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会约医镜

  
  麻黄汤
  
  治太阳经病,头项痛、腰脊强、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脉浮紧者,以太阳经脉由脊背连风府故也。亦治太阳阳明合病。
  
  麻黄(去节一钱,或多用) 桂枝(钱半) 甘草(八分) 杏仁(去皮尖,十五粒)
  
  水煎,热服,复取微汗,汗出勿再服,总要有汗方止。若汗已出,渐次解所复者,勿得顿减贪凉,以防表疏复感也。
  
  桂枝汤
  
  治太阳中风,发热恶寒、头痛干呕、自汗脉浮缓者。
  
  桂枝 白芍 生姜(各二三钱) 甘草(一钱) 大枣(五枚,去核)
  
  水煎,热服,复取微汗,不得太过。以汗者血之液也,汗多则卫气疏,不能内以护荣,故用桂枝和荣散邪,用白芍护荣固理。姜能散寒止呕,枣以甘温能和,此不专于发散,而兼和荣卫者也。邪出而卫自密,汗亦止矣,岂桂枝能塞汗乎!以上二方,皆治寒邪初感,温散之妙法也。至于桂枝汤,则凡四时阴胜之邪皆所宜用。但浮脉而紧,发热无汗者总之。以脉紧为伤寒,服之则表益实,而汗愈难出故也。
  
  升麻葛根汤
  
  太阳病,次传阳明胃经,身热、目痛、鼻干、不寐、脉洪而长,以阳明主肌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也。
  
  升麻 葛根 白芍(各二钱) 甘草(炙,一钱)
  
  加姜煎服。如头痛,加白芷、川芎。如身痛,加羌活、防风。如热不退,加黄芩,或加石膏。胃虚不食,加白尤。腹痛,倍白芍。若伤寒未入阳明者勿服,恐引表邪入阳明也。(此经多气多血,寒邪入,则血气壅滞。辛能达表,轻可去实,故用升葛辛轻之品,发散阳明表邪。邪盛则阴虚,故用白芍也。)
  
  小柴胡汤
  
  阳明病,又传少阳胆经,胸胁痛、耳聋、寒热往来、呕而口苦、咽干目眩、脉弦而数,以少阳之脉,循胁络耳故也。
  
  柴胡(二钱) 半夏(钱半) 人参 甘草 黄芩 生姜(各一钱) 枣(三枚)
  
  水煎服。如呕逆,加陈皮,倍生姜。烦者,去半夏,加栝蒌。渴者,去半夏,加花粉。
  
  若不渴,外有热,去人参,加桂枝,覆取微汗。咳嗽,去参枣,加干姜、五味。(咳为肺寒,干姜散寒,少加五味以敛肺。肺脉不虚者不用。少阳症,有嗽无喘;阳明症,有喘无嗽。)虚烦,加竹叶、粳米。腹痛,去黄芩,加白芍。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胁痛,加青皮、白芍。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太阳病,或饮水多,停心下,故悸;水蓄不行,故小便不利。茯苓能利水。)本经头痛,加川芎。发黄,加茵陈。
  
  加减羌活五积散
  
  (新) 治四时感冒,发热、恶寒、头痛、身疼、咳嗽、声重,脉浮紧无汗者,以代发表古方,不论大小皆治。
  
  当归(钱半) 白芍(一钱) 陈皮(八分) 半夏(钱半) 茯苓(一钱三分) 甘草(一钱)
  
  桔梗 枳壳 川芎 白芷 防风(各一钱) 羌活(八分) 桂枝(一钱) 紫苏叶(五分) 北细辛(三分)
  
  姜三片,葱白五寸,水煎,热服,取微汗。如冬春寒甚,加麻黄五六分。夏秋,加苍朮钱半。
  
  加减羌活汤
  
  (新) 治伤风寒,头痛、身痛、憎寒、壮热、脉浮紧无汗,及四时不正之气。
  
  凡男女大小同治。以代麻、桂、青龙等汤也。
  
  羌活(一钱) 防风(一钱二分) 苍朮 川芎 白芷 甘草(各一钱) 陈皮(八分) 北细辛(二、三分)
  
