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绛雪园古方选注
绛雪园古方选注
中卷 内科
马膏生桑桂酒方
马膏( 项上脂) 生桑灰(桑枝炒灰) 桂(用桂枝) 白酒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灵枢》云:季春痹者,北地之真中风也。春三月阳气清明,其风之中人也,不能深入,中故外用和阳润燥涂熨之法。邪中左颊则口 于右,邪中右颊则口 于左。无邪者,筋急引颊移口,皮肤顽痹,故用马膏甘辛柔缓以摩其急,润其血脉,通其痹。中邪者,筋弛纵,缓不胜收,故用桂之辛热,酒之活络,急以涂其缓,和其营卫,通其血络。以桑钩钩之,钩其颊也。坎,颊间之坎陷也。即以生桑灰者,生者,活也,随时采活桑枝炒灰,取其性锐力足,通节窍,祛风痹。高下以坐等者,以桑灰置之坎中,务使高下浓薄相等,然后以膏熨急颊,令桑性入络,调匀马膏舒筋润痹。三拊者,轻手拊拍其三次也。饮以美酒,病在上者,酒以行之。啖美炙肉,助胃气上升于络也。若夫燔针劫刺,俟明者释之。
中卷 内科
生铁洛饮
生铁洛以清水浸一伏,研澄,饮水。按《甲乙经》铁洛为饮,作为后饭。
生铁洛,未经锻炼,是炉冶间初槌生铁,飞出如蛾者,治夏令之时邪。以夏气在脏,所恶于大筋气所故以花,能论》又云:夺其食则已,是谷气又在禁例。或者以麦食为后饭,并可镇肝,存之以俟君子。
中卷 内科
泽术麋衔散
泽泻十分 白术十分 麋衔五分上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泽术麋衔,岐伯治酒风,即《风论》曰: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其伤在脾胃,病身热解惰,留肌在表以去
中卷 内科
药熨法
醇酒二十升 蜀椒一升 生干姜一斤 桂心一斤凡四种,皆 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纳酒中,置酒马矢 中,盖封涂,渣与至于药熨大人之寒痹。大人者,富贵之人也。寒痹者,时痛而皮肤不仁也。其血脉筋骨虽痹,而气尽亦
中卷 内科
角发酒
左角发(方一寸左之长发)
刺厥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陶隐居云:吹其左耳极三度,复吹其右耳三度)。再剃其左角之邪客于四脏一腑之络,乃为尸厥者,以心肾为水火络,肺脾为天地络,胃为中土络,此五络五络以通醒。
犀角腑之
中卷 内科
兰草汤
兰草水煎服。
兰草,《纲目》曰省头草。朱震亨曰:花叶俱香,燥湿不变。《内经》:脾瘅口甘。岐伯曰自味之
中卷 内科
四君子汤
人参二钱 白术二钱(炒) 茯苓二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上水煎,温服。
汤以君子名,功专健脾和胃,以受水谷之精气,而输布于四脏,一如君子有成人之德也。
入草广
中卷 内科
十全大补汤
人参二钱 白术二钱(土炒) 茯苓二钱 炙甘草一钱 当归三钱 川芎一钱 生地三钱白上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四君四物,加黄 、肉桂,是刚柔复法。盖脾为柔脏,制以四君刚药,恐过刚损柔,乃复黄是谓法天柔互
中卷 内科
归脾汤
人参二钱 白术二钱(土炒) 茯神二钱 炙甘草五分 黄 二钱 当归一钱 枣仁二钱(炒水二盏,煎七分,食远服。
归脾者,调四脏之神志魂魄,皆归向于脾也。盖五味入胃,必藉脾与胃行其津液,以转输于博浓者生中州肾,气灌与远汤用
中卷 内科
补中益气汤
人参三分(嗽者去之) 白术三分(土炒) 黄 一钱(蜜炙) 当归五分(酒焙) 柴胡二分或三上件药 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
气者,专言后天之气,出于胃,即所谓清气、卫气、谷气、营气、运气、生气、阳气、春升温之以畅下而麻柴
中卷 内科
人参养营汤
人参一钱 白术一钱(土炒) 茯苓七分 广皮一钱 甘草一钱(炙) 熟地七分 当归一钱上水二钟,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煎八分,食远温服。
养营者,调养营气循卫而行,不使其行之度数疾于卫也。故于十全大补汤中减川芎行血之品观主《古今录验》续命汤麻黄三钱(去节,泡,去沫,炒) 桂枝三钱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 石膏二钱 甘草三钱(上九味,水煎温服,当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
《古今录验》者,其方录于竹简,从古至汉,始刊于《金匮》附方中。续命者,有却病延年命丝以治不宜热,
