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麻科

经验麻科

  嘉庆道光年间,安徽太平县沈望桥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写了《经验麻科》一书,当时仅以手抄本形式流传。由于该书经验确切,药效显著,得书者往往视同珍宝,秘不示人。

  子总论(第一)

  药性(第二)

  升药加减(第三)

  降药加减(第四)

  升药良方(第五)

  降药良方(第六)

  自拟表降备用方(第七)

  半表半降良方(第八)

  误降再表方(第九)

  后(第十)

  小便赤涩(十一)

  大便秘结(十二)

  泄泻(十三)

  呕吐咳逆(十四)

  三消症(十五)

  不食(十六)

  惊搐(十七)

  失血(十八)

  误降(十九)

  咽喉(二十)

  舌刺咽干(二十一)

  音哑(二十二)

  弄舌咂唇(二十三)

  发狂(二十四)

  烦躁不宁(又二十四)

  谵语不眠(二十五)

  咳嗽痰壅(二十六)

  呃逆(二十七)

  腰胁痛(二十八)

  腹痛恶心(二十九)

  腹胀(三十)

  喘息(三十一)

  预料疹后(三十二)

  手足疼痛(三十三)

  口渴(三十四)

  寒热(三十五)

  厥冷(三十六)

  头温足冷(三十七)

  发痒(三十八)

  便下脓血(三十九)

  症(四十)

  痘疹相连(四十一)

  表里实热(四十二)

  疹后症(四十三)

  发搐(即悸症四十四)

  掏口(四十五)

  烦哭(四十六)

  干呕(四十七)

  切牙(四十八)

  谵语(四十九)

  自汗(五十)

  切牙惊搐热渴(五十一)

  手揉眉目鼻面(五十二)

  咳嗽气促喘急(五十三)

  抠咬指甲(五十四)

  瘾症(五十五)

  作吐(五十六)

  疔(五十七)

  疹后痢(五十八)

  触肺扬涕(五十九)

  发热腹痛(六十)

  舌肿无声(六十一)

  狂躁(六十二)

  身热不收点(六十三)

  夹斑丹(六十四)

  口舌生疮(六十五)

  眼赤肿痛(六十六)

  两目红肿(六十七)

  月事(六十八)

  五脏受毒辨(六十九)

  寒热往来(七十)

  口中臭气(七十一)

  疹痒(七十二)

  头目肿(七十三)

  鼻掀口张,气喘气粗,胸胁吸动(七十四)

  余毒不清(七十五)

  寒战(七十六)

  气短倦怠口干出汗(七十七)

  紫红白三泡(七十八)

  遍身紫黑纹(七十九)

  连出不收(八十)

  疹后牙根血出肿烂(八十一)

  齿腮肿痛口角流涎(八十二)

  五经热症(八十三)

  瘟毒发疹(八十四)

  疹后癖积(八十五)

  疹后遍身糜烂(八十六)

  疹后痧疳(八十七)

  疹后阴囊肿痛(八十八)

  疹后疟疾(八十九)

  疹后生风(九十)

  胃烂发斑(九十一)

  余毒论(九十二)

  摘要(九十三)

  昏睡不醒(口燥唇干不食。九十四)

  小便赤血(凉膀胱为主。九十五)

  大便血痢(凉肠作主九十六)

  呕吐咳逆(九十七)

  咽喉痛(先治风火并治喉咙。九十八)

  音哑(先清肺火,重用生黄芩。九十九)

  咳嗽(肺火清则咳止矣。一百)

  目赤上星肉浮睛(一百零一)

  呃逆(肺气上冲,胃火呃逆。一百零二)

  口唇齿龈燥裂血出(一百零三)

  发痒(清脾火而去风。一百零四)

  昏睡不食,舌胎浓,唇燥齿龈烂(一百零五)

  肠毒发斑(一百零六)

  走马牙疳(一百零七)

  头疮(一百零八)

  咽干音哑发呛(一百零九)

  身发沸子(一百十○)

  消肿(一百十一)

  疹后气喘发热(一百十二)

  疹后身瘦潮热(一百十三)

  疹后遍身流水(一百十四)

  附补疹子诸方

  忌用药物

  治例

  升药主方

  用药调治

  降药方

  疹后杂症

  前后治疹总论

  子总论(第一)

