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雪园古方选注


  中卷 内科

  二妙散

  茅山苍术(生用) 川黄柏(炒焦)

  上为末,捣生姜煎沸汤调服。即《集要方》二神汤各钱五分,水煎,空心服。

  二妙散,偶方之小制也。苍术生用入阳明经,能发二阳之汗,黄柏炒黑入太阴经,能除至阴

  中卷 内科

  观音应梦散

  人参三钱 紫衣胡桃肉一两(连皮鬲)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八分,食远服。

  《日华子本草》云:食酸齿 ,细嚼胡桃即解。病有多食梅子,敛痰饮于膈,酸寒之性搏激散之气授以此

  中卷 内科

  三生饮

  乌头三钱 附子三钱 虎掌三钱 木香八分上水二钟,煎一钟,或温服,或冷服。

  三生者,一本而用其三,不炮不制,故名。即《肘后方》名三建汤者是也。《大明本草》云力泄直上直下,为斩关夺门之剂。苟非寒痰气厥,昏不知人,证偏于实者,不可轻用。但后人方中,虎掌皆用南星,以南星亦名虎掌,乃相沿之误,实非南星也。

  中卷 内科

  王荆公妙香散

  人参一两 益智仁一两 五花龙骨一两 茯神五钱(去木) 茯苓五钱 远志肉五钱(甘草制)

  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调服。水煎服亦可。《良方》加木香二钱五分,麝香一钱。

  妙香散,治有梦之遗精,经言手、足少阴之厥,令人妄梦。《良方》加以木香、麝香,通其神明,使人不梦淫邪泮释,自无精泄之患。其妙在于二香,而荆公之方,无此二味,亦名妙香,其意何居?抑或传流日久而脱文耳。夫精之藏蓄在肾,统摄在脾,至疏泄之时,则惟听命于心,故用茯苓、远志通肾以泄邪火,人参、益智固脾以摄真精。茯神安神,朱砂定气,龙骨秘精,三者皆安镇心经之药,炙甘草调和阴阳,则心有所主而精不摇矣。二香能清梦寐,

  中卷 内科

  金铃子散

  川楝子(去核)一两 延胡索一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服。水煎服亦可。

  金铃子散,一泄气分之热,一行血分之滞。《雷公炮炙论》云:心痛欲死,速觅延胡。

  洁古去小方

  中卷 内科

  茯神汤

  茯神(去木) 羚羊角(镑) 北沙参 枣仁(炒) 葳蕤 远志肉(去心) 五味子各三两龙骨上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圣济总录》列《素问》病机六十二证,每证各载数方,河间选其可因者,尝录于《宣明方张大气张益阴以视肾精汨乎又言:肝气当治而未能,乃为煎厥,详在后论丸方中。

  中卷 内科

  赤茯苓汤

  赤茯苓(去皮)一两 陈皮(去白)一两 麦冬(去心)五钱 桔梗一两 人参一两 芍药五钱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五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生气通天论》又曰:大怒则形气绝,血郁于上,使人薄厥。薄者,气血相薄也。怒则气上厥。

  郁,行。

  元素曰:槟榔之性下行,如铁石之沉重,能坠诸药至于下极,方义清肺之郁而坠其逆,其厥

  中卷 内科

  大川芎丸

  川芎一斤 天麻四两(用郓州者)

  上为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丸,细嚼食后,茶酒下。

  中卷 内科

  秘方茶酒调散

  石膏(另为细末) 菊花 细辛(去苗) 香附子(去须)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温茶酒调下,食后,每日三服。

  新沐中风,则为首风。沐,濯发也。《经》言: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头痛不可以出女多用大辛痛,

  中卷 内科

  白术散

  牡蛎(焙赤)二钱 白术一两一分 防风二两五钱上为末,每服一钱,温水调下,不计时。如恶风倍防风白术,如汗多面肿倍牡蛎。

  饮酒中风,则为漏风。漏,渗也。《经》言:食则汗出,甚则自汗,喘息恶风,口渴不能劳治皮咸寒必为

  中卷 内科

  地黄饮子

  熟地八钱 熟附子一钱二分 官桂八分 石菖蒲一钱 远志肉一钱(甘草制) 淡肉苁蓉干一川石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薄荷五分,同煎至八分,不计时候服。

  饮,清水也。方名饮子者,言其煎有法也。喑啡之证,机窍不灵,升降失度,乃用一派重浊交阴白茯肺肾自解

  中卷 内科

  鳖甲汤

  鳖甲(去栏,醋炙)一两 生地黄一两 当归一两 白芍一两 柴胡(去苗)一两 官桂三分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入生姜、木香五分,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温服。

