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类证治裁
类证治裁
肝邪乘脾呕逆,吴茱萸汤加丁香、白芍、青皮、黄连、乌梅肉。久痢噤口不食,非大补胃气,兼行津液,不能开。香砂四君汤加扁豆、薏仁、藿香、煨葛根、粳米。得胃气一醒思食,宜独参汤,少加橘皮。
〔休息痢〕屡止屡发,经久不愈,诃黎勒丸。因兜涩太早,积滞未清者,香连丸加茯苓、枳实。因饮食失节者,香连丸加楂肉、神曲。因中气下陷者,补中益气汤。因脏寒虚滑者,大断下丸。
〔风痢〕纯下青沫,苍术防风汤。寒痢白如鸭溏,肠鸣痛坠不甚,理中汤、诃子肉汤。暑痢面垢烦冤,燥渴引饮,薷苓汤。湿痢身重腹满,红黑混浊,除湿汤。脾湿血痢,苍术地榆汤。气痢下如蟹沫,气痢丸。
疫痢时邪传染,一方相似,人参败毒散加减。蛊蛀毒痢,血如鸡冠,乌梅丸。蛲虫痢虫形极细,从谷道溢出,以雄黄锐散纳下部,内服芜荑丸。疟后痢,痢后疟,东坡姜茶饮。疟痢齐发,补中益气汤加减。洞泻不止,厥逆,附子理中汤。胎前赤白痢,连理汤加胶艾。胎前痢,产后未止,最危。驻车丸,伏龙肝汤加减。
〔协热下利〕由上受温暑湿热之邪,循募原下陷肠胃,或血水,或粘腻,皆湿热传化,宜用分消,清热利湿。如浓朴、黄芩、茯苓、滑石、猪苓、泽泻、广皮、扁豆,甚则加黄连。
凡治痢与治泻异,水泻由清浊不分,可利小便。痢则邪毒胶滞,津液枯涩,大忌分利,且痢久必伤肾,肾阴亏,宜滋液。黑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肾阳虚,宜益火,如四神丸,及沉香、桂、附、益智。以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也。
故痢久先温脾,不应,即温肾。丹溪以先泻后痢为脾传肾,为贼邪,难治;先痢后泻为肾传脾,为微邪,易愈。
故治痢以脾肾为要。
噤口痢由热气自下上冲而犯胃口,肠中传导,皆逆阻似闭,宜清解热毒。如黄连、酒炒黄芩、白芍、石莲肉、广皮、银花、楂肉、木香汁。又方,五谷虫焙黄研末,黑糖拌匀,新汲水送下,即愈。
痢症初起,有兼外感者,身必发热,表里俱病,其症最重,宜表里并治。
痢疾初起,必兼湿热宿滞,宜用治痢散。葛根、苦参、松萝茶叶、麦芽、山楂、赤芍、陈皮研末,每服四钱,加黄连尤效。此方出《医学心悟》,不论赤白皆效。葛根,鼓舞胃气上行也。茶叶、苦参,清湿热也。
麦芽、山楂,消宿食也。赤芍、陈皮,行血调气也。腹痛里虚者,用橘饼半个,红枣十枚,沙糖五钱,煎汤服,立效。
《医通》曰:痢后风者,因痢后不善调摄,或多行,或房劳,或受风寒,或感湿气,致两脚痿软肿痛。
宜大防风汤。又痢后变成痛风,皆调摄失宜所致。宜补中益气汤加羌活、续断、虎骨。
《病机沙篆》曰:痢起夏秋,湿热郁蒸因乎天,生冷停滞由乎人,当炎暑令行,不能保摄脾胃,多食瓜果肥甘,土气受伤,无以制湿,湿蒸热壅,气机阻逆,不得宣通,因而肠胃反窒,里急后重,小水赤涩。宜苦寒之药,燥湿涤热,佐以辛温,便能开郁运气。故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然虚寒实热,浅深新久之不同,难一例治。