  夫之初发,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胞微肿微赤,泪欲汪汪,腮赤面肿,皆是出之兆,一冒风寒食积,论其大概,不必一一如是。重则遍身膨胀,眼赤封闭,或壮热无汗,气粗气喘,呕吐,惊搐,鼻煤,咳嗽声哑,至五六七日不见点者,急用表散以升发之,用麻黄汤主之。若出稠密如云,片疙紫红干燥,其毒甚重,表时宜表,回时速当清火解毒为要,此时宜用清龙汤或双解汤使之。大便燥实者加生军五六钱,回时尤宜重用。胃火盛于回后,用生石膏两余。若不出足而回者,须用麻黄、石膏解之。肺火盛于回后,片芩宜之。回后小便不利,山栀泻之。心火刑克肺金,黄连清之。表若未透,宜慎之戒之。疹出黑暗者,不起不透也。焦枯惨暗者,血滞也。糊涂者,凶也。手指先见者,犯本位也。头面身上全无者,闭症也。或感风寒而不出者,须用麻黄重表也。头面不出而体多者,疹后生死难料也,急宜荷鼻、笋尖、升、羌、芎也。手足尖头不到者,后变症无穷也,药宜桂枝鞭芽而起之。一热即出,一出即没者重,只要出足,回速何妨。不进饮食者重,胃火所致也。鼻掀口张,目无神气者,死。鼻乃肺窍,掀则肺绝,口乃脾窍,张则脾绝,皆难治也。气喘胸前吸者死,天君不宁者,安得不死?发不出者,闭症也。及腹胀、气喘、烦躁者,毒火不出,反攻于内也。昏睡者,死。脾困者,面黑色滞者,血死也。目无光彩者,热则冷之,寒则温之,莫良于眸子也。痰喘音哑者,肺窍塞也。指甲黑色者,血死也。鼻煤项软者,肺火盛也。四支冰冷者,脾土倾也。睡卧不宁者,内毒伏也。眼红眼障者,肝火甚也。鼻燥者,肺火甚也。唇硬舌红者,胃火攻心也。口焦者,脾火甚也。或痰或喘者,火壅危也。若桃红色者,轻正色也。白色而烦者重,血不足也。紫色而成堆者重,血滞也。点粒者轻,毒散也。一片者重,从上出下者轻,从下出上者重。四肢先见者不治,此乃脾经阴不转阳也。鼻青粪黑,咳嗽连声,面青声哑者不治,回时虽云可治,然亦难也。白色有二症:饮食如常者,不犯胃气也;精神如旧者,不困肺经也。色润体安不大热者,汗透也。无舌胎者,心火轻也。大小便如常者,此谓顺症也,不必强治,反是则重,为其气弱也,表降宜慎之。未出之时,鼻红出者,佳兆也,汗流如淋则美,呕吐亦佳。喜三者何也?《经》云:衄能散毒,汗能松火,吐能解热毒。从衄消热,以汗透火,以吐松肺。火盛者,则衄血流而不必止,误止者则毒奔于内也。如此者非恶症也。故汗吐下三者美也,可不药而自愈矣。凡治之法,三日宜升,四日宜降,倘误降者则不治也。此治顺症之常规,未言乎变症。然看手足指尖有红点者方为出完,倘不透明而不见者,仍用表方中加桂枝鞭芽以发之,切不宜降,慎之慎之。若表而不齐,必须后停药,以待变之来。《经》云:变症难逆于将来,何能预料?所谓不药为中医之说也。妇人胎前出三日之前,用升麻以提之,恐其堕胎也。回后则用黄芩以安胎,速降以消火,又能解毒。如产后加凌霄花、丹参可也,而人参切不可用,用则杀人。用补亦然,富贵之家常犯此病,不可不慎。书云:不可用人参,叮咛如此其切。参歌有云:肺热还伤肺,为人参能助气与火也,为肺热者言之,肺火既清,何忌之!有又热补之药断不可用,如疹后日久虚喘坐立不安,可用生甘熟地,若一月之外,便宜重用。太阴主肺,阳明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毒从大肠出者为贵。《经》云:毒因利减,此之谓也。回后不可久泻,久则肺经移热于大肠,宜凉肠。出形云片如锦纹者为斑,其色红赤者胃火热甚而失下也,此冲入足少阳胆经,助相火而成斑矣,必须重用石膏,以清胃与肝胆可以成功而消斑。隐隐红点为疹,胃火冲入手足少阴心肾经,则助君火而成疹,黄连能奏效如神。若斑重而疹轻者,初起时最忌寒凉热辣酸冷之味,并忌冒感风寒,急宜麻黄、苍耳二味以托肌肤之闭密。毒瓦斯阻遏而内攻不出者,初起之药斟酌用之,但麦冬、生地为其补肺敛皮恐不能发越,又参、、姜、附子、丁、术、桂燥悍酸热之味为其助火伤肺,补气发喘。但痘与疹用药不同,疹出之时泻利不止者,吉也,盖泻毒不泻元气也。回时自利不止者,又吉也,毒以利减。若利久而至八九日者方谓过多,恐肺火移热于大肠,必须先下顺利之水,则自止矣。利水者何也?《经》云:小水愈长而大便愈结也。骤用补涩如桂、附、术、木、诃、蔻、参、等药补涩之剂,必须胸腹胀满,重滞而死矣。《经》云利不可止,疟不可截,其斯之谓欤!疹子未出与正出之时,不进饮食者,谓此毒瓦斯内蕴,实未解也。

  出则宜表回,后重用石膏以开其胃,又加竹茹最妙。

  药性(第二)

