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类证活人书
类证活人书
(二十六)问手足逆冷。而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脉沉而滑。
此名阳证似阴也。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暑之变也。假令手足逆冷而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其脉沉而滑者。皆阳证也。轻者白虎汤(正六四)。甚者承气汤(正四二)。伤寒失下。血气不通。令四肢逆冷。
此是伏热深。故厥亦深。速用大承气(正四一)加分剂下之。汗出立瘥。(仲景所谓厥应下之者此也)○兼热厥与阴厥自不同。热厥者。微厥即发热。若阴厥即不发热。四肢逆冷。恶寒脉沉而细。大小便滑泄矣。
(二十七)问身冷脉细沉疾。烦躁而不饮水。
此名阴盛隔阳也。伤寒阴盛隔阳者。病患身冷。脉细沉疾。烦躁而不饮水者是也。若欲引饮者非也。不欲饮水者。宜服霹雳散(杂二十二)。须臾躁止。得睡汗出即瘥。此药通散寒气。然后热气上行。汗出乃愈。火焰散(杂二十二)、丹砂丸(杂二十四)、并主之。
(二十八)问手足逆冷此名厥也。厥者。逆也。阴阳不相顺接。手足逆冷也。阳气衰。阴气盛。阴胜于阳。故阳脉为之逆。不通于手足。所以逆冷也。伤寒热多厥少者。其病当愈。厥多热少者。其病为进。○然有冷厥。
有热厥。当仔细辩认。○冷厥者。初得病日。便四肢逆冷。脉沉微而不数。足多挛卧而恶寒。或自引衣覆盖。不饮水。或下利清谷。或清便自调。(清便自调。即是大便如常)或小便数。外证多惺惺而静。脉虽沉实。按之迟而弱者。知其冷厥也。四逆汤(正七五)理中汤(正七四)。通脉四逆汤。(正八一)当归四逆汤。(正七八)当归四逆加茱萸生姜汤(正八十)。白通加猪胆汤(正九八)。皆可选用也。○热厥者。国中病。必身热头痛外。别有阳证。
至二三日乃至四五日。方发厥兼热厥者。厥至半日却身热。盖热气深。则方能发厥。须在二三日后也。
若微厥即发热者。热微故也。其脉虽沉伏。按之而滑。为里有热。其人或畏热。或饮水。或扬手掷足。
烦躁不得眠。大便秘。小便赤。外证多昏愦者。知其热厥也。白虎汤(正六四)。承气汤(正四二)。随证用之。仲景云。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热厥当下。故云厥应下之者。若反发汗。必口伤烂赤也)又有下证悉具而见四逆者。是失下后。血气不通。四肢便厥。医人不识。却疑是阴厥。复进热药祸如反掌。大抵热厥须脉沉伏而滑。头上有汗。其手虽冷。时复指爪温。须便用承气汤下之。不可拘忌也。(诸手足逆冷。皆属厥阴。不可下。不可汗。然有须下、有须汗证者。谓手足虽逆冷。时有温时。手足掌心必暖。非正厥逆也。当消息之)○若病患寒热而厥。面色不泽。冒昧而两手忽无脉。或一手无脉者。必是有正汗也。多用绵衣包手足令温暖。急服五味子汤(杂二十五)。或兼与麻黄细辛甘草汤之类。服之时。必大汗而解矣。○或伤寒厥逆而心下怔忪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正五三)。却治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下利也。○又有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结者。邪气结在胸也。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宜瓜蒂散(正百十一)。盖病在胸中。亦能令人手足厥。但认脉乍结者是也。(阴虚则结。脉来缓时一止复来曰结。主胸满烦躁)○若伤寒发厥至七八日。肤冷而躁。无时暂安者。为脏厥。此为难治。○又问仲景少阴四逆汤。又有四逆散。何也。答曰。大抵少阴病不可便用热药。且如少阴病亦有表热者。仲景谓之晚发热。用麻黄细辛之类以发汗。终不成少阴证。便不得发汗耶。今少阴病四肢冷。亦有内热者。仲景用四逆散。(正七六)是也。四逆汤用附子干姜。而四逆散主四逆。而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以上病皆热证耳。
(二十九)问吐长虫此名蛔厥也。蛔厥者。脏寒蛔上入膈。其人吐蛔也。此是厥阴证。或病患有寒。复发其汗。胃中冷。及因发汗后身热。重发其汗。胃中虚冷。故长虫逆上。先服理中丸(正七四)次用乌梅丸(正百六)。
(三十)问身体重少气。阴肿入里。腹内绞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妇人则里急。腰胯连腹内痛。