沈朗仲曰:痢症初起,形气尚强,胀实坚痛者,可速去积,积去痢止,此通因通用,症随痢减之法。
若烦热喜冷,脉实腹满,或下纯红鲜血者,此湿热内盛,法宜清利。若经久正伤,有伤阴伤阳两途。伤阴者精血脂液,悉从痢去,多烦躁热渴之候,宜以清润养其阴。伤阳者脾肾元阳,悉从痢散,多滑脱厥逆之候,宜行温补回其阳。总之暴病多实,久病多虚,滑脱者多寒,涩滞者多热。参之脉症,合之新久,百无一失矣。
附倪涵初痢疾三方〔初起煎方〕黄连(去芦) 黄芩 白芍 楂肉(各一钱二分) 枳壳(去穣) 浓朴(姜汁炒)
槟榔 青皮(去穣。各八分) 当归 地榆 甘草(炙。各五分) 红花(酒炒,三分) 木香(二分)
桃仁(研,一钱)
如法炮制,水二碗,煎一碗,空心服。此方治红白痢,里急后重,身热腹痛者,皆宜。如痢纯白,去地榆、桃仁,加橘红四分,木香三分。如滞涩甚者,加酒炒大黄二钱,服一二剂,仍除之。若服过一剂,滞涩已去,不必再服。年幼者,大黄只用一钱。
上方用之三五日神效,旬日亦效,半月后则当加减。
〔加减煎方〕黄连(酒炒,六分,生用四分) 白芍(酒炒,六分,生用四分) 楂肉(一钱) 橘红 青皮槟榔(各四分) 炙草(三分,生用二分) 当归(五分) 地榆(四分) 桃仁(研粉,六分) 红花(三分)
木香(二分)
如法制服,延至月余,脾胃虚弱而滑泄,当补理。
〔补理煎方〕黄连(酒炒,五分) 黄芩(酒炒,六分) 白芍(酒炒,四分) 橘红(六分) 当归(五分)
人参(五分) 白术(盐炒,五分) 炙草(五分)
如法制服,以上三方,如妇人有胎,去桃仁、红花、槟榔服。
一忌温补早。痢起于湿热蕴积,胶滞肠胃,宜清热邪,导滞气,行瘀血,其病即去。若用参、术等温补药,则热愈盛,气愈滞,血亦凝,邪何由去。
一忌大下。痢因邪热胶滞,用疏通则愈。若用大承气汤下之,胶滞未去,徒伤胃气,损元气耳。正气伤损,邪气不可除,壮者犹可,弱者危矣。
一忌发汗。痢发寒热,头目痛眩,由内毒熏蒸,自内达外,非表邪也。若发汗,则风剂燥热,愈助热邪,正虚于外,邪炽于内,鲜不毙矣。
一忌分利。痢因热邪胶滞,津液枯涩,若用五苓等分利其水,则津液愈枯,枯涩愈甚,缠绵不止。第清热导滞,则痢自愈,而小便自清。安用分利为?利小便为治水泻之良法,以之治痢,则大乖矣。
卷之四 痢症论治
痢症脉候
下痢沉小微细者吉,洪大滑数者死。沉弦者重,脉大者为未止,微弱者为欲愈,虽发热不死。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者即愈。下利发热而渴,脉弱者自愈。《医通》曰:痢白沫初起,脉小滑,能食者,易治;洪大急疾,四肢厥冷者,难治。久痢脉微弱小细者愈;数实,或虚大无根者危。下痢脓血,初起脉小滑,或弦软,身不热者,易治。数实滑大而身热者,势虽甚,犹或可治。若先不热,五六日后反发热,脉大者,必死。久则脉宜芤迟虚,不宜数盛滑实,身热不止,口噤不食,或久痢脉结代,反骤能食,为除中,皆死。下痢脉,六七日后最忌强盛。凡下痢脉浮身热,作风治。脉沉身重,作湿治。下痢为肠胃病,虽频迸,而能食则吉。若噤口痢初起,脉数实可治,久痢反不能食,脉见有余者死。惟小弱流利者,当作胃虚治之。
卷之四 痢症论治
附方
