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医彀


  简便方 萝卜捣汁,入姜汁少许,慢呷。治痰闭,陈皮五两,水煎顿饮。

  又 诃子,水煮软,入蜜煮干,常噙一个,慢咽汁,少时徐嚼咽。

  卷之四

  虚烦

  经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大声也)。又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是证多属阴虚,水亏火盛,其烦(心不安也)必躁(身不安也),暑月多有之,吐泻后烦而口渴。伤寒后及妇人产后,烦渴而手足厥冷脉沉者,乃内伤元气,邪伏至阴,从其所化。六脉沉、迟,津涸舌干,宜干姜、附子之剂,复阴回阳。苟荣卫失调,亢烦复起,或证明相似而脉沉数有力,口渴大便秘,属实热,宜承气汤下。有表里实热烦渴,人参白虎汤。有伤寒大渴,点水入口取呕,烦躁欲绝,竹叶石膏汤(并见伤寒)去参,加知母。烦渴,辰砂六一散、灯心汤服;烦热、渴,五苓散(方见便癃);恍惚,妙香散(方见痫证);不寐,清心莲子饮(见淋)。脉大缓吉、急数凶。

  主方 麦门冬(三钱) 茯神(二钱半) 枣仁(炒,研,二钱) 当归(钱半) 半夏(制一钱) 炙草(七分) 加姜三、枣一,竹茹一团,小麦(炒,三钱),煎服。

  虚加参、 、小草;心虚,人参、远志;有痰,橘红,竹沥;大渴,石膏、知母。

  小草汤 治虚劳忧思过度,遗精白浊,烦躁不安。

  小草(远志苗) 黄 当归 酸枣仁(炒,研) 麦冬 石斛(各一两) 人参 炙草(各五钱)

  上咀,每四钱,水一盏,姜五片,煎八分服。

  酸枣仁汤 霍乱吐泻增剧,虚劳烦扰,气奔不眠。

  枣仁(炒,两半) 人参 桂心(各一钱) 知母 茯苓(各三钱) 炙草(二钱) 石膏(,五钱)

  上咀,每七钱,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

  简便方 大病后及诸虚烦。竹茹、麦冬各三钱,水煎服。

  又 枣仁(炒,研,三钱),竹叶汤下。

  又 苦竹笋煮食(亦治消渴,利水下气,风热香港脚)。发汗不得,心烦骨疼呕逆,人参、陈皮(各二钱),竹茹、甘草(各一钱),加姜,枣煎服。

  卷之四

  惊悸

  (附:怔忡)

  经曰:阳气与阴气相搏,水火相恶,故惕然惊也。夫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主者血。心血一亏,神气不守,此惊悸之肇端也。惊者,谓实有见闻;悸者,恍如见闻,虚之甚也。血不足则神不守,神不守则惊恐、悸怖、恍惚,众证作焉。肝脉急数,主惊;心脉涩数,虚热。治宜镇心神,安魂魄,清痰制火,养血疏肝。

  卷之四 惊悸

  怔忡

  怔忡之证,无时而作,忽然虚火上浮,烦闷昏眩,心中惕惕动摇,不能主持,少顷复安,治亦大同小异。

  主方 当归 人参 黄连 远志 炙草 茯神 石菖蒲(炒。各一钱) 加竹叶、龙眼、灯心煎成,调朱砂(飞一钱,临睡服。)

  心虚加柏子仁,麦冬;有汗,黄 、枣仁;痰加半夏、胆星、橘红,痰多,在膈上稀涎散吐之,膈下滚痰丸利之。养血,生血、芍药;宁心,龙齿、金银箔(或金银入药前)造命丹(效,见幼科急惊)。

  养心汤 治心虚血少,惊悸不宁。

  当归 川芎 茯神 远志(各一钱) 人参 黄 半夏曲(三分) 茯苓 柏子仁 枣仁(各五分) 官桂 甘草(三分) 五味子(九粒)

