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罗氏会约医镜
罗氏会约医镜
又方:以发烧灰塞鼻中。又方:以墨磨茶服。又方:以冷水湿后颈窝。
○鼻窍闭,不闻香臭,用白薇、贝母、款冬花、百部等分研末,米汤调下。
○鼻渊,用细辛四分,辛荑、白芷各钱半,水煎服。
○鼻塞不闻香臭,每日用桑白皮七八钱煎服,一七自通。
○鼻 赤 ,用陀僧为末,人乳调敷,日夜常洗。
○鼻准赤色,用雄黄、硫黄各五钱,水粉二钱,以初生乳汁调敷,二三次愈。
○衄血不止,以硼砂一钱水服,立止。
○鼻生红点,痒则搔烂出风水,用穿山甲(炒)一钱,全斑蝥二个,糯米十八粒,拌炒黄,去米,同甲研末,麻油调涂,神妙。
五、论耳病
(耳聋、耳鸣,有肾虚,气虚,火郁,风热四种。耳痛属风热,停耳属湿热。)
凡耳痛、耳鸣、耳闭、耳聋,当辨虚实,而后症可治也。暴病者多实,久病者多虚。少壮热盛者多实,中衰无火者多虚。饮酒味浓,素有痰火者多实;质清脉细,素行劳苦者多虚。且耳为肾窍,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经曰:」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半即衰之谓也。阴衰肾亏,每多耳鸣,聋之渐也。聋者,气阴也。此外又有火闭者,因诸经之火,壅塞清道,其症或烦热,或头面赤肿者皆是,宜清之。气闭者,因肝、胆气逆,必忧郁恚怒而然,宜顺气舒心。邪闭者,因风寒外感,邪传少阳而然,宜和解之。窍闭者,必因损伤,或取耳,或雷炮震之,或停耳溃脓而坏,宜用法以通之。以外止有肾亏虚聋,非大培根本不可。
故谓暴聋者易治,久聋者难愈也。
清热汤
(新) 治一切实火上炎,耳痛目疼,口渴咽燥等症。
黄芩 黄柏 麦冬 白芍 栀子 甘草(各等分)
热甚者冷服。如痰热者,加胆星。渴甚者,加花粉。热在上焦,头面红赤者,加生石膏。热在肝经胁痛者,加胆草。胃热而大便燥结者,加大黄;不应,加芒硝。血虚者,加生地、青蒿。五心热者,加元参。热在心经而舌黄者,加黄连。热结膀胱,小便不利者,加车前、泽泻。
舒气释郁汤
(新) 治肝胆恚怒,气逆耳闭。
香附 枳壳 川芎 陈皮(各一钱) 木香(三四分) 当归(钱半) 苏梗(五分) 柴胡(酒炒,八分) 薄荷(四分)
姜五分引。
小柴胡汤
治寒邪传至少阳耳聋者。此属半表半里之症,以此和解之。
柴胡(二钱) 半夏(半钱) 人参 甘草(各八分) 黄芩(钱半)
姜枣引。
加味益气汤
(新) 治劳苦太过,气虚耳聋,或耳鸣眩运、倦怠等症。
人参 当归 甘草(炙。各一钱) 白朮(钱半) 陈皮(八分) 川芎(六分) 黄 (蜜炙,二钱)
升麻(蜜炒) 柴胡(酒炒。各三分) 石菖蒲(六分)
姜枣引。无参者,以淮山药三钱代之,或以时下生条参三钱代之。
十全大补汤
治气血两虚,耳鸣耳闭。
人参(或以淮山药炒黄三钱代之) 白朮(钱半) 茯苓 炙甘草(各一钱) 当归(一二钱)
抚芎(一钱) 白芍(酒炒,一钱) 熟地(二钱)
黄(蜜炒,二钱) 肉桂(钱半) 石菖蒲(炒,六分)
姜枣引。
肉苁蓉丸
治肾虚耳聋。
肉苁蓉(拣大鲜红者,酒洗去甲,四两) 菟丝子(淘净泥砂,酒蒸,四两) 枣皮(酒蒸,四两)
茯苓(三两) 熟地(八两) 肉桂 附子(各二三两) 人参(随便) 白芍(酒炒,二三两)
黄(蜜炒,四两) 羌活 防风(各两半) 泽泻(一两二钱)
羊肾一对去筋膜,同肉苁蓉、枣皮、地黄捣成膏,合各药末,加炼蜜为丸,每早或用酒、或盐水下七、八钱;即改用八味地黄丸亦可。
备拣古来治耳至简至效诸方于后,以便取用。
耳聋,用芥菜子捣碎,以人乳调和,绵裹塞耳,数易之,即闻。
○又方:用巴豆一粒,去皮膜,慢火炮极熟,次以蒜一瓣剜孔,入巴豆,绵包塞耳,三次效。