此名阴阳易也。伤寒病新瘥。阴阳气未和。因合房室。则令人阴肿入腹绞痛。妇人则里急。腰胯连腹内痛。名为阴阳易也。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接得病。名曰阳易其妇人病新瘥未平复。男子与之交接得病。名曰阴易。所以呼为易者。阴阳相感动。其毒疫着于人。如换易然。其病状身体重。热上冲胸。头重不能举。眼中生花。四肢拘急。小腹绞痛。手足拳。则皆死。其亦有不即死者。病苦小腹里急。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百节解离。经脉缓弱。血气虚。骨髓枯竭。便恍恍翕翕。
气力转小。着床而不能摇动。起止仰人。或引岁月方死。烧 散(正百十三) (音加)。鼠粪汤(杂二十六)、竹皮汤、干姜汤、青竹茹汤、当归白术汤(并杂二十七)、可选用之。
卷第五
此一卷论治法。古人治伤寒有法。非杂病之比。五种不同。六经各异。阴阳传受。日数浅深。
药剂温凉。用有先后。差之毫厘。轻者危殆。况不识法者乎。伤寒唯两感不治。其余证候。虽感异气。能消息之。无不愈者。其有差失。仲景所谓医杀之耳。知其法者。若网在纲。如此而汗。如此而吐。如此而下。桂枝承气。瓜蒂四逆。用之无不瘥。唯其应汗而下。为痞为结胸。为懊 。应下而汗。为亡阳。为谵语。为下厥上竭。又有当温反吐。疗热以温。变证百出。无复纪律。扰扰万绪起矣。大抵伤于寒为病热。孙真人云。服承气汤。得利瘥。慎不中补也。热气得补复成。王叔和云。
虚热不可大攻之。热去则寒起。二人之论。疑若相戾。然热气有实有虚。非深得仲景之意。岂能至此耶。
(三十一)问冬谓之伤寒。春谓之温病。夏谓之热病。
素问云。冬三月。是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又云。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
为冬之怒。是以严寒冬令。为杀厉之气。君子善摄生。当严寒之时。行住坐卧。护身周密。故不犯寒毒。彼奔驰荷重。劳房之人。皆辛苦之徒也。当阳闭藏而反扰动之。则郁发腠理。津液强渍。为寒所薄。肤腠致密。寒毒与营卫相浑。当是之时。壮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成病矣。其实时而病者。头痛身疼。肌肤热而恶寒。名曰伤寒。其不实时而病者。寒毒藏于肌肤之间。至春夏阳气发生。则寒毒与阳气相搏于营卫之间。其病与冬时即病。无异。
但因春温气而变。名曰温病。因夏热气而变。名曰热病。温热二名。直以热之多少为义。阳热未盛。
为寒所制。病名为温。阳热已盛。寒不能制。病名为热。故大医均谓之伤寒也。
(三十二)问三日以前当汗。三日以后当下。
古人云。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此大略之言耳。病患有虚有实。邪气传受。迟速不等。岂可拘以日数。仲景云。日数虽多。但有表证而脉浮者。由宜发汗。日数虽少。
若有里证而脉沉者。即宜下之。正应随脉以汗下之。(伤寒固有始得病便变阳盛之证。须便下之。又有腠理寒。一二日便成少阴病者。须急温之)又况六气之邪。乘虚入经。自背得之则入太阳。或入少阴。(缘少阴有伏脉在背)自面感之。则入阳明之类。不必皆始于太阳。兼寒邪有首尾止在一经。或间传一二经。不可以一理推。但据脉与外证治之。此活法也。假令有人脉浮头项强痛。发热而恶寒。每日如此。不以日数多少。只是太阳经受之。其余经络皆仿此。大抵伤寒凭脉与外证以汗下之。若过日多。脉尚大浮数。按之不足者。尚责太阳也。可发汗而愈。若按之实者。汗之必死。
须下之而愈也。若始得病脉细沉数。外证或腹满咽干。或口燥舌干而渴。为正责属里。可下之而愈。
若无此证。但发热脉沉者。误下必死。须行麻黄附子甘草汤(正二十二)、麻黄细辛附子汤(正二十三)、小发汗。此皆仲景之确论也。
(三十三)问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
素问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内热。阴盛则外寒。故治伤寒者。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也。阴阳虚盛。非谓分脉尺寸也。表、阳也。里、阴也。外台云。表病里和。汗之则愈。表和里病。下之则愈。亦只是论表里阴阳以汗下之。(难经云阴阳虚实者。说脉也。素问云阴阳虚盛者。说表里也。仲景论伤寒汗下。故引素问表里之义。与外台所论合矣)○大抵营卫为表属阳。胃腑为里属阴。寒毒争于营卫之中。必发热而恶寒。尺寸俱浮大。内必不躁。设有微烦。其人饮食欲温而恶冷。为阳虚阴盛也。汗之则愈。误下则死。○若寒毒相搏于营卫之内。而阳胜阴衰。极阴变阳。寒盛生热。而阳热之气盛而入里。热毒居胃。水液干涸。燥粪结聚。其人外不恶寒。必蒸蒸发热而躁。甚则谵语。其脉浮滑而数。或洪实。为阳盛阴虚也。下之则愈。误汗则死。
