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证治裁


  卷之三

  呃逆论治

  呃逆症,气逆于下,直冲于上,作呃忒声,由肺胃气不主降,肝肾气不主吸故也。《内经》谓之哕。《内经》治哕之法,以草刺鼻嚏而已,无息而疾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今谓之呃,其症因寒火痰食,以及伤寒、吐利、病后、产后多有之。举其纲,则寒呃、热呃、虚脱呃,三者括之而已。寒呃宜温宜散,寒去而气自舒;热呃宜降宜清,火静而气自平;古方用柿蒂,取其苦温降逆。

  济生加丁香、生姜,取其开郁散痰,乃从治之法。虚脱呃则非大补真元,必难镇摄也。其寒滞为呃者,阴凝浊逆。丁香散、二陈汤、橘皮干姜汤。其肺痹为呃者,咽阻胸闷。枇杷叶、川贝母、郁金、白通草、杏仁、淡豆豉。其胃火为呃者,脉实便坚。安胃饮。其胃虚为呃者,虚阳上逆。橘皮竹茹汤、旋复代赭汤。其怒动肝火者,胁痛吐酸。佐金汤加白芍、山栀、金器。金器取镇逆以平肝,其气逆作呃者,肝邪乘胃。旋复代赭汤加降香。其痰滞为呃者,饮停气阻。丁香二陈汤。其食滞为呃者,腹痛嗳腐。养胃汤去蔻、附、肉果,或大和中饮去干姜、泽泻。伤寒少阳症哕逆者,半表半里,气为邪抑。小柴胡汤,或柴陈煎。寒加丁香,火加黄芩。

  伤寒阳明症失下内热,三焦干格,阴道不行,气冲作呃者,宜去火,白虎汤,竹叶石膏汤加减;去闭,承气汤。

  逆气降,哕自止。其吐利后,胃虚膈热而呃者,橘皮竹茹汤加川贝。其病后发呃者,察其中虚,必补脾;察其阴虚,必补肾。大补元煎,右归饮。其中焦脾胃虚寒,气滞为呃者,丁香柿蒂散,或理中汤、温胃饮,俱加丁香。其下焦虚寒,肝肾不能畅达,或虚人元阳无力,易为遏抑而致呃者,归气饮,或理阴煎加丁香。

  丹溪谓呃逆因肝肾阴虚,气从脐下直冲于口,由相火挟冲气上逆者。用大补阴丸,峻补真阴,承制相火。

  东垣谓阴火上冲,吸气不得入,胃脉反逆,阴中伏阳,即为呃。用滋肾丸,壮水制火,引以归源,以泻阴中伏热。此阳虚阴虚之辨,所当详审施治者也。产后呃逆,最危,四逆汤加人参,羌活附子汤,或桂心五钱,姜汁三合水煎。急灸期门左穴,艾柱如豆大。《医通》曰:平人饮热汤,及食椒姜即呃者,此胃有寒痰死血也。

  死血,用韭汁、童便、下越鞠丸。虚人,用理中汤加蓬术、桃仁,痰加茯苓、半夏。盖呃逆皆是寒热错杂,二气相搏,故治之亦多寒热相兼之剂,如丁香柿蒂并投之类。试观平人冷呃,令其思想则止,思则脾火气乘而胃和矣。

  卷之三 呃逆论治

  呃逆脉候

  呃逆,如身强气盛,脉见滑实者,多宜清降。若声小气微,脉见微弱者,多宜温补。

  卷之三 呃逆论治

  附方

  〔寒滞〕丁香散 丁香 柿蒂(各一钱) 青皮 陈皮 炙草 良姜(各五分)

  〔消痰〕二陈汤 夏 陈 苓 草 姜 加丁香,名丁香二陈汤。

  〔寒呃〕橘皮干姜汤 橘皮 通草(各钱半) 参 桂(各一钱) 干姜 炙草(各五分)

  〔火呃〕安胃饮 见本卷脾胃。

  〔热呃〕橘皮竹茹汤 见本卷呕吐。

  〔气逆〕旋复代赭汤 见本卷呕吐。

  〔肝火〕左金汤 黄连 吴萸〔食滞〕养胃汤 藿 朴 苓 夏(各一钱半) 肉果 人参 白术 陈皮(各一钱) 丁香 砂仁 蔻仁沉香(各七分) 麦芽 神曲 甘草(各一钱) 川附(三分)