○又方:用骨碎补,削作条,火炮,乘热塞耳中。
○又方:用巴豆一粒,去心,斑蝥一枚,去翅足,合捣膏,绵裹塞耳,再易,甚验。
○又方:以酒浸针砂一日,去砂,将酒含口中,用活瓷石一块,绵裹塞耳。此导气通闭法也。
○肾虚耳聋:真瓷石一豆大,穿山甲二片烧存性,研末,棉包塞耳,口含生铁一块,觉耳中有风水声,即通。
○又方:以活瓷石五分入聋耳,生铁捣碎,绵包入不病耳,自然通透。
○耳猝闭,用甘遂半寸,绵裹塞耳中,口嚼甘草少许。
○耳忽聋,用蚯蚓安葱内,入盐少许,化为水点之,立效。
○耳鸣属肾虚者,以椒目、巴豆、菖蒲研末,用松脂、黄蜡溶和为挺,插耳中,一日一易,神效。
○肾虚耳鸣,用猪肾切片,以骨碎补研末掺上,煨熟食之。
○又方:以胡桃煨熟,乘热入耳,并早晚煨熟食之,即通。(以上治耳聋、耳闭、耳鸣方。)
耳外脓疮,用五倍子研末掺之。
○耳泔出汗,用青黛、黄柏研末吹之。
○停耳有脓,先以纸条缴净,用菖蒲汁滴之,或为末吹之,即病后耳聋亦效。
○又方:用柑树嫩尖七个,入水数点,捣汁滴之,极妙。
○又方:用海螵蛸,入麝少许,研末吹之。
○又方:用炉甘石 ,研末,白矾同黄丹末、轻粉末皆可吹之。(以上治耳脓汁。)
耳内痛,用铁磨水滴之。
○耳内大痛,如虫在内走,或流血水,或干痛,用蛇蜕烧灰吹之,立止。
○凡虫入耳,以川椒研,醋调灌之,立出。
○又方:以纸塞耳鼻,虫入之耳勿塞勿言,立出。
○又方:如葱汁、韭汁、桃叶汁、姜汁皆可滴之。
○耳内结核,痛不可动,用火酒滴之,侧卧半时,即润起可取。
六、论口病
(口苦是肝胆热,干是脾热,酸是湿热,涩是风热,辛是燥热,淡是胃热,麻是血热,生苔是脾热闭,咸是脾湿热兼肾虚,口糜烂是膀胱移热于小肠。)
口者,五脏六腑所贯通也。脏腑有偏胜之疾,则口有偏胜之症。《病原》以口苦属心火,然亦有思虑、劳怠、色欲过度者,多有苦燥无味之症。此心脾虚则肝胆邪溢而为苦;肝肾虚则真阴不足而为燥。又以口淡属胃火,不知大病、大劳、大泻、大汗之后,皆口淡无味,岂胃火耶!总之,无火症、火脉,则不宜以劳伤作内热,而妄用寒凉也。
凡口渴喜冷水,脉实便结者,是火盛于上,宜清肺、胃也。若有口虽渴,喜热汤,而便溏,且有不欲饮茶汤者,是干而非渴,系阴虚,宜补脾肾。并有阳虚而阴无以生者,又当水火并济,如八味地黄汤之类是也。
凡口臭,有胃火;亦有脾弱不能化食,而作馊腐之气者,宜调补心脾。若专用凉药,反生他病。
口唇属胃,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故脾、胃受邪则唇病。风则动,寒则紧,燥则干,热则裂,气郁则生疮,血少则无色。上唇生疮,虫食其脏;下唇生疮,虫食其肛。若人中平满者,为唇反,肉先死也。
附:论舌病
(肿胀,是心脾火毒。疮裂,是上焦热。木强,是风痰湿热。短缩,是风热。舌出数寸,有伤寒、产后、中毒、大惊数种。)
经曰:」舌乃心之苗」,又曰:」心脉系舌本,脾脉络舌旁,系舌下」。故发为病者,皆二经之所致也。然肝脉亦络舌本,故风寒所中,则卷缩而不言。七情所郁,及心经壅热,则舌肿,心热则裂而疮,肝热则木而硬,脾热则涩而苔,肺热则强,热甚则干燥如锯。无故白痹者,由心血不足,虚火烁耳,用四物合理中治之。若舌卷、囊缩者不治,厥阴绝也。
元参散
治三焦火甚,口舌生疮。
元参 黄芩 黄柏 大黄 前胡 独活 犀角屑 炙甘草 麦冬 升麻 栀子(等分)
水煎服。
甘露饮
治胃热口疮,火之微者,大有神效。
熟地 生地 天冬 麦冬 黄芩 石斛 枇杷叶(去毛) 枳壳 甘草犀角屑(等分)
水煎,食后服。
竹叶石膏汤
治胃火,口舌生疮,口渴便结。
石膏( ,三钱) 淡竹叶 薄荷叶 桔梗 木通 甘草(各钱三分)
水煎服。
龙胆泻肝汤
治心肝火邪上攻,口舌疮痛,及舌木而硬。