  鳖甲汤,治伏梁。伏,匿藏也。梁,石绝水为梁,喻其郁气阻于腹中也。张子和曰:伏梁,伯曰动亟夺子皮攻亦能破汤。

  中卷 内科

  白术汤

  白术一两 浓朴(生姜汁炒)一两 当归(去苗)一两 龙骨( )一两 艾叶(炒熟)

  五钱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温服。

  白术汤治飧泄,食不化而出清谷,用温固升清之法。《经》言: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义。

  和,

  中卷 内科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淘,炒)二两 官桂(去皮)二两 干姜(炮)二两 蜀椒(出子,炒去汗)

  五钱 陈皮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同煎至八分,空心去滓,温服。

  吴茱萸汤,治浊气上升而生 胀,用温散降浊之法。《经》言:寒气生浊,浊气在上,则生中健轻,

  中卷 内科

  犀角汤

  犀角(镑)五钱 升麻三钱 元参五钱 连翘五钱 射干一分(去毛) 麦门冬一两(去心)

  沉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同煎至八分,食前,去滓温服。

  结阳者肿四肢,阳别于阴,虽非死病,亦危证也;本论云: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以木

  中卷 内科

  地榆汤

  地榆四两 甘草三两(半生半炙)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三盏,纳缩砂仁七枚,每服可加,炒用亦可,煎至一半,去滓温服。

  结阴者,阴气自结不和于阳也。结则下瘀血,若瘀血去尽,而再结再下,三结三下,断续不之入之征

  中卷 内科

  《圣济》大建中汤

  人参二两 黄 三两 当归三两 白芍二两 炙甘草二两 远志(去心)三两 龙骨二两泽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风邪从肺乘胜至脾,脾风传肾,燥土之气,肾之所恶,真精不守,乃冤热腹痛而出白液,病矣。《圣济方》治以人参、黄 、当归、白芍、炙草柔脾之阳,以化燥气,佐以远志强志益肾,

  中卷 内科

  建中加减汤

  人参一两 黄 四两 当归一两 白芍四两 炙甘草一两 生地四两 麦冬四两 龙骨四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饧少许,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肾风传心,亦用建中法者,以心主营而出中焦,故病则筋脉相引搐搦,名曰螈。当此之时,更甚保护

  中卷 内科

  黄汤

  黄 二两(姜汁炒) 人参二两 五味子二两 枸杞子一两 熟地一两 生干姜一两(新改)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无时。原方有桑皮、麦冬,无干姜、桂枝。

  心移寒于肺,饮一溲二,谓之死阴,不治三日而死。《圣济方》治之以黄 汤。余考其证与统归于中用人肺二经阳,干

  中卷 内科

  麦冬饮子

  麦冬二两(去心) 知母一两 人参一两 炙甘草一两 生地一两 茯神一两 栝蒌实一两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竹叶数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

  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是亦死阴也。虽不若移寒之三日而死,然热久消渴,烦心短气,津葛

  中卷 内科

  鸡屎醴散

  大黄一钱 桃仁一钱 鸡屎醴一钱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汤调下,食后临卧服。(腊月干鸡屎白半斤,袋醴,甜酒也。少曲多米,酿之一宿而成,仅有酒香者佳。水气鼓胀,用鸡屎白者,鸡无前阴于脉一剂

  中卷 内科

  柴胡地骨皮汤

  柴胡(去苗) 地骨皮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八分,去滓,细含咽之,食后服。如有病患大便实者,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者,手足太阳热结也。胃之水谷不得转输于下,则令内开而行

  中卷 内科

  蠲痹汤

  黄 二钱五分 防风一钱二分(去芦) 当归二钱五分(酒洗) 羌活一钱二分 赤芍一钱二分上水二钟,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煎一钟,食前服。

  蠲,去之疾速也。痹,湿病也,又言痛也。痹分三气杂至,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抑药

  中卷 内科

  木香散

  木香一两 良姜五钱 干姜五钱 草豆蔻三两 陈皮一两 枳实五钱 川芎三两 赤芍五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岐伯以心脉急为心疝,是寒伤营也。心不受邪,乃传于小肠,而又不能为之散邪,故小腹有气,分之有殊热之

