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经验麻科
经验麻科
小柴胡汤:柴胡芩连归桔翘,知胆葛防粉甘草,大力陈皮芎贝母,薄荷丹皮夏枯草。
宁肺桔梗汤:桔梗枳贝归蒌仁,甘草百合桑皮用,加减葶苈地骨皮,还加知母与杏仁。
清咽利膈汤:连翘黄连与黄芩,甘桔栀子荆芥穗,防风银花薄荷叶,大力玄参大黄添。
柴胡清肝汤:柴胡清肝地归芎,黄芩栀子又防风,连翘花粉大力子,再加甘草一味冲。
三黄解毒汤:三黄解毒又黄芩,黄柏黄连一同行,山栀木通甘大力,解毒还加连翘升。
加味四苓汤:加味四苓猪泻并,车前木通赤茯苓,黄芩川连大力子,疹后过泻服之灵。
清肺饮:清肺饮中有二冬,甘桔石膏杏仁同,二母要求大力子,兜铃加上肺气通。
清金泻火汤:清金泻火天麦冬,知母片芩甘木通,兜铃石膏花粉栀,肺火煎熬用其中。
荆芥解毒汤:荆芥解毒亦玄参,防风力子与黄芩,知母石膏甘草入,还进川柏木通升。
蝉化散:蝉衣蒙花当归梢,羌防芎柴龙胆草,川连木连白蒺藜,栀子车前作引好。
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柏连芩,山栀石膏薄荷荆,连翘甘草生大力,口舌生疮桔梗真,疹后如见喉痛症,急投甘桔汤有灵。
化斑汤:(里热发斑表虚者,须用浮萍煎药。)化斑汤中黑玄参,人中白与石膏升,知母连翘牛蒡子,急进川连与大青。
胃苓汤:胃苓泽泻赤茯苓,陈皮浓朴合猪苓,木通山栀甘草炙,茅山苍术软防风。
四顺汤:四顺汤中又杏仁,紫菀贝母冬花共,桔梗甘草淡条芩,肺嗽不眠此方顺。
清上饮:清上饮内薄荷风,干葛力子麦门冬,桔梗连翘甘草壳,川连黄芩天花同。
凉膈散:凉膈薄荷山栀翘,黄芩桔梗同甘草,手足指尖如不到,大力蝉钩麻黄表。
昏睡不醒(口燥唇干不食。九十四)
生石膏每剂用二三两,黄芩每剂用五六钱,此二味终不可少,不怕寒凉过度。手足指尖不到,勿论回者误降者,须更用笋鞭芽十个,荷鼻五个,可同煎服。脾病困倦,昏沉多卧,口乃脾窍,故口燥唇干不食,是亦胃火不清之故,肺病则嗽,一切鼻煤、鼻煽、鼻干、鼻疮、呕吐,皆胃火也。至若眼红涩是肝病,须伐木清金,兼去风胆病,多烦而不眠,重用石膏,即四五两一帖亦不妨。若喘息,生芩作主,石膏次之。力子桑皮葶兜铃,知桔苏麻与条芩,天冬杏贝生石膏,引加芦根与茅根。
小便赤血(凉膀胱为主。九十五)
猪泻车前栀木通,滑石芩柏石地冬,石苇一金麦葶苈,通草顺引膀胱中。
大便血痢(凉肠作主九十六)
大黄复花翘桔梗,枳荷力子连条芩,银花槐栀栝蒌杏,荆芥升麻与苦参。
凉大肠利小便,盖小便愈长则大便愈结,然亦不可强止。《经》云:毒以利泄,若利止则不能出而腹痛也。
干桔升荷枳木通,石蒲芩连胡天冬,知母豆根苓槐骨,滑石人中柏杏仁。
呕吐咳逆(九十七)
《经》曰:胃火抑郁,肺火上冲而为逆重,用生石膏、生黄芩。次之又方:柴前蝉桔曲二冬,茯苓石膏芩蒌仁。
咽喉痛(先治风火并治喉咙。九十八)
甘桔复花前玄参,射干荆防枳豆根,冬花芩薄生大黄,蒌仁木通与苦参。
音哑(先清肺火,重用生黄芩。九十九)
石蒲桔梗力子冬,黄芩花粉甘木通,通草薄荷玄参入,前麻贝槐知母同。
咳嗽(肺火清则咳止矣。一百)