胆草(酒炒) 天冬 麦冬 甘草 黄连(炒) 山栀子 知母(各七分) 黄芩柴胡(各一钱) 五味(三分)
内有人参五分,少之亦可。
二阴煎
治劳伤,心脾火发上炎,口舌生疮。
生地(三钱) 麦冬 枣仁(各二钱) 甘草(一钱) 元参(钱半) 木通 茯苓(各钱半)
黄连(一钱) 淡竹叶(二钱)
水煎服。
理中汤
治口疮脉虚,用凉药不效者,必系无根虚火。
人参(一钱,无者用淮山药四钱炒黄代之) 白朮(二钱) 干姜(炒,一钱) 甘草(炙,一钱)
煎出,冰冷服。或加熟地四钱、当归二钱,以治阴阳两虚。再用凉剂则危。外用蜜炙附子,含而咽之。或用肉桂亦可。
细辛黄柏散
治一切口舌疮痛。
黄柏 细辛(等分)
为末敷之,涎吐再敷。加黄连亦妙。
阴阳散
治一切口疮。
黄连(一两) 干姜(炒黑,三钱)
为末敷之,涎出即愈。
金光煎
治舌上出血,名为舌衄,此心火上溢也,先用黄连三五钱浓煎,徐徐服之;不效,速用此方。
黄柏(二两) 黄连(二钱五分) 栀子(十五枚)
水煎,顿服。
应手散
治舌出不收。
用上冰片五分或一钱为末,搽舌即愈。
绿云散
治口疮烂臭。
黄柏(蜜炙) 青黛(等分)
卧时掺舌上,咽津妙。
黄莲朴硝散
治口疮。
黄连 朴硝 白矾(各五钱) 薄荷叶(一两)
共研细末,腊月将末入黄牛胆内,风前挂两月,取下,遇口疮,再研敷之,去其热涎,即愈。
口臭
用香薷浓煎,含漱咽之。又方:用北细辛煎汁,热漱,冷即吐之。
备拣古来治口舌诸病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口疮,用五倍子为末掺之。又方:用黄柏蜜炒为末敷之。又方:用蚯蚓、吴茱萸研末,加面醋调,涂足心。
○口角 斜,用蓖麻子仁七粒,捣膏,左斜贴右,右斜贴左。又方:用鳝鱼血,加麝香少许,左斜涂右,右斜涂左。
○口腥,肺热也,用桔梗、知母、黄芩、桑白皮煎服。
○口臭,用大黄略烧研末,揩牙。又方:用北细辛、白豆蔻煎水含之。
○舌肿,及重舌,用蒲黄末频掺之,以能凉血、活血,立效。加干姜亦妙。
○舌出血,海螵蛸、蒲黄为末敷之。
○伤寒舌出,用纸包巴豆一粒纳鼻中。
○重舌,用皂角刺煎汁漱之。又方:用五灵脂醋煎含之。
○小儿重舌,用鹿角磨水涂之。(凡重舌,用针于舌下红络青络开叉处刺出血,即愈。)○中风舌强,用雄黄、荆芥为末,酒服。
○口咸,用知母、乌贼骨煎服。
○凡口疮用细辛,或生附子,或吴茱萸为末,并以醋调,敷足心。
○妇人产后舌出,用朱砂末敷之;仍于耳后乘其不觉而大喊惊之,则收。再用五倍末掺之。
○舌忽肿满,或硬于木石,但看舌下,或如卧蚕者,急于肿处重刺出血,用釜底煤细研,以水调,浓敷,脱去再敷;若迟,则闭闷而死。须内服清胃降火之剂。
○口疮,用蔷微花根浓煎,先漱后服,神效。
卷之七 杂证
七、论齿牙
(病属手足阳明二经,风热、虚火、实火、肾虚、虫咀等症。出血者曰齿衄。)
齿者,骨之余,肾之标,寄养于龈。上龈属足阳明胃,下龈属手阳明大肠。而其为病,则有三焉:一曰火,病在龈,即牙床肉也,或肿痛糜烂,或牙缝出血,是湿热蓄于肠胃,而上壅于经,治宜清凉。二曰虫,病止在牙,亦由湿热生虫,蚀损蛀空,治宜杀虫,兼清胃火。三曰肾虚,病在脏,或齿脆不坚,或疏豁动摇,或中年而即脱者,必肾气之不足,治宜补养。凡此三者,其中各有不同,辨真而治自易。
清胃散
治胃有湿热,上下牙痛,或溃肿出血等证。
生地 丹皮 黄连 当归(各一钱) 升麻(六分) 或加石膏。
甘露饮
治肾虚火炎,胃虚郁热。此方泻而兼补,齿病悉除。
生地 熟地 天冬 麦冬 石斛 茵陈 枇杷叶 黄芩 枳壳 甘草(等分)
煎服。加犀角磨水合服更妙。
玉女煎
治肾阴本亏,胃火复盛,烦渴牙痛,糜烂齿衄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