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无语时或错乱。有颠之意。不如颠之甚。亦痰气所为也。宜星香散。加石菖蒲人参各半钱。

  下寿星丸。

  有心经蕴热。发作不常。或时烦躁。鼻眼各有热气。不能自由。有类心风。稍定复作。

  参苏饮加石菖蒲一钱。有妇人狂言叫骂。歌笑不常。似祟凭根据。一边眼与口角吊起。或作颠治。

  或作心风治。皆不效。乃是旧有头风之疾。风痰作之使然。用芎心汤加防风十分。数服其病顿愈。

  卷之九·虚损门

  不寐

  不寐有二种。有病后虚弱及年高人阳衰不寐。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不寐。虚者六君子汤加炒酸枣仁。炙黄 各半钱。痰者。宜温胆汤。减竹茹一半。加南星炒酸枣仁各半钱下青灵丹。

  伤寒不寐。当于活人书中求之。

  自惊悸以后诸证。亦可用温胆汤加。或同金银煎竹茹。则随其寒热虚实而去取之。导痰汤加石菖蒲半钱尤治。

  大抵惊悸健忘。怔忡失志不寐。心风。皆是胆涎沃心。以致心气不足。若用凉心之剂。

  太过则心火愈微。痰涎愈盛。病愈不减。惟当以理痰气为第一义。

  卷之十·拾遗门

  渴

  诸病中有渴。已各见本证。今特举其无病自渴与病瘥后渴者。参术散。四君子汤。缩脾汤。或七珍散加木瓜一钱。皆可选用。生料五苓散加人参一钱。名春泽汤。以五苓散和四君子汤。

  亦名春泽汤。尤是要药。更兼作四皓粥食之。

  诸病久损。肾虚而渴。宜八味丸。黄 饮。四物汤加人参木瓜各半钱。或七珍饮大补汤去术加木瓜如数。诸失血及产妇蓐中渴者。名曰血渴。宜求益血之剂。已于血门吐血证中论之。有无病或然大渴。少顷又定。只宜蜜汤及缩脾汤之类。折二泔冷进数口亦可。

  酒渴者。干葛调五苓散。

  卷之十·拾遗门

  疸

  (附面黄)

  黄面自疸。大略有五黄。脾土色也。脾脏受伤。故病见于外。通身面目悉黄。并宜生料五苓散。加茵陈或五苓散。平胃散各半帖。名胃苓饮。黄汗因脾胃有热。汗出入水澡浴所致。故汗黄热染衣。只宜前药。黄胆因酒食过广。脏腑极热。复为风湿所搏。结滞不散。湿热郁蒸故通身眼目悉黄。或发寒热。亦宜前药。酒疸因饮酒过伤而黄。俗名为酒黄。宜干葛煎汤。或栀子仁煎汤调五苓散。或生料五苓饮。加干葛一钱。

  有酒疸后变成腹胀。渐至面足俱肿。及遍身。宜藿香脾饮加木香三钱。或木香麦 各半钱。

  饮酒即睡。酒毒熏肺。脾土生肺金。肺为脾之子。子移病而克于母。故黄。又肺主身之皮肤。肺为酒毒熏蒸故外发于皮而黄。此二说故通。法当合脾肺而治。宜藿枇饮。

  谷疸因失饥伤饱。胃气熏蒸而黄。食必即眩晕。宜红丸子。

  女劳疸因色后为水湿所搏。故额黑身黄。小腹急满。大便不利。以大麦一撮。同滑石石膏末各一钱煎。

  诸疸口淡怔忡。耳鸣脚软。当作虚治。宜四君子汤。吞八味丸。五味子附子者皆可用。

  不可过用凉剂。强通小便。恐肾水枯竭。久而面黑黄色不治。

  伤脾致疸。已见之前黄胆证下。外有暑毒伤脾。小便不利。亦能成疸。煎茆花汤。调五苓饮。

  诸失血后。多令面黄。盖血为荣。面色红润者。血荣之也。血去则面见黄色。譬之草木春夏叶绿。遇秋叶黄。润与燥之别也。宜养荣汤枳归汤十全大补汤。妨食者。四君子汤。加黄扁豆各一钱。即黄 四君子汤加陈皮。名异攻散。加此二味。亦得。亦有遍身黄者。但黄不及耳目。