  生姜(一钱) 葱白(五寸)
  
  热服,取微汗。如自汗者,去苍朮,加白朮,或加黄 。胸满,加枳壳、桔梗。呕逆,加半夏。喘促,加杏仁。可随症加入。此方不犯三阳禁忌,为解表稳方,可以便用。
  
  补中益气汤
  
  治虚弱不足。年衰脉微之人,外受风寒,难用表剂,补中即以除蔻,亦可随症照后加入。善用者最效。
  
  人参(无者用淮山药三、四钱炒黄代之) 黄 (蜜炒) 白朮(各钱半) 陈皮(五分)
  
  当归 甘草(炙。各一钱) 升麻(用蜜水炒,或用淡盐水炒) 柴胡(酒炒。各三分)
  
  生姜(五分) 红枣(三枚)
  
  水煎服。病属太阳,无汗寒热者,加羌活、防风。头痛,加白芷、川芎,或加北细辛二、三分。汗不出者,再加苍朮。自汗者,加桂枝、白芍。寒甚者,加苏叶。热甚者,加黄芩。
  ○此方惟上焦痰呕、中焦湿热、伤食、膈满者忌服。
  
  益元散邪汤
  
  (新) 治元气太虚,脉大无力,外感寒邪,憎寒壮热,身痛头痛,或呕恶泄泻等症。邪气不能外达,惟温中自可散寒;即素禀薄弱之辈,或连进二三服,自必阳回而解。
  
  当归(二三钱) 白芍(煨,钱半) 陈皮(一钱) 白朮 熟地(各三四钱) 山药(二钱)
  
  甘草(炙,一钱) 黄 (蜜炒,钱半) 麻黄(去节,八分) 桂枝(一钱) 生姜(煨,钱半)
  
  水煎,热服,略盖以取微汗。如头痛,加川芎、白芷各一钱,北细辛二分。如泄泻者,去当归,加荜 四钱,茯苓一钱,木香(煨)三分。若三阳并病者,加柴胡二钱。
  ○仲景治伤寒,如麻、桂等汤以温散,固为千古妙方;至于阳根于阴,从补血而散者,惟此乃得云腾致雨之妙,为今时之所宜。勿得疑为骤补无用,而徒以散邪为主,致为夭枉之失。
  ○上方补气以散邪,此方补血以散邪。
  
  十、论吐证
  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又曰:「在上者涌之」,谓吐之也。邪结中焦,胸满而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或饥不能食,或食入即吐,并有欲吐不能吐者;手足厥冷,脉弦迟,或寸脉微浮而紧,此为胸中有寒,当吐之。丹溪曰:「吐中有发散之义」,此治伤寒一大关键也。今何人惟知汗、下二法,而吐法不用,使邪气结而不散,轻病致重,其害无穷。
  
  但胸中之寒,亦有虚实之分,仲景曰:「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方载三十内。)前言寒者,言寒邪之实;后言寒者,言胃气之虚。当吐当温,此等要处,最宜详察。
  
  凡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甚,其脉迟,而寸脉微滑,吐之则利自止。
  
  凡宿食在上脘者宜吐;虚烦在胸中者,宜吐、下分治之。
  
  凡寸脉弱而无力者忌吐。寒邪在表,宜汗;在中下宜下,不宜吐。
  
  瓜蒂散
  
  治胸中痞硬,寒邪滞中,寸脉微浮。吐之以散中寒。
  
  甜瓜蒂(炒黄) 赤小豆(等分)
  