〔调气〕四七汤 见二卷咳嗽。
〔调气〕木香化滞汤 香 柴 陈 夏 归 草 草蔻 香附 红花 胸满加枳壳,腹胀加浓朴。
〔和血〕四物地榆汤 地 芍 归 芎 加地榆,或加阿胶。
〔和营〕理阴煎 见二卷咳嗽。
〔清热〕芩连芍药汤 白芍(二钱) 黄芩 黄连 木香 枳壳(各钱半) 陈皮(一钱) 炙草(三分)
〔温寒〕香砂枳术丸 木香 砂仁 枳 术〔寒滞〕香砂异功散 木香 砂仁 参 术 苓 草 陈〔泄湿〕四苓散 苓 术 泽 猪苓〔消食〕保和丸 见二卷痰饮。
〔导滞〕小承气汤 见一卷温。
〔和痛〕芍药汤 归 芍 芩 连 桂 草 槟 木香 大黄〔升阳〕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摄滑〕赤石脂禹余粮丸 赤石脂 禹余粮〔润涸〕猪脏汤 取不落水猪大肠煮汁,吹去油面饮之。以脏补脏,且润枯涩,最为久痢妙方。
〔润枯〕阿胶丸 阿胶 黄连(各一两) 茯苓(二两)
〔补固〕八珍汤 见一卷中风。
〔调补〕参苓白术散 见三卷脾胃。
〔清导〕导气汤 芩 连 归 芍 槟 枳 木香 大黄〔温里〕香砂温胃饮 温胃饮见一卷中风,此加木香、砂仁。
〔温摄〕黑豆饮 黑豆(一两半) 罂粟壳(蜜炙,八钱) 地榆 炙草(各六钱) 炮姜(四钱) 白芍(三钱) 分三四服,水煎。
〔血痢〕地榆丸 地榆 当归 阿胶 黄连 诃子肉 木香 乌梅肉(各五钱) 蜜丸。
〔温脾〕理中汤 参 术 姜 草〔黑痢〕芩芍汤 芩 芍 草〔通治〕香连丸 黄连(吴萸拌炒) 木香 醋糊丸。
〔瘀血〕桃仁承气汤 见一卷疫。
〔清血〕胃风汤 见本卷泄泻。
〔五色〕真人养脏汤 归 芍 术 草 参 桂 诃子肉 木香 肉果 粟壳〔通治〕驻车丸 黄连 阿胶 当归(各一两) 干姜(五钱) 醋糊丸。
〔赤白〕连理汤 见一卷暑。
〔湿郁〕平胃散 术 朴 陈 草〔冷痛〕附子理中汤 见一卷中风。
〔厥逆〕通脉四逆汤 生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 炙草(二两) 冷服,加葱九茎。
〔脓痢〕戊己丸 黄连 茱萸 白芍〔痢血〕阿胶四物汤 四物汤加阿胶。
〔发热〕仓廪汤 参 苓 羌 独 柴 胡 枳 芎 草 前胡 桂枝 陈米 姜〔和营〕小建中汤 见二卷咳嗽。
〔救液〕阿胶丸 阿胶 黄连(各二两) 当归 干姜(各一两) 木香黄芩 赤石脂 龙骨(各一两) 浓朴(五钱)
〔救液〕阿胶梅连丸 阿胶 黄连(各三两) 归 芍 苓 柏 乌梅(各一两五钱) 炮姜(一钱)
醋煮阿胶为丸。
〔存阴〕黄连阿胶丸 即阿胶丸。
〔热痢〕白头翁汤 白头翁 秦皮 黄连 黄柏〔后重〕升阳除湿汤 见一卷湿。
〔风邪〕三奇散 黄 防风 枳壳〔虚滑〕桃花汤 赤石脂 干姜 粳米〔里急〕苏子降气汤 见二卷失音。
〔胃虚〕治中汤 见三卷饮食。
〔呕痢〕吴茱萸汤 见三卷呕吐。
〔休息〕诃黎勒丸 樗白皮(二两) 诃子肉(五钱) 母丁香(三十枚) 陈米汤下三钱。
〔久痢〕大断下丸 良姜 炮姜 细辛(各一两半) 龙骨 枯矾 肉果 诃子肉 赤石脂 牡蛎 附子(各一两) 石榴皮(五钱)
〔风痢〕苍术防风汤 苍术 防风 麻黄 姜〔冷痢〕诃子肉汤 诃子(炮) 浓朴 炮姜 草蔻 陈皮 良姜 茯苓 神曲 麦芽 炙草〔暑痢〕薷苓汤 见本卷泄泻。