  加莲肉七个,枣一枚,水煎服。

  宁志丸 治惊悸,定心神。安神丸宜服(方见不寐)。

  人参 茯苓 茯神 柏子仁 枣仁(酒浸,去壳) 远志(肉) 当归 琥珀(另研) 石菖蒲(各五钱) 乳香 朱砂(研。各二钱)

  上为细末,入珀、乳、砂,匀,蜜丸绿豆大。每服二钱,临睡枣汤下。

  温胆汤 心胆虚祛,怔忡惊悸。

  二陈加竹茹、枳实、远志、姜、枣。

  简便方 金银煎汤或朱砂水飞服。因惊,九窍出血,水 面止。

  卷之四

  健忘

  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气虚,则荣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夫善忘者,乃忧思过度损其心胞,以致神舍不清,遇事则忘。

  然思伤脾,亦能令人健忘。心脉洪大而散主于火,涩为血少。治宜养血安神,宁心醒脾。

  主方 人参 石菖蒲 远志肉 茯神 丹参 当归 麦冬 生地(等分) 甘草(减半)

  加灯心,龙眼七枚,水煎,临睡服。

  中脘有痰,妨于心窍,亦令健忘加橘红、胆星、黄连。

  归脾汤 忧思伤脾,心血耗损,健忘惊悸,怔忡恍惚,盗汗烦热,神乱少睡,或嗜卧减食,女人经愆晡热,瘰 流注,不消不敛。

  人参 白术 龙眼肉 白茯苓 远志肉 当归 酸枣仁(研,炒) 黄 (各一钱) 木香甘草(炙。各五分)姜三,枣一,水煎服。

  二神散 治健忘,十日效,久服日记千言。

  茯神 远志 石菖蒲(等分为末)

  早晚各四钱,水一钟,煎十沸,连渣服。

  简便方 健忘。

  吉祥草为末(三钱,酒下);书室栽之,明目强记。

  又 莲子(泡,去皮心)研粉,先以粳米二合煮粥,次入粉煮食。

  卷之四

  恐喜怒

  经曰:肾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恐者,自知如人将捕之状,欲人作伴,夜设灯烛是也。又曰:肝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怒在阴之阳,阴气闭遏其阳,而阳不得伸,故怒也。又曰:肝木太过,其病怒而勇敢,喜笑不休者。经曰: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又曰:精气并于心则喜笑,皆属心火之甚,犹燔烁之火而鸣笑也。

  主方 (治恐) 人参 枳壳 五味子 桂心(各六分) 柏子仁 熟地 茯神(各钱半)

  枸杞子 甘菊花 山茱萸(各一钱) 加姜、枣,水煎服。

  不能独卧加远志、白术、前胡(各七分)、细辛(三分)。

  抑肝散 治怒。甚者,服当归龙荟丸(方见胁痛)。

  香附(四两) 柴胡 黄连 青皮(各二两) 甘草(一两)为末,每二钱,白汤下。

  黄连解毒汤 治喜(方见火门)。加半夏、竹沥、姜汁。

  先以食盐(二两)烧赤,河水二碗,煎三沸,徐啜之;以指探喉中,吐痰为度。

  因惊邪、心虚致笑,宜服牛黄造命丹(方见小儿惊门)。

  卷之四

  自汗

  (附:头汗 心汗 汗斑)经曰:汗者心之液,阳加于阴谓之汗。自汗者,无时而 然出,动则更甚,属阳气虚。阳实则无汗。人赖卫气固其表,卫弱则自汗津津时泄,当补阳助卫,腠理可实矣。亦有心火上腾,脾湿不降,犹湿热蒸而为雨,故汗多出,宜清利之。脉微涩而濡,主虚汗。

  主方 人参 黄 (蜜炒) 白术 茯苓 当归 黄连 白芍 枣仁(炒,研) 牡蛎(。各一钱) 桂枝(七分) 甘草(炙,五分) 上加浮小麦一撮,乌梅一个,枣二枚,水煎服。

  不止加五味子、肉桂、麻黄根,煎成,调龙骨末。虚人加山茱萸、肉苁蓉。湿胜者,泽泻、茯苓、防风、白芷。阳虚加制附子。火盛倍黄连。热极者另煎凉膈散(方见火门)。甚不止,浮小麦半升,煎汁去麦,用汁煎药。兼痰盛气滞等,随证加减。

