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经


  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羽为水音。水形之人,总言水气之全者也。音属上羽,而象类北方之黑帝。)其为人黑色,(水色黑也。)面不平,(水有波也。)大头,(水面广也。)廉颐,(高流急也。)小肩,(支流细也。)大腹,(容物如海也。)动手足,发行摇身,(水流动也。)下尻长,(水流长也。)背延延然。(亦长意也。)不敬畏,(任性趋下,不向上也。)善欺 人,(水无实也。)戮死,(水无恒情,故多厄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水王秋冬,衰于春夏也。)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阴汗汗然。(足少阴,肾水经也。汗汗,濡润貌。此言足少阴,下言足太阳者,以少阴太阳为表里,而皆属于水也。)大羽之人,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上颊颊然。(以水形而应于右之上者,是为大羽之人,而属于右足太阳之上也。颊颊,得色貌。此下详义同前木形注中。)少羽之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下纡纡然。(应在左之下者,是为少羽之人,而属于左足太阳之下也。纡纡,曲折貌。)众之为人,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下洁洁然。(众,常也。一曰加之人。

  应在右之下者,曰众之为人,而属于右足太阳之下也。洁洁,清净貌。诸形皆言大少,而此独曰众,意者水形多变,而此独洁洁,故可同于众也。)桎之为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上安安然。(桎,窒同,局窒不通之义。居左之上者曰桎之为人,而属于左足太阳之上也。安安,定静貌。诸不言桎而此独言者,盖以水性虽流,而为器所局,则安然不动,故云桎也。凡此颊颊之类者,皆所以表水形之象也。)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变者,众之所以相欺者是也。(形分为五,而又分为二十五,禀赋既偏,则不免强弱胜负之相欺,故惟不偏不易,而钟天地之正气者,斯为阴阳和平之人,是以有圣跖贤愚之别也。)

  黄帝曰:得其形不得其色何如?岐伯曰:形胜色、色胜形者,至其胜时年加,感则病行,失则忧矣。(此言形色当相合,否则为病矣。得其形者,如上文之所谓二十五形也。形胜色者,如以木形人而色见黄也。色胜形者,如以木形人而色见白也。胜时年者,如木王土衰,而又逢丁壬之木运,或东方之干支,或厥阴气候之类,值其王气相加,而感之则病矣。既病而再有疏失,乃可忧也。)形色相得者,富贵大乐。(气质调和也。)黄帝曰:其形色相胜之时年,加可知乎?(此言形色之相胜者,复有年忌之当知也。)岐伯曰:凡年忌下上之人,大忌常加七岁。(年忌者,忌有常数,所以示人之避患也。下上之人,如上文五形或上或下之人,其年忌常以七岁为始。)十六岁、二十五岁、三十四岁、四十三岁、五十二岁、六十一岁,皆人之大忌,不可不自安也。(此言年忌始于七岁,以至六十一岁,皆递加九年者,盖以七为阳之少,九为阳之老,阳数极于九而极必变,故自七岁以后,凡遇九年,皆为年忌。)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当此之时,无为奸事,是谓年忌。(当年忌之年,易于感病,失则为忧,故尤宜知慎也。)

  黄帝曰:夫子之言脉之上下,血气之候,以知形气奈何?岐伯曰:足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故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两吻多画。(此下言手足三阳之外候也。足阳明胃经之脉行于上体者,循鼻外挟口环唇,故此经气血之盛衰,皆形见于口旁之髯也。吻,口角也。画,纹也。阳明血气不充,两吻故多纹画。)足阳明之下,血气盛则下毛美长至胸;血多气少则下毛美短至脐,行则善高举足,足趾少肉,足善寒;(足阳明之脉行于下体者,由归来至气街,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故形见于下毛,而或有至胸至脐也。行则善高举足者,因其血多。

  盖四肢皆禀气于胃,足受血而能步也。足趾少肉足善寒者,因其气少。盖四肢者诸阳之本,阳气不足,则指少肉而善寒也。)血少气多则肉而善瘃;(瘃,寒肿也。血少气多则浮见于外,故下体肉分多为肿也。瘃音竹。)血气皆少则无毛,有则稀枯悴,善痿厥足痹。(悴,憔悴也。足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束骨而利机关也。今气血俱少于下,故为痿厥足痹等病。)