谨按黄帝素问调经论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盖阳主外而阴主内。又曰。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则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则愈。今三十三问误写作阳盛则内热。阴盛则外寒。窃详内外寒热不同。则汗下差误。便分死生。又按将作监簿王宗正难经疏义有阴阳盛虚汗下图。与素问合。以理考之。此是三十三问误写。合行刊正。勿误后人。
(三十四)问仲景有发汗者。有和解之者。
伤寒表证须看营卫浅深。故仲景有正发汗汤剂。如麻黄汤(正二十)、桂枝汤(正一)、大青龙汤(正三五)、是也。
有和解其表。如小青龙汤(正三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正二)、白虎汤(正六四)、桂枝二越婢一汤(正四)、柴胡桂枝汤(正三十一)、小柴胡汤(正二十九)、之类是也。后人不能深究寒热浅深。药性紧慢。一概用药。因兹夭伤。其间纵获生全。往往汗后虚乏。遂致劳复。或变生百病。淹引岁月。卒至不救。此皆由汗下过度。阴阳并竭。血气羸损。以致此祸。
如遇病轻。但当和解之。所谓和其营卫以通津液。令其自解也。
(三十五)问仲景有宜下之。有微和其胃气者。
伤寒里证须看热气浅深。故仲景有宜下之。如大承气汤(正四一)、小承气汤(正四二)、十枣汤(正八九)、大柴胡汤(正三十)、是也。
有微和其胃气。如调胃承气汤(正四三)、脾约丸、(杂六六)少与小承气(正四二)、微和之之类是也。金匮玉函云。虚者十补勿一泻。强实者泻之。虚实等者。泻勿大泄之。故王叔和序伤寒有承气之戒。○又问转药孰紧。答曰。
大承气最紧。小承气次之。调胃承气汤又次之。大柴胡又次之。仲景治法。荡涤热积。皆用汤液。
不得用丸子药。不可不知也。(大柴胡加大黄。小柴胡加芒硝。方为转药。盖为病轻者设也)
(三十六)问伤寒一日头疼口干烦满而渴。二日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
此名两感伤寒也。两感者。表里俱病也。太阳与少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阴阳双传。脏腑俱病。此为难治。六日而死矣。故一日太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仲景无治法。但云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寻至第三卷中。言伤寒下之后复下利不止、身疼痛者。当急救里。宜四逆汤。(正七五)复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正一)。遂以意寻比仿效。治两感有先后。宜先救里。若阳气内正。即可医也。内才正。急当救表。盖内尤为急。
才温内。则急救表。亦不可缓也。
(三十七)问伤寒已经发汗吐下仍不解。(古人谓之坏病)
仲景云。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当知何逆。
随证治之。又云。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其脉沉紧者。可与小柴胡汤。(正二十九)若已吐下发汗。小柴胡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盖为病中又感异气。变为坏病。以时令寒暑燥湿风气不节。脉息与少阳相异。(小柴胡证罢)证候与伤寒不同。(麻黄桂枝不中与也)明当消息其由。以法治之。若脉尺寸俱盛。重感于寒。变为温疟。
(先热后寒。名曰温疟。在第六卷四十四问)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遇于风。变为风温。(四肢不收。头疼身热。常自汗出。在第六卷四十五问)阳脉浮数。阴脉实大。更遇温热。变为温毒。
为病最重。(春月肌肉发斑。名曰温毒。在第六卷又五十问)阳脉濡弱。阴脉弦紧。更遇温气。
变为温疫。(一岁之中。长幼疾状多相似。感四时不正之气。在第六卷四十六问)脉证之变。方治不同。仲景谓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随其经而取之也。又有伤寒过经。再受热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