〔湿痢〕除湿汤 夏 朴 苍术(各钱二分) 藿香 陈 苓(各七分) 木香 肉桂 甘草(各五分)
姜(三片) 枣(二枚)
〔脾湿〕苍术地榆汤 苍术 地榆〔气痢〕气痢丸 诃子肉 陈皮 浓朴(各五钱) 蜜丸,米饮下。
〔疫痢〕人参败毒散 见一卷伤风。
〔蛊疰〕乌梅丸 见三卷呕吐。
〔杀虫〕雄黄锐散 雄黄 苦参 青葙子 黄连 桃仁 研细,捣生艾汁为丸,如枣核大,绵裹纳下部。
〔虫痢〕芜荑丸 芜荑(炒) 黄连(各二两) 蚺蛇胆(五钱) 蜜丸。每服二钱,杏仁汤下。
〔疟痢〕东坡姜茶饮 生姜 陈细茶(各三钱)
〔产痢〕伏龙肝汤 伏龙肝 赤石脂(各一两) 生姜 生地(各两半)
甘草 艾叶 当归 肉桂(各六钱)
〔痢风〕大防风汤 参 术 草 地 芍 羌 防 桂 附 川芎 牛膝 杜仲〔通治〕治痢散 葛根 苦参 松萝茶叶 麦芽 山楂 赤芍 陈皮 研服四钱,加黄连尤效。
〔滋燥〕黑地黄丸 苍术 五味 熟地 干姜〔润燥〕六味丸 见一卷中风。
〔益火〕四神丸 见三卷饮食。
卷之四 痢症论治
痢脉案
某 感暑致痢,热渴烦冤,里迫后重,红白稠粘,此湿热蕴结也。用六一散加花粉、薏仁、薄荷梗、枳壳、赤苓、赤芍、丹皮。热退,后重亦减,去花粉、薄荷、丹皮,加黄芩、白芍(俱酒炒)、煨木香、陈皮。
数服愈。
幼子 噤口秋痢,身热小腹坠痛,初痢稠红,次下血水,日夜无度,此热邪阻脘,气滞下焦,迫伤营分。
初用枳壳、栝蒌仁(俱炒)、黑山栀、赤苓、苏梗、木香以导热而通逆。继用白芍、甘草(炙黑)、茴香、炮姜、黑楂肉以缓中而温下。后用石莲、潞参、茯神、砂仁、薏仁、熟地炭、山药、红枣、粳米以扶阳而和阴,渐次调理获痊。
包氏 春雨连旬,感湿成痢,脘闷食减,其治在脾。用平陈汤去甘草,加神曲、谷芽(俱炒)、薏米煎汤,一服便减。再加炮姜、砂仁,服愈。
堂弟 初秋患痢,因热渴多服梨、藕、莱菔,上吐下痢,口噤不食,奄卧昏沉,脉细欲绝,肢厥目瞑齿噤,汤药难下,急用附子理中汤去参、草。制川附(二钱)、炮姜(二钱)、制半夏(三钱)、白蔻仁(八分),煎汤,用箸启齿,以匙挑与之。尽剂手足渐温,与粥汤不吐矣。前方加陈皮、茯苓、炙草、谷芽,再剂痢渐止。
嗣用香砂六君子汤而安。
孙 数年久痢,必伤肾阴,但知健脾,不节腥腻,恐脾阳不复,肾阴益亏。用缪仲淳脾肾双补丸,人参、茯苓、山药、山萸、菟丝饼、砂仁、肉蔻、补骨脂、炮姜、南烛子、莲实,糊丸,一服而效。
王 痢久鲜红,里急肛坠,兼患三阴疟发,皆暑湿热之邪留恋经腑。但久痢伤肾,久疟伤脾,痢疟合邪,足三阴交损,势必支离困顿。根据经旨热淫于内,以酸收,以苦发。用制浓朴、酒黄连(各五分)、乌梅(二枚)、甘草(炙黑,一钱)、白芍、赤苓、陈皮、黑荆芥(各钱半)、鲜夜交藤(五钱)、二服痢俱止。
李氏 滞下自秋入冬,脉缓能食,前用升提止涩两不效者,以症非气滑脱陷也。今小腹痛辄下稠垢,非温通不愈,勿以休息痢混,行补摄治。小茴香(炒,八分)、干姜(八分)、煨木香(五分)、广皮、炙草(各六分)、砂仁(一钱)、地榆(酒炒,八分)、数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