  足少阳之上,气血盛则通髯美长;血多气少则通髯美短;血少气多则少须;血气皆少则无须,(足少阳胆经之脉行于上体者,抵于 ,下颊车,故其气血之盛衰,必形见于须髯也。在颐曰须,在颊曰髯。)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爪枯也。

  (此皆筋骨之病,以少阳厥阴为表里,而肝主筋也。)足少阳之下,血气盛则胫毛美长,外踝肥;血多气少则胫毛美短,外踝皮坚而浓;血少气多则 毛少,外踝皮薄而软;血气皆少则无毛,外踝瘦无肉。(足少阳之脉行于下体者,出膝外廉,下外辅骨外踝之前,故其形见者皆在足之外侧。踝,胡寡切。 音杭。)

  足太阳之上,血气盛则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气少则恶眉,面多少理;血少气多则面多肉;血气和则美色。(足太阳膀胱之脉行于上体者,起于目内 ,其筋之支者,下颜结于鼻,故其气血之盛衰,皆形见于眉面之间也。)足太阳之下,血气盛则跟肉满,踵坚;气少血多则瘦,跟空;血气皆少则喜转筋,踵下痛。(足太阳经之行于下体者,从后廉下合 中,贯内,出外踝之后,结于踵,故其形见为病,皆在足之跟踵也。)

  手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髭美,血少气多则髭恶,血气皆少则无髭。(手阳明大肠之脉行于上体者,挟口交人中,上挟鼻孔,故其气血之盛衰,必形见于髭也。在口上曰髭,在口下曰须。)手阳明之下,血气盛则腋下毛美,手鱼肉以温;气血皆少则手瘦以寒。(手阳明之行于下体者,上 外前廉,下近于腋,且阳明太阴为表里,而太阴之脉出腋下,故腋下毛美。手鱼肉者,大指本节后浓肉也。本经之脉起次指出合谷,故形见于此。)

  手少阳之上,血气盛则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手少阳三焦之脉行于上体者,出耳前后,至目锐,故其血气之盛衰,皆见于眉耳之间。)手少阳之下,血气盛则手卷多肉以温,血气皆少则寒以瘦,气少血多则瘦以多脉。(手少阳之脉行于下体者,起名指端,循手腕出臂外上肘,故其形见若此。)

  手太阳之上,血气盛则有多须,面多肉以平;血气皆少则面瘦恶色。(手太阳小肠之脉行于上体者,循颊上 ,斜络于颧,故其血气之盛衰,皆形见于须面之间也。)手太阳之下,血气盛则掌肉充满,血气皆少则掌瘦以寒。(手太阳之脉行于下体者,循手外侧上腕,故其形见者如此。按:本篇首言五形者,以脏为主而言其禀;此言六阳者,以腑为表而言其形。禀质相合,象变斯具矣,此所以有左右上下之分也。)

  黄帝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约乎?(约,度也。)岐伯曰:美眉者,足太阳之脉,气血多;恶眉者,气血少;其肥而泽者,血气有余;肥而不泽者,气有余,血不足;瘦而无泽者,气血俱不足。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逆顺矣。(此言足太阳一经之盛衰,而他经之有余不足亦犹是也,审察既明而后调之,则不失其逆顺矣。)黄帝曰:刺其诸阴阳奈何?岐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调阴阳,(寸口在手,太阴脉也。人迎在头,阳明脉也。太阴行气于三阴,阳明行气于三阳,故按其寸口人迎而可以调阴阳也。如禁服、终始、经脉等篇,所谓人迎脉口一盛二盛三盛等义皆是也。详具脉色会通。)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甚则不行,故凝涩。(切,深也。循,察也。经络为病,身必痛痹,甚则血气不行,故脉道凝涩也。循音巡。)凝涩者,致气以温之,血和乃止。其结络者,脉结血不行,决之乃行。(血脉凝涩,气不至也,故当留针以补而致其气以温之。致,使之至也。决者。开泄之谓。)故曰: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气有余于上者,病必在上,故当刺其穴之在下者,以导而下之。导,引也。)气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气不足于上者,即刺其在上之穴,仍推其针而休息之。休者,留针以待气也。)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稽留不至,言气至之迟滞者,接之引之而使其必来也。迎,去声。凡物来而接之,则平声;物未来而迓之使来,则去声。)必明于经隧,乃能持之;寒与热争者,导而行之;其宛陈血不结者,则而予之。(隧,道也。必明经脉之道路,而后能执持之也。其有寒热不和者,因其偏而导去之。脉道虽有郁陈而血不结者,则其势而予治之。则,度也。予,与同。隧音遂。)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则血气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约毕也。(凡刺之道,须明血气,故必知此二十五人之脉理,而刺之大约。可以尽矣。)

