夏、川芎、当归(各等分)。

  脾胃不和。加砂仁、浓朴(各七分)、陈皮、苍术(各一钱)。

  呕逆恶心。加半夏、生姜、陈皮(各八分)、砂仁(五分)、丁香(三分)。

  皮黄。加黄柏、苍术(各一钱五分)。

  妇人有孕恶阻。加陈皮、枳壳、砂仁(各等分)。

  妇人赤白带。属气虚者。加苍术(一钱)、升麻(五分)、芡实(八分)气虚潮热。加麦门冬、地骨皮、柴胡(各八分)、黄芩(七分)。

  气虚恶寒。加黄(下元冷极。加干姜、附子(炮各等分)、去茯苓。

  上四君子汤。加减方法也。须量病轻重虚实。临症斟酌方剂大小。庶无实实虚虚之误。倘收未备。惟达者正之。幸甚。

  [卷之三 血门] 诸血

  脉经云:脉洪滑为血盛。脉涩弱为血虚。脉如泻漆之状者为亡血。脉芤为失血。细弦涩。

  按之无力。为脱血。浮弱。按之绝。为下血。烦咳脉芤者。为吐血。沉弦而数。为衄血。诸血症。身凉脉静者生。身热脉大者死。肠下脓血。弦绝则死。滑大则生。

  症丹溪云:有吐血咯血衄血唾血大小便血之异。又女人血崩血漏。大抵皆由火盛致血错经妄行。脉必大而芤。或因怒气而得者。经云:怒则气逆伤肝。甚则呕血。脉必弦大而芤。下血崩漏。亦属热与虚。盖热则流通。虚则下漏。脉必急疾而数。宜加详审。

  治按经云:血从上出。皆是阳盛阴虚。有升无降。血随气上。越出上窍。宜补阴抑阳。气降则血自归经。血从下走。皆由内外有所感伤。浊热凝停于胃内。随气下流。亦妄行之义。

  或云大便见血。为内伤络脉所致。小便见血。为损伤心肾。阴火妄动所致。女人崩漏。皆由七情损伤。冲任所致。三者皆宜清气降火。养心理脾为主。盖气清则血和。心脾旺则血有所统摄。而自无妄行之患矣。

  方四物汤血主方。生血去热。补虚益精。主女人用。男子血虚。亦宜用之。

  川芎(清阳、和血行血、肝经药、春天倍用、女人加此味,去芦八分)。

  川归(润中、和血养血、肾经药、冬月倍用,去芦酒浸晒干、一钱五分)。

  白芍药(缓中、破血、心脾、经药、夏月倍用、酒炒一钱二分)。

  地黄(凉血用生、补血用熟、滋阴生血、肺经药、秋月倍用、姜汁浸晒干、一钱、男子加此味)。

  上为咀。每服姜一片。水煎食远服。随有他症。根据后加减。此方春宜加防风。夏宜加黄芩。秋宜加天门冬。冬宜加桂枝。此常服顺四时之气。而加减未有不中者也。

  血虚腹痛。微汗恶风。加官桂(七分)、倍芍药、嗽痰。加桑白皮、杏仁、麻黄、贝母(各等分)。

  大便秘。加桃仁、大黄、麻仁、枳壳(减半余各等分)。

  血虚头眩。加天麻、防风、荆芥穗(各一钱)。

  虚寒脉微。气难布息。不渴。便清。加干姜附子(各一钱)。

  中湿。身重无力。身冷微汗。加苍术、白术、白茯苓(各一钱二分)。

  筋惕肉。属血虚也。加天麻、人参(各一钱伤寒筋惕肉自有本条)转筋属热。加酒芩、红花、木瓜、苍术(各等分)。

  两胁胀满。加枳实、半夏(各八分)、白术(一钱)、去地黄、身上虚痒。加黄芩、防风、煎调浮萍末(一钱)。

  小便秘涩。属血虚。加茯苓、泽泻(各八分)、牛膝(一钱)、甘草梢(五分)。

  盗汗属阴虚者。加麦门冬、知母、黄、浮麦、麻黄根(各等分)。

  自汗。加人参、黄、麻黄根(各一钱)、桂枝(五分)。

  劳瘵阴虚火动。加白茯苓、贝母、陈皮、款冬花、杏仁、黄柏、知母(各一钱)、甘草(三分)有热。再加秦艽、地骨皮(各一钱)。

  阴虚喘嗽。或吐红者。加知母、贝母、黄柏、五味子(十二粒)、人参、麦门冬、桑白皮、地骨皮、牡丹皮、款冬花、紫菀(各等分如肺火盛者去人参换沙参)。

  阴虚发热。烦渴不能坐卧。加麦门冬、山栀、黄柏、知母(各一钱)。

  阴虚潮热。加柴胡、知母、黄芩、地骨皮(各一钱)。

  半身不遂。左边。加桃仁、红花(各八分)、姜汁(半盏)、竹沥(一盏)。

  血痢。加黄连、荆芥穗、地榆(各一钱)、木香(五分)、枳壳(七分)。

  风虚眩运。加天麻、秦艽、羌活(各一钱)。

  香港脚冲心。加炒黄柏(一钱)。

  口干烦渴。加麦门冬、乌梅(各一钱)。

  四肢冷气痛。加良姜、玄胡索、木香、吴茱萸(各等分)。

  血气虚弱。起则无力而倒。加白术、陈皮、人参(各一钱)。

  血虚刺痛。五心热。加山栀、香附、乌药(各一钱)、官桂、青皮(各五分)。

  血虚甚者。加人参、附子(各一钱)、暑月。再加麦门冬(八分)、五味子(十粒)。

  腹中积血气块。加木香(五分)、三棱、莪术、干漆(各八分)。

  乍寒乍热。加人参、白茯苓、柴胡(各一钱)。

  血虚成痿。加苍术、黄柏、下补阴丸。

  老人性急作劳。两腿痛。加桃仁、陈皮、牛膝(各一钱)、甘草(生五分)、入姜汁(半盏)服三四剂而安。

  少年患痢。用湿药大过。致痛叫号。此恶血入经络也。加桃仁、红花、牛膝、黄芩、陈皮、(各八分)、生甘草(五分)入姜汁半盏。水酒煎服三四帖。或十数帖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