  麻疹未出,升发为先。防风、荆芥散腠理之留邪;升麻、干葛开营卫之蕴热。麻黄发斑毒之出现,淹延热盛,发不出而无汗者,不拘冬夏可用桂枝,令血气之横流。四肢不出者,便宜加入薄荷、竹叶,解肤热之汪洋。苏叶、葱头疏肌表之拂郁。既知君臣还有佐使,青皮拔毒止痛,陈皮理气化痰。咳嗽咽痛,肺燥贵乎滋润,桔梗、大力最宜。呕吐不食,痰气滞于胸隔,散涎毒出,前胡、复花为良。色不红润,川芎、红花行血而开滞。色若紫黑,急宜火烧人粪路朝东,必然黑色而转红。大便秘结,用大黄、枳壳。小便不利须用木通。出不快者,宜大力、蝉衣,能透肌解表,此乃未出与见点之前,用之一法也。

  若既出足之后,解毒清火为良。里热毒重,药宜降之,柴胡、黄芩入肺加苏子以定喘;玄参、石膏治邪火之浮游;生栀、连翘开恶毒之郁结。栝蒌润肺止渴,滑肠化痰而解毒,合用麦冬解烦渴而清肺金;生知母降火生津;黄柏解毒蒸用;犀角解心胃之热;羚羊泄肝肺之炎;牛膝去下部之邪;力子解阳明之毒;柴胡去厥阴之邪;黄连泻心火;大黄号名将军;生甘和中得国老之称;蒸山楂通气血而去腹中之宿垢;止咳嗽,解涎痰,石膏、贝母争先;利咽喉者桔梗、大力、射干、豆根、玄参最宜;荆芥去皮肤之热;薄荷、钩藤解惊悸之宗。痰药尤要,苏子、杏仁、天麻、竹沥、消痰而下气,陈皮、枳壳,利气以开痰;钩藤、桑皮、定喘;花粉、干葛止渴。若风热痰壅,胆星九制;痰毒便闭,栝蒌仁莫去壳油,消肿定喘解毒最妙,化痰定嗽,顺气为良。

  升药加减(第三)

  石菖蒲、木通能制谵语,小草、莲心清心而定惊,食积以神曲、麦芽、枳实而消,河柳加于回后面赤之时,荷鼻加于太阳不起之候,四肢不到桂枝鞭芽何疑,额上不起川芎、羌活、升麻、桔梗、笋尖宜早加,目直视者天麻、胆星、石菖蒲。若是伤暑,青蒿、香薷进;大力、蝉衣、钩藤、薄荷加干不起,郁火相扇用连翘,痰结在于皮里膜外,昏迷发热不出者,竹沥佐以葱白,一发而出矣。

  降药加减(第四)

  胃火盛者,则用石膏三两,不嫌其过。多汗不出,发不透者,用麻黄一二钱,不谓其太热。四肢不到,或桂枝五六钱,不愁其已甚。肺火毒重,则用黄芩八九钱,不见其多。大肠闭结栝蒌仁三两,尤谓其少,不泻,又加大黄五六钱。喘嗽仍用钩丁,汗多须用知母,喉痛射干、山豆根、大力、枯草、玄参、荆芥、桔梗与甘草,八味之中最宜深。痰症天麻共胆星,更加竹沥贝母吞。吐脓吐血,芩连山栀用,腹痛枳实效如神,骨蒸地骨又柴胡,骨节酸痛石菖蒲。钩丁、知母、贝母、石蒲、榧子、通草与栝蒌,能开声之哑。槐花、黄芩、枳壳、川连、山栀,能治脓血之泻。又加石膏而重用,回后发不透,而喘者仍用大力、蝉衣、钩丁、葶苈、桑皮、兜铃数味,甚则青龙汤,百发百中。尤宜慎之。

  升药良方(第五)

  如额角两太阳多见者,本方去升麻,而头面多者为佳,荷鼻、笋尖要多加,身上起而四肢不到者,桂枝鞭芽无差。

  壮热腮红升葛用,前桔陈皮复花红,川芎枳壳并木通,荷鼻笋尖额上同。

  面青神慢,葱苏饮发之:面青神慢葱苏红,复花陈桔前川芎,发疹最妙莱菔子,和解散用去防风。

  和解散:和解升葛桔荆防,覆刀蝉衣薄荷郎,气闷烦躁难二便,枳壳木通功效彰。

  淹滞不出,毛孔闭密,皮肤干燥,身热喷嚏,毒瓦斯郁内,急用升麻散发之。

  升麻散:升麻干葛复花芎,大力薄荷红木通,蝉衣桔梗煨天麻,前陈钩藤疹有踪。

  降药良方(第六)

  小儿出疹,见风罩没,未得清爽者,和解发之,即消毒饮。疹出已足,宜清金散风热,泻心火,使金不受火克,否则肺之母受寒邪所闭,必至痰喘声嗽,身热喉痛,不进饮食,后生疮疥,渐成疳瘵。下流传入大肠为泄泻自痢等症,良以心火未散,或咳血、吐血、衄血,或伤眼目。下流传入小肠,小便赤涩为血痢等症,以上诸症俱用降之。

  润肺消毒饮:润肺消毒用紫芩,枳壳花粉栝蒌仁,桑杏陈苏并山栀,石膏莱菔下气清,喘加麻黄淡竹沥,便闭大黄真河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