  黄氏建中汤 治虚劳自汗。

  黄 (三钱) 芍药(二钱) 桂枝(一钱五分) 甘草加姜三、枣二,水煎服。

  黄 汤 喜、怒、惊、恐、房劳致伤,阴阳偏虚,自汗。

  黄 (蜜炒) 茯苓 熟地 肉桂 麦冬 麻黄根 龙骨(另研) 当归(各一钱) 防风甘草(炙。各七分) 五味(九粒)

  加浮小麦一撮,水煎,食远服。四肢厥冷加熟附子(五分);发热加石斛。

  大补敛汗汤 治气虚自汗。

  人参 茯苓 熟地 苁蓉 黄 (各一钱) 当归 防风 山茱萸 白术(各八分) 肉桂甘草(炙。各四分)五味(十粒)

  上加生姜三片,黑枣一枚,水煎,食远服。

  玉屏风散 治表虚自汗。

  白术(二钱) 防风 黄 (各七分)

  加姜三,枣一,水煎服。

  简便方 自汗。

  朱砂(水飞) 白芷末(各二钱) 麦冬 茯神 枣仁,煎汤服。

  又 牡蛎(火 ,醋淬) 麻黄根 黄 (各五钱) 分二服,加浮小麦,水煎服。

  又 黄 (六钱) 甘草(一钱)水煎服。

  又 人参 茯苓 枣仁 为末,每三钱米汤下。

  又 麦麸(炒黄) 椒末(等分)为末,每三钱。水煎,露一宿,温服。

  又 浮麦、黑豆煎汤作饮。

  又 粳米(炒,三合),磨末,龙骨末(三钱),绢袋扑身。

  卷之四 自汗

  头汗

  惟头出。乃阳气上脱,或寒热胁满,心烦而呕,小便涩。

  主方 柴胡 桂枝 黄芩 天粉 干姜 牡蛎( ) 甘草(等分) 水煎服。

  渴欲水,必发黄,五苓散治之。

  卷之四 自汗

  心汗

  汗为心液,人多有之。忧、怒、惊、恐、劳伤心气,或郁结成。

  主方 人参 白术 当归 生地 枣仁 白芍 麦冬 黄连 陈皮(各一钱) 甘草(三分) 加姜,枣二枚,乌梅一个,浮麦一撮,水煎服。

  简便方 思虑太过,心汗。

  茯神为末,艾汤调下。或败蒲扇烧灰,绵包周身扑。

  卷之四 自汗

  汗斑

  暑汗湿热郁于皮肤,日久不散;或汗衣晒热未燥而穿,湿热蒸侵,发而为斑,黑白相杂。有变癜风者,亦当祛之。

  主方 玄参 滑石(各二钱) 防风 荆芥 升麻 甘草(各一钱)水煎服。

  外以白附子、硫黄、密陀僧为末,擦之。

  敷方 密陀僧一钱 黄丹 硫黄 雄黄(各三分) 信(五厘) 研极细,先以肥皂擦洗斑净。用生姜捣细,稀纱包令汁出,蘸末涂斑(三日后肥皂擦洗,愈。)

  卷之四

  盗汗

  (附:阴汗 脚汗)