  〔消食〕大和中饮 见本卷饮食。

  〔少阳〕小柴胡汤 见一卷温。

  〔少阳〕柴陈煎 即二陈汤加柴胡。

  〔阳明〕白虎汤 见一卷中风。

  〔胃火〕竹叶石膏汤 见一卷伤风。

  〔补脾〕大补元煎 见一卷中风。

  〔补肾〕右归饮 见二卷虚损。

  〔气滞〕丁香柿蒂散 丁香 柿蒂 良姜 参 夏 陈 苓 草〔虚寒〕理中汤 见一卷中风。

  〔胃寒〕温胃饮 见一卷中风。

  〔阳虚〕归气饮 熟地(三钱) 茯苓 扁豆(各三钱) 藿香(钱半) 炮姜 丁香 陈皮(各一钱)

  炙草(八分)

  〔阴阳〕理阴煎 见二卷咳嗽。

  〔阴虚〕大补阴丸 见一卷火。

  〔泻热〕滋肾丸 见一卷火。

  〔产后〕四逆汤 附子 干姜 甘草〔感寒〕羌活附子汤 羌活 附子 炮姜(各一钱) 茴香(八分) 丁香(五分)

  〔死血〕越鞠丸 见本卷诸气。

  卷之三 呃逆论治

  呃脉案

  潘 呃逆连声,日夜不止。医用丁香柿蒂散加白蔻、木香、刀豆荚之属,随止随发,闷绝而苏,坐不能卧。

  诊其脉虚浮而疾,逆气自丹田上升,直犯清道,此肝邪犯胃也。丁、蒂、蔻、香,辛温助火,何济于事。用重以镇逆法,旋复代赭汤去人参,加石决明(醋 )、刺蒺藜(醋炒)以泻肝,半夏(青盐制)以降痰,沉香(磨汁)以下气,一啜逆气镇定,神安熟寐。梦一老妪,引小儿以手捋其左胁曰:愈矣。醒而呃逆大减,再剂若失。问所梦何人,予曰此镇肝而心脾之神得安也。盖脾之神黄婆,心之神婴儿云。

  薛 痰火呃逆,身热咳嗽,脉浮数。此肺受火灼,膈上痰结,遂失整肃下降之权。治用苦辛降逆。橘皮竹茹汤去参、草,加山栀、杏仁、前胡、贝母、栝蒌、豆豉、郁金汁,再剂悉平。

  潘 冬初寒热自利,烦渴不寐,呕吐浊痰,右脉小数模糊,左关弦而微劲。是协热下利,胃虚木欲乘土,必作哕逆。治先表里清解,仿景岳柴陈煎。柴胡、黄芩、半夏曲、茯苓、陈皮、栝蒌、枳壳、姜,寒热退,烦渴解,而呃果作。此系浊痰不降,木气上升,宜降痰兼镇逆。用苏子、杏仁(俱炒研)、橘红、竹茹、茯苓、赭石、石决明(醋 研)、姜汁。一服左关脉平,再服呃逆亦定。惟右关虚,乃商镇补中宫法,所谓胃虚则呃也。用山药、扁豆、薏仁(俱炒)、炙草、半夏、陈皮、茯苓、沉香汁,呃平。但宵分少寐,上脘略闷,则痰沫随气上泛,呃仍间作。治用通摄,佐以运脾,所谓脾能为胃行其津液也。蒌仁、煨姜、薏米(生)、茯神、橘白、砂仁、半夏、莲子。气平呃止思食,前方去蒌仁,加潞参、山药、枣仁,健饭如初。

  包 呃逆呕沫,食后为剧,是肝胃病。据述阴疟愈后,夏秋浴池,兼啖生冷,遂致呕呃,不时寒懔。

  夫肺主皮毛,水寒外袭,感病在经,胃主通纳,生冷伤阳,气随浊逆,怯寒乃肺卫虚,非在经客邪。仲景以呕涎沫为肝病,肝病必犯阳明胃腑。先用温通泄浊,吴茱萸汤加半夏、椒目,呕逆止。再用旋复代赭汤而呃平。

  桂 病后脉虚疾,左关尺尤 ,胃虚呃逆,必肝肾之气上奔,而阳明当其冲,因作呃也。化痰利气,是开其道矣。有年体虚,法当镇摄。牡蛎(醋 ,三钱)、石决明( 研,二钱)、赭石(钱半)、竹茹(二钱)、潞参、降香末(各三钱)。一服呃止。再剂去决明、赭石,加茯神、枣仁、远志、山药。服,脉亦和。