大力兜铃与三冬,双骨葶苈二母同,蒌仁黄芩枳石膏,苏子百部与橘红。
目赤上星肉浮睛(一百零一)
《经》曰:总要截去风火兼治眼目,非升麻提之不愈。入方:桔菊胆草羌活升,栀子车前与条芩,荆芥蝉衣川柏服,又加姜荆去目翳。
呃逆(肺气上冲,胃火呃逆。一百零二)
石膏条芩与橘红,石斛蝉衣麦门冬,竹茹茅根引加入,清肺降火呃逆通。
口唇齿龈燥裂血出(一百零三)
此乃脾家本病,全以生石膏、条芩为主。若上下齿龈臭烂,舌胎浓白,宜石膏为主。入方:栀子桔梗共升麻,木通花粉川柏加,荆芥薄荷淡条芩,重用石膏胃火瘥。
发痒(清脾火而去风。一百零四)
荆防薄荷葛玄参,地骨桑皮桂连芩。
蝉衣大力芎银花,百部升麻有苦参,
昏睡不食,舌胎浓,唇燥齿龈烂(一百零五)
(口臭若是喘,加葶苈子,黄芩重用不可留。)黄芩知母生石膏,天门冬合花粉好,薄荷玄参栝蒌仁,枳壳更加川相炒。
肠毒发斑(一百零六)
《经》曰:按此症心胃两经热毒熏蒸于内,庸师皆谓重疹也,而用药不对,则火愈炽而发斑也,须用靛花水飞过,加锻石淘净晒干,研末取人乳调敷,斑即消矣。又云:宜泻肝火而郁火亦散,热毒伤血而里实,虚则发斑,轻则如疹,重若锦纹,紫黑者热极而胃烂也,则多死。重用石膏、大青草、犀角三味,缺一不可,此泻心胃热毒,必用之矣。诗曰:毒火流入在脾脏,眼目起发翳膜障,上星掀肿在两嘴,脓血淋漓眵泪汪。
拨云散加减:拨云胆草荆苓羚,地木甘连木贼羌,大黄硼砂条芩石,银花升麻菊花良。
毒流于脾在上者,唇裂而掀肿,堆结如煤,动即血出,血出即燥结。在下者,毒注于大肠,下垢如胶漆,或下鲜血痛不可忍,以涤除救苦汤治之。
涤除救苦汤:涤除救苦用生军,芩连石膏枳木通,生地力子红滑石,蝉衣荆芥叭杏仁。
走马牙疳(一百零七)
倘有血紫坚凝毒流于肾胃,则口内生疳,牙龈腐烂,甚生穿腮落牙,渐入喉咙,名为走马疳,最恶症也。宜用忍冬解毒散加减服之,外敷消疳散。
忍冬解毒散加减:忍冬石膏芩木通,力子桑皮玄二冬,甘桔豆根银花贝,荆菊连翘地丁同。
外敷消疳散:消疳散用连儿茶,人中花粉甘硼砂,青黛石膏冰片入,共为研细牙龈搽。
头疮(一百零八)
《经》曰:毒流于头项,头乃诸阳之首,倘毒入阳会而溃烂生蛆时,值炎天臭不可闻,急以清凉攻毒汤治之外,以金银花洗之。又用金盖散即牛粪晒干为末,少加冰片、青黛合研掺之,则愈矣。
清凉攻毒饮:(即泻黄散。)清凉攻毒用大黄,川连石膏犀角镑,荆力木通鲜生地,丹皮地丁合成方。
咽干音哑发呛(一百零九)
若毒流于肺,津液遂不能上行,则咽喉干燥,音哑发呛,以清金饮主之。若毒锁喉咙者,则不治之症也。
清金饮加减:清金甘桔与玄参,大力麦冬花粉荆,前胡枳翘姜虫炒,豆根石膏天冬芩。
身发沸子(一百十○)
《经》曰:时值隆冬,表邪未尽,风邪与热毒抑郁于皮毛,发一身沸子,宜清肌散毒饮主之。
清肌散毒饮加减:清肌散毒薄荆风,前葛蝉衣力子芎,桔梗姜虫生甘草,无汗还加麻黄通。
消肿(一百十一)
《经》曰:肺主皮毛,脾胃主肌肉,故用石膏清胃火,黄芩泻肺火,则皮毛开而肌肉平矣。宜服:知柏石膏麦门冬,生栀六一芩木通,百部枳实白百合,车泽赤苓贝杏仁,昆布海藻桑白皮,金银葶苈与天冬,麻黄香薷荷鼻立,瓜蒂牙根紫菀茸,榆白皮煎蔓荆子,萝卜子与灯草逢。