  为末。即瓜蒂一味亦可。熟水调服二三钱,以指按喉必吐。吐时须令闭目,紧束肚皮,若吐不止者,葱白汤解之。凡亡血及老人产妇血虚脉弱者勿服。
  
  栀子豆豉汤
  
  治伤寒烦躁。亦用作吐药,以肺肾之邪在上焦,吐以散之也。
  
  栀子(十四枚) 淡豆豉(四合)
  
  先煎栀子,后入豆豉,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止后服。
  ○烦者气也,出于肺,栀子治肺烦;躁者血也,出于肾,豆豉治肾躁;以心火旺,则金躁而水亏,肺肾合而为烦躁。
  
  上方吐有形之实邪,此方吐无形之虚烦。若大便溏泄者,虚寒在下,不可服。至于宿食而烦躁者,用栀子大黄汤下之。
  
  外附治结胸法
  
  凡伤寒结胸,有气虚不堪攻吐者,以葱白、生姜各四两,生萝卜半斤,(此味若无,以子三两代之。)共捣,炒热,以布包安脓处。须分两包,冷则易之,实时汗出而愈。
  ○又法,以大蒜十余枚,捣摊绢上,贴一切胀痛处,神妙。
  
  十一、论下证
  邪在表,宜汗;邪入里,宜下。(此里者,非三阴之里,乃阳明胃府也。三阴亦有转入阳明者,须因症因脉,酌宜下之。)然下症不一,有痞、满、燥、实、坚五者之异。痞者,胸闷不食;满者,胸腹膨胀;燥者,大便枯少;实者,腹满而痛日久不大便;坚者,按之鞭硬。如五症悉具,三焦俱伤,宜大承气汤急下之。但见痞、燥、实、三症,邪在中焦,宜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恐伤上焦之气也。但见痞实二症,邪在上焦,宜小承气汤,不用芒硝,恐伤下焦之血也。
  
  夫以人之一身,元气周流,一有邪滞,则壅塞经络而为病矣;轻则导而去之,重则攻而下之,使垢瘀去,而后正气可复。然攻下之剂,须适症为宜,若邪盛而药轻,则根株仍留;邪轻而药重,则正气必伤。能以症合脉,庶得万全。
  
  十二、论证当下
  脉沉实,尺脉更旺者,邪热入府也,宜下之。其症:腹中鞭硬,大便闭,谵语,腹痛,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咽燥,腹满,潮热(日晡热,属实症。)及五六日不大便,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也,俱宜下之。
  
  十三、论证忌下
  脉虚弱,寸脉浮大,右关细涩及迟缓微弦者,皆不宜下。又有脉久数者,非外邪也;细数者,非实邪也,下之则危。其症:腹鸣自利,无热恶寒,唇青舌卷,口不渴,身痛,大便先硬后溏,喘而胸满,止心下硬满,不食,恶寒,小便清利,咽中闭塞,汗多亡阳而谵语,阴虚水亏,虚烦虚躁,四逆恶水等症,俱忌下之。
  
  十四、伤寒攻里诸方
  大承气汤
  
  治伤寒阳邪入腑,五六日不大便,痞、满、燥、实、坚五症全具,发热,谵语,口干,舌涩,三焦大热,脉沉实者。
  
  大黄(五钱) 芒硝(四钱) 浓朴(二钱,炒) 枳实(一钱,炒)
  
  或加甘草一钱,水两钟,先煎浓朴、枳实至钟半,投大黄,煎至一钟,去渣,纳芒硝一沸,热服。(大黄泻热,芒硝润燥,枳朴破痞满,攻内邪之峻剂也。然非大实大满,不可轻投,恐有寒中之变。)
  
  小承气汤
  
  治邪在上焦,痞满谵语,便难而硬,或六七日不大便,潮热,气喘脉实者。
  
  大黄(四钱) 浓朴(二钱) 枳实(一钱,炒)
  
  水煎,热服。(除芒硝者,恐伤下焦真阴也。)
  