  病疟后多黄。盖疟谓之脾寒。脾受病故色见于面。宜理脾为先。异攻散加黄 扁豆各半钱。诸痛后黄者亦宜。

  农民黄肿病。因饱作劳。脾气不舒。宜杨法师胜金丸。

  卷之十·拾遗门

  眼

  医眼。以青桑干枝就硬炭火上烧取白灰。铜箸点二三次。妙甚。不可用水桑黄桑。亦不可杂炭灰。

  眼病不一。烂沿恶泊羞明医膜涩痛雀目韬针内外障等证。难以枚举。今独举赤眼数种。

  应患眼者。不问远年近有。上诸证并可用四物汤。下生熟地黄丸。敷洗之剂。当求之专科。四物汤加入蒸熟大黄一块。如栗子大。尤妙。

  有久视损目。肝血不足。以致见物不明。眼中常见烟焰起。此当益血。宜生熟地黄丸。

  有因茹素致目少光。或成雀目。盖食能生精。亏之则目无所资而减明。

  眼疾诸证。医家多用治眼流气饮。此则专门之业也。寻常赤眼用黄连碾末。先用大菜头一个切了盖。剜中心作一窍。入连末在内。复以盖遮住。竹签签定。慢火内煨熟取出。候冷以菜头中水滴入眼中。

  赤眼有数种。气毒赤者。热壅赤者。有时眼赤者。无非血壅肝经所主。盖肝主血。通窍于眼赤眼之病。大率皆由于肝。并黑神散消风散等分。白汤调。食后睡时服。仍用豆腐切片敷其上。盐就者可用。酸浆者。不可用。即乌豆敷 之意。

  风热。赤甚者。于黑神散消风散二药中。放令消风头高。间以折二泔。睡时冷调洗肝散或菊花散服。仍进四物汤。内地黄用生。芍药用赤。只须半帖。食后作一服。却加入赤茯苓半钱醉将军即酒蒸大黄是也。早晨盐汤下养正丹二十三十粒。

  若不便于过凉之剂。则不必用洗肝散。宜以二钱黑神散。一钱消风散。

  若赤眼久而不愈。用诸眼药皆无效。早起则以苏子降气汤。下黑锡丹。临睡则以消风散下三黄丸。日中别以酒调黑神散。此数药不独治久赤。诸眼疾皆治之。

  若眼晕生花。则属肝虚。当于虚损门眩晕证求药。或正坐他病以致病花。合就其所得之病随证施治。

  又有气眼。才怒气则亦痛。宜服酒调复元通气散。

  又有头风眼。偏正头痛。眼不可开。多泪羞明。宜决明散。

  卷之十·拾遗门

  耳

  耳为肾窍。耳病皆属于肾。肾虚故耳中或如潮声蝉声。或暴聋无闻。宜鸣聋散。或嚼蜡用酒下。及黄腊粥食之。

  肾经久虚。耳中潮声蝉声。无休止时。妨害听闻者。当坠气补肾正元饮。咽黑锡丹。间进安肾丸。

  风毒攻耳。致生脓者。名停耳。先以绵枝子捻出脓。令净。次用桃花散吹入。或以多年陈皮去白麻油灯上烧存性。碾末入麝香少许。加桃花散。法加用干胭脂白矾。

  卷之十·拾遗门

  鼻

  酒 鼻属肺风。有不能饮而自生者。非尽因酒。 查乃俗呼耳。宜一味折二泔。食后用冷冻饮料外用硫黄入大菜头内碾涂之。若鼻尖微赤及鼻中热生疮者。辛夷碾末入脑麝少许。绵裹纳之。或以枇杷叶拭去毛。不须涂炙。锉细煎脓汤候冷调消风散。食后临卧进。