疹后气喘发热(一百十二)
大便秘结,庸医以为宜投大黄,二次仍不能通,但此症非泻不能回生矣,速进济川煎,内加肉苁蓉、枳壳、牛膝,以泄大便秘结。又加升麻五六分之数,随用大黄七八钱之,则顷刻黑粪先出,而后大便通泄即安矣。故用升麻一提则清气上升,用大黄一泻则浊气下降也。
疹后身瘦潮热(一百十三)
疹后,身瘦潮热而胃口欲食,甫食则饱,饱过即饥,而肚大痛,大小便利,口臭而身发疥,此乃误服热药大八味故耳。如一月间,先宜石膏、条芩一大剂,次服熟地、百部、枳壳、沙参、知母、山栀、天冬、黄芩、谷芽二大剂,则愈矣。又服六味,方内去萸肉,加当归、防风、麦门冬、沙参等分,可以收功。
疹后遍身流水(一百十四)
疹后遍身流水,日夜发厥,此以疮疥溃烂之故。如四十日外,可服六味,重熟地,去萸肉加蒺藜、荆芥、丹参、沙参、二冬、漏芦、苦参等分,煎服可以收功。
[附补疹子诸方] 忌用药物
疹子初发热时,忌用麦冬、生地,恐其清肺而敛邪也。发散不出,忌用人参、黄、白术、恐其补气而发喘也。忌用诸热药,恐其助火而伤肺也。切忌鸡、鱼、虾、鸭,四十九日内,食之必然重出,食鸡子多令儿眼白,食糖多令儿牙疳,食酸碱物均害肺。如泄泻太过,以加味四苓散与之,切忌诃子、豆蔻、参、补涩之药,即生甘亦不宜多用。
[附补疹子诸方] 治例
疹有出没,治分升降,且如壮热腮红便服升麻,面毒神慢宜用紫苏、葱头,气粗热壅,心烦便涩,即须和解。喘呼咳嗽,眼封肌燥,急宜疏散。未出之前,遵斯而用,再思回后,别有奇方,发不透而毒邪内蕴,当识内外分消之妙,回速而黑赤枯焦须用清凉解毒,气喘而肚膨胀,声哑喉痛,不食二便不通,身热燎人,解毒降痰并用。立此二方乃治疹之良规,后之学人慎勿妄图。
[附补疹子诸方] 升药主方
发热时壮热腮红,以此方主之:升麻干葛前胡川芎枳壳桔梗复花陈皮木通发热时面青神慢,以此方主之:苏叶桔梗前胡陈皮复花红花葱头发热时气喘烦躁,二便不和以此方主之:防风荆芥前胡葛根升麻大力蝉蜕薄荷枳壳复花木通竹叶发热时迟延不出,皮肤干燥,身热喷嚏,毒瓦斯抑郁,以此方主之:麻黄干葛柴胡蝉蜕天麻大力复花薄荷木通川芎陈皮红花加笋尖
[附补疹子诸方] 用药调治
喘加钩藤,感寒加升麻、葛根,惊石菖蒲、小草,无汗加麻黄、桂枝,疹出不快加薄荷、力子,痰多加大麻、胆星,额不出加荷鼻、笋尖,谵语加石菖蒲,四肢不出加桂枝,食积加枳实、莲心,头面不出加升麻或用老酒煎热洗,即起。
面赤加柳芽,通身不起加大力,发斑加荷鼻,目直视加天麻、胆星,吐甚加姜汁,色不红润加丹参,伤暑加青蒿,六经火加连翘,时遇暑热加连翘、木通,郁火相煽加连翘,时遇寒冷加麻黄、桂枝,时遇温加薄荷、竹叶,痰结在皮里膜外发不出者,加竹沥、姜汁。凡疹发热昏迷,不知人事者单用竹沥、姜汁少许,汗之则疹自现矣。疹后下痢不止者,用猪苓、泽泻、茯苓、滑石、甘草、黄连,或滞下后重加黄芩、归尾、赤芍、枳壳、木通、六一散。
疹后气喘,连声咳嗽不绝者,用栝蒌仁、桔梗、桑皮、苏子。渴加麦冬、枳壳,或用清肺饮。知母、贝母、桔梗、大力、杏仁、天冬、麦冬、甘草、石膏、兜铃。
疹后壮热不退者,发为惊搐烦躁,精神不宁,此脾有热也,宜用四物汤,山栀、竹叶、灯草、生地、白芍、赤芍;或用安神丸,黄连、当归、胆草、蝉蜕、茯苓、菖蒲,上为末,蒸饼汁加猪血、朱砂为衣,灯芯汤送下。
