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读


  心火,血足则心火息矣。金疮无不失血,血长则金疮瘳矣。“煮汁饮之”四字,则言先圣大费苦心,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当归煮汁,滋中焦之汁,与地黄作汤同义。可知时传炒燥土炒,反涸其自然之汁,大失经旨。

  卷之三 中品

  芎

  气味辛、温,无毒。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陈修园曰:芎 气温,禀春气而入肝;味辛无毒,得金味而入肺。风为阳邪,而伤于上,风气通肝,肝经与督脉会于颠顶而为病,芎 辛温而散邪,所以主之。血少不能热肤,故生寒而为痹;血少不能养筋,故筋结而为挛,筋纵而为缓,筋缩而为急;芎 辛温而活血,所以主之。治金疮者,以金疮从皮肤以伤肌肉。芎 禀阳明金气,能从肌肉而达皮肤也。妇人以血为主,血闭不通,则不生育;芎 辛温,通经而又能补血,所以治血闭无子也。

  卷之三 中品

  淫羊藿

  气味辛、寒,无毒。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羊脂拌炒。)

  陈修园曰:淫羊藿气寒,禀天冬水之气而入肾;味辛无毒,得地之金味而入肺;金水二脏之药,细味经文,俱以补水脏为主。阴者,宗筋也;宗筋属于肝木,木遇烈日而痿;一得气寒之羊藿,即如得甘露而挺矣。绝伤者,络脉绝而不续也。《金匮》有云:络脉者,阴精阳气所往来也。羊藿气寒味辛,具水天之气环转营运而能续之也。茎主茎也,火郁于中则痛,热者清之以寒,郁者散之以辛,所以主茎中痛也。小便主于膀胱,必假三焦之气化而出,三焦之火盛则孤阳不化而为溺短。溺闭之证,一得羊藿之气寒味辛,金水相函,阴阳濡布,阳得阴而化,则小便利矣。肺主气,肾藏志。孟夫子云:“夫志,气之帅也”。润肺之功归于补肾,其益气力强志之训,即可于孟夫子善养刚大之训悟之也。第此理难与时医道耳!叶天士云:淫羊藿浸酒治偏风不遂,水涸腰痛。

  卷之三 中品

  荆芥

  气味辛、温,无毒。主寒热,鼠 瘰 ,生疮,破结聚气,下淤血,除湿疸。

  【参】 荆芥气温,禀木气而入肝胆。味辛无毒,得金味而入肺。气胜于味,以气为主,故所主皆少阳相火、厥阴风木之症。寒热往来,鼠 瘰 、生疮等症,乃少阳之为病也;荆芥辛温以发相火之郁,则病愈矣。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不散精,则气滞而为积聚;肝藏主血,血随气而营运;肝气一滞,则血亦滞而为淤,乃厥阴之为病也。荆芥辛温以达肝木之气,则病愈矣。其除湿疸者,以疸成于湿;荆芥温而兼辛,辛入肺而调水道,水道通则湿疸除矣。今人炒黑,则变为燥气而不能达,失其辛味而不能发,且谓为产后常用之品,昧甚!

  卷之三 中品

  麻黄

  气味苦、温,无毒。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去节根。)

  陈修园曰:麻黄气温,禀春气而入肝;味苦无毒,得火味而入心。心主汗,肝主疏泄,故为发汗上药。其所主皆系无汗之症。太阳证中风伤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而喘系宜麻黄以发汗。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热甚无汗、头痛,亦宜麻黄以发汗。咳逆上气,为手太阴之寒证;发热恶寒,为足太阳之表证;亦宜麻黄以发汗。即症坚积聚为内病,亦系阴寒之气,凝聚于阴分之中,日积月累而渐成;得麻黄之发汗,从阴出阳,则症坚积聚自散。凡此皆发汗之功也。

  根节古云止汗,是引止汗之药,以达于表而速效,非麻黄根节自能止汗,旧解多误。

  卷之三 中品

  葛根

  气味甘、辛、平,无毒。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卷之三 中品

  葛谷

  气味甘、平,无毒。主下痢十岁以上。

  叶天士曰:葛根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辛无毒,得地金土之味,入足阳明燥金胃。其主消渴者,辛甘以升腾胃气,气上则津液生也。其主身大热者,气平为秋气,秋气能解大热也。脾有湿热,则壅而呕吐,葛根味甘,升发胃阳,胃阳鼓动,则湿热下行而呕吐止矣。诸痹皆起于气血不流通,葛根辛甘和散,气血活诸痹自愈也。阴者从阳者也,人味;平者,金之和气;所以解诸毒也。