  卷之三

  症论治

  症属胃,俗云心 ,非也。其状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脘中懊 不安,或兼嗳气痞闷,渐至吞酸停饮,胸前隐痛。丹溪谓皆痰火为患,或食郁有热。华岫云谓脾属阴主血,胃属阳主气;胃易燥,全赖脾阴以和之;脾易湿,必赖胃阳以运之;合冲和之德,为后天生化之源。若胃过燥,则 杂似饥,得食暂止。治当以凉润养胃阴,如天冬、麦冬、玉竹、柏子仁、石斛、莲、枣之品。或稍佐微酸。如白芍、枣仁、木瓜之属。若热病后,胃津未复,亦易虚 。治当以甘凉生胃液,如生熟地黄、当归、沙参、蔗汁之属。或但调其饮食。凡甘滑之类。若胃有痰火,或恶心吞酸,微烦少寐,似饥非饥。治宜清火,如黄连、山栀,俱用姜汁炒,及芩、芍、竹茹等。稍佐降痰。如二陈汤,及橘红、半夏曲。又有脾胃阳衰,积饮内聚,似酸非酸,似辣非辣,治宜温通。

  外台茯苓饮加减。但由脾虚,饮食不化,吐沫嗳腐,治宜健运。六君子汤加砂仁、鸡内金。或肝火作酸,左金丸。 杂醋心,吴茱萸汤。食后嗳腐,保和丸。湿痰阻气,气郁气。妇女悒郁胸 ,逍遥散下左金丸。血虚心 ,宜地黄、白芍、天冬、麦冬、茯神、枣仁等。大抵脉洪数者多火,宜姜汁炒山栀、川连等。脉滑大者多痰,宜导痰汤加芩、栀、竹茹等。脉沉弦者多郁,越鞠丸。又有过用消克药,饥不能食,精神渐减,异功散加白芍、红枣、莲子、枣仁。皆 症所当审治者。

  《医通》曰: 杂与吞酸一类,皆由肝气不舒,木挟相火以乘脾土,胃之精微不行,浊液攒聚,为痰为饮,都从木气化酸,肝木摇动中土,中土扰扰不安,故 杂如饥,求食自救,得食稍止,止则复作。盖土虚不禁木所摇,治法必补脾运痰,土浓载物,则风木自安,不必伐肝。但以六君子汤为专药,若火盛作酸,加吴茱萸、川黄连。若不开郁补土,务攻其痰,久久致虚,必变反胃、痞满、眩晕等病矣。

  卷之三 症论治

  附方

  〔降痰〕二陈汤 见一卷中风。

  〔温通〕外台茯苓饮 见一卷中风。

  〔健运〕六君子汤 参 苓 术 草 加陈皮,名异功散。再加半夏,名六君子汤。

  〔平肝〕左金丸 见一卷火。

  〔降浊〕吴茱萸汤 茱萸一味。

  〔消导〕保和丸 见二卷痰饮。

  〔开郁〕气郁汤 苓 夏 芎 陈 贝 栀 草 香附 苍术 木香 槟榔 紫苏〔散郁〕逍遥散 见一卷火。

  〔降痰〕导痰汤 见一卷中风。

  〔治郁〕越鞠丸 见本卷诸气。

  卷之三

  嗳气论治

  嗳气,即《内经》所谓噫也。经言脾病善噫。又言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

  后人因谓脾胃气滞,起自中焦,出于上焦。凡病后,及老人脾胃虚弱者多有之。顾亦有肝气逆乘,嗳酸作饱,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仲景谓胃虚,客气上升,必假重坠以镇逆,旋复代赭汤。亦有肺气失降而作嗳者,苏子降气汤去桂,加杏仁、贝母之属。

  其胃虚气滞而作嗳者,十味保和汤。其胃寒气滞而作嗳者,和胃煎。其胃虚呕痰嗳气者,和胃二陈煎。其胃寒饮食难化,时作虚饱嗳气者,养中煎,或理中丸。如脾肾虚寒,命门火衰,浊阴不降,致痞满嗳气者,理阴煎加减。如胃有痰火嗳气者,星夏栀子汤。专由脾胃阳虚,中气为阴邪阻格者,和中为要,健脾散。