  是证属阴虚血弱,阳蒸阴分而液出者,为盗汗。然阴虚阳必凑,阳火乘之,故睡中出汗如洗,觉来即收,非若自汗常出也。脉虚细而微濡,宜补阴清火,实腠理,壮肾水。

  主方 当归 芍药 生地 熟地 黄 麦冬 枣仁 茯神(等分) 水煎服,加麻黄根亦可。

  当归六黄汤 阳乘阴分盗汗,一服安。

  黄 (二钱) 当归 黄连 黄柏 黄芩 生地 熟地(各一钱)水煎服。

  敛汗益脾汤 治气虚脾弱盗汗。

  黄 人参 白术 茯苓 扁豆 山药 陈皮 半夏 葛根 甘草(炙,等分)水煎服。

  麦麸散 止盗汗。

  麦麸(炒黄) 防风 白术 牡蛎 黄 (各钱半)加枣煎。

  简便方 止盗汗。

  白术(八两)切块,浮麦一升,水十碗,煮干将术切片为末,每三钱,另取浮麦汤下。或牡蛎( ,研,二钱,) 防风末(一钱),麦汤下。

  盗汗不止:椒目、麻黄根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无灰酒下。

  盗汗有热:龙胆草、防风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米汤调下。

  脾虚盗汗:白术(三钱) 茯苓(二钱) 加姜、枣,水煎服。

  阴虚盗汗:黄柏(炒) 知母(炒。各二钱) 甘草(七分) 水煎服。

  睡中出汗:酸枣仁(炒) 人参 茯苓(等分) 水煎服。

  卷之四 盗汗

  阴汗

  下焦湿热不行,以致阴间及囊汗出,宜渗湿,利小便。

  主方 滑石(三钱) 龙胆草 猪苓 泽泻 茯苓 白术(各一钱) 桂(三分) 加灯心二十枝,水煎服。

  简便方 大蒜煨熟,同淡豆豉捣丸,朱砂为衣,每三十丸,空心灯草汤下。

  又 蛤粉、牡蛎俱 ,研极细,绢袋盛扑。

  卷之四 盗汗

  脚汗

  脾经湿热内淫,手足心汗,至冬阳气内伏,则汗愈多。

  主方 白术 苍术 茯苓 半夏 黄连 滑石(各一钱) 羌活(七分) 柴胡 升麻甘草(各三分) 灯心煎服。

  简便方 白矾、黄 煎汤,频洗。

  又 牡蛎、陀僧、枯矾、黄丹,研,掺脚指缝中。

  卷之四

  痰饮

  经曰:诸痉强直、积饮,皆属于湿。稠浊者为痰,属肺火;清稀者为饮,属脾湿。论痰有五,曰:风、湿、食、火、酒是也。夫风痰者,形寒饮冷,外感内郁,清白多涎,或成瘫痪;湿痰者,生冷寒湿,停积不散,倦怠软弱,或面、腹肿;食痰者,膏粱浓味,煎爆辛辣,重 叠褥,多成癖块;火痰者,诸经火炎,煎烁肺金,津液稠粘,有成痈痿;酒痰者,酷饮过纵,不得运导,次日犹呕,伤肺成积。夫人之气血流行无一息间断,才有壅滞,郁而为热,痰遂生焉。亦有因寒者,然而百病生于痰。如中风口噤,言謇流涎,不能行动,二便失常,眩运嘈杂,颠仆丧神等证、以至妇人白带,小儿惊痫,周身诸疾,多因痰成。论饮有四,曰,痰、悬、溢、支是也。

  如人素肥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水入四肢,失汗身痛,谓之溢饮;咳逆形肿,短气不卧,谓之支饮。诸饮因于酒后饮冷所致,脉滑大有痰;两关大实,膈上有痰,宜吐。眼胞及眼下黑者亦痰。肝脉濡散,弦而浮滑,饮证。治痰清肺利气,治饮实脾燥湿。

  主方 (二陈汤) 陈皮 半夏(各三钱) 茯苓(二钱) 甘草(一钱) 姜三、枣一煎。

  顺气加枳壳、桔梗。火盛,芩、连、栀子。清肺,桑皮、杏仁。热痰,天粉、青黛、玄明粉。老痰,贝母、海石、栝蒌。虚痰,参、术。痰在胁下,白芥子。痰在四肢经络,竹沥,姜汁(实人,荆沥。) 风痰,天麻、白附、胆星。湿痰,苍、白术。积痰,香附、楂、曲、芽。酒痰,葛根、砂仁、乌梅。结核在咽,海石、芒硝。寒痰,官桂、干姜。湿痰流注肿,壳、苍、羌、防、酒芩、香附、木香、红花、竹、姜。停痰流饮,南星、香附、青皮、木香、苍、蒌实。诸饮,旋花、白术、猪、泽、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