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医彀


  主方 橘红 半夏 南星 黄连(姜炒) 栀子(姜炒) 黄芩(酒炒) 茯苓(各等分)

  上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痰多加苍白术;郁加香附、抚芎;热加青黛、黄柏、软石膏 ;从治加红豆蔻。

  三圣丸 治嘈杂。

  白术(四两) 橘红(一两) 黄芩(炒,五钱)

  共末,神曲糊丸绿豆大,每五十丸姜汤下。

  益君汤 治心血少而嘈者。

  当归 白芍药 生地黄 熟地(各二钱) 人参(五分) 白术 茯苓 麦冬 栀子 陈皮(各八分) 甘草(三分) 乌梅(一个)

  上加炒米百粒,水煎成。调辰砂(水飞,五分,)临睡服。

  和中汤 治虚火嘈杂。

  人参 白术 陈皮 半夏 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 黄连(姜炒,钱半)

  加枣二枚,粳米百粒,水煎服。

  卷之三

  嗳气

  经曰:太阳所谓上走心为噫者(嗳气也),阴盛而上走阳明,阳明络属心为噫。又曰:胃中伏火,膈上停痰,令人嗳气。是证多因胃气不和,窒塞不通。脉右关弱短,左关弦大,肝盛脾虚,治宜健胃消滞,清痰降火。

  主方 陈皮 半夏 茯苓 白术 香附(各一钱) 藿香 黄连(姜炒) 砂仁(各六分)

  木香 炙草(各三分) 加姜、枣煎。

  寒加白蔻、益智、浓朴;热加栀子(炒)、石膏( );虚,人参;气实,枳实、槟榔。

  半夏丸 治痰火嗳气。

  半夏 南星(并姜制) 软石膏 香附子 栀子(等分)

  上为末,神曲糊和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远,白汤送下。

  卷之三

  咳逆

  经曰:岁金太过咳逆;余郁之发咳逆。若胃火上冲而逆随口应。起于上膈者易治;若脐下上冲直出于口者,阴火上冲难治。俗名打呃是也。脉浮缓者顺,弦急者逆。治宜顺气为先,久者清火。

  主方 冷呃 丁香 柿蒂 良姜 官桂 半夏(姜炒) 陈皮 木香(磨) 藿香 沉香(磨) 茴香 浓朴(姜汁炒) 砂仁乳香(另研,等分) 甘草(减半) 上加枇杷叶三片,姜三片,水煎成。调木、沉、乳香服。

  寒极脉沉肢冷,加附子、干姜,去良姜、官桂。

  热逆汤 治发热、烦渴、便秘、脉数、热呃。

  黄芩 栀子 柿蒂 陈皮 香附(盐水炒) 连翘 白芍药 半夏(各一钱) 砂仁 藿香(各六分) 甘草(三分) 加莲肉七个,乌梅一个,竹茹一团,水煎服。痰加茯苓、贝母;气虚并久痢,加人参、白术、茯苓;阴火,黄连、黄柏、滑石。

  蓝玉散 治火邪上炎,肺金受克,欲悲而呃。

  六一散(方见暑门) 加青黛、薄荷末,灯心汤调下。或黄连解毒汤(方见火门)。

  简便方 雄黄末(一钱),温水服即止。或柿蒂(十五个)、白盐梅(半个),水煎服。

  寒呃:丁香、柿蒂(各二钱),煎服。呃、呕、哕,半夏(半两)、生姜(一两),水煎作二服。

  又 吴萸(泡)、青橘叶(各二钱),姜三片,煎服。或陈皮、枳壳、半夏煎服。

  又 川椒末,面糊丸,桐子大,二十丸白汤下。

  伤寒呃(见本门)。

  痰呃:半夏(十四枚) 猪牙皂角(一条,炙,研) 姜五片煎服,得吐痰出妙。

  又 食盐(一两) 湿草纸包,煨红去纸,以河水三碗,入盐滚数沸,温饮探吐。

  灸法 男左乳下(一寸余动处灸),女右乳下起肉处。艾炷麦大,三壮。气海,脐下寸半。

  卷之三

  眩运

  经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夫眩运之始,必因火克肺金,金衰不能制木,故木旺而生风。

  肝木既旺,复能生火。风火二气属阳,阳主动,性同上升,两动相搏,则为旋转,犹焰得风。然而未有不兼四气七情者。七情相感,脏气不平,郁而生涎,积而为饮,煎熬成痰,火动其痰,令人眩运。又挟于疲劳过度,血液耗损,精髓亏伤,皆能致此。发则头运目眩,耳鸣身转,昏愦欲倒,如立舟车,乃上实下虚也。脉浮有汗属风;脉紧无汗属寒;脉虚烦闷属暑;脉沉吐逆属湿。

  左关弦数肝火,右寸滑大多痰。治痰为主,降火驱风,补养血气。

  主方 天麻(明实) 荆芥穗 橘红 半夏(各二钱) 茯苓(钱半) 枳实 川芎(各一钱) 酒芩 羌活 防风 南星(各七分) 甘草(三分)加生姜三片,水煎,入竹沥、姜汁服。