  张隐庵曰:元人张元素谓:“葛根为阳明仙药,若太阳初病用之,反引邪入阳明等论,皆臆方,有葛根汤治太阳病项背几几;又治太阳与阳明合病。”若阳明本病,只有白虎承气诸汤,并无葛根汤证,况葛根主宣通经脉之正气以散邪,岂反引邪内入耶!前人学不明经,屡为异说,李时珍一概收录,不加辨正,学人看本草发明,当合经论参究,庶不为前人所误。

  卷之三 中品

  黄芩

  气味苦、寒、无毒。主诸热,黄胆,肠 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陈修园曰:黄芩与黄连、黄柏皆气寒味苦而色黄,主治大略相似。大抵气寒皆能除热,味苦皆能燥湿,色黄者皆属于土,黄而明亮者则属于金,金借土之色以为色,故五金以黄金为贵也。但黄芩中空似肠胃,肠为手阳明,胃为足阳明。其主诸热者,指肠胃诸热病而言也。

  黄胆为大肠经中之郁热;肠泄痢者,为大肠腑中之郁热。逐水者,逐肠中之水。下血闭者,攻肠中之蓄血。恶疮疽蚀火疡者,为肌肉之热毒;阳明主肌肉,泻阳明之火即所以解毒也。

  《本经》之言主治如此,仲景于少阳经用之:于心下悸易茯苓,于腹痛易芍药,又于《本经》言外别有会悟也。

  卷之三 中品

  元参

  气味苦、微寒,无毒。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明目。

  陈修园曰:元参所以治腹中诸疾者,以其启肾气上交于肺,得水天一气,上下环转之妙用也张隐庵注解甚妙,详于丹参注中。其云主产乳余疾者,以产后脱血则阴衰,而火无所制。

  治之以寒凉既恐伤中,加之以峻补又恐拒隔,惟元参清而带微补,故为产后要药。令人目明者,黑水神光属肾,自能明目也。

  卷之三 中品

  丹参

  气味苦、微寒,无毒。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

  张隐庵曰:丹参、元参皆气味苦寒,而得少阴之气化。但元参色黑,禀少阴寒水之精而上通于天;丹参色赤,禀少阴君火之气而下交于地;上下相交,则中土自和。故元参下交于上,而治腹中寒热积聚;丹参上交于下,而治心腹寒热积聚。君火之气下交,则土温而水不泛溢,故治肠鸣幽幽如走水。破症除瘕者,治寒热之积聚也;止烦满益气者,治心腹之邪气也。

  夫止烦而治心邪,止满而治腹邪,益正气,所以治邪气也。

  陈修园曰:今人谓一味丹参,功兼四物汤,共认为补血行血之品,为女科之专药,而丹参之真功用掩矣。

  卷之三 中品

  丹皮

  气味辛、寒,无毒。主寒热,中风螈 ,惊痫邪气,除症坚淤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

  陈修园曰:丹皮气寒,禀水气而入肾;味辛无毒,得金味而入肺。心火具炎上之性,火郁则寒,火发则热;丹参禀水气而制火,所以主之。肝为风脏,中风而害其筋则为螈 ,中风而乱其魂则为惊痫,丹皮得金味以平肝,所以主之。邪气者,风火之邪也,邪气动血,留舍肠胃,淤积症坚;丹皮之寒能清热,辛能散结,可以除之。肺为五脏之长,肺安而五脏俱可安。痈疮皆属心火,心火降而痈疮可疗。

  卷之三 中品

  防己

  气味辛、平,无毒。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

  【述】 防己气平,禀金之气;味辛无毒,得金之味入手太阴肺经。风寒温疟者,感风寒而患,但热不寒之疟也。热气诸痫者,心有热而患牛、马、猪、羊、鸡、诸痫也。温热皆为阳邪,痫疟皆属风木,防己可以统治之。除邪者,又申言可除以上之邪气也。然肺为水之上源,又与大肠相为表里,防己之辛平调肺气,则二便利矣。

  张隐庵曰:《经》云:水道不行则形消气索,是水有随气而营运于肤表者,有水火上下之相济者,如气滞而水不行则为水病、痰病矣。防己生于汉中者,破之纹如车辐,茎藤空通,主通气行水,以防己土之制,故有防己之名。《金匮》方治水病有防己黄 汤、防己茯苓汤;治痰病有木防己汤、防己加茯苓芒硝汤;《千金方》治遗尿、小便涩,有三物木防己汤;盖气运于上,而水能就下也。而李东垣有云:防己乃下焦血分之药,病在上焦气分者禁用。又云:如险健之人,幸灾乐祸首为乱阶,若善用之亦可敌凶突险。此瞑眩之药,故圣人存而不废。噫!如此议论,不知从何处参出?夫气化而后水行,防己乃行气利水之品,反云上焦气分不可用,何不通之甚乎?防己能营运去病,是运中有补。《本经》列于中品之前,奚为存而不废?缘其富而贪名,无格物实学,每为臆说,使后人遵之如格言,畏之若毒药,非古人之罪乎?李时珍乃谓千古而下,惟东垣一人误矣。嗟嗟!安得伊芳歧重出世,更将经旨复重宣也。