  中卷 内科

  柏子仁散

  柏子仁三两 当归五钱 防风三两 细辛三两 川芎三两 枳壳三两 白术三两 茯苓三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二枚,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柏子仁散治疹筋。疹者,初病即可得而诊见也。《经》言: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是人腹必虚,病也白术标之

  中卷 内科

  益胆汤

  苦参一两五钱 黄芩二两(去朽) 官桂一两 人参二两 茯神一两五钱 炙甘草二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随时温服。

  益胆者,益胆汁也。《内经》胆疸治之以阳陵泉,针刺法也,前贤旁通其义,变易汤药之治官甘苦疸已

  中卷 内科

  通肾汤

  菖蒲(锉)二两 五加皮(锉)一两 生干地黄(焙)二两 羚羊角二两 赤芍药二两 甘草(炙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通肾汤,治解亦。解,舒缓也;亦者,疑也,不可必之辞。病有脊脉痛,少气,安卧不欲言内滞通窍当

  中卷 内科

  豆蔻散

  肉豆蔻五个(面裹煨) 炙甘草三钱 浓朴五钱上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一盏调下,食前,白汤亦得。

  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民病濡泄。濡,润也。杨子曰:泄,歇也。谓洞泄下水,阴之之。

  可治

  中卷 内科

  越桃散

  大山栀子三钱 高良姜三钱上和匀,每服三钱,或米饮,或酒调下,痛立止。

  越桃,山栀也,产于南阳山上者佳,故名。痢后小便利者,下焦有寒也,若腹中虚痛不可忍泻其

  中卷 内科

  中满分消汤

  川乌二分 柴胡二分 升麻三分 麻黄二分 干姜二分 半夏三分 草果五分 益智三分茄二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食前热服。

  分消者,上下分消其邪也,谓以辛热散之,苦热泄之,淡渗利之,使其阴阳自然分化,不必阳之姜、黄中,其气中满吸门

  中卷 内科

  五膈汤

  杏仁(去皮尖) 香豉(熬) 曲 干姜 吴茱萸 蜀椒(炒去汗)各等分上六味,捣筛蜜丸,饮服七丸,日三服,忌冷。

  膈病,非独三阳结,犹有忧、气、恚、食、寒之证。夫忧、气二膈,结气于胸,以杏仁、香之不验,得以流传。又有饮膈、热膈,非结气所致,兹不具赘。

  中卷 内科

  进退黄连汤

  川黄连(姜汁炒)一钱半 干姜(炮)一钱五分 人参(人乳拌蒸)一钱五分 桂枝一钱半夏(上进法:用本方三味不制,水三茶钟,煎减半,温服。退法:桂枝不用,黄连减半,或加肉黄连汤,仲景治胃有邪,胸有热,腹有寒,喻嘉言旁通其旨,加进退之法,以治关格,独超则进黄连先通

  中卷 内科

  苍术石膏汤

  苍术五钱 石膏三钱 知母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上锉细,和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苍术石膏汤,太阴阳明经降剂,治湿淫者。《经》言:湿上甚为热,仲景云:湿邪以寒战而身知母佐石膏,刚柔相配,不伤脏腑之正气,可谓详审精密矣,虽与白虎汤相似,其义各有微妙。

  中卷 内科

  回阳返本汤

  熟附子(上) 干姜(中) 甘草(下) 人参(中) 麦门冬(中) 五味子(下) 腊茶(中)

  陈皮上用澄清土浆水一钟,煎六分,临服入白蜜五匙,隔冷水顿冷服,取汗为度。

  节庵变易仲景之白通汤,而为回阳补虚之制。葱白、干姜、附子借以通阳温经,人参、麦冬心化大

  中卷 内科

  羊肉汤

  左牡蛎三钱 龙骨二钱 川桂枝一钱 大白芍一钱五分 熟附子一钱 当归一钱五分生姜上都作一服,水二盏,煎八分,温服不计时。

  羊肉汤,救逆汤之复方也。韩 和曰:救逆不应,当复羊肉,为效甚速。盖以阳盛于上而衰上失

  中卷 内科

  安胃汤(新制)

  川椒五分(炒去汗) 安吉乌梅一钱(去核) 川黄连一钱 人参三钱 枳实一钱五分 生淡干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钟,煎八分,温服。

  安胃者,毋使乘胜之气犯胃也。倦不思食,无不由于脾胃为病,然揆其寒热虚实,却有盛衰之论行阳气,

  中卷 内科

  犀角地黄汤(新改)

  暹罗犀角三钱 生地五钱 连翘三钱 生甘草五分(原方有丹皮、赤芍,无连翘、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