  谓胃承气汤
  
  治邪在中焦,燥实、腹胀、恶热、口渴、便秘、谵语及吐后腹胀,与未吐未下而心烦脉实者。
  
  大黄(六钱,酒浸) 芒硝(四钱) 甘草(钱半)
  
  水煎去渣,入芒硝一沸服。(除朴、实者、恐伤上焦之气也;加甘草者,不致伤胃也。
  ○吐后为内烦,下后为虚烦,不吐不下而心烦者,胃有郁热也。)
  
  六一顺气汤
  
  治伤寒邪热传里,便实、口燥、潮热、斑黄、狂走、阳厥、胸胁满硬、脐腹胀痛,及老人、产妇,血气两虚者,有下症,或下后未解诸病,用此以代大小承气、大陷胸等汤之神剂也。
  
  大黄(四五钱) 枳实(钱半) 黄芩(二钱) 甘草(一钱) 浓朴(姜炒,一钱半) 白芍(二钱)
  
  水煎服。欲峻者,大黄后入。如表症未除者,加柴胡钱半。古方原有芒硝,去之,以性峻急,伤人故也。若概用之,在死者多矣。
  ○仲景云:荡涤热积,宜用汤液,切禁丸药。
  
  大柴胡汤
  
  治表症未除,里症又急,汗下兼行。
  
  柴胡(三钱) 半夏(二钱) 黄芩 白芍(各钱半) 生姜(二钱半) 大黄(二三钱) 枳实(一钱)
  
  大枣(三枚)
  
  水煎服。
  
  十五、论清理
  凡伤寒吐下后,多有余热未除,脉犹洪数,以致口渴咽燥,身热便赤,日夜不宁等症,此际宜清理之,则热退而诸症瘥矣。但清热必须滋阴,或补先天之水,或养后天之血,庶阴长而阳自消。若徒用苦寒之剂,不惟热不能退,而且热从火化,损脾伤胃,是治病而适以益病,可不畏乎!业医者宜知也。
  
  益阴清热汤
  
  (新) 治伤寒余热,口渴、便赤、烦躁、便实、脉洪等症。
  
  当归(一钱) 白芍 生地 麦冬(各钱半) 黄芩(二钱) 甘草(一钱) 元参(一钱)
  
  泽泻(八分) 木通(八分) 栀仁(炒黑,八分) 陈皮(八分) 石膏(生用,二钱) 黄柏(炒焦,一钱)
  
  扁豆(炒研,二钱)
  
  水煎服。如舌黄,加黄连一钱。目赤,加胆草八分。大便燥,加酒炒大黄钱半。如妇人血热,加青蒿二钱。如胁痛,加青皮八分。如口渴,加花粉一钱。
  
  黄莲解毒汤
  
  治伤寒吐下后,火盛烦躁,喘急,口渴脉洪者。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各一钱)
  
  水煎服。
  
  白虎汤
  
  治伤寒脉浮滑,表里俱热,及便结斑黄,狂躁大渴等症。
  
  石膏(五钱) 知母(二钱) 甘草(一钱) 糯米(一撮)
  
  水煎服。如汗渴者,加人参。
  
  竹叶石膏汤
  
  治阳明汗多而渴,鼻衄,喜水而吐,及烦躁等症。
  
  石膏(生研,三钱) 淡竹叶(十三片 半夏 甘草(各钱二分) 麦冬(钱半) 人参(无者,或以蜜 代之)
  
  米(一撮)
  
  生姜三片,煎服。
  
  以上所录诸方,是折火之标,而非退热之本,惟直探其真阴而补之,如亢旱而得甘霖,土木皆濡,顷刻为清凉矣,岂不妙哉!如左尺脉无力,以六味地黄大剂投之,自水旺而火退。如右尺脉弱,上部渴甚燥热,饮冷反吐,下部足冷者,是火不归源,即以六味汤中加肉桂二钱,五味五分,甚则加附子二、三钱,冷冻饮料即愈。若先用苦寒之药,而热不退,再用芩连之类,安得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