  火盛加黄连(酒炒)、栀子;肥人及病后气虚,加人参、白术,去枳实;瘦人血虚有火及妇人产后,当归、熟地,去南星;风热上攻,防风通圣散。

  滋补正元汤 治气血两虚,心脾耗损,神昏,有痰眩运,一服安。

  当归 黄 白术(各钱半) 白芍(酒炒) 茯苓 茯神 生地 麦冬(一钱) 人参远志 陈皮 半夏 川芎(各七分) 炙草(五分)

  上加生姜三片、黑枣一枚,水煎,早晚服。

  运倒肢冷虚极:人参(五钱)、附子(三钱),加姜煎。劳苦人眩,补中益气汤(见虚损)。

  眩运甚者火极:大黄(酒煮,炒干研末,三钱),茶下。有痰人眩,半术天麻汤(见头痛)。

  卷之三

  痿证

  经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 也。盖痿之始。必因纵欲伤精,肾水虚败,不能制火,火克肺金,致肺热叶焦也。又曰:治痿独取阳明。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能束骨而利机关,阳明热。宗筋失养,故足痿。水竭火盈,必兼唇燥,小便涩,虽遗如豚膏、浆糊之状,脉浮大洪数。宜壮水制火,补气血,健筋骨。足常热者,火起涌泉穴,防痿证。

  主方 黄柏(盐酒炒) 知母(盐水炒) 当归 生地 白芍药 石斛 麦门冬 山茱萸(等分)水煎,空心服。

  虚加人参、黄 ;补肾加枸杞、龟胶;补脾加白术、山药;小水不利,茯苓、萆 、滑石、车前、石莲、地肤子、海金砂;火盛,芩、连、栀、翘、玄参;气下陷,升麻、柴胡;渴,五味、天粉;壮筋骨,杜仲、牛膝、故纸。

  鹿角胶丸 治血气两虚,腿足痿弱,久卧不起。

  鹿角胶(一斤) 鹿角霜 熟地(各半斤) 当归身(四两) 牛膝 白茯苓 菟丝子饼人参(各三两) 白术 杜仲(各二两) 虎胫骨(一对) 龟胶(一两)

  上为末,入制虎骨,以无灰酒(二盏),溶化角胶,和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盐汤下。

  萆 丸 治痿 不起。

  萆 杜仲(姜汁炒) 肉苁蓉(酒洗) 菟丝子(煮饼)

  上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盐酒下。后再服健步丸、虎潜丸(方见虚损)尤佳。

  健步丸 治膝软无力,屈伸不便,腿脚沉重,行动艰难。

  归尾 白芍(酒炒) 陈皮 苍术 牛膝(酒,各一两) 条芩 吴茱萸 生地(各五钱)

  桂枝(二钱) 大腹子(三个,即扁槟榔)

  上为细末,酒煮,蒸饼糊丸桐子大,每百丸,空心,白术木通汤下。风湿加防己、风、羌、泽;湿热,滑石;寒湿,川乌。随证加减。

  卷之三

  痹证

  (附:麻木)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五痹者,冬为骨痹;春筋痹;夏脉痹;季夏肌痹;秋皮痹。又曰:血凝于肤者为痹。又周痹者,在身上下移徙,随脉左右相应,间不容空也。众痹者,各有其处,更发更止也。按风寒湿气,客于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作痛,此内不在脏,外不在皮,独居分肉之间。如痹不已,在骨则重而不举;在筋则屈而不伸;在肉则不仁;在脉则血凝;在皮则寒悚,皆不痛也。凡痹逢寒则急,逢热则纵。治宜先攻风湿,定痛;次养血润燥滋阴。脉涩而紧为痹。

  主方 羌活 苍术 白术 酒芩 防己 当归 片姜黄(温州) 防风(各一钱) 甘草(七分) 生姜五片,水煎,食前服。

  寒胜痛甚,倍羌加麻黄、桂枝;风胜加独活、 本、白芷;湿胜倍苍白术,加猪苓、泽泻、茵陈。当归拈痛汤效(方见身重)。

  定痛丸 治诸痹风湿流注,骨节疼痛麻痹。

  乳香(两半,另研) 没药(并出汗) 羌活 归尾(各一两) 两头尖(去皮生用,五钱)

  上各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煮酒送下。

  苍术薏苡汤 治手足流注作痛,麻木不仁,难以屈伸。

  苍术(制,二钱) 薏苡仁(炒) 当归 芍药 桂心 麻黄(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上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有汗去麻,热去桂。

  芎附汤 寒湿痹痛甚,五痹从腿臂间发。

  抚芎 附子(炮,去皮脐) 黄 防风 白术 当归 熟地 桂心 柴胡 炙草(等分)

  加姜、枣,水煎服。

  三邪饮 风寒湿邪成痹,痛甚,四肢麻木不举。

  麻黄 苍术 浮萍(七月半采) 白芷 苦参 桑皮 川芎 甘松(各一钱)