  四卷 藏象类

  三十二、五音五味分发脏腑

  (灵枢五音五味篇)

  右征与少征调,右手太阳上。(此下十二条,并后九条,皆所以言六阳之表也。)

  左商与左征调,左手阳明上。

  少征与大宫调,左手阳明上。(义似不合。)

  右角与大角调,右足少阳下。

  大征与少征调,左手太阳上。

  众羽与少羽调,右足太阳下。

  少商与右商调,右手太阳下。(义似不合。)

  桎羽与众羽调,右足太阳下。

  少宫与太宫调,右足阳明下。

  判角与少角调,右足少阳下。

  HT 商与上商调,右足阳明下。(义似下合。)

  HT 商与上角调,左足太阳下。(义似不合。)

  上征与右征同,谷麦畜羊果杏。 手少阴藏心,色赤味苦时夏。(此下五条,言五脏之里,以合四时五色五味也。)

  上羽与大羽同,谷大豆畜彘果栗。足少阴藏肾,色黑味咸时冬。

  上宫与大宫同,谷稷畜牛果枣。足太阴藏脾,色黄味甘时季夏。

  上商与右商同,谷黍畜鸡果桃。手太阴藏肺,色白味辛时秋。

  上角与大角同,谷麻畜犬果李。足厥阴藏肝,色青味酸时春。

  大宫与上角同,右足阳明上。

  左角与大角同,左足阳明上。(义似不合。)

  少羽与大羽同,右足太阳下。

  左商与右商同,左手阳明上。

  加宫与大宫同,左足少阳上。(义似不合。)

  质判与大宫同,左手太阳下。

  判角与大角同,左足少阳下。

  大羽与大角同,右足太阳上。

  大角与大宫同,右足少阳上。(按:此篇乃承前篇阴阳二十五人而详明其五行相属之义。但前节言调者十二条,后节言同者九条。总计言角者十二,征者六,宫者八,商者八,羽者七。有重者,如左手阳明上,右足太阳下,右足阳明下,右足少阳下。有缺者,如左手阳明下,右手阳明上,右手阳明下,左足太阳上,左足阳明下。且有以别音互入,而复不合于表里左右五行之序者。此或以古文深讳,向无明注,读者不明,录者不慎,而左右上下大少五音之间,极易差错,愈传愈谬,是以义多难晓。不敢强解,姑存其文,以俟后之君子再正。)

  右征、少征、质征、上征、判征。

  右角、HT 角、上角、大角、判角。

  右商、少商、HT 商、上商、左商。

  少宫、上宫、大宫、加宫、左角宫。

  众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此上五条,结上文而总记五音之目也。五音各五,是为二十五人之数。)

  五卷 脉色类

  一、诊法常以平旦

  (素问脉要精微论)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诊,视也,察也,候脉也。凡切脉望色,审问病因,皆可言诊,而此节以诊脉为言。)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平旦者,阴阳之交也。阳主昼,阴主夜,阳主表,阴主里。凡人身营卫之气,一昼一夜五十周于身,昼则行于阳分,夜则行于阴分,迨至平旦,复皆会于寸口。故难经曰:寸口者脉之大会,五脏六腑之所终始也。营卫生会篇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口问篇曰: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故诊法当于平旦初寤之时,阴气正平而未动,阳气将盛而未散,饮食未进而谷气未行,故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至扰乱,脉体未及更改,乃可以诊有过之脉。有过,言脉不得中而有过失也。夫脉者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和;又如长人脉长,短人脉短,性急人脉急,性缓人脉缓,此皆其常也。反者为逆。凡此之类,是皆有过之谓。)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切者,以指按索之谓。切脉之动静,诊阴阳也。视目之精明,诊神气也。察五色之变见,诊生克邪正也。观脏腑虚实以诊其内,别形容盛衰以诊其外。故凡诊病者,必合脉色内外,参伍以求,则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之情无所遁,而先后缓急、真假逆从之治必无差,故可以决死生之分,而况于疾病乎?此最是医家妙用,不可视为泛常。夫参伍之义,以三相较谓之参,以伍相类谓之伍。盖彼此反观,异同互证,而必欲搜其隐微之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