疹后虚烦不得眠者,用竹叶石膏汤去人参,麦冬、甘草、石膏、法夏、竹叶、糯米百粒。
疹出三日不收者,宜加清里药,则退而疹自消。
疹后浑身壮热未至瘦弱,但每烦躁不宁,此毒在心肝二经,以当归养血汤主之。
当归、川芎、生地、甘草、麦冬、山栀、竹叶。大便秘加大黄。
疹后牙疳臭烂,时时出血,呼吸气息,名为走马疳,以文蛤散主之。
文蛤五分,雄黄五分,五倍子二钱,枯矾五分,蚕蜕包纸灰一钱。上共为末,米泔水洗过,一日搽三次,以平为度。
疹后四十九日内,或热除而毒未除,肺虚咳嗽,以沙合散主之。
麦冬、冬花、知母、橘红、百部、百合、阿胶、钩藤、北沙参,加榧子肉、枇杷叶。
[附补疹子诸方] 降药方
凡疹宜清金降火,不致金受火克,否则肺之母受病,必致变症多般,俱用后药降之可也。
柴胡橘红黄芩枳壳花粉栝蒌仁山栀杏仁陈皮苏子竹叶汗加知母,舌胎重加黄芩,骨蒸加地骨皮,骨节疼痛加石菖蒲,吐血加黄栀(炒焦)、黄芩。
凡疹是脾肺之毒,倘用山栀不足,须用石膏。按石膏不必拘多少,只看病如何。
凡疹发不透而喘者,加葶苈、百部、白果、茯苓。
凡疹见风罩没,未得清爽者,又宜和解再入升散之药,虽不复出亦可痊愈。(和解散清毒饮。)凡疹三朝出不甚者,毒瓦斯内攻,声音不出,咳嗽痰涎,大便秘结,服此方神效;蒌仁二两,炒黄芩四钱。
如热甚,加一两枳壳、知母、桑皮、花粉、玄参、山栀、杏仁、柴胡、钩藤、石菖蒲、天麻、竹叶、灯草,水煎服。如此之症,二日必愈。
[附补疹子诸方] 疹后杂症
疹后作泻,烦渴者白虎汤加苍术、知母、石膏、甘草。
疹后干呕者宜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山栀,俱用酒炒。
疹后呕吐不止者,用陈皮、竹茹、石膏。
[附补疹子诸方] 前后治疹总论
总之,疹与痘不同色,痘怕太红,防破。疹喜统红,不可紫黑。但所虑者疹不出尽,若出尽而毒便散。故治疹者于发时,当察天时寒暄以药发之。
发散方,表出而愈。复花、前胡、桔梗、菖蒲、川芎、天麻、麻黄、桂枝、枳壳。
凡疹便血、吐血、衄血不止者,另用犀角地黄汤(生地、犀角、丹皮、赤芍)合解毒散。
凡孕妇出疹,宜四物汤加白术、黄芩、苏叶、砂仁。
凡疹不进饮食者,但得麻色淡红润泽亦无害也,此乃毒瓦斯未解,内蕴实热,故不食耳。
凡风寒感冒重者,毛孔如粟状,额青足冷,身热无汗,至六七日或十余日尚不见点,有外症咳嗽,鼻流清涕,眼胞微肿,决定是疹,不可妄治,宜先用麻黄汤发散,则疹自出矣。
大无比散:粉草(一两)飞滑石(六两)飞辰砂(三钱)飞雄黄(一钱)小无比散:粉草(五钱)飞滑石(六钱)寒水石(五钱)飞石膏(一两)广郁金(七分)上二散研末服,凡疹喘嗽气急面赤者,用二散,每服大一钱,小六分,毒从小便出,热退为度。
稀疹经验方:用丝瓜一个,风干,岁除日放在新瓦面上灰,摊地上,去火气,研末,以百沸汤冲服,每岁如此,服至三四次,小儿永不患麻疹矣。(按:既有牛痘种法,小儿可免痘患,又有此善方以稀疹,育子者洵堪奉为希世之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