  水酒煎服,暖室出汗,三日再服。

  秘传药酒方 男、妇风湿相搏,腰膝及遍身骨节痛甚。

  麻黄 白芷 当归 芍药 肉桂 桔梗 半夏 防己 甘草(各一两) 杜仲 牛膝 乌药枳壳 浓朴 陈皮(各二两) 苍术 木瓜 羌活 槟榔(各两半) 无灰酒三坛,药盛三袋,悬坛心、重汤煮二时;或煨过三日取饮,日三次。渣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百丸早酒下。

  痛宁酒 治风寒湿火相乘,遍身筋骨走痛,白虎历节诸风痛。

  当归 秦艽(各二两) 川芎 白芍药 生地黄 苍术 羌活 黄芩(各一两) 猪苓 泽泻防风 茵陈(铃儿) 苦参 虎骨(打细,酒煮)

  上身痛,灵仙、升麻;下体痛,牛膝、黄柏;臂痛,桂枝,冬加麻黄;痛甚,乳香研末调。

  将药绢袋盛内,封固十四日,取酒饮。渣晒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酒下。

  忌发风、动火物。

  乌头粥 风寒湿痹,麻木不仁。如四肢肿痛,加苡仁末煮啜。

  乌头(生,研为末,每四钱),入白米(二合),砂锅煮稀粥,入姜汁一匙,白蜜三匙。

  熨汗法 治风寒湿痹,遍身大痛,不可忍者。

  醇酒(二十斤) 川椒 干姜 桂心(各一斤)

  为粗末,同棉絮一斤,白布四丈,并入酒中。用马粪或砻糠煨三日夜,取布絮晒干,复渍酒尽为度。

  椒药为末,布缝如夹复,药絮填入复内,复用炭火炙热,裹痛处,冷再炙。熨数十遍,汗出复拭干,勿见风。(病轻者,制半料)。

  熏蒸法 风寒湿停于腿膝痛甚者。

  川椒(一把) 葱(一握,俱打细) 盐(一把) 小麦麸(约四、五升)

  酒,醋各碗许拌润,铜器内炒极热,熏蒸痛处,上浓盖,卧一时,要汗出,冷再炒。避风。

  简便方 痹痛。布絮包紧,烘极热痛减。又治一切痹痛痒。五加皮(五两)、南木香(二两),好酒一坛,绢袋盛浸,箬包煮一时,过七日开饮。

  卷之三 痹证

  麻木

  经曰:不痛不仁为麻痹,即麻木证。又曰:麻属气虚,木者属死血。此证由气血两虚,风寒湿乘之。病邪入深,荣卫之行既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荣故不仁,如绳扎缚初解之状也。治宜先汗后补。或痰滞四肢,或手指麻木,脉浮涩而濡。防为类中风之征,宜预调之。

  主方 苍术 羌活 川芎 白芷 陈皮 半夏 茯苓(各八分) 桂枝 麻黄 升麻 附子(制) 甘草(各三分)上加姜、枣,水煎服。

  补气养荣汤 气血虚而邪乘,先散邪后用此补养,兼清湿热。

  人参 黄 天麻 当归 芍药 茯苓 黄连 黄柏(俱酒炒) 苍术 牛膝 泽泻(等分)

  姜、枣煎服。

  温经丸 治遍身麻木。

  附子(一个,制去皮脐) 黄 (一两) 人参 当归 白芍(酒炒。各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酒下,早晚服。

  十指疼麻:附子(一钱) 煎成,调木香末(一钱)服。有痰常服滚痰丸。

  卷之三

  厥证

  黄帝问曰:厥之为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又曰:厥令人腹满,或暴不知人,或半日、一日知人者何也?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腹满,阳气盛于上,则邪气逆、阳气乱,暴不知人也,名曰尸厥。气复则生,不复则死。皆因斫丧伤精,致阳气日损,阴气独盛。邪在三阴,则为寒厥,身冷脉沉,面惨唇青,眼反,蜷卧。若醉饱入房,致阴精日竭,阳火独炽。邪在三阳,则为热厥;身热脉数;便秘烦渴,甚至昏仆。又有气血两虚,痰郁暴怒,及吊丧入庙,登冢夜行,飞尸鬼击,忽然厥冷,神昏妄言者,先掐人中。两人分提顶发, 面;用皂荚末搐鼻取嚏;或针入人中至齿,灸关元(脐下三寸)百壮。鼻尖有汗,苏为度。妇人灸乳下。

  主方 (阳厥) 大黄 黄芩 白芍 浓朴 枳壳 柴胡 甘草(各一钱) 水煎成,化入芒硝(一钱),热服。或六一散(暑门)、白虎汤(伤寒)。

  附子理中汤 (方见中寒)治阴厥。冷甚,重用附子、肉桂;腹痛,吴茱萸。

  异香平胃散 治尸厥,中恶邪气。

  苍术(二两) 陈皮 浓朴(两半) 甘草 白豆蔻 丁香 檀香 木香 砂仁 藿香(各一两)

  为末,二钱,枣汤少入盐调下。

  减桂麻黄汤 治卒厥暴死。摄生饮可服(类中风门)。

  麻黄(三钱) 杏仁(十五粒,研) 炙草(一钱)

  水煎,灌下即苏,提发引肩臂。

  返魂汤 血逆卒厥,并产后血厥,昏晕目闭、口噤,妇人多患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