  鼻塞流涕不止。有冷热不同。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宜细辛乌附干姜之属。浊涕者。

  乃素问所谓胆移热于脑。故烦鼻渊是也。宜防风甘菊之属。须以清浊别冷热。

  一方用苍耳子。即缣丝草子。炒碾为细末。食后入药末点服。立效。

  有不因伤冷而涕多。涕或黄或白。或时带血。如脑髓状。此由肾虚所生。不可过用凉剂宜补脑散。仍以黑锡丹。紫灵丹灵砂丹。

  伤冷热。鼻暴塞。流涕多者。通关散。

  鼻衄。见血门鼻衄证。

  余处无恙。独鼻尖色青黄者。此其人必为淋也。鼻尖微白者。亡血也。赤者血热也。

  外有鼻痔。辨患不能尽举外科方论。

  卷之十·拾遗门

  口舌

  (附音声)

  口舌生疮。皆有上焦热壅所致。宜如圣汤或口梗汤加黄芩一钱。仍用杏花散掺之。未效则参以四香饮。有声音不出之人。服冷剂愈失声。乃是肾经虚寒。投附子之剂数枚方可。此不可不识。

  下虚上盛。致口舌生疮。若用镇隧之药以降阳汤宜盐水下养正丹或黑锡丹。仍于临卧。

  热汤洗足。炒探净吴茱萸小撮拭足了。便以炒热致足心。用片扎之。男左女右。

  曾有舌上病疮。久蚀成穴。累服凉剂不效。后来有教服黑锡丹。遂得渐愈。此亦下虚故上盛也。

  外有舌暴肿胀。名曰重舌。一味真蒲黄末掺之。

  又有舌无故常自痹者。不可作风治。由心血不足。理中汤加熟附半钱。当归钱半。

  卷之十·拾遗门

  齿

  齿痛。见诸痛门齿痛证。其他齿患不一。自有口齿专科。牙衄见衄门。

  卷之十一·疮毒门

  痈疽疖毒

  (附发背)

  发散诸般毒。多碾白芙蓉叶入草乌叶少许。蜜调敷。重者。加入南星末。凡诸毒用膏药欲散。搓入麝香欲溃。搓入雄黄。

  一应毒证。已作渴。或脓过多。防其为渴。宜于千金内补散之外。兼进八味丸。用五味者佳。

  发热恶寒。状如伤寒而痛者。其痛处欲为痈疽。痈属腑。故生浅。皮薄而肿高。疽属脏故生深。皮浓而肿坚。又有轻于痈疽者。名曰疖毒。痈壅也。疽沮也。疖节也。言气血壅滞沮节也。并威灵仙饮微利之。或五香连翘散。佐以复元通气散。若脓血结成。不可发散。已溃未溃宜小托里散。或千金内补散、加木香羌活白芍药乌药等分。渴加栝蒌根。此数药皆治阳证。若阴证宜于千金内补散。减防风桔梗之半。倍加白术。未效更加熟附。与诸药煎服尤佳外有服金石以助欲。至精气既衰。药毒偏胜。金石与肺同类。肺附于肾。所以多成发背之疾又有好鳖为 亦至发背。盖鳖之阳气皆聚于上甲。所以上甲可入药也。治法同前。若毒发于阴。而又未可用附桂诸药剂。外疼内寒。宜五香汤。

  毒之初发。并宜酒调复元。通气散。或病在下者。酒糊丸。通气散。却用木香汤吞下。

  治诸毒方结成者。以皂角树上所生之葚。磨乌醋调涂。此葚须预藏在烟阁头。缓急取用患背疮人及诸毒已溃后。血去过多。津液少者。宜换肌散。毒初发。头疼体痛。乍寒乍热。恐挟外邪。宜香苏饮。加川芎白芷防风当归陈皮之类。