中卷 内科
二陈汤
半夏二钱(姜矾制) 陈皮一钱(去白) 茯苓一钱 甘草五分上水一钟五分,加生姜一片,煎八分,温服。
二陈汤,古之祖方也。汪 庵谓其专走脾胃二经,豁痰去湿。余细绎之,其功在利三焦之窍以前陈者阴,
中卷 内科
平胃散
茅山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五两 紫浓朴(去皮,姜汁炒)三两二钱 广陈皮三两二钱(去白)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二枚,同煎七分,温服。
胃为水土之脏,长生于申。水谷之入于胃也,分为三隧,其糟粕一隧下入小肠,传于大肠,下焦发谷肠处
中卷 内科
栝蒌根桂枝汤
栝蒌根三钱 桂枝一钱五分 芍药二钱 甘草一钱五分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上六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食热粥发之。(分两遵喻《金匮》诸篇,每多合论,其间或邪异而病在一经,或邪同而病在各经者,分证论治,悉相选又告耳。即如太阳痉湿病,非但发热无汗恶寒,更加身体强KT KT ,脉反沉迟,明是风湿混扰于太阳,阳气为湿邪所滞,不得宣通,非寒邪之沉迟脉也。治以栝蒌根桂枝汤者,风则用桂枝汤成法,湿则君以栝蒌根,酸苦入阴,内走经络,解天行时热以降湿,合之桂枝和营卫而治痉,
中卷 内科
防己黄汤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 一两一分(去芦)
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
中卷 内科
防己茯苓汤
防己三两 黄 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汉防己,太阳经入里之药,泄腠理,疗风水,通治风湿、皮水二证。《金匮》汗出恶风者,盖阳方其应桴,并识之。
中卷 内科
百合知母汤
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两(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
中卷 内科
滑石代赭汤
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两(碎,绵裹) 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
中卷 内科
百合鸡子汤
百合七枚(擘) 鸡子黄一枚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纳鸡子黄
中卷 内科
百合地黄汤
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一升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纳生地汁煎通章言百合病,百脉一宗,不但主于营卫,而手足六经悉能致其病,汗吐下皆非所宜。
本文各经六若仅属厥阴、阳明二经为病,期以二十日愈。读第四章未经汗吐下者,治以百合地黄汤,中病勿更服。大便如漆,热邪已泄,再服恐变症也。论症以溺时头痛为辨,盖百脉之所重在少阴太阳,以太阳统六经之气,其经上循巅顶,下通水道,气化不行,乃下溺而上头痛,少阴为生水之源,开阖涩乃溺而淅然。若误汗伤太阳者,溺时头痛,以知母救肺之阴,使膀胱水藏知有母气,救肺即所以救膀胱,是阳病救阴之法也。误下伤少阴者,溺时淅然,以滑石上通泄阴引伸诸方,总不外乎补阴补阳之理,举此可以类推,学人宜自得之。
中卷 内科
升麻鳖甲汤
升麻二两 当归二两 蜀椒(炒去汗)一两 甘草二两 鳖甲手指大一片(炙) 雄黄半两(研)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金匮》原文,阴毒去蜀椒、升麻入阳明、太阴二经,升清逐秽,辟百邪,解百毒,统治温厉阴阳二病。如阳毒为病,面走烈《
中卷 内科
白虎加桂枝汤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石膏一斤 粳米二合 桂枝三两上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内经》论疟,以先热后寒,邪藏于骨髓者,为温、瘅二疟。仲景以但热不寒,邪藏于心者经》膏知疟虽清降,
中卷 内科
蜀漆散
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按:浆水乃《金匮》云牡疟,《外台》曰牝疟,皆言心经之疟也。心为阴中之阳,邪气结伏于心下,心而故镇