  卷之三 中品

  狗脊

  气味苦、平。主腰背强,关机缓急,风痹寒湿膝痛,颇利老人。

  卷之三 中品

  秦艽

  气味苦、平,无毒。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张隐庵曰:秦艽气味苦平,色如黄土,罗纹交纠,左右旋转,禀天地阴阳交感之气。盖天气左旋右转,地气右旋左转,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主治寒热邪气者,地气从内以出外,阴气外交于阳,而寒热邪气自散矣。治寒湿风痹肢节痛者,天气从外以入内,阳气内交于阴,则寒湿风三邪合而成痹以致肢节痛者,可愈也。地气营运则水下,天气营运则小便利。

  卷之三 中品

  紫菀

  气味苦、温,无毒。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 ,安五脏。

  张隐庵曰:紫者,黑赤之间色也;黑赤,水火之色也。紫菀气味苦温,禀火气也;其质阴柔,禀水气也。主治咳逆上气者,启太阳寒水之气从皮毛而合肺也。治胸中寒热结气者,助少阴火热之气,通利三焦而上达也。蛊毒在腹属土,火能生土,故去蛊毒。痿 在筋属水,水能生木,故去痿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火交则阴阳合,故安五脏。

  卷之三 中品

  知母

  气味苦、寒,无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叶天士曰:知母气寒,禀水气而入肾;味苦无毒,得火味而入心。肾属水,心属火,水不制火,火烁津液,则病消渴;火熏五内,则病热中;其主之者,苦清心火,寒滋肾水也。除邪气者,苦寒之气味能除燥火之邪气也。热胜则浮,火胜则肿;苦者清火,寒能退热,故主肢体浮肿也。肿者水脏,其性恶燥,燥则开合不利而水反蓄矣。知母寒滑,滑利关门而水自下也。补不足者,苦寒补寒水之不足也。益气者,苦寒益五脏之阴气也。

  愚按:《金匮》有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肢节疼痛、身体 羸、脚肿如脱,可知长沙诸方,皆从《本经》来也。

  卷之三 中品

  贝母

  气味辛、平,无毒。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

  陈修园曰:贝母气平味辛,气味俱属于金,为手太阴、手阳明药也。其主伤寒烦热者,取西方之金气以除酷暑;《伤寒论》以白虎汤命名,亦此意也。其主淋沥邪气者,肺之治节行于膀胱,则邪热之气除,而淋沥愈矣。疝瘕为肝木受病,此则金平木也。喉痹为肺窍内闭,此能宣通肺气也。乳少为阳明之汁不通,金疮为阳明之经脉受伤,风痉为阳明之宗筋不利,贝母清润而除热,所以统治之。今人以主治痰嗽,大失经旨。

  且李士材谓:贝母主燥痰,半夏主湿痰,二物如水炭之反,皆臆说也。

  卷之三 中品

  栝蒌根

  气味苦、寒,无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陈修园曰:栝蒌根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而入肾与膀胱;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而入心。火盛烁液则消渴,火浮于表则身热,火盛于里则烦满,大热火盛则阴虚,阴虚则中失守而不安,栝蒌根之苦寒清火,可以统主之。其主续绝伤者,以其蔓延能通阴络而续其绝也。实名栝蒌,《金匮》取治胸痹,《伤寒论》取治结胸,盖以能开胸前之结也。

  张隐庵曰:半夜起阴气于脉外,上与阳明相合而成火土之燥。花粉起阴津于脉中,天癸相合而能滋其燥金。《伤寒》、《金匮》诸方,用半夏以助阳明之气,渴者燥热太过,即去半夏易花粉以滋之。圣贤立加减之方,必推物理所以然。

  卷之三 中品

  芍药

  气味苦、平,无毒。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陈修园曰:芍药气平,是夏花而燥金之气;味苦,是得少阴君火之味。气平下降,味苦下泄而走血,为攻下之品,非补养之物也。邪气腹痛、小便不利及一切诸痛,皆气滞之病,其主之者,以苦平而泄其气也。血痹者,血闭而不行,甚则为寒热不调。坚积者,积久而坚实,甚则为疝瘕、满痛者,皆血滞之病;其主之者,以苦平而行其血也。又云:益气者,谓邪气得攻而净,则元气自然受益,非谓芍药能补气也。今人妄改圣经,以酸寒二字易苦平,误认为敛阴之品,杀人无算。试取芍药而嚼之,酸味何在乎?张隐庵曰