  若木来乘土,厥逆上干之气,非镇制不能遏也。

  卷之三 嗳气论治

  附方

  〔镇逆〕旋复代赭汤 见本卷呕吐。

  〔降气〕苏子降气汤 见二卷失音。

  〔虚滞〕十味保和汤 参 术 苓 夏 陈 藿 草 香附 砂仁 木香〔寒滞〕和胃煎 朴 陈 姜 草 或加苓、夏、丁香、木香、砂仁、藿香亦可。

  〔驱痰〕和胃二陈汤 见本卷饮食。

  〔虚饱〕养中煎 见本卷饮食。

  〔温中〕理中丸 见一卷中风。

  〔火衰〕理阴煎 见二卷咳嗽。

  〔痰火〕星夏栀子汤 半夏 南星 香附 石膏 栀子〔和中〕健脾散 人参 白术 丁香 藿香 砂仁 肉果 神曲 炙草 姜 枣

  卷之三 嗳气论治

  嗳脉案

  侄 左胁痞闷,上撑胸臆,频嗳不舒。按丹溪云:凡上升之气,自肝而出。左胁肝部也,痞而上逆,必犯胃。仿仲景旋复代赭汤,成氏所谓咸以软坚,重以镇逆也。代赭汤去甘草、姜、枣,加广皮、栝蒌皮、枳壳(俱麸炒)。三服而愈。

  卷之三

  痞满论治

  心下满而硬痛,为结胸;满而不痛,为痞。痞则闭而不开,满则闷而不舒。病在胸膈气分,而外不胀急,但不知饥,不欲食,脉缓弱,或虚弦。不宜过用消耗,重损元气。

  经云:太阴所至为痞满。《保命集》曰:脾不能行气于肺胃,结而不散,则为痞。伤寒之痞,从外之内,故宜苦泄。杂病之痞,从内之外,故宜辛散。治伤寒热痞,用苦寒药,大黄黄连泻心汤。治伤寒阴阳不和而痞,兼用寒热药,三黄加附子汤。治伤寒阴盛阳虚而痞,则辛甘药多,而苦寒药少。半夏、甘草、生姜诸泻心汤。

  二黄泻心汤治伤寒心下痞,关上脉浮。附子泻心汤治伤寒心下痞,复恶寒汗出。去附子名三黄泻心汤,治伤寒热痞。半夏泻心汤治胸满而呕。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逆。生姜泻心汤治胁有水气。痞虽虚邪,然表气入里,热郁于心胸之分,必用苦寒为泻,辛甘为散,诸泻心汤所以寒热互用也。杂病痞满,亦有寒热虚实之不同,如胃口寒滞停痰痞闷者,辛温泄浊。橘皮半夏汤,或二陈汤加丁香。饮食寒凉,伤胃致痞者,温中化滞。

  和胃煎加楂肉、麦芽、砂仁、或浓朴温中汤,脾胃阳微,胸不清旷者,辛甘理阳。苓桂术甘汤。中气久虚,精微不化者,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加猪苓、泽泻。《医通》曰:升、柴从九地之下而升其清,苓、泻从九天之上而降其浊,所以交否而为泰也。脾虚失运,食少虚痞者,温补脾元。四君子汤,异功散。胃虚气滞而痞者,行气散满。保和汤,或三因七气汤,食滞未除作痞者,专消导。大和中饮,或枳术丸、资生丸。食滞既消,脾气受伤者,宜调补。异功散、养中煎。心脾郁结而成痞者,调其气。归脾汤、治中汤。暴怒伤肝,气逆而痞者,舒其郁。解肝煎。肺失肃降。痰热阻痞者,清理上焦。清肺饮去五味、甘草,加豆豉、栝蒌、山栀、竹茹、枇杷叶、枳壳。气闭化热,不食便秘者,辛润开降。蔻仁、杏仁、麻仁、栝蒌仁、贝母、竹茹、石斛、郁金,或小陷胸汤。热邪里结,恶心中痞者,苦酸泄降。半夏泻心汤去参、甘、枣,加枳、芍、乌梅。暑邪阻气,热渴满闷者,暑邪面垢脉虚,胸闷脘痞。辛凉清上。三物香薷饮、消暑丸加桔梗、竹茹、杏仁、茯苓、滑石、郁金汁。湿邪阻气,呕恶胸痞者,湿邪头胀,舌白不饥,脘痞恶心,脉缓。甘淡渗湿。六一散加芦根、茯苓、杏仁、薏仁、通草、藿梗、半夏、蔻仁、或平胃散。寒热往来,胸胁痞满者,和解半表半里。小柴胡汤加枳、桔、栝蒌皮。噎膈痞塞,乃痰与气搏,不得宣通。痰为气激而升,气为痰腻而滞,故痞塞而成噎膈也。连理汤、生姜泻心汤。痰挟瘀血,成窠囊,作痞,脉沉涩,日久不愈,惟悲哀郁抑之人有之,宜从血郁治。桃仁、红花、丹皮、香附、降香、苏木、韭汁、童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