  病消渴之人多生毒。此乃津液已耗。虚阳外发。内外俱虚。此为极病。凡消渴愈后生毒毒愈后消渴。皆非可治之病也。

  痈疽疖。此毒总名。亦举其大概耳。其他证状不一。名称亦异。未溃之际。增寒壮热。

  狂言妄语。如见鬼神。脓去已多而大热不休者。似为难治。盖毒之得脓。犹伤寒病证之得汗。汗已而反大热。则为坏伤寒矣。若淋洗贴敷。自属外科。痈疽发背已溃。出脓过多。而羸瘦者芎归汤。凡所服药。并不可用白术。能生脓故也。未溃与初发阴证用之却可。

  若其人呕不喜食。不可用千金内补散。滞其脾。恐挟外邪。未溃者。二陈汤加芎。或不换金正气散。已溃者。谷神加禾饮。

  又一方治毒并不喜食。于不换金正气散加白茯苓半夏等分。人参木香减半。亦名正气散患痈毒人。脓血已溃。所去过多。津液。枯竭。多病于渴。纵有发热燥扰等证。不可以治者。用益荣生津之剂若大热不止者难治。

  肠痈。即肠中生痈也。腹中 痛。其始发热恶寒。证状难辨。因下脓血乃觉。或小腹肿满。或小便涩滞。或脓从脐出。宜吞太乙膏。

  疮毒久不干。成漏者。忍冬草浸酒常服。

  疮毒而大便坚者。升麻和气饮。和消毒饮。加以身上发热甚者。消毒饮和败毒散。

  有火邪逼身。及因炙后遍身发为赤核。肿痛漩盘。用荆防汤浸取洗。

  露名为羊核。生取石菖蒲烂研 之。仍以石首胶一两许。火 存性。研为末。酒调服有不敷药时大痛。敷即不痛。有不敷药时不痛。敷之则痛。盖寒热风湿并忧怒等气。积而内攻。则痛不禁药拔出之。故不痛也。血死阴毒在中。愈服愈深。愈不觉痛。药发之于外。故反痛也。

  卷之十一·疮毒门

  疮癣疥

  (附丁疮)

  此虽皮肤小疾。不足为害。然疮有恶疮。癣有顽癣。疥痨 肤。尤为烦扰。甚至经年累月。

  不能脱洒。凡病此者。不当专用外敷药。须内宣其毒可也。升麻和气饮。消毒饮。四顺清凉饮。犀角饮。皆可用。

  有紫白癜风。酒调消风散饮讫。使去浴。即以消风散入皂角末揩洗。外以乌白膏敷之。

  浴子以醋调贝母末。笔蘸刷之。频浴频用为佳。

  疮名甚多。以其属外科。不能尽述。

  疮如牛皮模样。痒甚不可忍者。又疼。用黄连木香黄柏皮杉木节二个。明矾少许。以上各等分。研末用好真油调敷又效。

  火带疮。绕腰生者。一味剪红萝。或花或叶。细末蜜调。敷立效。或小纸贴在上亦可。

  丁疮。近年病此而死者甚多。以其毒瓦斯寇里。不可以常疮药视之。得之仓卒。立至危殆上干即根出。

  卷之十一·疮毒门

  痱

  痱素问谓之痱痤。香扑粉入朴硝末。如常扑使。更入少许枯白矾末。

  卷之十一·疮毒门

  痘疥

  自汉以前。方书初无痘疥。至拓拔魏时始有之。肤病初得之。憎寒发热。身体疼痛。伤寒无异。

  或有发如疟者。但鼻冷验为痘疥。最忌以药泻之。致毒瓦斯攻里。难起靥子。陈文仲方甚详。

  或痘疥出三日四日后。遍身稠密以成水泡。大便自固。别无所犯。疮忽尽陷。凹作小孔。如章巨脚。此非病于不发。盖疮出既多。血气尚少。不足以发之。宜以药滋养其血。血气既复疮不患不起。宜千金内补散。去防风桔梗。

  卷之十一·疮毒门

  风

  (附下疳疮)

  风。固精未调。外为风湿所袭。从阴囊湿汗作痒起。流注四肢手又白色。悉生疮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