中卷 内科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
柴胡八两 人参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三两 栝蒌根四两 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二服。
正疟,寒热相间,邪发于少阳,与伤寒邪发于少阳者稍异。《内经》言:夏伤于大暑,秋伤久伏深且故乎
中卷 内科
柴胡桂姜汤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黄芩三两 栝蒌根四两 牡蛎三两(熬) 甘草二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夏月,暑邪先伤在内之伏阴,至秋复感凉风,更伤卫阳,其疟寒多微有热,显然阴阳无争,柴胡即用药独
中卷 内科
达原饮
常山一钱 槟榔二钱 草果一钱 浓朴一钱 黄芩一钱五分 知母二钱 石菖蒲七分青皮上水二钟,煎八分,露一宿,发后温服。
疟发间日者,《内经》言:邪气内薄五脏,横连募原(全元起本“募”作“膜”),其道远,《圣表,《胃浓朴温除肠胃之浊邪,黄芩、知母清理肠胃之热邪,复以菖蒲透膜,青皮达下,甘草和中,而疟自解。
中卷 内科
侯氏黑散
菊花四十分 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 茯苓三分 左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初服二十日,用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程云来云:《金匮》候氏黑散,系宋人较正附入唐人之方,因逸之,其辨论颇详。而喻嘉言冷服诚药多炒黑,不从气而从味,取其苦涩以走于空窍耳。再读方下云,初服二十日,用温酒调,是不欲其遽填也;后服六十日,并禁热食,则一任填空窍矣。夫填窍本之《内经》久塞其空,是谓良工之语,煞有来历,余故选之。
中卷 内科
射干麻黄汤
射干三两 麻黄四两 紫菀三两 款冬花三两 北细辛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生姜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射干汤,以苦辛温入肺者,为复方。喉中水鸡声者,痰气出入而 咯也。由肺中冷,阳气不之品泻之肺经致,
中卷 内科
浓朴麻黄汤
浓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小麦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纳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浓朴麻黄汤,大、小青龙之变方也;咳而上气作声,脉浮者,是属外邪鼓动下焦之水气上逆,与桂枝、芍药、甘草和营卫无涉,故加浓朴以降胃气上逆,小麦以降心气来乘,麻杏石膏仍从肺经泄热存阴,细辛、半夏深入阴分,祛散水寒,干姜、五味摄太阳而监制其逆,一举而泄热下气、散邪固本之功皆备,则肺经清肃之令自行,何患咳逆上气作声有不宁谧者耶?
中卷 内科
麦门冬汤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麦门冬汤,从胃生津救燥,治虚火上气之方。《金匮》云: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故病冷于枣上火
中卷 内科
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葶苈泄水下行,与甘相反,妙在大枣甘而泄中气,故用其甘以载引葶苈上行,泻肺用其泄,舟楫
中卷 内科
《千金》苇茎汤
苇茎二斤 薏苡仁半斤 桃仁五十枚 瓜瓣半斤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
苇,芦之大者;茎,干也。是方也,推作者之意,病在膈上,越之使吐也。盖肺痈由于气血混一,营卫不分,以二味凉其气,二味行其血,厘清营卫之气,因势涌越,诚为先着。
其瓜瓣当用丝瓜者良。时珍曰:丝瓜经络贯串,房隔联属,能通人脉络脏腑,消肿化痰,治诸血病,与桃仁有相须之理。薏仁下气,苇茎上升,一升一降,激而行其气血,则肉之未败者,不致成脓,痈之已溃者,能令吐出矣。今时用嫩苇根,性寒涤热,冬瓜瓣性急趋下,合之二仁,变成润下之方,借以治肺痈,其义颇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